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錢,就是管自己,就是管欲望……
在行動支付和虛擬貨幣逐漸成為主流的今天,如何讓孩子正確認識「看不見、摸不著」的「錢」?
近日,看到網上這樣一則新聞,一個萌娃在書包裡偷偷藏了一摞冥幣,媽媽看到後,問他為什麼要藏這些,孩子說這是給媽媽花的,一時間,媽媽也是苦笑不得,說著「孩子,真孝順,這麼早就知道給媽媽存錢了,但是媽媽現在還用不著」。
很多網友評論,「錢是假的,但是孩子的愛心是真的,哈哈」。是的,看到這個視頻的時候,覺得這個孩子太暖了,很有愛心,也很愛媽媽。
雖說童言無忌,父母在為孩子的天真無邪點讚時,如果能借這個機會,給孩子進行適當的錢幣教育,以後就不會鬧出這樣的笑話了,而且對孩子的財商也有很大的幫助。
有關研究表明:
6歲以前,是孩子金錢觀的萌芽期;
6-12歲,是形成期;
12-18歲,是發展期;
孩子在適當的年齡接受到正確的金錢觀教育,那麼在日後的生活中,將更容易擁有正確的消費觀念和更好的理財能力。
看到這個年齡,很多人會驚訝,這麼小教孩子認識錢幣,有意義嗎?會不會讓孩子沾染一身「銅臭」味?會不會變得愛慕虛榮?
事實上,在物質豐富的年代,父母迴避和孩子談錢的問題,無疑是在掩耳盜鈴,殊不知,越是迴避,孩子會更加感興趣,從而迷失在金錢中。
近年來,「熊孩子」的衝動消費新聞層出不窮,給家庭帶來了損失和傷害,「不懂錢、亂花錢、重金打賞主播、欠網貸」……財商教育的缺失引發的不良事件在增多。
疫情期間,父母被隔離,8歲的孩子單獨在家,刷爆了媽媽2張信用卡,就是為了玩遊戲,事發以後,孩子說自己沒想那麼多,只是玩著玩著就花完了。
在這些孩子眼中,錢只是一串數字,沒有任何概念,根本不懂得金錢背後的付出和辛苦。
在掃碼支付時代,孩子接觸「錢」的機會就更少了,餅乾冰淇淋小汽車,只要想要的東西,媽媽的手機掃一掃就能得到。
金錢成了孩子「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這讓孩子花起來就更加肆無忌憚,總以為媽媽的手機裡有用不完的錢,而自己也可以毫無顧忌的花。
當「錢」已經變得隱形時,父母對孩子的錢幣教育就更加必要,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念,培養良好的財商就更加迫切。
美國作家羅伯特在《富爸爸窮爸爸》一書中提出:財商是一個人在財務方面的智力,是理財的智慧,包括正確認識金錢及其規律的能力,正確使用金錢的能力。
簡單說,金錢教育不是讓孩子變成守財奴,更不是讓孩子無節制的消費,而是給他良好的價值觀引導,讓他對金錢有所認識。
幼兒期:6歲之前
重點:錢幣的來源認知、錢幣的基本用途
曾經,我問4歲的兒子,你說錢是從哪裡的?兒子竟然說,「錢是國家印出來的」,聽得沒毛病,老母親瞬間無語。
事實上,兒子的回答並不是個例,曾經有一項有趣的調查,對100名3-8歲的孩子,問過這個問題,「錢是從哪裡來的?」
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門,「從媽媽手機裡掃出來的,從衣服兜裡掏出來的,從紅包裡拿得……」
只有20%的孩子說:「錢是靠工作掙來的」。
對於6歲之前的孩子,太抽象的難懂,只要讓他們明白,錢是靠勞動換來的,錢幣是用來買東西的,但是不是無窮無盡的,需要有節制的花。
小學時期:6-12歲
重點:區分錢幣面額的大小,明白錢幣的等價交換、兌換能力
每個月有固定的零花錢,讓孩子自己支配,如果是遇到錢不夠的情況,父母可以給孩子提供3種選擇:
選擇價格低些的代替品;
選擇到下個月攢夠錢以後再買;
也可以向父母提前「借錢」,透支下個月的零用錢,不過下個月零用錢的數額要扣掉借款,這個可以給孩子解釋為提前消費。
至於孩子會怎麼選,就讓孩子決定吧,這是他學會面對誘惑,抵制誘惑最好的時候,也可以讓孩子了解到多種消費方式,找到適合自己的,合理規劃。
初中階段:12歲以後的孩子
制定理財開銷計劃:
幫助孩子制定每周的開銷計劃,家裡的開銷計劃等,懂得一些銀行、金融術語,如股票、債券、定期等,做簡單小額的投資理財項目。
讓孩子感受人間苦樂:
利用空閒時間,參與社會實踐,了解各種職業的收益方式,從實踐中賺到錢,體會賺錢的不易,懂得開銷有度,養成勤儉節約、不攀比、不浪費的習慣。
讓孩子探索金錢背後的意義,領悟生命的價值:
就像《洛克菲勒留給兒子的38封信》中寫到:因為我知道給人帶來傷害最快速的途徑就是錢,它可以讓人腐化墮落,飛揚跋扈,不可一世,失去最美好的快樂。我不能用財富埋葬我心愛的孩子,愚蠢地讓你們成為不思進取,只知道依賴父母的無能者。
奮鬥努力帶來幸福感,獨立自強是更重要的品質,這些都是生命的價值,更是金錢背後的意義。
現在廣泛理論認為,孩子從3歲開始就進入了財商啟蒙的黃金期,當然,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一旦讓孩子養成「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金錢觀,孩子便能更好的了解勞動的不易,也能更加理性消費,讓孩子終生受益。
而最讓孩子受益的是,能看到金錢之後的智慧和取捨,能看到金錢之外的精神世界,做金錢的「主人」,而不是金錢的「奴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