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非物質文化的方言為載體,寫點適應現代快節奏,民眾喜聞樂見,很接地氣,且有濃濃鄉土美味,精短到一分鐘的民間小故事,作為大眾茶餘飯後民間休閒文化的補充。還可以順便添點兒文化,悟點哲理,記住鄉愁,取點兒樂趣,獲點兒教益。這,就是寫這本書的初衷和藍圖。
《開縣誌》(1986-2005版)894頁載——
「俗語俚語在開縣民間很流行,說者有趣,聽者有味,通俗生動。漢豐街道(開縣職教中心教師)韋成一將開縣的俗語俚語搜集,整理,由《開州時報》發表。據查,從2003年7月至年底該報停刊,所闢《開縣方言》專欄,陸續發表韋成一整理的俗語俚語方言27條,每條都有含義說明及來源考證。如:么子(什麼),稀會兒……(27條方言全部一一列入縣誌)不乏知識性,趣味性,文學性和可讀性。」
生態涵養發展,經濟騰飛,旅遊觀光,都離不開文化的支撐——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火矩,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文化是一種力量。渝東北的萬州等擁有三峽文化、移民文化、紅色文化、生態文化、民族文化、鄉土文化,有條件也應當打造特色鮮明的文化精品,加強文化建設而堅定文化自信,鑄就時代華章,展示開州輝煌。
方言俚語,縷縷鄉情,纏纏綿綿,縈繞心窩,鄉音難改,浸入心房發甜,溫暖著每一個人的心。
人們希望期盼看到鄉景,聽到鄉音,吃到鄉味,走走鄉路,感受鄉情,記住鄉愁。傳承、傳播鄉土文化,去學會跟群眾說話,學會說群眾的話,到民間去汲取養分。「文化興邦」,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江山亦要文人捧」,那就需要文人用藝術勞動去打造、創造、研究、發展、創新鄉土文化的精品,以滿足人們文化的需求,促使富民,富鄉,而圓我們故鄉的富強夢。
人間仙境在哪裡——仙境在故鄉,故園就是桃花源,家鄉就是香格裡拉(即人間樂園,心中的日月——日月則明)。誰不眷戀桑梓土?方言俚語系鄉愁。不少人懷揣鄉音土語在海外,像一簇簇火苗在華人心中穿行——彰顯龍的傳人,不忘炎黃子孫。
方言土話,是祖先的聲音,是民族的血脈。緊貼著、滋潤著、溫暖著、暢悅著、快樂著我們勤勞樸實、真誠善良的父老鄉親。方言,是家鄉人永恆而寶貴的財富。
吹一股「鄉土風」,品一壺「鄉土味」——一壺同醉醉鄉愁,鄉愁是我們生活溫暖的動力。
我為我們的故鄉——開州區有如此豐富多彩,文化深厚,表意獨特,幽默風趣,鮮活可愛,學問不少,故事多多的方言俚語而驕傲,讓故鄉的方言在我們心中光榮地綻放吧!
方言是美酒,方言是佳餚,老夫用故鄉佳美,敬饗讀友諸君。
於萬州清明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