1996年高考與今天高考對比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廣東省高考狀元分布均勻,一大批縣級中學都有機會考一兩個省狀元或者前幾名。
一些偏遠地區的普通縣級中學,都有機會考取廣東省前五十名,而且當時高分層男女比較均勻,沒有出現明顯的陰盛陽衰的跡象。
更加奇怪的是,排名靠前的考生沒有幾人報考清華北大,看來當時的清華北大並不是熱門大學。
進入新千年之後,儘管不斷提出口號說要教育均衡發展,但現實打了誰的臉。現實是教育資源越來越向深圳廣州等發達城市集中。
無論是高優率,還是清北錄取情況,廣州深圳等城市的中學,已經遠遠拉開了與各地縣城學校的距離,教育資源進一步向這些發達城市集中。
造成這樣狀況,說明了經濟基礎決定教育,還是有一定的說服力的:
1.優秀師資進一步集中到廣州深圳等發達城市,一些經濟實力不強的城市,辛辛苦苦培養出來的優秀教師,轉眼就被發達城市的學校挖走了。
2.政府部門投入教育經費,進一步加劇了不均衡,發達城市利用自己優勢,加大教育經費投入,拉開了與縣城學校的距離。
3.一些縣級中學,生源還是原來的範圍,但現在為什麼出不了全省前一百名優秀高考成績的學生呢?看來這是值得考慮的重大問題。
要解決這樣問題,需要各地政府加大教育投入,縣級學校加強教育管理,同時對優秀教師提出一些有效管理措施,給縣城中學教師更多希望:
1.針對挖縣城學校教師行為頻繁發生,省裡應該出臺政策管理,縣城中學也應該給予優秀教師適當補貼,提高他們在當地學校的教學積極性。
2.政府部門要及時調整方向,加大教育投入,給優秀教師更多服務當地學校的機會。
3.教育不均衡發展是事實存在嚴重問題,需要實實在在進行解決,而不是搞什麼評比就教育平衡發展了。
寒門再難出狀元了,縣城中學還有更多希望嗎?農村孩子還可以培養得更優秀嗎?這些都需要實實在在進行解決的教育公平問題。
我是
@南海看雲 ,歡迎關注、點讚與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