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急!59歲男子體溫總是不到36℃,陷入焦慮,專家這樣說……

2020-12-18 騰訊網

疫情發生以來,大家每天出入各個地方,必不可少的一道關卡就是測量體溫。家住杭州下城區的張先生今年59歲,這段時間他每天出入小區、單位都要經過多次體溫測量。他發現,自己的體溫總是在36℃以下,有時候甚至只有34℃,一問身邊的人,有不少和他情況一樣的。

前兩天,張先生上網看到「現在人體的基礎溫度普遍往下走」「溫度低代表免疫力下降」的說法,更焦慮了。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為此,記者特意採訪了多位專家,為大家答疑解惑。

網絡圖

免疫力基礎體溫無直接聯繫

所謂基礎體溫,在醫學上簡稱BBT(basal body temperature),指在人體處在清醒又非常安靜,不受肌肉活動、精神緊張、食物以及環境溫度等因素影響的狀態下測得的體溫。通常在早晨起床前測定,一般睡眠6小時以上,剛醒來,尚未進食或談話前口表所測的體溫。

「人體免疫力和人體的基礎體溫沒有直接的聯繫。」浙江醫院感染科主任王洪提到,體溫由人體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控制,是人體維持穩態的重要標誌,一般來說,體溫在36℃-37℃,細胞才能保持正常的運行。

他介紹,95%的人體溫在36℃-37℃這個區間,也有部分人的基礎體溫比較低或者比較高,但最低不會低於35℃,最高也一般不會高於37.5℃。

每個人的基礎體溫不同。一般來說,女性較男性體溫稍高;兒童因代謝率高,體溫較成年人偏高;老年人由於代謝率低,體溫比青壯年稍低。隨著年齡增長,體溫有輕微的逐漸降低傾向。人的體溫一天內也有變化,早上比較低,下午比較高,相差通常不應大於0.8℃。因此,只要是一直穩定在正常範圍內的某個值,就不存在免疫力低下的說法。

至於「現在人體的基礎溫度普遍往下走」的說法,來源於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最近發布的一項新研究:自19世紀以來,成年人的平均體溫在持續下降,與過去相比,下降了0.4℃,從37℃降到了36.6℃。不過,這是基於大數據的研究結果,對於像張先生這樣的個體來說,並沒有實質性的指導意義。

體溫過低或過高都很危險

「一般來說,健康人群不太會有35℃左右的體溫。」王洪表示,體溫在外環境的影響下會隨之改變,比如長時間處於過低的溫度中會導致凍傷,而過高的溫度則會導致出現中暑、熱輻射甚至是熱射病。

除此之外,體內出現感染也會導致體溫過高或者過低。「體溫過高是感染的標誌,這個我們也很容易理解,事實上,體溫過低即小於35℃,也可能是感染的標誌。人體會因炎症的因素,消耗產熱的因子,導致人體無法產熱,因此體溫調節中樞往下調溫度,從而出現低溫。」

此外,腫瘤、血液病、風溼免疫病等也可能引起病理性的體溫上升。王洪強調,體溫過低和過高都很危險,因為人體細胞在適宜的溫度下面才能保持一個好的生理狀態,過高或者過低都會破壞其生理功能。

可能和測量儀器失靈有關

王洪表示,像張先生這樣,出現34℃的異常溫度,也可能和測量儀器失靈有關。「目前市民在家用得較多的主要還是水銀溫度計。和其他電子儀器類溫度計相比,水銀溫度計可靠性強,更為穩定些;而儀器類容易受靈敏度、質量和外環境等情況影響,出現誤差。當然,如果是正規的測溫儀,在正常的情況下,測溫也是精準的。」

王洪建議,張先生如果體溫測量後數值出現異常,可以再重複測量幾次。像額溫槍,如果經常出現異常溫度,需要對溫度計進行量值溯源,否則建議停用,或者前往法定計量技術機構進行校準。

「目前醫院普遍採用的測溫方式還是以耳溫槍為主,因為相對來說,耳朵也是人體腔道,相對體表測量來說更為準確,而且比起口腔、肛門這些腔道的測量更為便捷,能基本反應人體體溫。」王洪介紹。

◎各個部位體溫的精準度

口腔、肛門測量>耳溫測量>額溫等體表測量

值得一提的是,腋下測量儘管也屬於體表測量,但如果按照規範進行,在相對封閉的空間、測量達到要求的時間,那麼,其精準度也可以媲美口腔、肛門這些腔道測量的精準度。

進食冷食後也會導致體溫上升

那麼,如何更為準確地測量體溫呢?王洪建議,市民在測量體溫前要避免劇烈運動。因為運動後,肌肉收縮產熱,會導致體溫上升。

同時,測量體溫一般也不建議在進食或者飲水後進行。王洪強調,不管是吃冰冷的食物,還是滾燙的食物,人體體溫在半個小時內都會偏高。這是食物的特殊效應,因為進食的過程就是一個攝入熱量的過程。

不過,因為運動和飲食導致的體溫上升,一般不會到達發熱的程度,也不會持續很久,一般半個小時左右就恢復正常了。因此,如果剛進食或者運動後,建議休息半小時以上再進行提問測量。

此外,在車輛卡口排隊等候測溫時,建議車內人員應至少提前5-10分鐘開車窗,使人體與外界環境溫度保持熱平衡後再測量。

當然,測量體溫時市民還要保持情緒穩定,不要緊張,否則也可能出現上升的情況。

◎測溫標準

不同的測溫位置,標準溫度範圍也就不同,比如:

肛門(36.6℃~38℃)

口腔(35.5℃~37.5℃)

腋下(34.7℃~37.3℃)

耳蝸(35.8℃~38℃)

額頭(35.8℃~37.8℃)

額溫測量相對安全快速

在大多數公共場所,採用的是額溫槍、紅外線熱像儀測量額溫來達到體溫測量的目的。浙江省疾控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副主任醫師陸燁表示,相對於水銀溫度計和耳溫槍,額溫測量不接觸人體,可以避免交叉感染,加上測溫速度快,因此特別適合在人流量大的地方篩查有發熱症狀的人。

不過額溫測量準確度較低,受氣溫、風速等環境影響,暴露在外的額頭皮膚溫度不穩定。因此,進入公共場所用額溫槍等測體溫只是篩查發熱的第一道防線。確定自己是否發熱,最好再用更精準的水銀體溫計或耳溫式紅外溫度計測量。

陸燁發現,不少市民在使用額溫槍測量時存在誤區,主要有以下兩點:

誤區一:額溫槍直接緊貼額頭測量

陸燁表示,通常兩眼中間部位相對測體表溫度來說是最接近正常體溫的放射源,把額溫槍放於距此3-5cm處測溫最合適,一般是成人食指厚度即可,不可以直接接觸額頭。

為了測量值更為準確,測量前,需要被測人額頭無汗水、毛髮、灰塵、帽子等雜物遮擋;保證儀器正常的工作環境,即高於16℃。否則在室外天氣寒冷的情況下,測溫儀測出的溫度不具有參考性,屬於非正常工作。

誤區二:用測手腕來代替額頭

陸燁提到,最近有些地方用測手腕溫度來代替額頭溫度,事實上這樣測溫並不可取。

首先,從手腕的生理結構看,血管密集,皮下組織薄,血管處與非血管處有明顯的溫差,經常會超過正負1度,無法輸出穩定的測量值,單獨評價手腕溫度,這本身不具備測量價值。

人體體溫波動時,會調節外周血管舒張或收縮,以調節體溫。體溫上升過程中,由於外周血管收縮,手足(包括手腕足腕)的溫度都應該比平時涼,而體溫達到低熱穩定時,皮膚血管擴張,皮膚表面溫度升高,故手腕處的溫度有可能比平時高。

所以,手腕溫度無法準確表達機體在發熱時的狀態,臨床上也從未把手腕溫度作為臨床判斷依據,也沒有一個產品是用手腕溫度來標示體溫的。

【趣味延伸】

女性持續16天以上高溫或是懷孕徵兆

「女性懷孕時,基礎體溫會升高。」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院婦產科副主任醫師馮國芳告訴記者,正常育齡期婦女的基礎體溫受到卵巢周期性分泌性激素的影響而變化。這種波動反映了女性的重要生理特點:排卵和卵巢黃體生成。月經期和排卵前,基礎體溫較低,一般都在36.5℃以下。

有正常排卵的女性,排卵後卵巢內形成黃體,黃體分泌出的孕激素作用於下丘腦的體溫中樞,產生致熱作用,可以使體溫升高0.3-0.5℃,一般高於36.7℃,但不超過37.2℃。高溫會持續12~14天左右,直至月經來潮前1-2天,如未受孕,孕激素撤退,黃體萎縮,基礎體溫就會回落到排卵前水平,月經來潮。

如果懷孕了,黃體會繼續發育成妊娠黃體,孕激素持續分泌,體溫持續維持高溫。高溫持續16天以上就是懷孕的徵兆,因此,如果到了17天,體溫沒有下降,也沒有陰道流血,懷孕的可能性很大,建議醫院檢查血HCG明確診斷。

馮國芳表示,在懷孕早期,孕激素一直處於升高狀態,孕婦會持續維持排卵後的高體溫狀態,到孕中期也就是孕13周後,基礎體溫會開始恢復到原來的正常水平,直至分娩結束。

沒有正常排卵的女性,因為沒有孕激素的分泌,基礎體溫就持續低溫狀態一直「基礎」下去。因為總是排過卵1-2天以後,體溫才會升高,基礎體溫一般不用來預測排卵,而是回顧性判斷排卵是否發生,這對於備孕女性自己觀察是否有排卵非常有用,方便經濟。

「雖然這種方法比較簡單,但因為測量極易受到外界環境幹擾,單看幾天的體溫波動不能明確其意義。通常要求完整測量3個周期以上才能說明問題。」馮國芳提到,有一種特殊情況,就是發生卵泡黃素化即卵泡成熟但是最後沒有發生破裂排卵的情況時,基礎體溫依然會升高。

運動員體溫最高時運動表現最好

愛好體育的市民可能會發現,許多重大的比賽都是安排在晚上進行的。難道比賽時間和選手的競技狀態有什麼關係?

有研究報導指出,從運動員自身生理角度來看,這樣安排很有道理。生物節律影響著人體表現,包括運動員的競技表現。無論是短跑、遊泳等競技項目,還是羽毛球、網球等技巧項目,運動員在晚上的表現都要更好。對於高強度、短時間的無氧運動來說,比賽時間對速度、耐力、爆發力等方面的影響可高達20%。

運動員之所以在傍晚和晚上的競技表現最佳,可能是由於人體基礎體溫的周期變化。運動員體溫最高時,運動表現最好,而體溫高往往出現在傍晚時分。有研究指出,肌肉溫度每降低一度,肌肉力量就減少5%。不過,熱身運動、溼熱環境都可能改變體溫,因此傍晚時擁有較高的體溫,並不是傍晚成績較好的唯一解釋。

以上這些說法,也得到了浙江體育科學研究所的專業人員的認可。

相關焦點

  • 湖北男子大年三十泡腳後測體溫偏高 情緒失控大哭
    長江日報-長江網1月25日訊 四十多歲的周先生每天反覆量體溫,大年三十晚上泡腳後測出體溫有點高,在家嚎啕大哭。七旬老父親抱著他說,「不擔心你得肺炎,就怕你是精神出了問題!」老人及時撥打了心理熱線求助。
  • 泡腳後測體溫偏高,湖北男子在家嚎啕大哭,情緒是疫情第一免疫力!
    (原標題:泡腳後測體溫偏高,男子在家嚎啕大哭,情緒是疫情第一免疫力!)長江日報-長江網1月25日訊 四十多歲的周先生每天反覆量體溫,大年三十晚上泡腳後測出體溫有點高,在家嚎啕大哭。七旬老父親抱著他說,「不擔心你得肺炎,就怕你是精神出了問題!」老人及時撥打了心理熱線求助。
  • 求職面試時突然心跳驟停,總是加班熬夜的杭州36歲男子猝死
    11月26日上午,一名心跳驟停的男子被120救護車送至樹蘭(杭州)醫院,陪同送醫的面試工作人員告訴醫生。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12月2日從醫院了解到,男子36歲,有高血壓,在求職面試時心跳驟停,送醫時已瞳孔散大,最終沒有搶救回來。
  • 武漢全民測體溫,專家細說體溫那些事兒,正常範圍內體溫越高免疫力...
    整理「在線問診」留言錄:56歲 男 體溫35.7度 有時頭疼 正常嗎?【留言內容】肺部有一點灼燒感 胃感覺脹氣 前天體溫36.9℃昨天體溫37.1℃ 今天早上起來量的35.9℃ 前天喉嚨發炎 過了一天好了 今年21歲【留言內容】1月21日從武漢回信陽。2月4日肚子咕咕叫,便秘,放屁,有時還有點噁心,不發燒35.6℃!怎麼辦,是不是感染了!
  • 專家稱36℃是警戒線 手測體溫最佳處是腹部
    日本自然養生專家石原結實博士則提出了更精確的範圍:理想體溫是36.5℃~36.8℃。體溫在24小時內略有波動,凌晨2~6時體溫最低,午後1~6時最高,波動一般不超過1℃。恆定的體溫讓我們能夠在不同溫度的環境下生存,但不同人群的體溫略有差異。兒童體溫略高,可達36.8℃~37℃;嬰兒和老人的體溫較低。特別是早產兒,由於體溫調節機制發育還不完善,體溫易受環境影響。
  • 最近天天測體溫才發現:正常體溫不再是37℃了?人體變涼了嗎?
    來源:都市快報 最近,因為疫情的關係,每天進出小區都要測量體溫。不少人發現每次測量結果都是36℃多,很少會高於36.7℃。這就有點讓人納悶了。小時候課本上說,人的正常體溫大約是37℃,但為什麼現實中大部分人的體溫都不到37℃?
  • 網友說才2歲,你焦慮啥?
    人生不是百米衝刺,而是馬拉松,家長適度的焦慮能推動孩子學習進步,過度的焦慮只會讓孩子背上沉重的學習負擔和精神壓力,從而影響親子關係與孩子的獨立發展。溫尼科特曾說:對孩子影響最糟糕的媽媽,就是著急的媽媽。父母過度焦慮,對孩子有哪些影響?
  • 體溫時高時低怎麼才算正常 36.2℃至37.3℃都正常
    體溫不是37℃就不正常嗎?今天,晨報邀請廈門市中醫院門診部主任醫師鄒強為您解惑。  體溫並非恆定不變  體溫37℃正常,這種說法其實源於一百多年前。  然而,市民李先生最近測體溫,就從來沒有「準」過。「我最近10天測了20次體溫,沒有一次是37℃。」記者自己也實測了10次,每次溫度都不一樣,體溫正好是37℃的次數並不多。
  • 為何我的體溫達不到37.3℃
    每次測體溫,大多數人結果都是36℃多,而一旦超過37.3℃,你往往會被拒之門外。這就奇怪了,一直都說,人的正常體溫大約是37℃,但為什麼現實中大部分人的體溫達不到37℃呢?雖說天天量體溫,但我們真的了解「體溫」嗎?人類的正常體溫到底該是多少?體溫高低,和人體免疫力有啥關係?病毒能被高體溫「熱死」嗎?為啥有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沒有出現體溫升高?
  • 孩子和家長陷入分離焦慮怎麼辦?
    每到開學季,孩子和家長就陷入一種焦躁不安的情緒當中——分離焦慮。不少幼兒園裡都哭成一片,一些家長剛走,孩子便開始哭鬧不止,嘴裡大喊「我要媽媽」、「我要回家」......這就是典型的分離焦慮。和寶寶告別時,要快樂並堅定地說再見,給寶寶一個愛的抱抱和親親。寶寶對於大人的情緒很敏感,他會敏銳的感覺到我們的傷心難過,如果家長的情緒都很不平靜,我們也不能指望寶寶保持淡定了。
  • 看到疫情消息就焦慮?有人因為恐慌每半小時測一次體溫
    熱線開通以來,有510人主動尋求心理幹預,其中一些缺少醫療資源的人打來電話,希望得到就醫幫助;還有一些出現輕微症狀的人變得敏感多疑:門把手,電梯按鍵,地鐵車廂,好像到處都有「敵人」;更有人打一個噴嚏就立刻陷入「我是不是感染了」的擔憂中,甚至每半個小時就要測量一次體溫……北青深一度(以下簡稱深一度)對話湖北一線心理諮詢師杜洺君
  • 泡腳後體溫偏高,男子在家大哭!父親:不怕你得肺炎就怕精神有問題
    四十多歲的周先生每天反覆量體溫,大年三十晚上泡腳後測出體溫有點高,在家嚎啕大哭。七旬老父親抱著他說,「不擔心你得肺炎,就怕你是精神出了問題!」老人及時撥打了心理熱線求助。資料圖 王金輝 製圖針對疫情情緒管理,昨天,湖北心理諮詢師心理熱線和武漢市精神衛生中心心理熱線接聽了近百個電話,像周先生這種焦慮導致的失控個例不少。專家們提示,面對疫情,照顧好自己的情緒是第一免疫力。周先生的父親告訴熱線諮詢師,兒子2019年12月初出差坐火車回來,是從漢口火車站下的車。
  • 體溫升高真可以殺滅病毒? 為何我的體溫達不到37.3℃
    這就奇怪了,一直都說,人的正常體溫大約是37℃,但為什麼現實中大部分人的體溫達不到37℃呢?雖說天天量體溫,但我們真的了解「體溫」嗎?人類的正常體溫到底該是多少?體溫高低,和人體免疫力有啥關係?病毒能被高體溫「熱死」嗎?為啥有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沒有出現體溫升高?……近日,記者就此請教了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感染性疾病中心副主任馮萍。
  • 最近天天測體溫才發現:我們的正常體溫不再是37℃了?
    他們研究了美國的相關數據,發現自19世紀以來,美國人的平均體溫在持續下降,不到200年間下降了0.4℃,從37℃降到36.6℃。1851年,德國內科醫生卡爾·萊茵霍爾德·奧古斯特·溫德利希在萊比錫市收集了2.5萬人的腋下體溫數據。這些體溫數據從36.2℃到37.5℃不等。
  • 媽媽,你為什麼這麼焦慮?背後的真相是這樣的
    於是我找到了帶過她的兩位指導師,從他們的描述當中,我看到了另一個她,又或者說是」以前的她「。原來她也曾著急,焦慮,她也曾不知所措,不過幸運的是,她挺過來了。她非常的著急,焦慮,不知所措,自己也隨著當時的狀況陷入進去了,很無力。在我支持她的時候就告訴她自己要先學習成長,把自己拔出當下的事情漩渦,自己有能量有能力了,才能更好的把家人拉出漩渦,自己在岸上才能想辦法救人。學習後:所以我在看到她成功做到的時候,真的為她感到開心。
  • 棗莊63歲女子中暑身亡 持續發燒體溫達42℃
    體溫42℃,63歲女患者中暑身亡  25日,一名63歲的女士在自己農村老家家中中暑,高燒42℃,並且持續了一天,在衛生院治療無明顯效果後被送往棗莊市立醫院,但經過4小時的搶救後卻不幸身亡。  26日,記者聯繫到當時參與搶救的棗莊市立醫院急救中心主治醫生渠繼來。渠繼來向記者介紹稱,事情發生在25日下午5點左右。
  • 「孩子入園一個月病三回」,寶媽陷入焦慮,醫生:家長是主要原因
    &34;,寶媽陷入焦慮,醫生:家長是主要原因從出生到3歲,聰聰沒有像別的孩子一樣動不動就生病,他生病的次數屈指可數,並且就算生了病也能很快好起來,很多寶媽都非常羨慕聰聰的體質。也正是因為孩子各方面都表現良好,曾女士才決定提早送聰聰進入幼兒園。
  • 體溫到底怎麼量?多少度是正常?只要體溫不高就沒事了?專家解答
    有不少市民提問:「體溫在36℃以下怎麼辦?這正常嗎?」那麼,體溫到底怎麼量,多少度是正常?來聽聽相關醫學專家的解答。體溫多少為正常?武漢兒童醫院副主任醫師舒迎春:正常體溫不是一個具體的溫度點,而是一個溫度範圍。
  • 7歲小孩正常體溫是多少 7歲小孩正常體溫是多少算正常
    7歲小孩正常體溫是多少小孩36.9度是發燒嗎,對於這個問題,相關人士表示,正常體溫是36--37度,36.9度不屬於發熱。家長可以選定一種退燒藥,熟悉它的使用劑量和間隔時間,使用起來才能得心應手。
  • 體溫36度正常嗎 體溫偏低怎麼辦
    身體正常體溫在36—37度左右。但是有的朋友發現,自己的體溫一直在36度甚至更低一點,便會擔心是不是身體哪裡出了問題。本文詳細的講解了人體體溫的奧秘。體溫36度正常嗎?男女老幼的體溫有什麼差別?要想讓體溫維持正常該怎麼做?相信你看完會有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