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區作家韋成一《方言俚語故事多》前言一

2021-01-10 巴渝圈

以非物質文化的方言為載體,寫點適應現代快節奏,民眾喜聞樂見,很接地氣,且有濃濃鄉土美味,精短到一分鐘的民間小故事,作為大眾茶餘飯後民間休閒文化的補充。還可以順便添點兒文化,悟點哲理,記住鄉愁,取點兒樂趣,獲點兒教益。這,就是寫這本書的初衷和藍圖。

《開縣誌》(1986-2005版)894頁載——

「俗語俚語在開縣民間很流行,說者有趣,聽者有味,通俗生動。漢豐街道(開縣職教中心教師)韋成一將開縣的俗語俚語搜集,整理,由《開州時報》發表。據查,從2003年7月至年底該報停刊,所闢《開縣方言》專欄,陸續發表韋成一整理的俗語俚語方言27條,每條都有含義說明及來源考證。如:么子(什麼),稀會兒……(27條方言全部一一列入縣誌)不乏知識性,趣味性,文學性和可讀性。」

生態涵養發展,經濟騰飛,旅遊觀光,都離不開文化的支撐——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火矩,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文化是一種力量。渝東北的萬州等擁有三峽文化、移民文化、紅色文化、生態文化、民族文化、鄉土文化,有條件也應當打造特色鮮明的文化精品,加強文化建設而堅定文化自信,鑄就時代華章,展示開州輝煌。

方言俚語,縷縷鄉情,纏纏綿綿,縈繞心窩,鄉音難改,浸入心房發甜,溫暖著每一個人的心。

人們希望期盼看到鄉景,聽到鄉音,吃到鄉味,走走鄉路,感受鄉情,記住鄉愁。傳承、傳播鄉土文化,去學會跟群眾說話,學會說群眾的話,到民間去汲取養分。「文化興邦」,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江山亦要文人捧」,那就需要文人用藝術勞動去打造、創造、研究、發展、創新鄉土文化的精品,以滿足人們文化的需求,促使富民,富鄉,而圓我們故鄉的富強夢。

人間仙境在哪裡——仙境在故鄉,故園就是桃花源,家鄉就是香格裡拉(即人間樂園,心中的日月——日月則明)。誰不眷戀桑梓土?方言俚語系鄉愁。不少人懷揣鄉音土語在海外,像一簇簇火苗在華人心中穿行——彰顯龍的傳人,不忘炎黃子孫。

方言土話,是祖先的聲音,是民族的血脈。緊貼著、滋潤著、溫暖著、暢悅著、快樂著我們勤勞樸實、真誠善良的父老鄉親。方言,是家鄉人永恆而寶貴的財富。

吹一股「鄉土風」,品一壺「鄉土味」——一壺同醉醉鄉愁,鄉愁是我們生活溫暖的動力。

我為我們的故鄉——開州區有如此豐富多彩,文化深厚,表意獨特,幽默風趣,鮮活可愛,學問不少,故事多多的方言俚語而驕傲,讓故鄉的方言在我們心中光榮地綻放吧!

方言是美酒,方言是佳餚,老夫用故鄉佳美,敬饗讀友諸君。

於萬州清明屋

相關焦點

  • 讀開州區作家韋成一《方言俚語故事多》兼序
    □ 吳承漢近年,多聞韋成—先生大名,也得知他—口氣出版了好多本書。沒想到的是,他的新書《方言俚語故事多》清樣本竟出現在我的書桌上。我十分新奇地把它打開,只覺——一股鄉音、鄉景、鄉情、鄉愁……的田園鄉野之風向我迎面襲來,令我欣喜、陶醉、無以名之的一種感觸與感嘆。久違了,暖暖的、幽幽的鄉風!這許許多多的方言俚語在面前展現,我既熟悉,又感陌生!
  • 從南方長出故事來:浙江作家張忌與潮汕作家林培源的故鄉書寫與方言...
    浙江作家張忌的《南貨店》與廣東作家林培源的《小鎮生活指南》兩部小說的文學空間都屬於南方。前者寫江南城鎮的生活圖景,藉由一家典型南貨店的故事記錄二十多年的變遷;後者以潮汕為原型,作者虛構了一個神秘莫測的清平鎮,記錄小鎮居民的失意、破碎和絕望。支撐文學空間的要素是什麼?
  • 四川方言丨彭應欽:人體部位的方言俚語
    文/彭應欽按我們川南一帶的方言,人體從上到下:額樓(前額)、後爪爪(後腦勺)、臉波兒(臉,兒化音)、下扒兒(下巴,兒化音)、挫言片片(肩夾骨)、手倒拐(手肘)、腰杆、肚雞眼(肚臍)、客希頭兒(膝蓋,兒化音)、連二桿(
  • 方言俚語裡,都隱藏著文化密碼
    這是三十年來的第四次跳槽,這一「跳」,我有了平生一個重大的發現:普通話說得太差了。  以前也是在省城南京讀書的,同學們來自五湖四海,南腔北調,我的「普通話」,還不顯山不露水;後來在老家工作,我的「普通話」,可算如魚得水。而當走進省城電視臺的編輯部,問題來了,我的普通話特差,語速還特快。一開始,許多不重要的事,都要說三遍,因為同事根本沒聽懂。
  • 鄉音土話——溫嶺方言俚語解讀(1-40)
    而幾代同堂的大家庭裡,除了「家娘新婦」的關係,可能還有「姑娘嫂」的複雜關係,溫嶺就有一條俚語「嫂送姑娘,像模像樣;姑娘送嫂,勿論多少」(指送月裡),這也反應了媳婦嫁入夫家後尷尬的家庭關係。這是一個充滿了優生優育思想的鄉間俚語。娶個身材高大的兒媳婦,改良基因,期盼後代也身材高大。在溫嶺方言裡,「大娘」指的是未結婚的姑娘。
  • 人文探秘:「全州民間方言俚語之搜集整理釋意第一輯」
    #方言俚語中華道德文化鼻祖一一舜帝毛石搜集整理釋意前言: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比如陝西人說的「尕」字就是全州話中「嗄」字同音,河南許昌人說的「硬」字讀音與廣西桂林全州話:硬一一「摁」讀音無異,又如《水滸傳》中魯智深常用方言罵人的「鳥」(吊)字同音同意等等。全州語言系「越頭楚尾」官方普通話嶺南支系,區別於桂柳話、湘語之間,除了官話外,還約有三分之一說有「活化石」之稱的古吳越土話以及盤氏瑤族話。
  • 靈臺女作家筆下的方言俚語
    靈臺女作家筆下的方言俚語  ——淺析田華中篇小說《藍鼻子改過》的語言特色  宋亞平  發表於《飛天》雜誌2019年第7期的中篇小說《藍鼻子改過》,是一篇鄉土氣息濃鬱,具有原生態語言特色的好作品。
  • 溫嶺方言詞語到底怎麼寫? 在新河小學退休教師李小鹹著的書裡 你...
    許多人講得出而寫不出正確的本字,可說是「講講省力寫寫難」;溫嶺俚語、諺語充滿了鄉土氣息,有的還富有哲理,但是有些人說不明白一些俚語、諺語的正確含義。許多人在感嘆溫嶺方言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時,卻也無可奈何地看到溫嶺許多年輕人只會講普通話,而不諳熟溫嶺方言了。
  • 開心一笑:《西北方言俚語》
    《搞笑西北方言俚語千學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練。千日打柴一日燒,困難面前挺直腰。有錢不要狂傲,沒錢不要彎腰。看看媽的腳後跟,便知姑娘三四分。錢多不住東廂房,沒錢不到娘家忙。
  • 專訪丨美國作家比爾·布龍:自由很危險,但不應否定它
    為了能更好地塑造這些邊緣居民的語言,比爾·布龍在十四年的時間裡,將自己曾在倫敦貧民窟和世界各地遇到的方言俚語混合在一起,創造出了一種新的詞彙。伯明罕方言、鄉方言、蓋亞那英語、英格蘭克利山區的方言俚語等多種語言的融合讓《夜襲動物園》的原著在英語評論界遭受了一些質疑。翻譯過後,中文讀者無法感受到這種語言上的困惑。
  • 海南日報數字報-在俚語記錄中,追憶似水年華
    「越來越多的老人離世後,很多方言俚語也跟著消失了。俚語把人們多年的生活、工作經驗精闢形象地總結出來。我希望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把這些俚語整理記錄下來。」1年多前,64歲的海口退休職工於瓊月決定動手記錄,挽救正在逐步消失的海口地區方言。  記錄「媽媽講的話」  一個夏日的午後,坐在喧鬧的茶坊中,身材瘦小、面容清雋的於瓊月和記者談起了自己所收集的海口方言俚語。
  • 李春陽:淺議方言和方言寫作的價值
    從本人目前所閱各類資料本來看,接受過培訓的搜集人和記錄人很少,在記錄過程中使用方言詞典的人幾乎沒有。 記錄口語方言的時候,最終的文字在多大程度上與口述的語言一致,是很成問題的。與記錄者採取的方式有很大的關係,而這一方式取決於記錄人的工作態度和觀念。一位著名的民間故事採集者孫劍冰曾經說過,「我的做法是儘量使這些故事保存原述者講述的面貌。」
  • 中國十大難懂方言無南昌話引爭議 南昌俚語極具地方特色
    近日,網友總結出「中國十大難懂方言」,被各大網站論壇轉載。其中溫州話排名第一,廣東話排名第二,蘇州話和閩南話並列排名第三,甚至人人都能說上兩句的四川話和東北話也上了榜。此榜單一出,立即有南昌網友回應,南昌話居然榜上無名,榜單實在夠「萬」。記者調查得知,南昌話保留大量宋元讀音和用法,古老程度全國鮮見。
  • 郭德綱于謙相聲裡的幾個北京方言俚語 很有趣
    一點也沒有也不現實,相聲本來就是出自京津,郭德綱于謙相聲裡偶爾也會出現一些北京天津的個別方言詞彙。郭德綱曾經在一段相聲裡說過相聲普通話和北京話之間的關係,既不是完全的普通話又不是北京話,是介於兩者之間的一種語言。
  • 撲街、癟三、殺馬特,這些地道的方言俚語,原來都是英語外來詞!
    中文博大精深,中文裡的方言更是種類繁多,各有底蘊。每個方言中,都有一些地道的詞彙或俚語,其中的韻味,是用普通話怎麼也表達不出來的。然而你知道嗎?有一些看似地道的方言和俚語,最初卻並不是中文裡特有的,而是由外來的英語演變而成!不信?那就跟著歷史君接著看下去吧!撲街-Poor Guy「撲街」這句有力的廣東話俚語,想必即使你不會說廣東話也能體會到其濃濃的港式韻味。
  • 方言俚語:瘟傷
    方言俚語:瘟傷   □夜鶯  小孩笑說,外公的口語,他記得最牢固的就是「瘟傷」一詞了:雞飛狗叫,牛昂豬嚎,聽得不耐煩了,都用「死瘟傷」惡之。  所以私下裡,小孩就問我,這瘟傷是啥意思。其實我也不知道。
  • 瓊州俚語裡的山海古意
    ■ 吳辰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自然環境對不同地區的影響是巨大的,不同的風土影響的不只是一地的經濟,更對此地的人情民風有著深遠的影響。十裡不同音,方言俚語是不同地域居民精神狀態和思維方式的重要呈現方式,在那些祖祖輩輩口口相傳的方言俚語中,有著來自民間的經驗和智慧。
  • 方言俚語+文藝創作,防疫宣傳入村入戶入民心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接地氣的方言音頻、融合掌中木偶等的防疫小視頻、動聽悅耳的原創歌曲……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以來,泉港區採取立體多維的方式,讓疫情防控宣傳入村、方言俚語 讓防疫宣傳更接地氣結合轄區內獨特的文化特徵,泉港區創作出一批「接地氣、沾泥土、帶露珠」的方言音頻,依託「村村響」、移動宣傳車和戶外LED顯示屏等載體,把疫情防控知識精準「投遞」到千家萬戶,使抗疫防疫聲音聲聲入耳,既加深了群眾記憶,又增強了防護意識。
  • 上海市郊的這種方言 號稱「全世界最難懂」
    2012年,這一發現還被發表於國際頂級的學術期刊《科學》。  李輝認為,全世界7000多種語言中,存在著集中極端的語音系統。其中,元音最多的是偒傣話;聲調最多的語言是中國貴州錦屏縣和劍河縣之間的高壩南侗語,有15個聲調,說話像唱歌一樣;輔音較多的地方有多處,包括南非、高加索山區、中國川西等。
  • 方言是一地的自然口語 上海話:怎樣才能不枯萎
    東方網7月10日消息:●方言是一地的自然口語,標準音是相對的,它像生物體一樣,死掉的詞和音,即使想拉也拉不回來。   ●母語,是在媽媽膝蓋上自然學會的語言,最生動達意。可一旦超過12歲再來學方言,就像外語那樣難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