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的大小是虛妄不實的,一切歸到真空、真性、真如中,是廣闊的

2020-12-16 禪淨密實修

「何者最大?」這個世界上什麼是最大的?每個人都有自己對「大」的看法──貪名利的人認為當官最大,貪財的人認為黃金最大,貪色的人認為俊男美女最大,喜歡爬山的人說喜馬拉雅山最大,喜歡航海的人則認為海洋最大……到底哪個最大?其實這些都是世間相對、偏頗的答案。本章所要闡述的是真實的道理,要講真正的大、絕對的大,而不是因小顯大相對的大。

什麼是因小而顯大?譬如,一般人看到小孩子,因為自己個子比他高大、年紀比他大,所以就會覺得他很小;如果對方長得又高又壯,就不會認為對方是一個小孩子了。所以,大與小是相對比較得來。又如,灌木叢跟小樹苗比起來,就像一棵大樹;但如果和參天大樹比起來,又變成了小樹。

相對的大小是虛妄不實的。譬如,個子高的人,仍然可以找到比自己個子更高的人;今年拿世界冠軍的運動健將,也不必沾沾自喜,因為明年可能會有人超越自己。世界在變動中,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所以世間的相對大小都是虛妄不實的。世間上任何一件事,都是相對的。過去是大,現在不一定是大;現在是大,未來也可能會變小。世間上的人就在相對的大小中,爭名逐利,每個人都想當老大,想把別人比下去,這世界才會混亂。如果不了解外面的世界,就會認為自己的最大,這就是所謂的「夜郎自大」。

人活在欲界當中,欲界之外還有色界、無色界。無色界最高一層是非想非非想處天,在非想非非想處天的壽命盡了,仍要輪迴墮落,所以它也是因小而顯現的相對大,一時為大,另一時又變小了。所以無論欲界、色界、無色界,一切相對的境界都不是真實的。

「何者最大?」此處所指的大是絕對的大,沒有一法能超越它。眾生的心迷迷糊糊的,有煩惱、惡業,尚未覺悟,所以稱為「不覺」;聲聞、緣覺破除了凡夫的顛倒邪見,契悟真空之理,故稱為「正覺」。然而,與佛的清淨妙明真心比起來,聲聞、緣覺又差了一大截。佛是無上正等正覺,沒有一法能夠超越佛的這念覺心,所以是絕對的大、是至大,不是相對比較而來的大。這個絕對的境界,才是最實在的。

「志與道合者大」,指的是絕對的境界。一般人都認為虛空是最大的,但虛空仍在這一念心當中,所以,能與真如、菩提心相契合,才是最大的。舉例來說,我們每天都喝水,水是假有,假使一步步地分析水的組成,到最後水沒有了,一切歸到真空、真性、真如中,所以自性真如才是最大的。

「志」就是心志,也就是意願、心願。修行人希望「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就是志。依這個志願繼續不斷地努力,最後化度眾生功德圓滿,成就佛道,就契入真空無為、菩提涅槃之道。「道」指無上菩提大道,「上求佛道」是自利,「下化眾生」是利他,自利利他功德圓滿,就是「志與道合」。最後善、惡、眾生都不可得,能所俱空,能觀之智與所觀的空性相契合,寂照一如,「志與道合」,這就是「大」。根據這個道理,腳踏實地去實踐,修行就不會迷失方向。

這個至善是三位一體──空、假、中圓融無礙,再也沒有任何善法可以超越,一切善法都會歸於此,一切善法無不從此發源,所以「一切法無不歸還此法界,一切法無不從此流」,這就是中道實相善,是最究竟的善法。證到了實相,契入無上菩提妙明真心,就稱為「法王」──法中之王。舉一即三、會三歸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萬法不離當下這念心,十方三世都在這念心當中,這個善才是真善。

度一切眾生,無有一眾生可度;說八萬四千法,無有一法可說;度一切眾生而無有眾生之相,說法亦無說法相──雖知眾生如幻,不妨礙度眾生的願行,這樣就是能所俱空,「志與道合」。假使覺悟人有生、老、等,所處的五濁惡世亦有天災人禍,人道也不盡理想,進一步希望提升到「天道」,就要修十善。然而,天道也不究竟,天人有天人的壽命,壽命終了,仍要受輪迴。再進一步依據三十七助道品的道理來修行,「已生善念令增長,未生善念令速生;已生惡念令滅除,未生惡念令不生」,最後契入真空、守住正念,這就是聲聞、緣覺、菩薩和佛的聖道。成就是大。

相關焦點

  • 何為真如,真如與念的關係。知道了,離成佛不遠了。一念可以成佛
    一般認為,遍布於宇宙中真實之本體;為一切萬有之根源。法界、法性、實相、如來藏、法身、佛性、自性清淨身。這樣只是定義,並沒有沒有解釋清楚。何為真如?要從《六祖壇經》一段文章說起,先解析一下原文。《壇經》原文如下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無,眼耳鼻舌當時即壞。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經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 唯識學中「真如」的正確定義
    如是增數乃至窮盡,一切法門皆是真如差別之相,而真如體非一非多,分別言說皆不能辯。由離一切虛妄顛倒,假名真如;能為一切善法所依,假名法界;離損減謗,假名實有;離增益謗,假名空無;分析推求諸法虛假,極至於此更不可度,唯此是真,假名實際;是無分別最勝聖智所證境界,假名勝義。如是廣說。」
  • 讀佛經,看如何契入「真如」?
    《心經》上講「五蘊皆空」,佛家把一切事物分解分析過之後,沒有一樣事物具有獨立自成、永恆不變的「自性」,因而均被認為是虛妄不實的東西,這實際上與《金剛經》裡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同一個道理。佛教的觀點認為,萬事萬物被分解分析到最後都有一個共相---「畢竟空」,以「空」為實相,作為普遍存在的永恆真理,便可超越萬物,超出生死流轉,成為證入涅槃的內容。由於萬事萬物都具有「畢竟空」這個共相,因而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佛性的具體顯現;世界現象雖然豐富多樣,但最後的精神實體只有一個,即真如佛性。
  • 佛法楞嚴|鼻入即是空,《楞嚴經》之會鼻入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譬如有人,急著把空氣吸進鼻子裡,吸久了發生疲勞,就在鼻子之中,聞到有冷的感觸;因為有冷觸而分別通、塞、虛、實,如此乃至一切的香臭氣味。不只是能聞的作用,是鼻入的勞相,兼帶所聞的勞相,同樣都是菩提心中的瞪發勞相。「鼻入」下面分為四科,第一科是「舉例顯妄」,第二科是「辨妄無體」,第三科是「無所從來」,第四科是「結妄歸真」。先解釋第一科「舉例顯妄」。
  • 四法界與一真法界,現象無窮,本體是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理法界講一切事物的共同本質。事法界講現象,理法界講本體。按華嚴宗人的解釋理法界就是「真空」。而所謂真空,既不是斷滅,也不是消滅了色才顯出的虛無,沒有空相可見,才叫做真空,它是萬物的本體,同時又與現象界共存共依。(三)事理無礙法界。事即現象,理即本體。華嚴宗認為,現象與本體無二無別,就好象波與水之間的關係。
  • 【淨界法師】【楞嚴經講記82】用虛妄心來修行,結果是虛妄的,到最後很容易著魔的
    用虛妄心來修行,結果是虛妄的,到最後很容易著魔的淨界法師
  • 佛法楞嚴|耳入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耳入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不只頭中嗡嗡的聲音是耳入的勞相,連能聽的耳根,同樣都是菩提心中的瞪發勞相。這一段經文乃是以比例發明,讓我們知道無論是根,無論是塵,都是同一個根源,都是虛妄而已。從它的相來說,同樣都是虛妄,可是,從它的體來說,同樣都是真。對於這個道理,一般人是不容易體會的,明明有聲音,為什麼說是虛妄呢?實在很不容易了解。
  • 六祖慧能開示坐禪法則:禪定中如何修不動心、顯現真如自性
    六祖慧能開示坐禪法則:禪定中如何修不動心、顯現真如自性 | 文 三隻眼讀史六祖惠能大師曾經開示,坐禪本是不執著於心,不執著於事,不執著於情,不執著於物,一切在當下顯現,在當下用,執著、擔憂、困惑、焦慮、自卑、煩惱等……均會困住人心。
  • 佛教:何為真如?有何現實啟示|讀佛典
    01真如:宇宙人生的究竟真實在佛典中,與「真如」意思相近的詞還有「如如、法性、實相、法界、勝義」等。如,佛典《成唯實論》曾言:「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謂此真實,於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總結各大佛典所言,做為宇宙人生永恆不變最高真實的「真如」大約包括以下內容:緣起、緣起無我、四諦、十二因緣。
  • 「真如、實相」是什麼意思?
    我們在佛法裡分成大乘和小乘,所闡述的是經典要回歸的狀態,真如實相,佛說阿彌陀經》也不例外,實相間的是這部經的本體,正體,在我們去理解這一切的是實相本質的時候,口說的道理和當下的思維似乎有距離。實相,顧名思義就是一切事物萬事萬物的真實相態, 是世間一切事物的真實狀態,緣起性空的法義,相互為之的效果。
  • 金剛經中,堪稱最經典的五句經文,不讀太可惜了!
    金剛經中,有太多優美的佛經文字,尤其是這五句經句,一定要讀一遍,最好多讀幾遍,因為這些句子,可以讓人開悟,不讀實在太可惜了。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佛告訴我們,如來不能以色相見,更不能以聲來求,如來所指事物本來的樣子,一切事物的真如實相,也可以理解為,眾生的佛性,所謂見性者,即見如來,大多數人,見不到如來的真實原因,正是因為,很多人,都在把如來,當成了某個具體的事物,甚至把佛當成了神明,去祈求,金剛經告訴我們這樣做,是人行邪道,見不到如來的。
  • 契入真如本性就會綻放無盡的力量!
    能思維、能覺的心跟真理、自性絕對境界相契應了,「含笑」不是從外得,兩個人的默契是對著相視一笑;佛沒有衝任何東西笑,他含笑是對自己真如本性境界的互相契應,因為一旦契入真如本性就會綻放無盡的力量!從虛妄執著念頭生起來,心體沒有欠缺、虛妄執本身欠缺(因為它是病態的),怎麼理解?虛妄我妄執一切為自相,堅固認為不可得的一切是他的,這個緣起就不好,執著無常、不究竟,所以他所對的境界必然無常;他是顛倒妄想意識建立起來的,啥叫顛倒妄想?他認為自己應該是這個樣子、應該是那個樣子,首先由這個顛倒意識開始,然後加以胎形、成了顛倒妄想,建立的基礎是有漏之因、生滅法,這個緣起建立、所對境界生老病死,全是無常的。
  • 《佛說四十二章經》提到三種真如,與佛相應,看看我們有幾種
    以大乘、以實相為體,也講真如法身、也講實相。佛法中提到七種真如:流轉真如、實相真如、唯識真如、安立真如、邪行真如、清淨真如、正行真如。《佛說四十二章經》當中,這些真如都有所提及。一、流轉真如。什麼是「流轉真如」?真如流轉六道,十法界都是真如所現,都具足真如之性;假使沒有真如,世界也不能成立。舉例來說,物質分析到最後,就是能與量,能是熱,量是光。
  • 第50集 種子與真如(下)
    玄奘菩薩是依於至教量的正理所述,引用《大乘阿毘達磨契經》的內容為左證,決定真實的緣故,而解說第八識的體性,祂是真常恆實、不變異、不增不減,迥異於有生滅性的「識蘊」。所以 世尊施設「真如」與「識蘊」等的種種名相,建立一切法的尋思,以利佛子證得真實周遍的圓滿智慧。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26)| 生滅去來五陰虛妄,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阿難!云何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阿難!譬如有人,以清淨目觀晴明空。
  • 身入非因緣、非自然;《楞嚴經》之會身入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舉例顯妄」是拿容易知道的身體接觸作為能例,顯示出身入乃是虛妄的。「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觸於熱手」, 譬如有一個人,一邊的手是冷的,一邊的手是熱的,他就以冷的手來觸摸另一隻熱的手。一般所說的觸塵,是外面的塵境和我們的身體接觸到,可是這裡所說的熱手與冷手,都是身根,和有知的身體與無知的東西接觸,成為觸塵,是不一樣的。
  • 金剛經中這四句經文,堪稱經典,不讀可惜了
    我們可以把所見所感,所接觸到的一切事物,都看成是名相,因為這些都是因緣和合而成的,也就是現象而已。比如你看到的任何事物,他都是由很多種物質組合而成,並不是一個獨立的存在。佛法也是一樣的道理,真正的佛法,是說不出來的法,所以金剛經說: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這與老子在道德經中告訴我們的道理一樣,真正的大道是說不出來的,能說出來的,就已經不是道本身了。
  • 真空的區域空間與相對真空的區域空間
    空間在阻礙真空的區域空間的產生。區域空間的真空要產生,需要構建邊界來隔絕外來物進入區域空間,同時,把區域空間存在的東西向外排出。目前可知的最小粒子為夸克。邊界的間隙小於夸克的直徑是對邊界結構的基本要求。連夸克也進不了邊界,才有可能阻止比夸克更大的物體。但是四大基本力的存在,它們對物體之間的距離是敏感的。
  • 謂此真實於一切法,常如其性,故曰真如
    曾住在天台山寒巖石窟中,與國清寺僧人拾得為摯友,寒山、拾得與豐幹一起被稱為「國清三隱」。寒山常常衣衫破敗不堪,舉止行為怪誕異於常人,但是其詩詞作品及偈,與禪理深為契悟。但是如果不能夠在根本上用力,而是向外攀緣用力,那麼這一切肯定是白白的花費功夫毫無建樹。本首詩作的起始部分,接連引用三個非常著名的禪門公案作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