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把冥幣當錢花,媽媽哭笑不得!掃碼付帳時代,娃咋認識錢」?

2020-11-20 小羊爸爸話育兒

管錢,就是管自己,就是管欲望……

在行動支付和虛擬貨幣逐漸成為主流的今天,如何讓孩子正確認識「看不見、摸不著」的「錢」?

近日,看到網上這樣一則新聞,一個萌娃在書包裡偷偷藏了一摞冥幣,媽媽看到後,問他為什麼要藏這些,孩子說這是給媽媽花的,一時間,媽媽也是苦笑不得,說著「孩子,真孝順,這麼早就知道給媽媽存錢了,但是媽媽現在還用不著」。

很多網友評論,「錢是假的,但是孩子的愛心是真的,哈哈」。是的,看到這個視頻的時候,覺得這個孩子太暖了,很有愛心,也很愛媽媽。

雖說童言無忌,父母在為孩子的天真無邪點讚時,如果能借這個機會,給孩子進行適當的錢幣教育,以後就不會鬧出這樣的笑話了,而且對孩子的財商也有很大的幫助。

有關研究表明:

6歲以前,是孩子金錢觀的萌芽期;

6-12歲,是形成期;

12-18歲,是發展期;

孩子在適當的年齡接受到正確的金錢觀教育,那麼在日後的生活中,將更容易擁有正確的消費觀念和更好的理財能力。

看到這個年齡,很多人會驚訝,這麼小教孩子認識錢幣,有意義嗎?會不會讓孩子沾染一身「銅臭」味?會不會變得愛慕虛榮?

事實上,在物質豐富的年代,父母迴避和孩子談錢的問題,無疑是在掩耳盜鈴,殊不知,越是迴避,孩子會更加感興趣,從而迷失在金錢中。

近年來,「熊孩子」的衝動消費新聞層出不窮,給家庭帶來了損失和傷害,「不錢、亂花錢、重金打賞主播、欠網貸」……財商教育的缺失引發的不良事件在增多。

疫情期間,父母被隔離,8歲的孩子單獨在家,刷爆了媽媽2張信用卡,就是為了玩遊戲,事發以後,孩子說自己沒想那麼多,只是玩著玩著就花完了。

在這些孩子眼中,錢只是一串數字,沒有任何概念,根本不懂得金錢背後的付出和辛苦。

在掃碼支付時代,孩子接觸「錢」的機會就更少了,餅乾冰淇淋小汽車,只要想要的東西,媽媽的手機掃一掃就能得到。

金錢成了孩子「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這讓孩子花起來就更加肆無忌憚,總以為媽媽的手機裡有用不完的錢,而自己也可以毫無顧忌的花。

當「錢」已經變得隱形時,父母對孩子的錢幣教育就更加必要,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念,培養良好的財商就更加迫切。

美國作家羅伯特在《富爸爸窮爸爸》一書中提出:財商是一個人在財務方面的智力,是理財的智慧,包括正確認識金錢及其規律的能力,正確使用金錢的能力。

簡單說,金錢教育不是讓孩子變成守財奴,更不是讓孩子無節制消費,而是給他良好的價值觀引導,讓他對金錢有所認識。

幼兒期:6歲之前

重點:錢幣的來源認知、錢幣的基本用途

曾經,我問4歲的兒子,你說錢是從哪裡的?兒子竟然說,「錢是國家印出來的」,聽得沒毛病,老母親瞬間無語。

事實上,兒子的回答並不是個例,曾經有一項有趣的調查,對100名3-8歲的孩子,問過這個問題,「錢是從哪裡來的?」

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門,「從媽媽手機裡掃出來的,從衣服兜裡掏出來的,從紅包裡拿……」

只有20%的孩子說:「錢是靠工作掙來的」。

對於6歲之前的孩子,太抽象的難懂,只要讓他們明白,錢是靠勞動換來的,錢幣是用來買東西的,但是不是無窮無盡的,需要有節制的花。

小學時期:6-12歲

重點:區分錢幣面額的大小,明白錢幣的等價交換、兌換能力

每個月有固定的零花錢,讓孩子自己支配,如果是遇到錢不夠的情況,父母可以給孩子提供3種選擇:

選擇價格低些的代替品;

選擇到下個月攢夠錢以後再買;

也可以向父母提前「借錢」,透支下個月的零用錢,不過下個月零用錢的數額要扣掉借款,這個可以給孩子解釋為提前消費。

至於孩子會怎麼選,就讓孩子決定吧,這是他學會面對誘惑,抵制誘惑最好的時候,也可以讓孩子了解到多種消費方式,找到適合自己的,合理規劃。

初中階段:12歲以後的孩子

制定理財開銷計劃:

幫助孩子制定每周的開銷計劃,家裡的開銷計劃等,懂得一些銀行、金融術語,如股票、債券、定期等,做簡單小額的投資理財項目。

讓孩子感受人間苦樂:

利用空閒時間,參與社會實踐,了解各種職業的收益方式,從實踐中賺到錢,體會賺錢的不易,懂得開銷有度,養成勤儉節約、不攀比、不浪費的習慣。

讓孩子探索金錢背後的意義,領悟生命的價值:

就像《洛克菲勒留給兒子的38封信》中寫到:因為我知道給人帶來傷害最快速的途徑就是錢,它可以讓人腐化墮落,飛揚跋扈,不可一世,失去最美好的快樂。我不能用財富埋葬我心愛的孩子,愚蠢地讓你們成為不思進取,只知道依賴父母的無能者。

奮鬥努力帶來幸福感,獨立自強是更重要的品質,這些都是生命的價值,更是金錢背後的意義。

現在廣泛理論認為,孩子從3歲開始就進入了財商啟蒙的黃金期,當然,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一旦讓孩子養成「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金錢觀,孩子便能更好的了解勞動的不易,也能更加理性消費,讓孩子終生受益。

而最讓孩子受益的是,能看到金錢之後的智慧和取捨,能看到金錢之外的精神世界,做金錢的「主人」,而不是金錢的「奴隸」。

相關焦點

  • 你的娃今年花了多少錢,年底總結,養娃的不易,帳單上一目了然
    俗話說,生娃簡單,養娃難,這幾年我國的人口也是出現了負增長的情況,也是慢慢步入了老齡化的時代,雖然國家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也推出了二胎政策,但因為養孩子成本不低,很多年輕的父母還是不願意多要孩子。後來樂樂就專門算了今年一年的花銷,看看錢到底花哪了,這一算不要緊,算完之後樂樂就傻眼了,沒想到今年大部分的開銷有一大半都是寶寶的,樂樂就感嘆,養個娃真不容易啊!樂樂就把帳單給列了出來,一起看看,看你家是不是和樂樂家的情況一樣呢?
  • 鋼琴,架子鼓,書法…養成一個文藝娃需要花多少錢
    於是,我和一個媽媽一起,算了一下他們養娃的文藝消費帳。  結果,出乎你想像。  兒童節,一位媽媽拉出孩子的文化培育帳單  養成一個文藝小娃,不便宜  今天,是14歲的小馬的最後一個兒童節。從此他將揮別少年時代,開始他的青春之旅。
  • 在鹹陽,養一個娃要花多少錢?
    養娃是一個忒燒錢的事兒,自從有了四腳吞金獸,錢如流水只出不入。花錢的勁兒,儼然一個土豪,就是一個字「買」!只要娃需要,只要對娃好!想給自己買啥時,能免則免!在鹹陽,養大一個娃到底需要花多少錢?這個事情,說來話長,畢竟,從你打算孕育下一代的那刻起,就已經開始投資了!
  • 老人帶娃「怪象」來襲:姥姥帶娃要付工資,奶奶帶娃倒貼退休金
    由於各家情況不同,有的是姥姥帶娃,有的是奶奶帶娃,雖然兩位老人的身份不同,但對孩子都是一樣的疼愛。「不公平帶娃」悄然來襲,姥爺姥姥帶娃要付工資,爺爺奶奶帶娃倒貼退休金林靜是一名寶媽,孕期的林靜在聽說過各種婆媳矛盾後,對今後自己和婆婆的相處十分擔憂,於是思來想去,她決定讓自己的媽媽來幫忙照顧月子和帶孩子。
  • 中年媽媽養娃實錄:你我本無緣,全靠我砸錢
    「不給娃花錢就難受」和「一年到頭想錢瘋」。小姑娘們的周末是懶覺、奶茶、姐妹淘,中年媽媽們的周末是做飯、打掃和花鈔票。結帳時,掃碼槍每今天又給你花了這麼多錢!」一分鐘後,全家鑽進必勝客,又造進去200多。
  • 中年媽媽的養娃真實記錄:你我本無緣,全靠我砸錢
    作為一名中年媽媽,感覺跟他同病相憐,這幾年也得了挺嚴重的病——「不給娃花錢就難受」和「一年到頭想錢瘋」。結帳時,掃碼槍每咋還這麼貴?我也沒買啥啊!偷偷加了加購物小票:哦,還真是我這個傻瓜花的!在工位上呆了一天,早飯花了5塊,午飯只花了20,感覺這個周末省下了一輛奔馳。
  • 娃學會了新型「偷」錢方式,修鍊金錢觀,虛擬貨幣的認識也很重要
    殊不知在網絡的虛擬環境下,大人尚有「花錢如流水」、「好像花的都不是自己錢」的感覺,更何況是對自制力較差的孩子呢?他們的消費力也是驚人的!3、孩子斥巨資打賞主播,數額竟高達數十萬元,這裡有的是家裡全部的積蓄,有的是做手術的救命錢,這麼多錢對一個普通家庭來說意味著什麼,孩子並不知情,可見平時對其的金錢教育太缺失了。
  • 2歲後就可以跟娃「談錢」,智慧有遠見的父母這樣培養娃的金錢觀
    我一看那個價格就一個小盒子,竟然需要十幾塊錢,不是說不可以給他買,只是不是所有自己喜歡的東西都能夠第一時間得到,我問她你有沒有錢,你有錢的話你看看你有多少錢你可以去買呀。她說她沒有錢媽媽有錢。「我沒有錢,媽媽有錢爸爸有錢」。一說出來感覺很理所當然,就覺得我喜歡的東西大人可以滿足我,就應該給他買。娃不知道錢哪裡來,怎麼使用等等。
  • 中年媽媽養娃實錄:你我本無緣,全靠我砸錢哈哈哈哈哈哈
    作為一名中年媽媽,感覺跟他同病相憐,這幾年也得了挺嚴重的病——「不給娃花錢就難受」和「一年到頭想錢瘋」。當媽後,總有幾個啪啪打臉的時刻,除了發誓再也不發脾氣,就是給娃花錢這件事!結帳時,掃碼槍每「嘀」一聲,我的心就跟著顫抖一下。它響得越長,我的心就越喪。一結帳,1200!我低頭看購物車:這不是超級折扣店嗎?咋還這麼貴?我也沒買啥啊!
  • 「可不可以付現金?」你掃碼給擺攤老人的錢,他們可能拿不到……
    一位網友分享的買水果經歷讓很多人第一次意識到原來現在很多爺爺奶奶出攤顧客掃二維碼付款他們是拿不到錢的……比如新冠疫情以來的健康碼,就讓很多老人十分為難,有的不理解什麼是健康碼,有的是老人機無法掃碼,還有的壓根就沒有手機……這個電子化的時代,讓老年人進退兩難的不僅是健康碼,疫情時期只是格外凸顯了這個問題。
  • 一算嚇一跳,原來懷孕生娃要花這麼多錢
    你有沒有想過,懷孕生娃總共要花多少錢呢?今天我們就來粗略估算一下,給大家做個參考。營養:1500~2000 元孕期要保證良好的營養,要吃一些營養補充劑。產後帶娃是個體力活,但媽媽們剛生完還需要休養,所以月子期間一般需要人幫忙。那麼是由家人照顧,還是請月嫂或者住月子中心比較好呢?不同的選擇各有利弊,具體可以點擊文末相關推薦下的文章,我們幫你做個分析。
  • 一算嚇一跳,原來懷孕生娃要花這麼多錢
    你有沒有想過,懷孕生娃總共要花多少錢呢?今天我們就來粗略估算一下,給大家做個參考。營養:1500~2000 元孕期要保證良好的營養,要吃一些營養補充劑。一般懷孕後的前 3 個月要吃葉酸,懷孕滿 3 個月之後換成複合維生素一直吃到生,從孕 4 個月左右開始可以考慮吃鈣片,充足的鈣有利於寶寶的骨骼和牙齒發育。每個準媽媽選擇的營養品牌子不同,花費也會有差異。
  • 寶寶一年要花這麼多錢,你的收入允許你生娃嗎?
    現在很多90後夫妻表示不願意太早生娃,多數人給出的原因都是養不起孩子。養娃確實是一項很大的開支,寶寶的奶粉、衣服、玩具等等,每一項的支出都很大,再加上寶寶剛出生的第一年比較重要,所以寶媽寶爸即使是花錢花的肉疼也要為寶寶提供最好的東西保證他的健康發育。
  • 娃從出生到讀中學,到底要花多少錢?看到收費單:幼兒園都上不起
    「本文由孕育島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重視孩子的素質教育,本應是社會進步的體現,這意味著我們擺脫了以分數論英雄的時代,更加注重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這樣的教育模式下,「巨嬰」應該越來越少,孩子們應該擁有更加快樂的童年。
  • 1歲後的娃能吃「大人飯」嗎?奶奶易早媽媽易晚,「咋吃」講究多
    等到了寶寶周歲時,進入另一個飲食的「分水嶺」,小娃開始聞飯香,能和父母同桌吃「大人飯」了。寶寶「聞飯香」,奶奶餵飯早,媽媽卻愛「偷懶」壯壯9個月大的時候,寶媽就發現孩子奶奶總給他餵「大人飯」。每次趁著寶媽不注意,就偷偷給孩子夾塊肉吃,美其名曰「補身體」。
  • 1歲後的娃能吃「大人飯」嗎?奶奶易早媽媽易晚,「咋吃」講究多
    等到了寶寶周歲時,進入另一個飲食的「分水嶺」,小娃開始聞飯香,能和父母同桌吃「大人飯」了。兒媳婦表達不滿,婆婆嘟嘟囔囔不表態,等到下回趁著寶媽不在,她還會給娃「加餐」,有時還是湯泡飯。骨頭湯有營養,咋能不給我孫子吃好東西呢?婆婆心裡這樣想著。反過來,等到壯壯到了1歲,奶奶有事情不能來帶娃了,寶媽還是如常給孩子吃輔食,小麵條、肉絨甚至是米粉。
  • 掃碼時代背後,是2億被落下的老年人
    因為如果掃碼支付的話,錢就都到兒子的帳戶上去了。從說話的語氣來看,這些錢她兒子也不會花在她身上,但她卻還要一邊擺攤,一邊照看孫子。這樣的事情,書單君以前也遇到過。我上大學的時候,行動支付剛剛開始普及,大學生是最先一批拋棄現金的人。而第二批人,必定是大學門口擺攤的大爺。
  • 全職媽媽一個月6000生活費不夠花,被老公吐槽,錢花哪了?
    很多女性都希望能夠嫁給一個有錢的老公,這樣自己就不用辛辛苦苦的找工作了,每天在家裡帶帶娃,喝喝茶,無聊了就約姐妹出去逛街,生活別提多自在了。然而現實卻不是如此,全職媽媽在生活上也有著許多的煩惱。他的妻子在家裡做全職太太,每個月丈夫都會給妻子6000元,但是妻子總是抱怨不夠花。這讓丈夫非常不理解,他還算了一筆帳,平時吃飯一個月3000塊錢行了,加上2000塊錢的奶粉錢,1000塊錢的水果護膚品等費用,6000塊錢綽綽有餘。然而自己的妻子還說不夠花,實在是太敗家了。
  • 清明節,您願上祖墳燒紙錢祭祖麼?您還是隨大流跟風上墳祭祖?
    比如周邊的人清明節前,都回老家上祖墳去燒紙錢祭祖,而自己不去就被人笑話,要不這個我就不去上墳祭祖了。因此在上墳前購買冥幣的時候,我不像其他人那樣,認真挑選冥幣金額大小,是冥幣面值越大就越喜歡。對於冥幣銷售者來說,只要紙張大小品質一樣,一沓冥幣不管是一元面值還是一萬元面值,實際售價都是一元錢。
  • 爸爸帶娃,凌晨醒來兒子不見了,找到娃後哭笑不得,又自責不已
    同樣是第一次做父母,媽媽們就能遊刃有餘,把寶寶照顧地十分周全,爸爸們卻常常是被打個措手不及,離開媽媽一小會都不行。難道真的如一些老人所說,女人天生會帶娃,男人天生不是帶娃的料子?當然不是!媽媽們也不是從一開始就可以照顧好寶寶,也是從戰戰兢兢,不知道從何下手開始的,跟爸爸帶娃的狀態沒有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