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危害小孩的健康,小兒科醫生:男孩多注意,發病率比較大

2020-12-17 雅琴醫生

導語:川崎病KD),也稱為小兒黏膜皮膚淋巴結症候群,是一種急性系統性血管炎,發生於5歲以下的兒童和嬰兒中。日本川崎病於1967年首次報導該病。臨床表現包括持續發燒,眼結膜充血,不同程度的口腔黏膜炎,多形性皮疹,手腳僵硬,指尖脫皮。這種疾病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心血管併發症。

01兒童的健康很重要,要知道川崎病的起因,才能避免病症的出現

(一)總述

疾病的原因仍不清楚。然而,大量的流行病學和臨床觀察表明,川崎病的發作與感染有關,但是到目前為止,尚不可能確定微生物是引起疾病的唯一原因。研究還表明,該疾病還與免疫因素,遺傳因素等有關。目前認為,如果在諸如感染等誘因下體內存在遺傳易感性,則自身免疫系統會異常激活,並發生血管炎損害

(二)基本原因

1、感染

實驗室檢查具有C反應蛋白升高,紅細胞沉降速率增加和白細胞增加的特徵,這與傳染病的特徵相似,表明傳染性病原體與KD的發作有關。流行病學數據表明,葡萄球菌,鏈球菌,立克次,逆轉錄病毒,支原體和其他感染是原因,但尚未得到證實

2、遺傳易感性

KD可以在世界各地發生,但發病率最高的是東亞人口,其次是日本,韓國和臺灣。來自亞洲國家的發生率很高的人,即使他們移居到其他國家,其發生率仍然高於非亞洲國家。另外,患有KD的兒童的兄弟姐妹和兒童患該疾病的風險更高,感染性也更強。

02如果患上了川崎病,小孩會有哪些症狀呢?下面這幾點要多留意

患者通常會持續發燒過5天,並伴有典型症狀,例如皮疹,黏膜充血和淋巴結腫大。有些患者會出現心血管系統併發症。

(二)典型症狀

1、發燒

體溫可達到3940℃,持續714天或更長時間,表現為遺漏或放鬆發燒的類型,抗生素治療無效。

2、眼結膜炎

眼睛發紅,在疾病發作後的3至4天內出現,b分泌物,發燒消退後消失。

3、嘴唇和口腔黏膜發炎和損傷

嘴唇很乾,而且有充血的表現,口腔周圍也出現充血的表現,舌頭突出,舌苔厚重,部分嚴重者出現腫大的現象。

4、手足症狀

急性和掌幹紅斑,指甲下方的膜狀剝落以及手指(趾)端的皮膚交界處,指甲有橫紋,嚴重時指甲也可能脫落

5、其他

(1)神經系統表現:兒童易怒,易怒,少數有頸部僵硬,抽搐,昏迷等無菌性腦膜炎表現。

(2)關節表現:可能出現關節疼痛和關節炎。

(3)呼吸系統:可能有間質性肺炎,例如咳嗽。

(三)併發症

休克,巨噬細胞活化症候群

03病症對兒童的危害這麼大,我們應該如何診斷和治療呢?找對方法很關鍵

(一)診斷

1、診斷原理

醫生主要進行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影像檢查,以根據患者的病史和病情協助診斷。目前沒有針對川崎病的具體實驗室診斷方法。

2、診斷依據

當前,美國心臟協會的診斷標準通常用於臨床診斷。診斷標準是發燒持續超過5天,並符合以下4項全部條件

(1)四肢的變化:急性期手掌和腳底出現紅斑,手腳出現硬性水腫;恢復期手指和腳趾甲床過度部分的脫皮。

(2)多形性皮疹,通常無水皰和結節ab.

(3)雙眼結膜短暫充血,無膿性,無滲出。

(4)口腔黏膜變化:嘴唇發紅或乾裂,草莓舌,口咽黏膜瀰漫性充血。

(5)頸部淋巴結腫大:無化膿,直徑> 1.5cm.

如果發燒未達5天,但滿足其他條件,則應高度懷疑川崎病的診斷。

3、鑑別診斷

(1)敗血症

血液培養為陽性,抗生素治療有效,並且可以發現感染。

(2)滲出性多形性紅斑

它在嬰兒中很少見,有廣泛的皮疹,皰疹,皮膚糜爛和出血以及口腔潰瘍。

(3)猩紅熱

皮疹比發燒或第二天的皮疹更常見。它是粟粒均勻的丘疹,皮疹之間皮膚泛紅,手指和腳趾沒有明顯腫脹,嘴唇也不明顯。青黴素治療有效。

(4)結節性多動脈炎

它是全身性壞死性小動脈炎,高峰年齡為9至11歲。病變分布在各個部分,通常發生在腎臟,心臟,消化道和皮膚。受累血管中可能發生動脈瘤,血栓形成或狹窄。嬰兒的冠狀動脈病變最嚴重,很難與川崎病區分開。重點是孩子患有多種統性疾病,皮下結節和紫癜性皮疹沿血管分布。組織病理學檢查是診斷的重要依據,但由於病變的分段分布,皮膚和肌肉活檢的陽性率不高

(二)治療

1、治療原則

治療的最初目標是控制炎症,減少冠狀動脈損傷,並防止冠狀動脈瘤形成和血栓阻塞。一旦確診,應儘快開始治

2、對症治療

應根據病情給予對症支持療法,如補液,保肝,控制心力衰竭,糾正心律失常等。對於心肌梗塞應及時給予溶栓治療;重症冠心病患者需要冠狀動脈搭橋手術或介入治療。

3、一般治療

主要目的是清潔和護理兒童的口腔以及皮膚和黏膜,避免感染。

4、醫學治療

(1)阿司匹林

初期使用時,具有足夠的抗炎作用,小劑量時也具有抗凝血作用,可以預防血栓形成。使用阿司匹林後,可能會發生胃腸道反應,例如噁心,嘔吐,腹痛和腹瀉。飯後服用藥物可以減少胃腸道反應。它也可能導致出血。家長應注意孩子的大便是否發暗,牙齦出血,皮膚紫癜等,如有異常,應及時就醫。

(2)丙種球蛋白

發病後10天內大劑量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IVIG)可有效改善症狀,減少冠狀動脈疾病的發生率,並縮短病程。注意:在川崎病治療期間接受過人免疫球蛋白治療的兒童,不得在9個月內接種麻疹,風疹,腮腺炎其他疫苗的疫苗。

(3)糖皮質激素

關於使用糖皮質激素治療川崎病存在爭議。一致認為,糖皮質激素通常不是治療川崎病的首選。它適用於患有嚴重心臟炎,心臟功能不全的川崎病,或對人免疫球蛋白治療無效且難以控制的患者。父母應注意,藥物需要逐漸減少,直到停止使用為止,監督孩子按時服用足夠量的藥物,並密切監測不良反應

(4)雙嘧達莫(通常稱為「潘生丁」)

它可以抑制磷酸二酯酶並發揮其抗血小板作用。在急性期後它是一種抗血小板藥物。不良反應可能會增加出血的風險。

5、相關藥物

阿司匹,丙種球蛋白,糖皮質激素,雙嘧達莫

6、治療周期

川崎病的治療周期通常為4周,但可能會受到疾病嚴重程度,治療計劃,治療時間和個人身體素質等因素的影響。

結語:川崎病危害小孩的健康,小兒科醫生:男孩多注意,發病率比較大。在病症到來的時候,我們應該時刻關注孩子的健康,畢竟我們工作和努力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所以,應該把他們的健康放在第一位。

相關焦點

  • 醫生:與感冒發熱類似,可能是川崎病
    文|媛crystal 如果川崎病對於兒童危害那麼大,那麼到底川崎病有什麼表現呢?為什麼它和感冒的病症相似呢? KD診斷標準,醫生表示,患有川崎病的兒童,會有典型的6大症狀,如果出現4種,家長就要及時帶上孩子去醫院治療。
  • 「川崎病」男孩冠狀動脈受損 滬專家「螺螄殼」裡搭橋
    【新民網·最新報導】1967年由日本發現的「川崎病」,在我國每年都有新發現病人,它造成兒童冠狀動脈受損,並成為醫學救治的難題。日前,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宣布,成功完成一名9歲「川崎病」男孩的冠狀動脈搭橋手術,孩子心功能恢復到正常水平,不日即將出院。
  • 5歲男孩心腦梗突然昏迷 原來是川崎病惹禍
    廈門網訊 (海西晨報記者蔡櫻柳通訊員羅超)5歲的男孩小西突然出現昏迷,送醫後醫生發現,小西一年前得了兇險的川崎病,沒有及時隨訪,合併出現了心梗腦梗。醫生提醒,川崎病要注意隨訪,否則很容易合併冠狀動脈損傷。  男孩突發昏迷  心梗腦梗並現  小西是個五歲的小男孩,有天,在玩耍時突然出現昏迷,抽搐不止,送到醫院掛急診,檢查發現孩子有腦栓塞,進一步檢查發現孩子還有心肌梗塞,診斷為急性心肌梗死合併腦栓塞。這些成年人的病,小孩子也會有?
  • 川崎病,發燒事小心臟事大
    川崎病多發生於5歲以下的孩子,最多見的是1至5歲的孩子,男孩發病率較女孩為高,復發率約1-3%,四季皆有發病,我國以春夏之交稍多發。川崎病的發病原因至今未明。本病呈一定的流行及地域性,臨床表現有發熱、皮疹等,推測與感染有關。一般認為可能是多種病原,包括EB病毒、逆轉錄病毒(retrovirus),或鏈球菌、丙酸桿菌感染。以往也曾提出支原體、立克次體、塵蟎為本病病原,亦未得到證實。
  • 上海兩大醫院聯手治癒1例罕見川崎病患兒
    新華網上海8月18日電(羅偉奮)上海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和中山醫院16日聯手,為一例罕見的川崎病合併左、右冠狀動脈瘤樣擴張的患兒,進行了冠狀動脈搭橋手術。  川崎病又稱為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症,是一種發生於兒童時期病因不明的疾病,主要危害為可合併冠狀動脈膜損害,導致冠狀動脈瘤擴張、瘤體破裂或心肌梗死,嚴重危害孩子的健康和生命。上海地區川崎病發病率在5歲以下兒童為十萬分之三十六,且呈現增高趨勢。  福建12歲的小女孩詩怡已經患川崎病2年,生活不能自理,不能活動,只能平躺以減輕心臟的負荷。
  • 2歲男孩楊梅舌險被當成川崎病
    N海都記者 章微 通訊員 吳志 李政 「世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不是天各一方,而是麻疹就在我的面前,我卻以為它是川崎病。」最近,福州總醫院兒科醫生李政給《醫學界兒科頻道》的投稿的開場白是這樣寫的。原來,一個多月前,三明1周10個月的男孩華華(化名)反覆咳嗽、高燒、口唇充血皸裂、楊梅舌,極似川崎病。
  • 川崎病是種什麼病
    醫生在這些患兒體內檢測到新冠肺炎病毒,但與典型川崎病症狀不同的是,這些孩子出現嚴重呼吸困難,不少住進了重症病房,甚至需要ECMO搶救,目前尚無確切證據表明這種「類川崎病」就是川崎病。川崎病的名字大家聽上去可能比較陌生,但其實在兒童中的發病率並不低。今天我們為大家介紹一下被喻為「兒童特殊心臟病」的川崎病。
  • 注意與川崎病鑑別!
    注意與川崎病鑑別!兒科心臟病專家馬蒂奧•齊費雷達說,貝爾加莫的一家醫院在過去的一個月中出現了20多例嚴重的血管炎症是一年內預期的6倍。紐約州州長安德魯庫莫宣布,三名兒童死於一場可能與COVID-19有關的嚴重疾病。這種疾病的症狀類似川崎病和中毒性休克症候群。紐約方面表示,他們正在調查85例被稱為「與COVID-19相關的小兒多系統炎性症候群」的病例。
  • 嬰幼兒發熱為什麼要警惕「川崎病」——四川省人民醫院兒科彭茜...
    川崎病最大的危害在於可能造成患兒出現心血管併發症。如果家長在發病期間不重視治療,患兒在之後就更有可能遭遇併發症的危險。 因此,如果孩子發熱超過48小時,一定要到醫院查查血,看看白細胞、C反應蛋白等指標是否升高。
  • 注意警惕「川崎病」!
    說到寶寶發熱,尤其是持續高熱,大部分家長都會焦急萬分,往往一到醫院就要求醫生給寶寶 「消炎、退燒」。但是,著急退燒、要求應用激素等錯誤的做法可能會掩蓋疾病本身的表現,導致診療的延誤,這才是害了寶寶呢! 如果寶寶持續的高熱不退,打針吃藥都不好使,注意警惕「川崎病」!
  • 科普:川崎病是種什麼病 怎麼判斷
    5月以來,美國及歐洲多國和地區的一些兒童出現了高燒、皮疹、淋巴結腫大、精神不好等類似「川崎病」的全身炎症反應症候群。醫生在這些患兒體內檢測到新冠肺炎病毒,但與典型川崎病症狀不同的是,這些孩子出現嚴重呼吸困難,不少住進了重症病房,甚至需要ECMO搶救,目前尚無確切證據表明這種「類川崎病」就是川崎病。川崎病的名字大家聽上去可能比較陌生,但其實在兒童中的發病率並不低。
  • 安徽兒童醫院專家詳解川崎病:6個症狀診斷患兒是不是感冒
    據該院心內科趙勝主任介紹,每個月都會接診幾個川崎病的孩子,這是一種兒科比較多見並且可以引發「後天性」心臟病的疾病,主要通過6個症狀進行診斷。事件誤以為感冒差點造成孩子終生服藥都說「孩子一場病,媽媽半條命」。
  • 打疫苗真的會引發川崎病嗎?
    但是,我們如果從宏觀角度來看川崎病,並結合疫苗接種的情況,就會發現很多有意思的現象(復旦大學兒科醫院黃國英醫生 2006 年發表的綜述:川崎病流行病學現狀):1. 人群角度川崎病高發於 5 歲以下兒童,但最高發的年齡段是 1.7~2.5 歲。可是,孩子接種疫苗最密集的時期是在 1 歲以內。
  • 安徽兒童醫院專家詳解川崎病:通過6個症狀診斷患兒不是感冒
    據該院心內科趙勝主任介紹,每個月都會接診幾個川崎病的孩子,這是一種兒科比較多見並且可以引發「後天性」心臟病的疾病,主要通過6個症狀進行診斷。A事件誤以為感冒差點造成孩子終生服藥都說「孩子一場病,媽媽半條命」。1月5日晚上,一篇名為《誤以為感冒,差點造成終生服藥,我度過人生最煎熬的八天》的微信推文在朋友圈中被廣泛傳播。
  • 兒童川崎病早期「像感冒」,但異常兇險!
    夏季兒科門診,因小兒感冒、肺炎來看病的孩子明顯增多,這裡要提的是,當孩子不明原因發燒超過5天,炎症指標又很高,這個時候要高度警惕,孩子病情比較嚴重。家長切不可當成簡單的感冒來治療,這樣會引發嚴重的後果,川崎病就是一種兇險性的兒童疾病。
  • 菏澤二院兒科專家提示:孩子持續發燒警惕「川崎病」
    中國山東網8月6日訊 (通訊員 李麗麗) 近日,菏澤第二人民醫院兒科接診了一位反覆高熱的孩子,經檢查,發現孩子精神萎靡不振,整個嘴唇乾裂紅腫
  • 小兒家長請注意:川崎病已經成為兒童後天性心臟病的主要誘因
    5月以來,美國及歐洲多地的一些兒童出現了高燒、皮疹、淋巴結腫大、精神不好等類似「川崎病」的全身炎症反應症候群。醫生在這些患兒體內檢測到新冠肺炎病毒,但與典型川崎病症狀不同的是,這些孩子出現嚴重呼吸困難,不少住進了重症病房,甚至需要ECMO搶救。目前,尚無確切證據表明這種「類川崎病」就是川崎病。
  • 嬰幼兒川崎病越來越多 治療延誤或有嚴重後遺症
    最近,無錫媽媽朋友圈裡,一篇《我眼中的川崎病》熱傳,想起自己女兒也曾被這種病折磨,任女士在記者面前也忍不住再次落淚。川崎病,對不少家長來說是個陌生的字眼。儘管總體發病率不高,但近年來發病的數量卻在不斷增加。它最大的危害是冠狀動脈損害,更可怕的是,其症狀與感冒發燒很相似,常易被誤診、漏診。昨天記者採訪的有關專家表示,川崎病是種「看得見」的病,家長只需多留個心,經過恰當治療多數得到良好的恢復。
  • 什麼鬼,霧霾真會引起川崎病?
    「越來越多」的川崎病患兒在網上流傳的《我眼中的川崎病》一文中,作者寫道:「川崎病原來是少見病,大部分人都沒聽說過,也許是原先環境乾淨,病例少。現在環境越來越汙染,大夫對這個病的認識也越來越強,川崎病也越來越多。」川崎病的發病率是否在升高?目前缺乏大型流行病調查數據。
  • 疫苗造假再起風波,傳說中的川崎病真的跟疫苗有關係嗎?
    說到川崎病,可能有很多爸爸媽媽還不是很了解。它是一種以急性發熱、出疹為主要症狀的小兒疾病,表現為全身性的血管炎病變,多發生於5歲以下兒童,因為是日本的川崎富作醫生首次提出的,因此就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你可別小看這種病,它可以導致嚴重的心血管病變,而且這種疾病在日本發生的比較多,並且是男孩的發病率高於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