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每個人心中的牽掛,每個漂泊在外的遊子都希望可以得到一份來自家的溫暖,古代的這些文人墨客,他們或許是漂泊在外,又或許是謀取仕途,亦或是在赴任途中,在這個旅程中,他們所見頗多,由此觸動靈感,寫下了很多羈旅詩,這些羈旅詩大多抒發了遊子感物傷懷,思念家鄉的濃烈情感。
離開家鄉的日子裡,似乎會少了一種叫做「歸屬感」的東西,詩人可以將這種情感通過明月,杜鵑、沙鷗來傳達,元代詩人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是羈旅詩中的名篇,其中「斷腸人在天涯」一句更是讓人讀之肝腸寸斷,無論遊子用一種什麼樣的語氣來自我表達,他們終究所表露的都是同一種情感——羈旅思鄉之情。
唐初詩人王勃早年漂泊在外的時候,也寫下過一首羈旅詩,名為《深灣夜宿》,淡淡從題目上來看,就不難讀出這首詩的類別,王勃是唐朝初期的詩人,也因此有人稱這首《深灣夜宿》為最早羈旅詩的代表作。
《深灣夜宿》
[ 唐 ] 王勃
津塗臨巨壑,村宇架危岑。
堰絕灘聲隱,風交樹影深。
江童暮理楫,山女夜調砧。
此時故鄉遠,寧知遊子心。
詩歌的首聯為讀者展現了遊子漂迫途中所遇到的艱苦卓絕的境況,「巨壑」、「危岑」都說明了王勃旅夜即將要面臨的生存環境,異國他鄉之苦加上貧困交加的現狀,難免讓人有一種心酸悲痛的感觸。頷聯繼續寫四周環境的蕭瑟,由「堰絕灘聲隱」到「風交樹影深」,一個「隱」字,寫灘聲時隱時現地傳來,可想像出詩人凝神遠聽的神態;一個「深」字,寫出江邊的樹木隨風起伏,樹影晃動時的情景。
頸聯運用了經典的思鄉場面:女子的搗衣聲陣陣傳來,「砧」指的就是女子搗衣,「江童」代指兒童,頸聯提到了女子,孩子,這裡看似信手拈來,其實已經是詩人準備已久的話語,前兩聯只描寫景物會顯得有些單調,加入人物,更文章增添了一絲溫情,另一方面,也從側面襯託出詩人的思鄉情感。
最後一聯,一語道破,此時故鄉遠,說明詩人在遠離故鄉的天邊,點明距離。一句「寧知遊子心?」似乎是一個匝口,讓王勃鋪墊已久的羈旅之情噴湧而出,也寫出了本詩的主題,最後一句是本詩的主旨句。
(本期編輯:王寧 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