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小說發展與社會性別問題演繹

2021-01-15 中國社會科學網

  1929年,在談論「女性與小說」話題時,英國女作家維吉尼亞·伍爾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寫下了散文名篇《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1929)。她認為,女性要寫小說,必須要有錢和自己的房間;換句話說,由於社會對於女性做了種種限制,她們不得不成為父權的奴僕,日夜為家庭操勞,在此背景下女性如果要有所成就,必須仰賴一定的物質基礎,並且有辦法擺脫外界的幹擾。在後來的歲月裡,女性地位有所上升,社會給予了職業女性更多的認同。然而,伍爾夫語帶幽默的批評時至今日仍然有效,女性若要成就自身,仍然需要克服種種困難。現實的壓力在文學中有所反映,浪漫小說可以為我們提供一個管窺女性社會心理的機會。

  教化與追求:浪漫小說的早期形態

  浪漫小說(romance novel),也譯成愛情小說、羅曼史小說、羅曼司小說等,是以男女戀愛婚姻為主題,主要面向女性讀者的文學類型。據研究,最早的浪漫小說在12世紀已經存在於法國,但中世紀的浪漫小說具有悲劇的特質,而通往美好結局的現代浪漫小說的濫觴,可以追溯到簡·奧斯汀(Jane Austen,1775—1817)的《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1813)和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1816—1855)的《簡·愛》(Jane Eyre,1847)。

  在《傲慢與偏見》中,英俊而富有的達西為普通鄉紳的女兒伊莉莎白所吸引,但伊莉莎白對他存有偏見,一直拒不接受。為了伊莉莎白,達西改掉了自己的傲慢,在種種誤會消除之後二人終成眷屬。而在《簡·愛》中,相貌普通的家庭教師簡·愛與主人羅切斯特之間的愛情同樣波折,最終更為主動的簡·愛以自己的善良和頭腦贏得了羅切斯特的愛情。說「贏得」並不過分——無論簡·愛還是伊莉莎白,進入富有生活的途徑都只能是婚姻。

  兩部小說都是女作家寫的,並且都從女主角的角度講述故事。從一開始,這類小說的作者和讀者群就更傾向於女性。無論描述遭遇還是刻畫心理,都使得女性讀者容易將自己代入,與女主角一起,經歷戀愛的曲折。而各種漫長愛情的結局,幾乎都是通往婚姻。評論家將這一系列小說描述為「女性通過婚姻變得富有」的故事,並以「灰姑娘情結」為此命名:在平凡的「灰姑娘」成為王子心上人的童話故事中,已經孕育了這個母題。

  浪漫小說可以與歐洲和美國18世紀末以前流行的「行為指南文學」(conduct literature)進行對讀。這類小說充滿訓導性語言,其中很大一部分面向女性讀者,通過警戒性的故事,希望將貞潔、順從、勤儉持家等道德規範灌輸給讀者。英國作家塞繆爾·理查森(Samuel Richardson,1689—1761)1740年出版的《帕梅拉,或美德的好報》(Pamela, or Virtue Rewarded)是這類作品中比較早的。小說中女僕帕梅拉屢次拒絕富有主人B先生的非分之想,最終後者痛改前非,向帕梅拉正式求婚,二人終成眷屬。此書出版後廣受歡迎,因為它改變了當時「行為指南」文學中常見的不守規矩的人得到報應的結尾,轉而強調美德的好報,製造了大團圓的結局。男女關係中延宕的張力最終得到正面的解決,滿足了讀者尋求安慰的閱讀心理。但是,當時上層社會對書中打破階層界限的婚姻多有不滿。顯然,通過婚姻改變命運,並不是上層社會尤其是男性樂於讀到的情節。

  由男性寫作的「行為指南」文學意在道德教化,其中蘊含的兩性之間關係完全是主動與被動的關係。與此相比,《簡·愛》這樣的小說無疑賦予女性更多的主動權,並且在社會階層方面持有更為開放和平等的觀點。使「簡·愛們」跨入上流社會的不再只是恭順的服從與對貞潔的守護,更是自我個性和勇於追求的精神。這種變化確是在女性作家筆下發生的。雖然故事基本情節有相似之處,但浪漫小說的女作者們將女性被動等待富有男性救贖的故事,在某種程度上改寫成了女性通過各種努力收穫愛情的故事。在小說中這愛情只是「恰好」來自富有的男性,而女性的人生努力方向則在於最終獲得專一的愛情。

  資本的珍寶:誰為精神上的「房間」買單

  雖然在《簡·愛》這樣的早期作品中已經孕育了浪漫小說的種子,但在多年以後浪漫小說才成規模地出現,形成了一種文學類型。談到浪漫小說發展史,不能不提到禾林出版公司(Harlequin Enterprises Limited)。這家創辦於1949年的加拿大出版公司不僅是英語世界浪漫小說最著名的出版商,也是以雄厚資本和商業眼光形塑浪漫小說的主要推手之一。雖然創辦之初出版過各種題材的通俗小說,但從1957年開始,禾林專注於浪漫小說的出版,因為它發現中產階級女性讀者對於同質化的愛情小說有著值得關注的熱情,她們會重複購買這類小說,這使得打造一個專出浪漫小說的圖書品牌成為可能,更成為一條行之有效的獲利之路。其他一些出版社雖然沒有完全放棄別的文學類型,但至少開發了浪漫小說的產品系列,比如戴爾出版社(Dell Publishing)和福賽特出版社(Fawcett Publications)的浪漫小說系列。細分市場的概念引領出版商發現了中產階級女性這一龐大的閱讀群體,明確的商業目的使他們在分析和遵從女性大眾心理方面絕不馬虎。禾林的成功在整個圖書出版史乃至文化產業史中也是一個重要的案例,它提示了細分市場的重要性、營銷在文化產業中的巨大作用,更顯示了女性的消費潛力。

  不過,女性為何如此鍾情於浪漫小說,願意為它們掏腰包呢?美國學者珍妮絲·A. 拉德威(Janice A. Radway)在研究著作《閱讀浪漫小說:女性、父權制和通俗文學》(Reading the Romance: Women, Patriarchy and Popular Literature,1984)中探討了其中的原因,她通過調查得到的結論是,許多女性通過閱讀來找尋在現實愛情和家庭生活中無法得到的溫情,並且以閱讀作為抵抗現實、進入自我空間的方式,因為閱讀是完全私人的事情。換句話說,雖然無法真正脫離現實,但女性讀者至少以閱讀的方式在精神上追尋「自己的房間」,在這個房間中,不僅現實世界給予女性的壓力不復存在,還有可以代入的女主人公的角色,藉此可以體驗鮮活的生活場景,邂逅理想的伴侶,享受溫情的心理撫慰。

  暴戾與容忍:傾斜的性別天平

  一些浪漫小說確實有溫柔的男主人公,但更多的男主人公只是偶爾表現出溫情,大部分時間裡,他們暴躁、陰鬱、喜怒不定,在戀愛關係中讓女性不斷去揣摩和猜想。許多浪漫小說中甚至不乏暴力和虐待情節,而在其上仍然開出了愛情之花,女主人公對於自己的感情生活也甚為滿意。無論暴力因素的多與少,這些男主人公都非常強勢和自信,他們相貌英俊、血統高貴、身居高位或者擁有財富。小說的女主人公則常常堅強、善良,地位卑微但擁有美德。女主人公在一開始時必定拒絕男主人公輕浮的追求,隨著時間的推進,誤解消除,愛情生發,這也常常伴隨著男主人公向善的變化。

  例如,禾林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珍妮特·戴利(Janet Dailey)的小說《達科他之夢》(Dakota Dreamin』),講述離婚後帶著兩個成年子女的女主人公移居鄉下農場,遇到男主人公——傲慢而粗野的鄰居,並多次與他發生矛盾,最後二者產生愛情,男主人公在這時展現出了從未有過的溫柔一面。裘德·德弗羅(Jude Deveraux)《魔法之地》(The Enchanted Land,1978)講述女主人公和一位農場主由契約婚姻而產生愛情的故事,這位男主人公被一些讀者形容為「嫉妒、自私、有虐待傾向」,而另一些讀者則根據一些情節認為他溫文爾雅,具有令人欣賞的男子氣。

  作為通俗讀物的浪漫小說很少有耐心慢慢講述純情故事的發展,很多小說甚至以強制性關係作為男女主人公日後關係的開篇。在這類浪漫小說中,二人先有關係之實,再從男主人公不斷追求、女主人公不斷拒絕的過程中逐漸了解彼此,最終成為終身伴侶。美國作家凱薩琳·伍迪維斯(Kathleen Woodiwiss)1972年出版的長篇歷史浪漫小說《火與花》(The Flame and the Flower)便是這一情節模式的早期作品。《火與花》講述因過失殺人而陷入逃亡境地的女主人公,被時為船主人的男主人公強迫發生關係並懷孕。雖然二者起初都沒有結婚的意願,但在隨後的一系列故事中還是產生了感情,最終成為夫妻。這部長度遠超一般浪漫小說的作品大獲成功,給出版商帶來了豐厚的利潤,使其他出版商看到出版平裝浪漫小說的盈利空間,紛紛效仿。一大批浪漫小說也效仿《火與花》的情節設計,使女主人公先屈從於暴力,再慢慢愛上男主人公,比如伍迪維斯《風中的灰燼》(Ashes in the Wind,1979)、德弗羅《黑色裡昂》(The Black Lyon,1980)等。

  對不熟悉浪漫小說的讀者來說,強迫關係變成完美愛情,這恐怕匪夷所思。但此種情節套路自有其邏輯:違背女主人公意願的強迫,有時被描繪成男性不懂如何表達愛意時失措的選擇,有時又被設計成男主人公誤以為對方是風塵女子時的失誤行為,潛在的意思是,面對一位貞潔高尚的女性,他們是不會這樣做的。無論如何,只有當他們對女主人公的愛意完全明晰,溫柔的一面才逐漸顯露出來。如果說這些情節對女性讀者有何教育意義,那麼只能是:女性必須學會解讀男性的心理,即便他們性情古怪甚至有虐待傾向,也要給予他們充分的理解,因為那必定事出有因。

  以浪漫方式讓父權結構合理化

  值得深思的是,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方女權運動如火如荼之際,為何浪漫小說會呈井噴式發展?在網際網路甚至Me-Too運動興起的時代,為何強迫關係變成完美愛情的套路化小說能延續至今,並且演變成「霸道總裁愛上我」的主流敘事模式?這無疑與現實社會中的女性心理有關係。

  2011年,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媽媽級作者E. L. 詹姆斯(E. L. James)創作的虐戀三部曲《五十度灰》(Fifty Shades of Grey,後被改編成同名電影),在發行首周就進入了《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榜,成為當年歐美出版界最引人注目的文學現象。小說描寫純真的女大學生安娜前去採訪英俊、多金的年輕企業家格雷,對方傾倒於她的靜美、智慧和獨立精神,而他的神秘也讓她產生一種欲望。格雷讓安娜事先籤署了一份確定二人SM關係的協定,宣稱自己是安娜唯一的主宰。但大多數時候格雷都表現得像一個完美的情人,尊重安娜的意願,只在其可接受的範圍內發號施令。正如《新聞周刊》一篇評論所說,《五十度灰》「是一部有如香草拿鐵一般的SM小說」,它的精神實質還是一個浪漫故事,讓人既感到刺激又感到安心。

  《五十度灰》的暢銷是「霸道總裁愛上我」這個世界級文學現象的一個表現。在這裡,父權主義演化到了極致,行事霸道被視為男子氣質的一種表現,男性不擇手段追求自己的欲望對象被賦予正當性,女性則極端被動。有趣的是,當年《五十度灰》得到了兩性的肯定。丈夫們為妻子讀此書後的變化感到竊喜,格雷用來捆綁安娜手腕的銀灰色領帶和小說一樣賣到脫銷,有評論稱「它讓褪色的婚姻重燃激情」。而女性讀者則通過代入女主角,獲得了被「庇護」的心理感受——如在現實生活中一樣,小說中的女性處於弱勢,很難控制自己的命運,但她誤打誤撞,幸運地遇到了專橫而真摯、英俊而富有的理想情人。

  正如拉德威所論述的,最受歡迎的浪漫小說都帶有這樣一個信息,即保持女性的獨立性、滿足女性慾望與父權制可以同時存在、並行不悖。「霸道總裁愛上我」式的浪漫小說滿足了女性在性別不平等的現實下與社會和解的願望,而這種願望的實現只能藉助既有的父權秩序。從這個角度來說,浪漫小說堪稱現實性別關係的註腳。

相關焦點

  • 浪漫小說是「女性鴉片」嗎?
    今日的言情偶像劇也能在浪漫小說提供的理想愛情模式中尋到蹤跡。在1960年代至1980年代的美國,中產階級的主婦是浪漫小說的忠實粉絲,無論家務有多繁忙,她們都會抽出時間閱讀,把它作為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主婦閱讀浪漫小說的社會背景、心理需求以及產生的影響也能為女性對浪漫愛情的想像提供一種解讀背景。
  • 《瓦嘉達的自行車》:社會性別文化視角下的阿拉伯婦女生活樣態
    《瓦嘉達的自行車》1、公共領域的「遵從」:性別固化下的傲慢與偏見女性主義認為,性別權力關乎社會性別關係中的權力分配問題。傳統的男權社會以男性話語為中心,女性話語則處於邊緣地帶。瓦嘉達3、社會性別理論的「平等」:公私領域要協同發展社會性別理論認為,社會性別是一個將其起源徹底隱藏起來的構成物,不能說它是真實的或是謬誤的,它不嚴格地隸屬於任何特別的身體類型。
  • Tomboy的社會性別
    社會性別區別於生理性別,強調性別並不從男女的生理差異產生,是由社會文化造成的。社會通過一整套性別系統和機制,使個人在其中習得男或女的性別特徵,接受性別規訓,表現出與社會規範要求相一致的男性或女性特徵。發端於西方20世紀60年代的社會性別理論,為了反擊「生物決定論」,借用了gender來表示社會性別,以此與生理性別sex相區分。
  • FIST課程推薦 | 社會性別與中國婦女權利前沿問題研究
    》是由復旦大學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聯合復旦大學法學院及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開設的一門跨學科的、以拓寬學生知識視野、幫助學生進一步提高性別平等意識為目的的課程。本課程追蹤國際學術界在社會性別研究和婦女權利保護領域所取得的成果(每次開課均會邀請一位國際知名學者加入),探討中國婦女解放與發展的理論與實踐,學習中國女性權利與地位在現行立法上的表達,並結合現實司法實證考察與分析在女性權利保護方面存在的問題和挑戰。本課程採取專題式教學,由4個教學單元構成,共8個專題,分別是:1.
  • ​性別角色錯位是教育問題還是社會問題,這絕不是小事
    國防教育網,服務全中國國防教育網,追逐強國夢性別角色錯位是教育問題還是社會問題,這絕不是小事今天,堂主帶大家來分析一個越來越普遍的社會現象:娘炮兒女漢子現象。該話題過於沉重,爭議性也很強,事關千家萬戶,歡迎各位後臺留言討論。
  • 一個性別平等的社會,並不會帶來更均衡的專業性別結構
    論文引用了早先一項研究的結論,指出問題的關鍵不在於「能力」,而在於「選擇」。在很多地區,女生的成績優勢並不局限於文科;但就比較優勢而言,女生更擅長的依然是閱讀,男生則是科學。數據顯示,學科比較優勢的性別差異隨性別平等指數的上升而擴大,一個極端例子是挪威:該國的性別平等指數在 72 個國家中排名第 2,但只有 18% 的女生的相對強項是科學——這一數字在男生中則是 46%。
  • 記憶、傳承與發展:以性別研究推動性別平等主流化
    與會學者圍繞「北京大學中外婦女問題研究中心歷程回顧及展望」「經驗研究和理論研究共助性別平等主流化」「女性研究的傳承和發展」等議題展開研討。■ 何笑漪2020年是北京大學中外婦女問題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也是北京大學招收女生100周年。近日,「記憶、傳承和發展:慶祝北京大學中外婦女問題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暨紀念北京世婦會25周年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大學召開。
  • 性別歧視?抗議J.K羅琳?以《哈利波特》為代表的奇幻文學有問題
    因為質疑英國政府要求縮簡性別認證的程序,一位叫Maya女士被解職。羅琳在推特上對於Maya女士的聲援,激怒了關心性別議題的普通民眾,在網絡社交媒體上掀起了抗議羅琳的活動。羅琳開始被貼上歧視跨性別群體的標籤,之後被不斷擴大,有人細心地從《哈利·波特》中一點一點挖出了帶有種族歧視色彩的元素。譬如:妖精銀行在影射猶太人;華人女孩秋·張的名字發音涉嫌辱華等等。
  • 濟南大學婦女/社會性別研究所被列入第三批「山東婦女/性別研究...
    為構建婦聯與高校、社科研究機構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的婦女/性別研究網絡,不斷提高我省婦女理論研究水平,推動將性別平等落到實處,省婦聯、省婦女理論研究會在全省開展了第三批「婦女/性別研究與培訓基地」創建工作。濟南大學婦女/社會性別研究所被列入第三批「山東婦女/性別研究與培訓基地」。
  • 10.26社會的性別角色是什麼樣的
    我們的行為取決於我們早期的經歷、生命過程、習得方式、所處文化的期望、道德的約束、實踐的機會以及環境的需求,而與我們的性別並無關係。我們在與社會的接觸中學到那些適合我們性別的行為。性別角色社會化是個體學習那些在特定社會中被人們所期待的行為(規範和角色)的過程,它從原生家庭就開始了。關於性別差異的學習不僅不會在兒童時期結束,恰恰相反,這種學習會貫穿我們的一生。
  • 一所高校的「社會性別」
    這是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沈奕斐開設的一門通識選修課——《視覺文化與社會性別》,類似於這樣的三分鐘小遊戲,在課堂裡經常上演。這門課聚焦「社會性別」,通過講課、遊戲實驗、討論等形式來講解相關理論、探討性別平等議題。
  • 築夢莊園之魅力:葡萄園主與浪漫小說作家碰撞會產生怎樣的火花?
    Margie和Boy傾情演繹,劇中女主Margie飾演的是一名巫師的女兒Tichakorn,她是個是個很浪漫小說作家,筆名號稱Humming Bird(蜂鳥)。Tichakorn寫作遇到了一些瓶頸,為了更好的創作新小說,決定前往葡萄園去尋找靈感,在葡萄園發生了許多的事情,也從未想過會遇到他。
  • 美國恐怖小說鼻祖,愛倫·坡的社會,一個充滿問題的世界!
    然而,小說中的女主人公卻是巴黎女孩瑪麗·羅傑。戈丁斯也認為,坡筆下的名偵探迪潘雖然身居巴黎,卻表現出了很強的「美國性」,具有很強的美國特徵。因此,將坡的「推理小說」與他生活的19世紀上半葉的美國社會結合起來,找到並研究其中的關聯,這就很好地證明了愛倫·坡強烈的社會意識。
  • 評歐美出版界的情色浪漫小說:內容越來越重口味
    巴黎地鐵裡的《格雷的五十道陰影》廣告  關鍵詞:自助出版/情色浪漫小說/歐美出版界  情色浪漫小說以往在歐美出版界屬於不太入流的通俗讀物。情色浪漫小說(Erotica)與色情小說(Pornographic fiction)相比要溫和得多,沒有太多的器官描寫,而是著墨於異性之間的互動和情感的描寫,以情帶色反應男女主角的關係發展。  讀者們對這類情節刺激的小說的興趣越來越大了。
  • 《夫妻的世界》中反映出,這個社會普遍的性別歧視問題
    ,該劇也有反映出性別歧視的地方。揭露出女性依然在男女關係中處於弱勢、在職場上更容易遭遇的性別歧視,女性面對這些社會不公平待遇又該如何應對?這都是當下值得我們去思考、去面對、去解決的問題。這段關於性別歧視的情節,卻是普遍的行為。職場上男性無論已婚未婚都比女性更有入職優勢,晉升機會也多。看得出來,職場對女性真的很不友好,尤其是對大齡單身女性。
  • 踏浪微風海岸線 景甜完美演繹與GEOX的浪漫約會
    明媚春日中萬物熠熠生輝,景甜浪漫步履微風海岸線,感受甜蜜氣息,唯美浪漫。義大利知名鞋履品牌健樂士GEOX與代言人景甜一同領你走入2018春夏浪漫之旅,高級舒適中帶著時髦大膽設計理念,成為春日中一抹閃耀光彩。
  • 突破社會性別刻板印象 打造性別平等教育「中山模式」
    在討論打架問題時,還有一個孩子很經典地說,不要了,會兩敗俱傷的。中山實驗小學的性別平等教育沒有說教,沒有呆板的道理灌輸,孩子們在一次次的歡聲笑語中建立起了正確的性別意識。中山特色性別平等教育指導體系在全國推廣國務院婦兒工委辦公室先後於2015年、2017年在中山舉辦全國教育工作者社會性別意識培訓班、全國中小學性別平等教育進課堂交流研討會,組織全國各省市教育工作者和婦兒工委辦公室負責同志現場觀摩中山市的示範課程,將「中山模式」作為示範樣板向全國各地推廣。
  • 酷兒理論六講 | 第一講 · 社會性別與性別的描述學
    通常,人們會說: 「生理性別」是人類個體之間不可化約的、生物學上的區別,以性染色體的區別為基礎,而它是「社會性別」得以建構的基礎;「社會性別」則是一種對人的性別身份的社會生產和再生產的更加精細、全面和穩固的二分,它儘管以生理性別為基礎,卻也有相當任意的、「被社會建構起來」的成分;「生理性別」是物質的、自然的,而「社會性別」則是意識的、社會的;在此基礎之上,人們談論「性別認同」「性取向」,等等。
  • 就業性別歧視,難以消除的「社會之痛」
    原標題:就業性別歧視,難以消除的「社會之痛」 「大學生找工作,難!女大學生找工作,更難!」 就業性別歧視,怎麼就成了難以言說的「痛」?消除性別歧視,我們還要做哪些努力?日前,記者通過多方採訪,以期解答上述問題。 忍:多次受挫後逐漸接受 「對於文案類工作,男生女生都能勝任,為何偏偏要男生?」小孟無奈地說,「某出版集團下屬單位招聘『經理秘書』一職,招聘簡章直接標註『男生優先』,『性別歧視』也太明顯了吧?」
  • 性別與法律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社會性別理論和女性主義法學理論的引入,為中國學者開展性別與法律研究提供了契機和基礎,也使其他相關問題的研究有了新的視角。 二、聚焦婦女權益問題的重點難點領域,關注弱勢婦女權益,著力構建保障婦女權益的法律機制 以1992年《婦女權益保障法》為標誌,中國婦女權利的法律保障體系已經形成,並初具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