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霹靂貝貝」之父張之路新作《吉祥的天空》:寫北京胡同裡的童年往事

2020-12-22 北晚新視覺網

80後的童年記憶裡,一定少不了《霹靂貝貝》這部電影,它的編劇是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張之路。今年「六一」前夕,張之路出版了新作《吉祥的天空》,講述了新中國成立後北京男孩吉祥的成長故事。寫這本小說的初衷,不僅是一位七旬老人對自己童年生活的回憶,更承載了他對兒童文學創作的理解。「我這本書裡書寫的事情可能是微小的、瑣碎的……可是我不願意忘記它們,不願意我的同代人忘記它們,更不願意讓我們的未來忘記它們。」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他表示,「兒童文學不能光讓孩子讀了高興就行,要有對於歷史、社會的認識,兒童文學應該承擔起這個責任來。」

張之路

把自己北京童年記憶寫進小說

《吉祥的天空》是《吉祥時光》的姊妹篇,從吉祥的童年時期寫到青少年時期,細緻地描摹了1957年到1963年期間北京男孩吉祥的中學生活,展現了新中國成立後的社會百態,寫出了充滿質感和時代特色的少年成長。

從大乘巷胡同走進貝府中學,帶著青春期的懵懂,吉祥在生活和學習的歷練中逐漸體驗人生百味,新鮮的生活撲面而來:參加慶祝中國少年先鋒隊建隊十周年紀念大會、國慶典禮上放飛和平鴿、學工學農、文工團裡當小工、製作小球藻……其中不少小故事,就來源於張之路的親身經歷。「那時候,我們學校經常承擔天安門遊行和接待外賓的任務,光榮也好玩。為了練隊形經常耽誤學習,好在當時沒有那麼重的課業。到了那一天就非常興奮,差不多四五點鐘就得起床集合,天還是灰的呢。」

和吉祥一樣,張之路也是在北京胡同裡長大的。「我不是特別刻意地寫北京文化,就是在字裡行間的感情裡帶出來。」比如,他曾在《吉祥時光》裡寫過這麼一段,老北京人去探望朋友,但是去晚了對方已經睡下了,來的人就說,「您別起了,我把這好兒給您撂窗臺上了。」「一個問候,怎麼能放在窗臺上呢?但聽起來就特別有北京味道。」在《吉祥的天空》中,他還寫了很多街坊鄰裡間的故事:媽媽將伊拉克蜜棗省下來包粽子送給對門郭家懷孕的兒媳婦;楊勝利幫助吉祥家買冬儲大白菜;嶽興華把自己的零用錢拿出來資助楊勝利上大學……一樁樁小事寫出了老北京人的古道熱腸。

除了吉祥的學習、生活,時代發展的腳步也被一一記錄。蘇聯成功發射世界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中國登山隊登頂珠穆朗瑪峰、古巴飛彈危機解除……這些重大歷史時刻都出現在小說中的「黑板報新聞」上。「李政道、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獎的新聞,是我當時印象非常深刻的,很興奮,第一次有中國人獲獎。」這種激勵,也為張之路後來選擇了物理專業埋下了伏筆。

「我們上學的那個年代,對科學的重視,在青少年的追求中是非常突出的,當時沒有人想當演員、歌星,一說到願望,全是科學家。」張之路記得,當時自己特別愛讀愛因斯坦、居裡夫人的傳記,很多段落都能複述出來。

從《霹靂貝貝》到《流浪地球》走了30年

懷揣著科學家的夢想,張之路從北京師範學院物理系畢業後,一直從事教學工作。

1976年周總理去世,悲痛之中的張之路寫了一首詩悼念。「當時有老師說,你這個教物理的詩寫的還不錯,就在校廣播站播出了,後來還在雜誌上發表了。」這個非常偶然的機會,開啟了張之路的文學之路,他開始嘗試寫童話、寫劇本,並逐漸在兒童文學領域嶄露頭角。

張之路最有影響力的作品就是《霹靂貝貝》,當時他已調到兒影廠任文學部主任。有一天,時任廠長的宋崇和文學部編輯們開會商議下一年的電影拍攝計劃,大家說了幾個選題都沒通過。最後,張之路想起了自己積累在腦海裡的一個關於「靜電」的故事:「一個深夜,北京婦產醫院的上空來了一架飛碟,這個孩子一出生就帶電,他的爸爸媽媽不敢親他,老師同學也不敢碰他,他覺得很孤獨,他不想帶電……」聽了張之路繪聲繪色的講述,宋崇興奮地站了起來,當即拍板就拍這個劇本。張之路只好承認,劇本還沒寫呢,剛才只是瞎侃的。於是,廠裡給他放了一個月的假,寫完了初稿。「開始叫《帶電的孩子》,後來定稿改做《霹靂貝貝》。」

影片在上海首映時,孩子們興奮地站在椅子上看完了全片,當時張之路就知道,這個片子成了。「那時國產科幻電影還是很稀少的,技術條件也很簡陋,同時期的美國電影《外星人E.T.》花了3000多萬美元,《霹靂貝貝》只花了47萬元人民幣。」張之路認為,除了科幻元素吸引觀眾外,《霹靂貝貝》的內核也很符合當時孩子的心理,「獨生子女的時代來了,很多家庭都是一個孩子,有時候會感覺孤獨,所以孩子看了能有共鳴。」

去年,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大獲成功,有影迷評論說:「國產科幻片從《霹靂貝貝》到《流浪地球》,我們等了三十一年。」談到科幻片的崛起,張之路認為,觀眾是非常渴望看到本土科幻大片的,《流浪地球》雖然客觀上還有很多漏洞,但確實在科幻電影類型上邁出了一大步。「我覺得,現在中國科幻電影最缺優秀的製片人、出品人,製作團隊已經不錯了。」

黃金十年沒留下黃金作品

物理老師、作家、編劇,這幾重身份在張之路的創作上融合得恰到好處。「我的腦子裡有三種創作思維:文學的、影視的、理科的。寫科幻可以想入非非,但最基礎的科學部分不能露怯,如果我當年沒有物理學背景,也沒有勇氣寫科幻作品。學理科的人非常重視邏輯關係,我寫故事也是一環扣一環的。影視思維又給我的寫作增加了很強的畫面感。」

談及兒童文學創作的現狀,張之路表示,過去的十年被認為是兒童文學的「黃金十年」,全國有五百多家出版社,幾乎九成都在出版兒童文學作品。「因為它的市場太好了,門檻又比較低,隨便編一編,都可以掙錢。」

不過,在他看來,這只能說是兒童文學出版發行的黃金十年,而不是兒童文學質量的黃金十年。「在創作上,有沒有特別優秀的作品,還是有爭議的,良莠不齊吧。我認為我們在保持一定數量的情況下,還是應該著重質量。」當下的兒童文學暢銷書中,不乏一些「文化快餐」作品。對於這樣的書,張之路認為可以看,但要適可而止,家長要注意引導。

「一部作品如果寫得太快、沒有打磨,作家缺少對生活、對社會的領悟和感受的話,寫出來的東西就會非常流於表面,就出現了一種『知識空載』的現象。」張之路解釋,這裡的「知識」,指的不止是孩子能否從書中了解很多知識,也包括孩子讀完書後,在思想上、精神上受到的震動。「一部好的兒童文學,不光是消磨孩子的時間,更要讓他有所收穫。沉思也好,哭也好,笑也好,都是一種收穫。」

人們常說,好的兒童文學作家,需要永葆童心。張之路的體會是,所謂童心,就是真心,其實大人孩子身上都有這種純真,這一點是相通的,創作者並不需要刻意去迎合孩子的心理。「所以,好的兒童文學作品,成人讀了也會喜歡。」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李俐

流程編輯:tf023

相關焦點

  • 專訪|《霹靂貝貝》作者張之路:兒童電影的阿Q
    曾經是中學物理老師的張之路說,自己常年用三套思維生活著,「一個是當年學物理形成的科學思維,一個是文學思維, 還有一個是影視思維,這三種思維在我腦子裡團結一致,互相幫忙,所以才有了這一系列的兒童科幻電影。」 具體到《霹靂貝貝》的創作裡,科學思維讓張之路開腦洞想,如果一個孩子帶電會怎麼樣?
  • 專訪丨《霹靂貝貝》作者張之路:兒童電影的阿Q
    曾經是中學物理老師的張之路說,自己常年用三套思維生活著,「一個是當年學物理形成的科學思維,一個是文學思維, 還有一個是影視思維,這三種思維在我腦子裡團結一致,互相幫忙,所以才有了這一系列的兒童科幻電影。」具體到《霹靂貝貝》的創作裡,科學思維讓張之路開腦洞想,如果一個孩子帶電會怎麼樣?
  • 本周六,核科幻走進清華,張之路+飛氘!
    本周六,核科幻走進清華,張之路+飛氘!主講人小編小時候,還沒有網絡和手機的年代裡,每個月最期待的讀物就是價格不菲的《兒童文學》,還記得它的封面上總有一句話:「本刊適合9~99歲公民閱讀」。當時特別喜歡這份期刊裡一系列想像奇特、情節有趣的連載小說,比如有一部叫《好玩,佳佳龜》。這些小說的作者,名字也出現在了課本裡。
  • 電影《霹靂貝貝》32年後演員現狀:片中的兩位老藝術家,已離世
    中國第一部兒童科幻片《霹靂貝貝》上映,電影改編自作家張之路的小說《帶電的孩子》,由宋崇和翁路明執導。影片講述了一個叫貝貝的小男孩,因出生時遭遇第三類接觸,全身帶高壓電,成長故事。直至今天它依舊是一代人,童年不可磨滅的記憶——如今,32年過去了,當年在影片中,飾演貝貝,及貝貝同學、父母、老師的這些演員現在生活是什麼樣的呢?皮哥就帶著大家一探究竟——飾演劉貝貝的張京,是導演宋崇在在「全國故事大王」比賽上發現了的。
  • 往事經年流水夢:北京大院裡的童年
    北京的霧霾隨著城市周邊工廠的停工而消失得毫無蹤跡,在灰藍色天空的背景下,胡同兩邊的樹木光禿禿的樹杈在陽光的照耀下顯示著鮮明的輪廓,在狹小的街道上投射出優美的陰影。東四七條61號。本文圖片均由作者提供有一瞬間,我仿佛又回到了兒時的北京冬日,同樣深遠的藍天,同樣的街道與樹木。
  • 毀童年動畫片:李小龍用功夫甩面,霹靂貝貝為同學們忙的焦頭爛額
    說起動畫片,大家都不會陌生,它是我們童年的回憶。特別是對於一些80後90後們來說,在他們小時候沒有那麼多的娛樂項目。每天最幸福的一件事情,就是回到家能打開電視機,看上幾集的動畫片了。當時最受歡迎的有《黑貓警長》,《葫蘆娃》,《西遊記》等等。
  • 畢飛宇新作「跨界」寫童年 黃蓓佳直呼「狼來了」
    畢飛宇新作「跨界」寫童年 黃蓓佳直呼「狼來了」 書中畢飛宇講述了自己在興化鄉下長大的童年生活,「紅領巾泳褲」、「奶奶的蠶豆」等情節感人至深,可以說,這是一部畢飛宇的成長敘事,也是一個時代的童年「老照片」。作為同鄉好友,作家黃蓓佳、周桐淦、龐餘亮共同回憶了他們的童年趣事。
  • 胡同裡的北京
    今天偶然看到一篇小短文,是汪曾祺先生的文章選段,寫的北京胡同。北京的胡同,第一個要想起的就是很久以前看的一本書,《城南舊事》,很多人也都並不陌生,這是我們這代學生小學語文課本裡要求的必讀叢書那時候讀的是小主人公英子在胡同中長大的過程中經歷的大大小小有趣的故事。小時候我腦海裡構想的胡同:大大小小,星羅棋布。陽光總照在某一條小路上,有人力車經過時,地上飛揚起些許的黃土,可惜想像力實在不夠豐富不能真正領會胡同中的奧秘。
  • 《胡同的故事》:四十餘位作家齊下筆,不同視角下的北京胡同合集
    可以說北京的胡同是久遠歷史的產物,它反映了北京歷史的面貌,是有豐富內容的。而在《胡同的故事》一書中,我們仿佛會隨著那些名家們一起,穿越回那些古老而又親切的胡同中去,去品味他們的往事,和胡同的故事。01.
  • 北京,喊你胡同裡轉轉
    北京足夠大,大到可能一個人一輩子也走不完。北京的胡同足夠多,多到如同人的頭髮難以數清。自打上兩周立下宏願,要好好認識一下五朝帝都,感受一下時代變遷帶來的變化。然後繞到東茶食胡同,向西到五老胡同再拐向南,到了珠市口東大街,繼續向西,再次來到草廠十條南入口,此處一座回族幼兒園,民族風格特別明顯。進入草廠十條向北40、50米,有一條向西斜插的胡同,叫薛家灣胡同,信步進入。胡同口靠南一戶人家門前的大樹,看看樹皮的皺紋就知年頭很長。
  • 那些藏在老北京胡同裡的第一|磚塔胡同|獨家-北京自媒體聯盟|老...
    這些歷史故事,就發生在你身邊的胡同裡,還出這麼多"第一"!胡同不僅僅是老北京人的家和童年,在過去滄桑巨變的一個世紀中,胡同也曾誕生過不少「中國第一」。第一個國家外交事務專門機構總理衙門總理衙門舊址就在東堂子胡同。
  • 2019年度一卡通「北京胡同」系列紀念卡掀起「胡同按圖索驥」熱潮
    這條胡同真的好窄,老年居民比較多,找到17號浙江商會以後,發現已經不是我想像中的會館了,裡面應該是居民住宅。不過拍到17號這個門牌的時候,還是有點像中大獎一樣的興奮感啊!哈哈!「胡先生開心的分享到。」不過我注意到卡片裡畫的門,和現在不一樣了,現在的門重新粉刷過了,新了很多,畫裡還是有著斑駁表面,非常有歷史感的門板呢,能通過卡片對比出北京胡同的變遷,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
  • 北京胡同裡的「臺灣味道」
    北京胡同裡的「臺灣味道」   避開南鑼鼓巷的喧囂,鑽進帽兒胡同,和樹蔭下納涼的老爺子寒暄兩句,和買菜回來的婦人打個招呼。王卬早已成為這個「胡同家族」的一員,但說話仍帶著難改的臺灣鄉音。  在這個尋常的北京巷弄裡,王卬和他的大陸妻子經營著一家叫「醉虹樓」的臺灣餐廳。
  • 而今胡同幾乎名存實亡,《胡同的故事》:跟孩子們講那過去的事情
    小時候以為到了長城,就見識過了北京。了解了北京才發現,北京的靈魂,在那一片片七拐八彎、密如羅網的胡同裡。有個作家說:「沒有在胡同住過的外鄉人,即使少小而至,終老北京,那一輩子永遠只是浮在水面上的油珠。」我不是北京人,但我想我明白那種胡同味兒。
  • 黃有維:我在北京胡同裡的寫意人生
    30歲時,他放棄了安逸的美術老師的身份,再次隻身上路,來到北京。他是湖南人,卻打心裡喜歡北京,每日騎一輛自行車穿行於首都的街道胡同,感受這座北方的城市魅力,深深地被北京文化氣息所吸引。他覺得北京胡同裡洋溢的幸福安康的生活氣息是北京人熱情坦誠的胸懷,他說他喜歡北京,喜歡北京的老胡同,更喜歡北京人的生活。每到一處,他都停下腳步,用手中的畫筆畫下看到的一切。
  • 八方客探尋北京胡同文化
    7月17日,記者來到北京史家胡同博物館,館裡的志願者邢彥澤正在為一群臺灣學生講解。  【現場】史家胡同博物館志願者 邢彥澤  他們(胡同居民)叫「八旗子弟」,他們是當時努爾哈赤部隊的人。「旗」就指的是部隊。  【解說】邢彥澤目前在中國人民大學讀大三,在北京出生長大,2018年11月開始在史家胡同博物館做講解志願者。
  • 《霹靂嬌娃》系列新作曝劇照 全新天使霸氣亮相
    由美國哥倫比亞影片公司出品的電影《新霹靂嬌娃》(暫譯)近日曝光新劇照。克裡斯汀·斯圖爾特、娜奧米·斯科特、埃拉·巴林斯卡組隊的全新天使特工首次亮相。
  • 北京好吃的胡同小館有哪些,北京胡同裡的美食盤點
    北京胡同是最能代表北京文化特色的地方了,也是北京城的靈魂,北京胡同小館也是相當有名的,哪些藏在胡同裡的美味,是不能錯過的。北京好吃的胡同小館有哪些呢?為你盤點北京胡同裡的美食,一起了解一下吧!,也是來店裡必點的美食之一。
  • 童年一去不復返,大風車陪伴了無數北京人的童年,至今難以超越!
    說起董浩,劉純燕可能現在很多年輕人都不認識,但80,90後的北京孩子都再熟悉不過了因為他們承載了北京孩子整個童年,每當想起童年往事就會想到小時候必看的《大風車》《小神龍俱樂部》等一系列童年節目相信不少北京孩子打小兒都是看董浩跟劉純燕的節目長大的,當年並沒有太多綜藝節目,關於少兒節目就更少了,所以董浩和劉純燕的《大風車》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