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鉤沉:基督教對文明的影響——愛與慈善

2020-12-16 基督教資訊平臺

「慈善」一直是基督教思想的核心。《中國大百科全書》裡解釋「慈善事業」說:「從同情、憐憫或宗教信仰出發對貧弱者以金錢或物品相助,或者提供其他一些實際援助的社會事業……」,又說:「(慈善事業)是最悠久的社會傳統之一,它藉由金錢的捐助和其他服務,來提升人類的福祉,出於對人類的熱愛,為了增進人類的福利所做的努力。」

在耶穌基督降世以前,世界上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冷酷而淡漠的,一位名叫馬蒂諾的學者在翻遍歷史文件後說總結說,古代並沒有留下任何有組織之慈善事業的痕跡,而是當基督和聖經家喻戶曉後,慈善事業才開始盛行。

古代文明的巔峰——羅馬,最早的慈善「慷慨」,也與早期基督徒實行的「博愛」有著相反的意義。羅馬人的「慷慨」意味著施捨以便取悅接受人,接受人會在將來回報給予人。在異教習俗中,人們是廟宇祭祀的觀眾,他們被動地觀看祭司們的表演。有些觀眾會丟些小錢給某些神或女神,或者捐錢豎一個塑像。當時流行的羅馬文化,普遍認為時間精力不應花費在那些不能為羅馬的威武與國家的強大增添光彩的人身上,而一些學者也認為與弱者、窮人、受壓迫者交往時恥辱,因此,向窮人、病人、垂死之人光施善行在異教中並不常見。

而早期基督徒實行「博愛」,施捨以便緩解接受人經濟或身體壓力,不求任何回報。《聖經》路加福音裡記載,耶穌講了一個關於撒瑪利亞人的比喻,當祭司或利未人都不願意停下來照顧這被強盜丟棄的陌生人時,唯有好心的撒瑪利亞人去幫助了他。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太25:40)」,這個教導裡耶穌基督告訴了人們,窮人當被視如耶穌基督自己。

在《基督教對文明的影響》一書中提到,早期基督徒自願地、毫不勉強地建立一個共同的基金會,在每月固定的日子或隨時往裡捐錢。這筆基金用來幫助寡婦、身體殘疾者、貧困孤兒、病人、為基督教信仰深陷牢獄者,以及需要幫助的傳道人;為窮人提供葬禮費用,有時還出資贖買奴隸。

耶穌鼓勵人們要對窮人慷慨:「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太19:21)」,耶穌基督在顧念窮人、幫助窮人的事上,立下了最好的榜樣。因著基督的愛與教導,基督徒在做慈善上與異教徒不同的是,基督徒幫助並施捨給每一個需要的人。聖保羅對腓立比教會的忠告清楚地表明:「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腓2:4)」,當向眾人行善,基督徒、異教徒一視同仁。

《馬太福音》和《馬可福音》也多處講述了耶穌對人的憐憫,尤其是對病人的特別憐憫。例如:耶穌「就憐憫他們,治好了他們的病人(太14:14)」。早期基督徒聽從耶穌的教導,關愛弱者、病人、受壓迫者和垂死之人,表現出極大的同情心,並且在羅馬社會裡營救了很多棄兒,在自己家裡養育他們。當條件允許時,基督徒開始創辦孤兒院、育嬰堂、養老院,自覺自愿地去照料病人和生命垂危的人,餵養窮苦人和饑寒交迫的人。

在《淺談基督教對慈善事業的貢獻》一文中提到,一代代的歷史學家證實了,早期教會在幫助窮人的事上留下了一筆輝煌的記錄,而基督徒們的「慷慨」也為著慈善事業在歷史上寫下了重要的一筆。經過數個世紀,基督徒們對幫助窮人的事跡已形成一個持續不變的見證,影響著社會與人群。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在接受基督教信仰後,完全贊助教會,扶持窮人、孤兒和寡婦。

在今天,基督教在慈善事業上的影響依舊存在,許多的慈善事業機構都是在基督愛的鼓勵下產生,被譽為「貧民聖人」的特蕾莎修女,也是由於受到基督愛的激勵,在世界各地幫助窮苦、貧困的人。

《基督教對文明的影響》一書也寫了基督教的慈善精神對我國的影響,「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中期,教會在我國的社會服務工作也涉及這些領域,他們在反對婦女纏腳、倡導女子教育、反對吸食鴉片、提倡戒毒、興辦高等教育、出版介紹新知識書刊等領域的工作十分突出,社會改良的貢獻卓著,受到眾多讚揚。」

相關焦點

  • 歷史鉤沉:基督教對文明的影響:反對墮胎
    在《基督教對文明的影響》一書中提到,墮胎在羅馬蔚然成風的原因是有兩點:一,當時羅馬人的婚姻演變成為公開的敗壞墮落,無數羅馬婦女放縱情慾後懷孕,便要銷毀性放蕩的後果。二,未婚或無子的人會被人殷勤追求,追逐財富的人想要從中撈一把。通常婦女們會使用行邪術墮胎或是用藥物除掉胎兒。然而無論是哪一種墮胎,基督教領袖們都毫不含糊地予以譴責。
  • 從歷史文化談:基督教文明多元性的起源
    對基督教的客觀認識,而不是神話他的歷史,才是有信仰的基督徒應該有的態度。對基督教歷史的認識,在傳統基督教中一直有一種看法,那就是對基督教歷史的神話,這種觀點認為基督教塑造了整個人類以歐美為代表的最先進的文明。
  • 基督教對人類文明的貢獻
    基督教二千多年的歷史給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 鉤沉丨基督教對近代中國女性的影響
    作為社會的良心,基督教批判改造陋習,基督教女青年會更努力地建設婦女俱樂部、體育館、圖書館、文化教育、聖經研習、家庭生活短訓班、社會服務、救濟、募捐等等,為社會習俗的改良積極助力。傳教士提倡發展女子教育,改革女性三從四德的說教。在五四運動前,基督教女子教育體系已經相當成熟。
  • 第三篇:洪水之後新世界——基督教是如何影響人類歷史文明的軌跡
    第二篇:史前洪水滅世界——基督教是如何影響人類歷史文明的軌跡前言:人類文明經歷這場世界級的災難之後,剩下的就只有諾亞的八口之家。而這場洪水歷史一年之久,可見地上的動植物,已經生態圈已經完全被破壞,但值得注意的是,海洋的生態圈似乎沒有受到太多的影響。依據創世紀的記載,洪水在諾亞六百零一歲的時候,正月初一徹底消失。人類的從新踏進歐亞大陸的土地,留下了人類文明新紀元的腳印。
  • 教會學校教育和基督教文明
    何況教會學校來中國辦學,並不是強要中國人信教,只是按基督教精神來做社會服務工作。近百年教會學校教育的歷史說明,它們帶給中國的是科學與民主的先進文化。它們把自由、民主、平等、博愛的精神灌注到學生的頭腦裡,使中國人第一次接觸到現代化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法。 在中國的教會學校,絕大多數都是由屬於基督教新教的教派興辦的。新教提倡自由,包括尊重以至強調個人信仰的自由。
  • 歐洲文明的三大支柱:古希臘古羅馬文明,基督教文化和日耳曼民族
    哲學思維與民主制度的淵源、政治權力的傳遞,甚至是醫學、生物學使用拉丁文的源始,這種種歐洲因素不斷形塑了現代文明的各種特質,使歐洲遙遙走在現代世界的前列。歐洲由誰說了算,是國王,還是教皇?答案:在歐洲歷史上,基督教普及,教皇接受百姓乃至國王的信仰。
  • 基督教文化書籍的中國之旅
    一些關於基督教歷史的書籍也有助於我們加深對基督教文化的理解。教會史專家布魯斯·雪萊的《基督教會史》,以親切的筆觸簡明地勾勒出基督教兩千年的發展歷史,兩千年紛繁複雜的教會史在雪萊的筆下變成了一幅輪廓清晰的歷史畫卷。雪萊的出色之處在於他不僅能把握歷史的總體脈絡,而且能夠捕捉到每個時代的特徵及其對下一時代的影響。
  • 思考丨傳統基督教自我認知的「約架」邏輯
    慈濟今天無論是在環保,還是賑災、教育、醫療,我們都能從中看出當年那個夜晚的圍爐談話中基督教的影子。正如那個讓證嚴法師無言以對的對話一樣,基督教一直以來不是以人數著稱,基督教內部也不是以人數作為主要標準來衡量自己。他們衡量自己的最大標準,是對社會的改變。我們傳福音的時候,往往說的第一句話不是基督教有多少人,而是基督教帶來的歐美先進文明。
  • 基督教歷史及中國基督教的歷史
    基督教產生於公元一世紀前後的巴勒斯坦地區。公元一○五四年,基督教東、西部教會發生分裂,形成西部的天主教(羅馬天主教)、東部的正教(東正教)。    16世紀20年代,馬丁•路德在德國發起的宗教改革運動,迅即在整個德國形成燎原之勢,在瑞士,茨溫利和加爾文等的改革活動,進一步擴大和加深了新教的影響。
  • 慈善學人 21世紀時代課題:慈善倫理的價值觀導引研究
    [4]張奇林.論影響慈善事業發展的四大因素[J].經濟評論,1997 (6):80-86.[5]沈朝霞.慈善事業的人性基礎與現實發展——論西方幾個派別的慈善思想[J].社會科學,1998(4):76-79.[6]靳環宇.試論中國慈善文化形態及其變遷[J].船山學刊,2005(1):152-155.
  • 弘法是最大慈善 基督教與佛教慈善觀的不同
    從慈善方面來說,基督教做了很多年,確實做得比較好。但佛教也提倡慈悲濟世,利益眾生,只是更側重精神方面,相比之下,在物質方面做得比較少。不過,這幾十年已是有所改觀,尤其臺灣教界,如證嚴法師創辦的「慈濟功德會」就規模很大。大陸南普陀等道場,也在積極從事慈善救濟事業。在給予眾生物質利益方面,不論基督教做還是佛教做,效果都一樣。所以,我們也隨喜讚嘆基督教的慈善行為。
  • 基督教對西方文化的影響甚重,甚至可以說西方文化就是基督文化
    早期的基督教是作為群眾運動產生的。隨著基督教的傳播,社會各階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加入教會。基督教主要包括天主教、東正教、新教三大派別,還包括宣稱跟其他教會有著不同歷史淵源和信念的基督教派。基督教在西方社會逐漸成為一種「普世性的宗教義化」,它的影響一直持續到今天仍未衰落。目前基督教乃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基督教是西方文明的精神核心之一,它滲透到了西方政治,思想,義學藝術等多個領域。
  • 「書摘」《理性的勝利—基督教與西方文明》導論
    本書論述了基督教因素對西方文明的決定性影響,或可視為「李約瑟難題」的第七種解答。*李約瑟之問,也叫「李約瑟難題」,由英國學者李約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提出,他在其編著的15卷《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正式提出此問題,其主題是:「儘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
  • 伊斯蘭文明和基督教文明,鬥了近千年,繼續鬥下去誰會贏
    在西歐文明崛起之前,伊斯蘭文明曾經長期壓制歐洲基督教文明的發展。最強盛時候的伊斯蘭文明,在中東和歐洲文明爭鋒,基督教世界為了聯合對抗伊斯蘭文明。甚至在教皇號召下發動了持續兩百多年,接連九次的十字軍東徵。
  • 上海基督教
    基督教(新教)於1831年由德國傳教士郭士立傳入上海。自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初,世界基督教的主要宗派均派遣傳教士來上海,在傳教的同時,還興辦醫院、學校、出版、慈善事業等,基督教青年會、基督教女青年會等社會服務團體和慈善救濟團體也進入上海。
  • 「衷心愛祖國·共築中國夢」——長興縣舉辦三省一市基督教慶祝...
    「衷心愛祖國·共築中國夢」——長興縣舉辦三省一市基督教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暨迎中秋獻詩歌...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本文原標題:《「衷心愛祖國
  • 警惕:有人藉助疫情抹黑天主教基督教之四!
    警惕:有人藉助疫情抹黑天主教基督教之四!
  • 《基督教歷史人物小傳》
  • 傳統基督教的特點:對歷史的反思與認識
    這兩個事件對於國際社會或者世界歷史來講,都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它們最終影響了全局,改寫了世界歷史的方向和進程。新冠肺炎的影響還沒有消除,美國大選也已經告一段落,但是大選的結果不是結束,後續影響必然逐步顯現。這兩個事件對世界的影響可以說方方面面,那麼基督教同樣不能站在他們的影子之外。疫情削弱了基督教的影響,這與羅馬帝國時期,瘟疫成就基督教興起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