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俚語:瘟傷

2020-12-17 華西都市報

方言俚語:瘟傷

  □夜鶯

  小孩笑說,外公的口語,他記得最牢固的就是「瘟傷」一詞了:雞飛狗叫,牛昂豬嚎,聽得不耐煩了,都用「死瘟傷」惡之。
  所以私下裡,小孩就問我,這瘟傷是啥意思。其實我也不知道。只是自己不順心時,也愛拿這些小畜牲出氣,嘴裡不乾不淨就冒出這詞了。只是不知道是哪個「瘟傷」罷了。
  記得小時候,家裡養蠶。蠶架就搭在堂屋裡,用幾根繩子把蠶簸箕用竹槓高高吊起,餵桑葉時,我們小孩夠不著,就爬到大板凳上去撒。家裡副業不多,一半的學費要靠蠶寶寶出力。可以說,它們就是我們一家老小的命根子似的。採桑,清理蠶沙,打掃蠶房,一日幾次,持續月餘。每天小心翼翼,生怕蠶寶寶熱了,餓了,出一絲意外,影響繭子質量。經佑蠶子是個輕巧活,大人忙活路,事就落到我們小孩頭上。負責給它們添桑葉,負責它們的安全,晚上防鼠,白天防雞。大門檻邊,白天就專門放一根長長的竹竿來驅趕大公雞。
  有次,一隻大公雞乘人不備,跳到簸箕裡啄了好幾隻蠶,眼看辛辛苦苦養大的蠶寶寶就這樣被糟蹋了,我火冒三丈,抓起竹竿,就朝雞頭拍去,威風凜凜的大紅公雞,居然很不經事,一下就栽在地上,死了。我杵在那兒,渾身瑟瑟發抖。一方面沒想到自己這手這麼準,這麼狠;另一方面又害怕大人責怪。那段日子,晚上接二連三地做噩夢,地上雞血淋淋,無處下腳,至今還細思極恐。
  我不知道,我為什麼對偷嘴的大公雞那麼恨之入骨?直到現在,我才理解窮兇極惡是怎麼回事。
  那時候,我家離集市很遠,要走二三十裡土路。上街趕集就像過年一樣高興,但趕集的機會不多,偶爾一兩次得逞,也是涕淚漣漣的結果。更別說搭車了。尋常人家,有個自行車騎騎,也是祖墳冒青煙了。見有少年風馳電掣,衣衫翩翩飛車而過,野孩子們就在路邊意氣風發地唱道:洋馬兒,叮叮噹,高頭坐個死瘟傷。
  被人嫉妒,也是一種福分,更是一種欣賞,那就任他們唱吧。
  不過,我也和小孩一樣,想尋個充足的理由,道清這個「瘟傷」的來龍去脈。直到前段日子,天幹氣燥,懶心無腸翻《營山民間傳統文化》,看到有個「瘟祖廟會」,一下來了精神,覺得它似乎和這個「瘟傷」有些牽連,就趕緊記個大意,以防忘卻:
  瘟祖廟始建於1723年,在營山磨子街處。後遭毀壞,在1864年重建。瘟祖不知始於何代,相傳為營山一知縣,夜裡夢見有神仙往東門外井中投毒,醒來覺得十分驚異。因為縣城居民都在這兒取水。第二天一大早,知縣就親自跑到井邊禁水,老百姓不明就裡,嘰嘰呱呱,怨聲載道。知縣又不好明說做夢的事,害怕群眾恐慌。於是,就自己先飲水檢驗,沒想到當即中毒身亡,百姓悲痛異常,自願籌資在水井附近,修了一座廟宇。大殿正中塑了知縣的神像,將廟宇定名為瘟祖廟。恰巧五月初五是瘟祖的生日,因此每年這天的廟會,瘟祖廟最為熱鬧。
  雖然這位捨命保民的瘟姓知縣,我們至今也不知曉他的大名,但這並不妨礙後人對他的緬懷。「瘟傷」在街頭巷尾延續,自由出入士民口中就是明證。
  世道恣睢,芸芸眾生,唯有士信民善,方能杜絕「瘟傷」重演,養成良風美俗,少些負重前行。

相關焦點

  • 四川方言丨彭應欽:人體部位的方言俚語
    文/彭應欽按我們川南一帶的方言,人體從上到下:額樓(前額)、後爪爪(後腦勺)、臉波兒(臉,兒化音)、下扒兒(下巴,兒化音)、挫言片片(肩夾骨)、手倒拐(手肘)、腰杆、肚雞眼(肚臍)、客希頭兒(膝蓋,兒化音)、連二桿(
  • 讀開州區作家韋成一《方言俚語故事多》兼序
    沒想到的是,他的新書《方言俚語故事多》清樣本竟出現在我的書桌上。我十分新奇地把它打開,只覺——一股鄉音、鄉景、鄉情、鄉愁……的田園鄉野之風向我迎面襲來,令我欣喜、陶醉、無以名之的一種感觸與感嘆。久違了,暖暖的、幽幽的鄉風!這許許多多的方言俚語在面前展現,我既熟悉,又感陌生!
  • 方言俚語裡,都隱藏著文化密碼
    官位再高,成就再大的人,回到家鄉,很快都會切換成方言,和鄰居、親友交流。離得越久,走得越遠的人,每聞鄉音倍思鄉,也許周邊滿耳是洋腔洋調,而惟有方言俚語令他加快心跳。鄉音有如植入人腦的一張永久「聲」份證。有人就說過,鄉愁不墨千秋畫,鄉音無弦萬古琴。  而在好多的方言俚語裡,都隱藏著不那麼普通的文化密碼。方言俚語可謂有意義,也有意思。  以家鄉方言為例。先說有意義。
  • 州區作家韋成一《方言俚語故事多》前言一
    以非物質文化的方言為載體,寫點適應現代快節奏,民眾喜聞樂見,很接地氣,且有濃濃鄉土美味,精短到一分鐘的民間小故事,作為大眾茶餘飯後民間休閒文化的補充。還可以順便添點兒文化,悟點哲理,記住鄉愁,取點兒樂趣,獲點兒教益。這,就是寫這本書的初衷和藍圖。
  • 靈臺女作家筆下的方言俚語
    靈臺女作家筆下的方言俚語  ——淺析田華中篇小說《藍鼻子改過》的語言特色  宋亞平  發表於《飛天》雜誌2019年第7期的中篇小說《藍鼻子改過》,是一篇鄉土氣息濃鬱,具有原生態語言特色的好作品。
  • 鄉音土話——溫嶺方言俚語解讀(1-40)
    方言是一個地域的歷史沉澱,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符號,他的存在正如同這個地區的小吃、人文一樣,都是渾然天成,無法或缺的。保護方言,就是保護地域文化。由於缺乏鄉土教育,以前溫嶺話的使用者大半都處於文盲或半文盲狀態,一直以來沒有一個書寫範式。出於方言的保護和考據的目的,我們需要正音正讀,我們需要方言詞彙有規範漢字寫法。
  • 郭德綱于謙相聲裡的幾個北京方言俚語 很有趣
    一點也沒有也不現實,相聲本來就是出自京津,郭德綱于謙相聲裡偶爾也會出現一些北京天津的個別方言詞彙。郭德綱曾經在一段相聲裡說過相聲普通話和北京話之間的關係,既不是完全的普通話又不是北京話,是介於兩者之間的一種語言。
  • 撲街、癟三、殺馬特,這些地道的方言俚語,原來都是英語外來詞!
    中文博大精深,中文裡的方言更是種類繁多,各有底蘊。每個方言中,都有一些地道的詞彙或俚語,其中的韻味,是用普通話怎麼也表達不出來的。然而你知道嗎?有一些看似地道的方言和俚語,最初卻並不是中文裡特有的,而是由外來的英語演變而成!不信?那就跟著歷史君接著看下去吧!撲街-Poor Guy「撲街」這句有力的廣東話俚語,想必即使你不會說廣東話也能體會到其濃濃的港式韻味。
  • 開心一笑:《西北方言俚語》
    《搞笑西北方言俚語
  • 中國十大難懂方言無南昌話引爭議 南昌俚語極具地方特色
    加上南昌市民在生活中逐漸形成的獨特俚語和表達方法,對於外地人來說,南昌話確實不好懂。  南昌方言喜劇  因受口音限制出省難紅  南昌大名鼎鼎的相聲大師小筱貴林和其父——南昌早期著名相聲大師筱貴林均採用南昌方言喜劇的形式演出,從上世紀中期一直火到現在。相比南派相聲在全國舞臺頻頻亮相,湖南、四川相聲演員逐漸走紅,南昌方言喜劇目前還只能做到本地消化。
  • 方言俚語+文藝創作,防疫宣傳入村入戶入民心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接地氣的方言音頻、融合掌中木偶等的防疫小視頻、動聽悅耳的原創歌曲……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以來,泉港區採取立體多維的方式,讓疫情防控宣傳入村、方言俚語 讓防疫宣傳更接地氣結合轄區內獨特的文化特徵,泉港區創作出一批「接地氣、沾泥土、帶露珠」的方言音頻,依託「村村響」、移動宣傳車和戶外LED顯示屏等載體,把疫情防控知識精準「投遞」到千家萬戶,使抗疫防疫聲音聲聲入耳,既加深了群眾記憶,又增強了防護意識。
  • 最高法發文規範裁判文書:一般不得使用方言俚語
    這份意見明確,裁判文書行文應當規範、準確、清楚、樸實、莊重、凝鍊,一般不得使用方言、俚語、土語、生僻詞語、古舊詞語、外語;特殊情形必須使用的,應當註明實際含義。
  • 瓊州俚語裡的山海古意
    十裡不同音,方言俚語是不同地域居民精神狀態和思維方式的重要呈現方式,在那些祖祖輩輩口口相傳的方言俚語中,有著來自民間的經驗和智慧。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一處的俚語中少不了一處的物產,於是,平原山嶽、江河湖海、日月星辰、花鳥魚蟲、飛禽走獸、菽麻稻麥盡列其中,俚語就像是百科全書,打開之後,所讀到的是生活。
  • 俚語造句和解釋_俚語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俚語(lǐ yǔ)。近義詞有:鄙諺,俗諺,俗語。粗俗的或通行面極窄的方言詞。俚語參考例句:1、村俗俚語是先民生活智慧的結晶,往往富含深意。2、俚語是一條源遠流長的詩河。3、所有俚語都是比喻都是詩文。4、儘管其中某些行話或涉及到性方面的俚語不堪入耳,但不可否認他們是現代美國俚語的主要來源之一。《俚語造句和解釋_俚語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由[小孩子點讀]APP獨家原創整理並發布,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小學家庭同步輔導專家。
  • 海南日報數字報-在俚語記錄中,追憶似水年華
    )在前,雨大無來」、「救得蛇生,蛙又死」、「老人睡天規(天亮),小仔睡夜輝(晚上)」……近年來,海口地區的不少方言俚語,隨著老一輩人的逐漸逝去和普通話的普及已經很少被提及,許多年輕人甚至從來沒有聽說過。
  • 大美都楊之趣味的俚語
    第十九章:趣味的俚語都楊人有自己獨特的方言,這種方言圓滑、厚重,非常具有地方文化色彩;而獨特的都楊話,就在幾百年的發展歷程中製造了無數趣味的俚語,這些俚語無不體現著都楊話的精華。「先有程溪,後有龍母」:這是一句流傳在降水民間的俚語,是指歷史上先有降水程溪廟、後有悅城龍母廟,又指先有程溪河、後有龍母神,一語雙關,寥寥數字就道出了降水作為龍母文化起源地的重要性,非常經典。
  • 是不是正宗溫州人,就看這些俚語你會多少!
    從漫畫版俚語到書法版俚語  餘璞對俚語的痴迷並非從「書法」開始,早在2016年,他以俚語為底色的漫畫作品,滿屏都是溫州的氣息,「手指頭槍」、「腳窟頭滾」、「手肘骨突」……一幅幅幽默詼諧的漫畫風靡朋友圈。  當記者質疑他的俚語對應的漢字表達不準確時,他不以為然。「我做的不是方言辭典,有爭議很正常」。
  • 方言俚語|不懂方言,不足以談中國文化
    方言之間的區別是很大的。比如,廈門與福州之間只相隔一個莆田,約300公裡,但兩地的人也無法通過方言對話。從黑龍江到昆明都可以通用普通話,幾千公裡距離也不是問題,但南方方言的區別卻到了這樣大的程度。哪種方言更古老一些呢?
  • 人文探秘:「全州民間方言俚語之搜集整理釋意第一輯」
    #方言俚語比如陝西人說的「尕」字就是全州話中「嗄」字同音,河南許昌人說的「硬」字讀音與廣西桂林全州話:硬一一「摁」讀音無異,又如《水滸傳》中魯智深常用方言罵人的「鳥」(吊)字同音同意等等。全州語言系「越頭楚尾」官方普通話嶺南支系,區別於桂柳話、湘語之間,除了官話外,還約有三分之一說有「活化石」之稱的古吳越土話以及盤氏瑤族話。
  • 鍾祥歷史文化之方言俚語
    鍾祥市居民使用的語言是鍾祥方言,該方言屬於西南官話。有人認為鍾祥方言屬於西南官話鄂北片區,也有人說屬於西南官話成渝片區,還有人說鍾祥方言內部分屬兩個不同方言片區,以冷水、柴湖、舊口為代表的西南地區的鐘祥方言屬於成渝片區,而其餘地區的則屬於鄂北片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