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記者何柳斌 實習生何嬋 詹清見
早在2006年,南昌就被評選為「世界十大動感都市」之一。如今,一場場冠以「國際」的比賽和活動,以及慕名而來的入境旅遊團,讓來南昌的外國人越來越多。南昌的國際化步伐正在加快,一些問題也隨之而來。
8月1日,有讀者向本報新聞熱線反映,外國人使用的手機地圖APP顯示的南昌路名均為英文,而實際到達的地方是中文名以及漢語拼音,讓他們感覺十分不便。為此,讀者建議南昌可以學習上海、長沙等城市的做法,將路名的通名部分使用英文譯法。
紅谷中大道路牌
南昌大學韜奮路路牌
南昌大學五四東大道路牌
反映
老外來南昌找地方是個麻煩事
8月1日,市民王女士撥打本報新聞熱線稱,南昌的路牌漢語拼音佔大多數,這對於老外來說十分不便,很多老外都看不懂。
「外國人使用的手機地圖APP上,南昌的路名是英文標註。而現場路牌大部分是用中文拼音標註的,這已經不合時宜了。」王女士說,紅谷南大道的拼音名稱為「HONGGU NANDADAO」,這種標註很大程度是考慮到有一些不認識的漢字,隨著國人教育水平的提高,如今這種情況很少了。
王女士說,南昌要與國際接軌,就應將路標採用中英文對照標註,方便外國遊客認路,「上海、長沙、武漢等地都採用了中英文對照標註。」
王女士表示,對比鄰近的長沙和武漢兩座城市,可以發現,在武漢民主路的翻譯是「Minzhu Rd.」,解放路則是「Jiefang Rd.」。長沙的嶽麓大道翻譯是「Yuelu Ave」,這些和南昌的全拼音式翻譯相比,顯然有所不同。
探訪
街頭路牌多為漢語拼音標註
8月1日,記者探訪了幾條有名的道路以及知名的旅遊景點,如中山路即標註為「ZHONGSHAN LU」,如撫生路直接標註成了「FUSHENG LU」,紅谷南大道便成了「HONGGU NANDADAO」。而蘇圃路,秋水廣場附近的贛江中大道、新府路,南昌市政府附近的雄州路以及東湖區老居民區裡的鴨子塘巷和羊子街等,都是使用漢語拼音作為地名。
不過,也有一些路牌的標註有所不同,如公園南路的標註是「Gongyuan Rd(s)」。而在大學校園內,路牌的標註也有別於街頭路牌的拼音標註。在南昌大學前湖校區,韜奮路的標註為「Tao Fen Road」,五四東大道則標註為「May 4th East Road」。
目前在江西財經大學攻讀會計學博士的巴基斯坦人Nedi接受採訪時表示,平時出行都會選擇坐計程車,去常去的地方才會坐公交,「公交車的報站我們都聽不懂,只能靠記住路邊的建築來確定是否到了目的地。現在有了地鐵,出行就更加方便了。」
當記者指著旁邊的陽明路路牌問其能否看懂時,Nedi的第一反應是「YANGMING LU就是YANGMING Road?」
Nedi進一步解釋說,來南昌許久之後,他才明白路牌上的「LU」就是「Road」的意思。
說法
路名採用漢語拼音是有政策依據的
在網絡上,也有許多網友希望將全市的路牌換成英文,讓南昌更有國際範。這種建議是否可取?
8月1日,南昌市地名辦的工作人員得知記者採訪來意後表示「用英文標註是違規的,國務院對路名是有統一標準的。」
他找出了相關資料——1987年國務院第21號文件《關於地名標誌不得採用「威妥瑪氏等舊拼法和外文的通知》,其用紅線劃出了一處重點:對我國地名的羅馬字母拼寫,國務院早已規定採用漢語拼音作為統一規範,並於一九七七年經聯合國第三屆地名標準化會議通過作為國際標準。
該工作人員還說:「地名以及標誌上的地名,其專名和通名一律採用漢語拼音字母拼寫,不得使用『威妥瑪氏』等舊拼法,不得使用英文及其他外文譯寫。」
與此同時,他還指出,根據《地名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等法律法規,中國地名也必須使用漢語拼音做標註。如此看來,南昌市的路名路牌採用漢語拼音拼寫是有政策依據的。
建議
借鑑其他城市做法 規範譯名及路牌
不過,由於多種原因,這些規範並沒有被嚴格執行。南昌大學外語學院一英語教師表示,其經常到外地考察,發現上海和長沙等城市路牌的通名早已使用英文譯法,例如上海的北京東路就譯成Beijing Rd.(E),外白渡橋譯成了Waibaidu Bridge,而長沙的路牌通名不僅使用英文譯名,還使用了韓文作標註。
今年2月,杭州46條道路先試點標準英文路名;5月,《青島市路名牌設置導則》更是要求有路名牌導示信息中漢語拼音路名改為英文路名。
雖然南昌大部分道路路牌使用的是中文配拼音標註,但是不少公共運輸工具報站時採用的是中英文雙語,不少站臺名直接用英文名。
記者在南昌地鐵站體驗時,發現語音廣播就是中英文雙語報站,如秋水廣場英語報站名為「Qiushui Square」。2/22路、5路、10/11路公交車採用的也是中英文雙語報站,不少道路有了英文名。
南昌公交集團相關負責人解釋說,這是隨著南昌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外國友人及遊客人數上升較快,同時越來越多的外商也會逐步進入南昌,中英文雙語報站有利於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
上述英語教師表示,目前我省地名標註大致可歸納為3種方法。一是漢語拼音法,即用漢語拼音方案來處理中文地名,例如八一大道直接標註為「BAYI DADAO」。二是音意結合法,即將專名部分作音譯處理,通名部分作意譯處理,如南昌大學校內的風華大道被標註為「Fenghua Avenue」。三是全盤意譯法,即徹底的意譯法,例如東湖被譯為「the East Lake」。
「地名標註究竟用哪種方法,社會各界一直存在爭論,也就導致了各種譯法並存的現狀。有的專家不贊成『一刀切』,完全用漢語拼音標註地名。」上述英語教師表示,從包括路牌在內的城鄉標誌牌的翻譯水平能看出一個地方的國際化程度。如果大街小巷裡這麼多地名標誌牌的標註,不同的政府部門在做,標準不同,水平參差不齊,結果當然是五花八門。如果這些工作由政府牽頭,依照統一標準組織人員翻譯,水平將會大大提升。例如,青島、杭州、長沙等城市,規範譯名以及路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