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場國際賽事和活動的舉辦,讓來南昌的外國遊客越來越多。因為,他們手機地圖APP顯示的南昌路名均為英文,而實際到達的地方則顯示中文名及漢語拼音,讓他們感覺不便。
有網友認為,南昌市漢語拼音標註的路名顯現不出「國際範」,因此建議,學習上海、長沙等地做法,將道路通名增加英文譯法。
中文配拼音是「標配」
7月29日,記者探訪發現,如中山路標註為「ZHONGSHAN LU」、勝利路標註為「SHENGLI LU」、蘇圃路標註為「SUPU LU」。另外,一些知名街巷,如鴨子塘巷和羊子街等亦用中文配拼音標註。在紅谷灘新區,贛江中大道、新府路、雄州路等道路也是用中文配拼音標註。
有網友認為,道路通名部分可使用英文譯法。
8月1日,南昌市地名辦的工作人員表示:「用英文標註是違規的,國務院對路名有統一標準。」他找出1987年第21號文件《關於地名標誌不得採用「威妥瑪氏」等舊拼法和外文的通知》,其中規定:對我國地名的羅馬字母拼寫,國務院早已規定採用漢語拼音作為統一規範,並於1977年經聯合國第三屆地名標準化會議通過作為國際標準。
「地名以及標誌上的地名,其專名和通名一律採用漢語拼音字母拼寫,不得使用『威妥瑪氏』等舊拼法,不得使用英文及其他外文譯寫。」該工作人員還指出,根據《地名管理條例》等條例,中國地名必須使用漢語拼音做標註。
多地通名使用英譯
南昌大學一名英語教師表示,出差時發現,上海和長沙等城市,路牌的通名已開始使用英文譯法,例如上海的北京東路譯成Beijing Rd.(E),外白渡橋譯成Waibaidu Bridge,長沙的路牌通名不僅使用英文譯名,還標註了韓文。
今年2月,杭州46條道路試點標準英文路名;5月,《青島市路名牌設置導則》要求有路名牌的導示信息中漢語拼音路名改為英文路名。
該教師表示,目前我省地名翻譯大致有3種方法: 一是漢語拼音法,即用漢語拼音方案來處理中文地名的翻譯。二是音意結合法,即專名部分作音譯處理,通名部分作意譯處理。如南昌大學校內的風華大道被譯為「Fenghua Avenue」。三是全盤意譯法,如東湖被譯為「The East Lake」,這種做法在主要景區常見。
希望南昌不要一刀切
「地名翻譯究竟用哪種方法,各界存有爭論,導致各種譯法並存,有的專家不贊成一刀切地用漢語拼音翻譯地名。」這名英語教師說,從包括路牌在內的城鄉標誌牌的翻譯水平,能看出一個地方的國際化程度。如果翻譯工作由政府牽頭,按統一標準組織人員翻譯,可以保證翻譯質量。
南昌道路路牌雖使用中文配拼音標註,但不少公共運輸報站名採用中英文雙語。如地鐵1號線秋水廣場英語報站名為「Qiushui Square」,2/22路、5路、10/11路公交車也採用中英雙語報站。南昌公交集團相關負責人說,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來南昌的外國友人及遊客增長較快,而且越來越多的外商入駐南昌,這有利於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
本報記者餘紅舉 實習生謝書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