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孩子出生起,「睡覺」這一問題,無論何時何地都能引起激烈的討論。尤其是孩子上了幼兒園,要在學校午休,這對於家長來說可能是僅次於「孩子不好好吃飯」後的第二大世界難題了。
每天守著班級群,等老師發午休照片,時刻提心弔膽——
「這小傢伙在家睡覺都得哄著,在幼兒園能老實配合嗎?」
「會不會和別的小朋友互相影響,不好好睡覺在那玩呢?」
「會不會因為不好好睡覺讓老師不高興,被批評了?」
「萬一不睡覺會不會影響長身體?」
接下來,我們就來理性分析一下,這些「關心」算不算是「多慮」呢?又該如何看待和解決「孩子不睡午覺」這一難題?
對於「不睡午覺會影響長身體」的說法,我經常跟家長說:「離開生長曲線談體格發育,都是耍流氓。」
雖然很多孩子看起來「一點兒都沒長」,但生長發育曲線畫出來還是挺漂亮的。所以,家長們只需要持續關注孩子的生長曲線,憑「事實」說話,而不是根據自己的感覺做推測。
話說回來,就算孩子的生長曲線不太好,難道就單單讓「睡眠」背鍋嗎?遺傳、飲食、生活環境、心理狀態等等感覺自己受到了輕視啊。
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推薦3-5歲的小朋友每天睡10-13個小時,少於8小時或者大於14小時都不太推薦。
睡眠時間的個體差異非常大。只要孩子白天精力充沛,就說明他的睡眠質量是不錯的,如果中午實在不想睡覺,也並不困,就不必強求。
有的家長可能會為孩子不睡覺擔心影響身體而感到焦慮,而有的家長會不自覺再把焦慮轉嫁到孩子身上。比如強迫孩子多吃飯,「你不吃完就長不高!」;強迫孩子上補習班,「隔壁的小明每次都是第一名!」……
更要命的是,這些家長還自以為「為孩子犧牲了很多」,事實上,孩子們為了緩解父母的焦慮,犧牲了更多。
我家孩子,在幼兒園午休期間一開始就是陪老師坐著,在旁邊玩玩具。後來,戶外活動多了,孩子累了,就自己上床躺著,慢慢睡著了。
周末的時候很少午睡,當然,不睡午覺的那天,晚上就會睡得比較早,算下來總的睡眠時間差別並不大。
顯然,「不睡午覺說明孩子不能適應集體生活」,這是偷換概念,孩子能不能適應集體生活,需要綜合考量社交能力、學習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這就好比我們判斷一個孩子的發育水平,不能單看身高體重,還得結合大運動、精細運動、語言、社交等方面綜合評估。
父母在擔心「別人的孩子都睡覺而我的孩子不睡覺」的時候,很大程度上是在擔心「我的孩子跟別人不一樣」。
「隨大流」確實能讓我們更有安全感。然而,我經常跟家長說要「以終為始」——你的GPS定位不同,走的方向也不同。
那些希望孩子能夠「出人頭地」(而不是一輩子隨大流做個平凡人)的家長,卻又在從小教育孩子活在別人的「標準」裡,這是不是有些自相矛盾呢?
我們都希望別人喜歡自己,然而想讓所有人都喜歡,那是不可能的。別人眼裡的「我」,很多時候並不是真正的「我」,而只是他想看到的「我」,或者只是他看到我的一些言行,再結合自己的經驗,總結出來的「我」。100個人眼裡就有100個「我」,所以,活在別人的評價體系裡,會非常累,也非常不划算。
孩子的思想和性格尚未發育成熟,在他人表達對孩子的不滿時,孩子也一樣會感到壓力。
作為家長,我們首先應該跟孩子站在一邊,讓他覺得自己是有依靠、有支持的。同時最好能夠跟孩子分析一下這件事可能會給別人造成什麼影響和困擾,然後,引導孩子去做出選擇,並且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如果碰壁怎麼辦?再調整唄。誰還沒犯過錯呢。
老師當然希望孩子們中午都乖乖睡覺,不吵不鬧,但這句重點其實並不在於「乖乖睡覺」,而應該是「不吵不鬧」。
在幫助孩子適應幼兒園生活的過程中,家長的溝通最重要的。
首先我們應該先跟孩子談談:他究竟是不想睡覺,還是想睡覺但受到了某些影響?(我上幼兒園的時候,午休期間有個老師經常穿著一件黑色皮衣守在旁邊,那件衣服真的臭啊,以至於每次睡覺時聞到那個氣味,我都很煩躁。只要老師不穿那件衣服,我就可以好好睡覺。)
如果孩子確定只是不想睡,那麼我們需要跟他約定:你可以不睡,但不能發出聲音影響別人。
如果孩子答應,我們再跟老師聊聊:表達對老師工作的理解,同時照顧那麼多孩子很不容易,自家孩子不午睡,給老師帶來麻煩,非常抱歉,已經跟孩子商量過,他仍然不想午睡,但保證不發出聲音,不影響其他人午休,也不影響老師工作。最後請求老師在午休期間讓他在一旁做其他事,比如玩彩泥、畫畫。觀察幾天看孩子是否能遵守約定保持安靜,再視情況進行調整。
我相信老師肯定遇到過不午休的孩子,這樣的溝通過程,能讓老師明白:家長並不是一味地壓制孩子,或者寵著孩子,給老師製造麻煩,而是理解老師的工作,通情達理,希望跟老師配合,引導孩子更快地適應集體生活。
一個願意遵守約定的孩子,將來會更好教育引導;而一個積極溝通的家庭,也必然是今後工作的有力保障。
最後,讓大家看看我老公的朋友圈截圖,了解一下我家孩子(孩子四歲)午休的真相。
關於孩子上幼兒園的問題,我們曾邀請兒童心理科徐桂鳳醫生參與系列課《寶寶入園寶典》,如有需要可點擊「閱讀原文」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