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論文的摘要,是以提供文獻內容梗概為目的,不加評論和補充解釋,簡明、確切地記述文獻重要內容的短文。在翻譯中,由於中文摘要的英譯文本必須符合英語摘要文體的要求,因此,賽恩斯編譯認為,漢語摘要的英澤可以從英語的詞彙特徵、句法特徵、語法特徵及語篇特徵幾個方面來討論。
一、詞彙特徵。語言總是為了達到一定的目而在不同的交際場合使用的。為了迎合不同的交際需要,語篇便產生了多種變體,即語域。在不同的語域中,語篇的選詞、造句、修辭、結構都會存在某些差異。學術領域中,出於職業習慣與專業的需要,作者在文章中會選用表義明確而有概括性的術語,以便於同行的交流。摘要作為論文的高度概括,也同樣以術語作為其特徵。由於漢語摘要中常用一些與內容、目的、方法、結論相關的詞彙,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應注意相應的措辭。
二、句法特徵。摘要屬正式文體,主要用以陳述事實,表明觀點,描寫過程為目的,因而在英語摘要中主要使用陳述句。常用非謂詞短語和複合句,這種句子結構緊湊,信息相對集中,因句子層次分明而主題突出,整體篇幅短少。由於英漢語言結構不同,因此,在翻譯摘要時,不應拘泥於原文的語言形式,應根據英語句法的習慣,使其譯文表達符合英語的行文特點。
在中文摘要中,經常會出現流水句,或這樣的句式:「本文以……理論為指導,針對……現象,用……方法,經過……實驗和論證,提出在……條件下的若干問題。」這類若直譯成英語,很難分清層次。只有將原句拆分、合併或重組,將語義中心置於主句中或句子的主幹中,次要的成分在從句、非謂語動詞短語或介詞短語中,英語譯文才能主題突出,層次分明,邏輯清晰。
三、語法特徵。摘要簡述的是學術研究的時空過程,涉及到過去、現在、未來。英文摘要中時態的運用以簡練為原則,常採用一般現在時和一般過去時,少用現在完成時和將來時,基本不用進行時和其它複合時態。一般現在時用於說明研究的目的、範圍、敘述研究內容、描述結果與結論、提出建議等。一般過去時用於描述過去某一時刻(時段)的發現,某一研究(實驗、觀察、調查等)的具體過程,只是說明當時情況。
在英語摘要中,具體內容決定了語態的選擇。應該使用哪種語態,要根據所敘述事物的性質,句子之間的連貫性和摘要整體的統一性而定。一般來說,主動語態簡練,表達更為直接有力,且主語部分可以集中較多的舊信息,起到信息前置、鮮明突出的作用,因此,介紹目的和結論時一般多用主動語態。而用被動語態可以減少主觀因素,增強客觀性。另外,被動語態的句子在結構上有較多的靈活性,有利於突出有關概念、問題、事實、結論等內容。主動語態和被動語態的適當交替出現,有助於句子的語義內容與語言形式統一,讀起來順暢自然。
四、語篇特徵。從語篇的角度來看,英漢語學術論文摘要都是相對完整的獨立篇章。相對而言,漢語注重意合,注重功能、意義,常常不用或少用連接手段;而英語高度形式化,邏輯化,句法結構嚴謹完備,並以動詞為核心,屬形合類語言。兩種語言在由句子生成語篇時存在差異,這在語際轉換時值得注意。因此,在摘要的漢譯英時,應梳理好漢語句子的邏輯關係,在英語中形成連貫的語篇。為了實現這種連貫,可以用過渡詞彙或短語,以符合目標語讀者的習慣並且獲得良好的邏輯性和簡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