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心理醫生教孩子,如何做情緒的「小主人」?

2021-02-20 果殼童學館
點擊「果殼童學館」訂閱,給你最棒的科學親子互動指南!!

             經常會有家長說:「醫生,我孩子脾氣不好,我們該怎麼應對?怎麼處理?」這是很多家長面對一個共同的話題,所以我就把關心的一些問題總結出來。

 

第三,結合自己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的案例來分享如何引導孩子做情緒的主人。

 

一說到情緒,首先想到的是什麼呢?腦海裡首先蹦出來的是什麼?


很多的家長會說,一說到情緒我首先想到的是生氣、發脾氣、憤怒、不聽話、煩躁諸如此類的等等。可是實際上情緒包括喜怒哀樂。在心理學上定義,情緒是表達出來的感覺是一個中性詞。

情緒本身沒有好壞和對錯之分。既然情緒是一種內在的感覺,那麼我們就要允許孩子把情緒表達出來,而不是把它壓在身體裡面。我非常喜歡心理學上的這樣一個比喻,說情緒像鐘擺。

平時我們將情緒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不舒服的情緒,一類是舒服的感覺,把它分為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平時我們無意識的會壓制孩子的負面情緒,比如說他哭鬧、發脾氣、煩躁,作為家長會覺得這些情緒都是負面情緒,想趕快把它趕走,我們就會無意識的去壓抑它。可是從上面這個圖片我們看到,如果說不讓孩子體驗負面情緒,那麼這個鐘擺就擺動不起來,他也就無法感受到正面情緒的喜悅,所有的負面情緒,實際上它都帶給我們有正面的意義。


 

孩子很多時候會感到委屈,而委屈這個情緒,幫助我們看到孩子的需求,這些所謂的負面情緒,它都有好的意義。小寶寶他不會表達,用哭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如果我們不接納孩子的情緒,孩子的情緒就被壓制下來了,那他內在的感受沒有被看到。

 

孩子通常什麼情況下容易發脾氣呢?我們可以先了解一下,這樣我們會提前有一個預知,這種狀態下他是容易有脾氣的,我們自己有個心理準備,就更好的去接納孩子的情緒。

1、孩子在疲憊的狀態下,特別是一些小寶寶,比如白天出去玩,玩得特別的興奮,本來該午睡了也沒有午睡,然後回來覺得特別疲憊,那個時候特別容易發脾氣。2、孩子自己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時候,特別容易發脾氣。比如說孩子想在現實生活中去發展自己,創造自己。可是我們家長經常會緊張,禁止孩子超出自己的界限,孩子覺得受挫容易發脾氣。3、對不熟悉的事物無法接受的時候,基於先天氣質確定性比較高的孩子,也就是說在天生氣質裡面有一部分孩子,他對於陌生的人和事是趨於迴避的。所以那孩子看上去是比較怕生,不太主動,似乎比較內向。但是他有一個優點,就是他會非常穩重,這個時候他會覺得緊張和害怕。4、父母對孩子的期待過高,孩子總是達不到,他也容易有情緒。5、父母的情緒狀態不穩定。都說孩子是父母的複印件,而孩子的情緒受他的主要撫養人影響最大。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3歲以內他們的情緒狀態受媽媽的影響非常的大。所以如果說父母自己情緒不穩定,經常容易發脾氣,經常急躁,孩子就會模仿,特別是媽媽。年齡小的孩子,因為孩子生下來,他身體跟媽媽分開,但是精神層面沒有完全分離,特別是一歲以內的孩子,所以媽媽不開心,焦慮,緊張,他就會接收這種情緒,就會莫名的緊張,這樣他也容易發脾氣。

 

我們先對情緒有了一個大概的認識,我們知道情緒是內在感覺,外在的表達,而感覺是沒有好壞之分的。下面結合一個具體的案例,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我們如何去引導他,如何處理,讓他在體驗負面情緒的過程中,能夠讓自己更好的去成長。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通常是下面有幾種處理孩子情緒的辦法,您看看您也是這麼用的嗎?

這是對於小寶寶我們經常會用的,因為小寶他要買玩具,媽媽不同意,他又哭又鬧,然後我們可能會說不要哭了,不要哭了,你看那邊有遊樂場,我們去遊樂場玩吧。然後或者說別哭,別哭了,我們玩具不能買了,我們待會去買杯冰激凌吧,或者買個糖果吧,你喜歡吃的糖果。然後我們會去轉移他的視線,然後孩子也許就真的不哭了,然後就去遊樂場,就去或者是去買一個他喜歡吃的小零食,表面看來我們止住了孩子的哭,可是孩子在這個事情中,他並沒有學習到如何去應對自己的情緒,對嗎?

經常在路上會看到孩子因為某些小事哭鬧,家長耐不住性子,大聲吼他哭什麼哭,再哭警察叔叔就來抓你來了,警察叔叔專門抓你們這些不聽話的小朋友。再哭你就自己哭,我回去了,然後媽媽在前面走,小寶慢慢跟著後面哭,又一個勁地跟著媽媽,生怕媽媽真的走了,不要自己了,這是威脅恐嚇法,很顯然這個方法是不太合適的。孩子同樣沒有學會如何應對自己的情緒,而且不僅沒有學會應對自己的情緒,還增加了一份恐懼,孩子接收的信號都是哭是不好的,我這樣做是不對的。可是寶寶自己的感受,卻沒有人去看到,他沒有買到玩具,他有些難過和委屈,這個我們都沒有人去理解他,然後他會覺得我的感受是不重要的。

3、說教法

很多父母都特別會講道理,媽媽可能跟小寶說,你看這個玩具這麼貴,媽媽挺辛苦的,每個月的工資只有這麼多。你要學會節省,體諒媽媽。這個月你已經買了那麼多玩具,現在就不能再買了,我們會講一堆的道理。我曾經也是一個非常會講道理的媽媽,我們說的道理都是對的,可是孩子經常收不到,效果並不太好,為什麼呢?我們跟孩子之間沒有連接,孩子的情緒,他的感受並沒有被看到。

也有些家長在碰到孩子哭鬧時,非常的冷靜:你要哭,那你就去哭吧,等你哭完了再來找我,你自己好好想一想,你這件事情做得對不對?父母就置之不理了。

 

這些方法都是我們平時慣用的,用這些方法孩子的確不哭了,可是這些方法最大的弊端是沒有去看到孩子的感受。久而久之,孩子覺得我的感受是不重要的。而且孩子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從這些負面情緒中讓自己獲得成長,他只知道自己哭、鬧、發脾氣是不可以的,是不好的,媽媽是生氣的。好,那我就把自己的情緒壓下來,那我就不能哭,不能發脾氣。

 

內在有一個情緒垃圾桶,堆滿了,很多孩子會影響到睡眠。大一點的孩子會覺得,每天都睡不夠,疲憊不堪;有些孩子呢,表現為多動,而且會有很多的一些對抗的行為,喜歡打架,諸如此類。從孩子成長的角度來說,它是不利的。他沒有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的情緒,沒有讓孩子看到自己的感受,也沒有讓孩子從這些負面情緒中體驗中來獲得成長,那麼,我們該做一些什麼呢?如何幫助孩子在負面情緒中來獲得成長呢?

 


在我們正常的狀況下,每個人的內在空間有一部分是感性的,有一部分是理性的,而當我們情緒穩定的時候,感性和理性是相平衡的。當情緒非常高漲的時候,理性空間減少而感性空間比較大,完全在情緒的體驗之中。這個時候如果說你講道理,那些理性空間非常小,所以孩子收不到,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

讓他的情緒表達出來,理性的空間慢慢更多。當他平靜下來以後,恢復到正常的狀態,理性和感性達到平衡,那時候你再來跟他講道理分析。

所以做情緒的主人幫助孩子第一步,首先幫助孩子認識情緒。剛才我們講到的這一個案例,媽媽知道沒有給你買玩具,你有些傷心,我們幫助孩子把情緒表達出來,這樣孩子就知道我這是委屈,難過,傷心,生氣,慢慢他長大了,他就會用語言來表達,而不是簡單地哭,發脾氣,地上打滾了。

第二步,了解情緒背後的動機。每個孩子每次發脾氣,一般來說都是有原因的。有些孩子是這樣,內在心理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他要用外在物質來滿足自己內在的需求,是有可能的。也有可能他真的還不知道規則,他就是喜歡這一個玩具,然後想買它。如果說大一點的孩子,你可以引導他找到情緒背後的動機是什麼?允許他表達去探索一下,孩子在做作業中碰到難題,很容易哭。顯然孩子可能是在氣餒,我接納孩子的情緒,並幫助他把情緒表達出來。如果我們找不到原因,但至少我接納孩子有情緒。

當他表達情緒的時候,有幾個原則,第一不傷害自己,第二次不傷害到別人。當他情緒表達出來,安靜以後,我們又可以回到規則上來。也有些孩子表達情緒的時候,會動手打人,打人是不可以的,因為他傷害到別人。那麼我們就抓住他的手,媽媽知道你生氣了,但是打人不可以,你可以哭,也可以在地上打滾,也可以扔枕頭,砸枕頭,都是可以的。

 

允許孩子情緒的表達,這是做情緒的主人第二步,就是說可以通過哭、通過喊、通過唱歌,把情緒這種能量通過聲能的方式轉化出來,也可以去運動、去跑、去跳,讓它轉化成動能,還可以鼓勵孩子去幹點家務活。用這樣的比較積極的方式允許孩子把情緒表達出來,而不是卡在身體裡面。然後當孩子的情緒被允許、被看到、被表達的時候,你會發現他的情緒會自然的轉化。

 

 

上面這幅畫是我兒子小時候的一幅作品,在上幼兒園大概是四五歲的時候,因為跟小夥伴發生衝突,我記得當時他非常非常的憤怒,小臉脹得通紅,小拳頭握得緊緊的,沒辦法解決,氣衝衝地跑回家,跟我邊哭邊訴說。當時我接納他的情緒,我說:「安安,媽媽看到你真的很生氣,那你可不可以把這個憤怒表達出來,畫出來呢?」然後就給他紙和筆,他就畫了上面這幅畫。大家看看覺得像什麼呢?

 

畫完以後,我就問兒子,我說你這畫的是什麼呢?他告訴我,哼,這是火山爆發啦。大紅色的是火焰,上面黑黑的是熔巖。他跟我描述這一幅畫,然後非常神奇的是當他跟我講解完以後,他的心情慢慢的自己就變好了。一會兒他就自己哼起了小調兒在那裡唱歌。這真的讓我非常的詫異。情緒是一種能量,如果你允許它表達出來,它就自己轉化,讓我更加確定確實情緒是一種能量,我們不用打壓它,可以允許它用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他人、不破壞環境的方式,允許它表達出來。


孩子任何的表達,我們不去評判,只去看到,只去接納。然後,鼓勵他找到更好的方法。同時,如果有需要父母也可以分享自己認為的好的方法,讓孩子自己來做選擇。真的,孩子都是聰明的,他們知道很多的是非對錯,當他們被接納被理解被肯定的時候,他們往往都可以選擇出一個最有效,最具有建設性的方法來處理矛盾,處理衝突。

首先,覺察我們的情緒。

也許現在你是平靜的,或者你是開心的,或者你有點煩躁,或者你覺得學到一點東西,覺得有點激動。如果能更多覺察到自己的情緒,能夠感受到自己的情緒,那麼我們就有能力更多的幫助孩子表達他的情緒。如果說你感受到自己的情緒,

第二步,學習跟情緒共處。

 

孩子發脾氣,你覺得也很憤怒,那麼當你意識到自己在憤怒的時候,閉上眼睛去覺察自己的身體,當你憤怒的時候,身體每一部分是緊張的,是不由自主的在皺眉頭或者手握成拳,或者是肩有點緊,或者是胸口有點堵,看看自己身體上有哪些反應。

你會發現負面情緒,是情緒本身沒有問題,而情緒是我們自己的孩子。這個憤怒表面看來是因為孩子把情緒而引起,實際上這個憤怒原本就在每個人身體裡面,所以情緒是我們自己的,那麼我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當我處理好自己的情緒,我再來處理孩子的情緒。我們沒有處理好自己的情緒,我們就是像火山爆發一樣,又把自己的情緒帶給孩子,那麼孩子的情緒就會更加複雜。當我們有情緒的時候,我們學習一致性的表達就是真實的表達自己的情緒。


有時候我們控制不了,在情緒之中也控制不了自己,又對孩子發脾氣了,那麼我也會跟家長說選擇原諒自己,並不是說我認識了情緒,我以後就不會發脾氣了。發脾氣後可以跟孩子道個歉,對不起,爸爸媽媽剛才對你又吼又叫,那是媽媽沒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並不代表你不好。要跟孩子說清楚,媽媽的情緒是媽媽自己的,不需要孩子來為家長的情緒來負責任。

 

總結來說要孩子管理好自己的情緒,首先我們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我們對自己的情緒有更多的察覺,學會一次性地表達自己的情緒,為自己的情緒負責,而不把我們的情緒加到孩子身上去,做到這一點,那麼孩子也就慢慢覺得開始更加好地表達自己的情緒。

 


如果說您家有一個經常發脾氣,有攻擊性行為的孩子,我再推薦一本書籍叫《傾聽孩子》,寫的非常好,也寫的非常詳細。當孩子在情緒之中的時候,我們如何去讓他去表達,那是孩子療愈自己的最好時機。

第一,情緒本身是沒有問題的,所有的情緒都是可以被接納的,它沒有對錯和好壞之分。

第二,我們可以接納孩子的情緒,允許他用自己的方式把情緒表達出來,然後我們規範的是行為,如果說他表達情緒傷害到別人或傷害到自己,那就不可以。

第三,當孩子在情緒之中,或者我們自己在情緒之中的時候,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因為在情緒之中任何說教都沒有意義。

最後,父母成為孩子的情緒的引領者,我們先學習處理自己的情緒,然後成為孩子的榜樣,慢慢的影響他,讓他來更好地處理自己的情緒。

 

提問&互動:

Q:青春期開始的小女孩時不時就說有些煩,也講不出原因來。

A: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在她內心會有一些衝突,一方面她想長大,渴望自己成為一個獨立的大人;可是另外一方面又不能完全脫離於父母,而有些東西又沒辦法自己完全獨立的去做主,或者獨立的處理,然後這兩部分之間會有一些衝突。當孩子覺得煩的時候說,我理解。能夠找到原因就更好,找不到原因也ok,把你煩的感覺畫出來,用圖畫表達出來表達。然後當孩子去表達的時候,關鍵是我們不做任何的評判。不要讓她覺得煩是不好的,我的有些想法是幼稚的、是可笑的,這樣孩子就不太說了。允許她去表達,就讓她去用圖畫把煩的感覺表達出來,把它畫出來,畫完以後,再讓她告訴你,她給你講這幅畫畫的是什麼?表達的是什麼?慢慢她會認識到更多情緒背後的原因,可以探索到是哪點煩呢?是因為哪個事情讓我覺得無力?或者是說哪個事情受到批評,我覺得委屈?她可能會探索到更多,前提是我們願意去接納。

 

Q:我家3歲的寶寶愛哭,這算是不良情緒吧?

A:哭往往表達的都是負面情緒,比如不開心,委屈,傷心,如果說你的寶寶3歲她愛哭,我覺得可能有一個原因是先天氣質,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有一個先天氣質,而你家的寶寶可能就是處於相對比較敏感一點,先天氣質情緒反應比較強烈一點的孩子。所以可能同樣的事情,別的寶寶她不哭,但你的寶寶會比較敏感,她的情緒反應也比較強烈,就把它表達出來。
先天氣質也是沒有對和錯的。然後她每次哭的時候,來抱一抱,有時候可能你會看到,他的情緒是生氣,是委屈,還是難過,然後你也可以幫他表達出來,這時候還是建立安全感的關鍵期,所以多去滿足他,讓他覺得我是被關心的,我是被照顧的,而外在的這個世界是安全的。

 

Q:老一輩的家人,觀點跟我們的不一樣,該怎麼去處理?

A:記住你是孩子的主要撫養人,這一點不要把這個權利交給老人,他們可以照料孩子的生活,可以跟孩子玩,更多的看到孩子內在的感受,更多的幫助孩子去發展自己。有情緒的時候,老人說不允許孩子哭,總是想辦法要孩子不哭,那麼當你在場的時候,你就可以跟老人說,「爸爸媽媽,你們可以休息一下,這件事情我來處理。」你就處理給他們看,當一次、兩次當你的方法是有效的,你能夠更好的把規則建立起來,你能夠更堅定地來面對孩子的問題。當他們看到效果,慢慢的就是你的影響了,然後慢慢的可能會跟著你而改變。

 

Q:6歲的孩子,面對陌生人的時候,特別是脾氣不太好的陌生人,往往會彪到發怒或者是恐懼,不願意分享,但對熟悉的人就比較平和,這是為什麼?
A:有些孩子對不熟悉的人和事是趨向於迴避的,而這個本身是沒有對錯,確定性比較高的孩子,看上去沒有那麼開朗,沒有那麼大方,但是這類孩子往往是比較謹慎,因為他覺得對方不安全,所以他就會就會害怕,不願意去跟別人一起去做。如果說在你的陪伴他去面對那個害怕,可以跟陌生人再拉開一點距離,陪伴他去面對那個害怕。
同時,家長可以去做示範。比如說寶寶對於陌生人,他是退縮的,我們一方面安撫他的情緒。另外一方面家長可以跟一個陌生的大人,很友好的跟他打打招呼,跟他說說話,跟他有一些去交流,讓孩子看到這個陌生的人其實不那麼害怕,沒有那麼緊張,沒有那麼恐怖的。這樣子給孩子做一個示範。不去強迫孩子做他不想做的事情,不去否認孩子的感受。如果孩子是害怕那種脾氣不太好的大人,那麼我們需要反省一下,是否在他的周圍,有大人就是對他兇過、恐嚇過,讓他覺得很害怕呢?如果說自己家裡人去兇他罵他,讓他感到害怕,他把這種害怕也有可能投射到別的陌生大人身上,這是一個心理學上的投射原理。

Q:有些場合不適合表達情緒,比如在教室或在圖書館寶寶哭鬧,然後我又要他表達怎麼辦呢?

A:把他帶離現場,在室外空曠的地方,允許他把情緒表達出來。


加入【果殼童學館科學親子課堂】微信群方法

添加果醬君微信:kidgk42,註明親子課家長,TA會邀請您入群。

本文版權屬於果殼童學館,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繫kids@guokr.com

相關焦點

  • 自閉症兒童情緒問題如何處理?教你正確應對孩子的情緒問題。
    星爸星媽常常疑惑★ 孩子為什麼會頻頻發脾氣?★ 遇到孩子的情緒問題該如何應對?這對於家長和老師來說,都是一門必修課。從應對原則、產生情緒問題的原因、錯誤應對方法和正確應對示範4個方面,教我們家長正確應對自閉症孩子的情緒問題。
  • 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很重要,小燈泡情緒管理繪本!教孩子處理壞情緒
    生活中,我們總是覺得小孩子的情緒簡單、直接,心理也沒有那麼成熟,悲傷、嫉妒、孤獨、害怕這樣的「負面情緒」,是他們不該有的。我從孩子3歲起,就持續讀了不少國內外兒童情緒類的專著,也特意找了一些經典的情緒管理類繪本,和孩子一起來讀。
  • 情緒管理很重要 如何教孩子控制自我的情緒
    原標題:情緒管理很重要 如何教孩子控制自我的情緒   教孩子控制自我的情緒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畢竟自我情緒能不能良好的控制關係著寶寶未來的人際關係以及未來能否立足於社會,那麼家長應如何教孩子控制情緒?讓孩子學會控制情緒有多重要?
  • 如何教出情緒穩定的孩子?----聽聽著名心理大師的答案
    著名的心理治療大師薩提亞在大量的觀察中發現:父母對於孩子在知識和技能上的學習一般很有耐心,比如孩子學走路,可以在一次次的跌倒中反覆練習,父母都會給他很多的時間和耐心。但對於情緒的學習,卻沒有那麼多耐心給孩子去感受,學習。還會伴隨著很多的不接納。這是為什麼呢?有些家長說:我一看到孩子哭或是不開心,就會感覺煩躁。我希望Ta每天都開心。
  • 兒童心理諮詢 || 情緒失控的孩子,缺失的到底是什麼?
    道理、方法都教孩子了,孩子卻做不到,也不明白究竟到底是什麼讓自己一次次如此失控、大發雷霆。心理學家認為,所有的情緒,本質上都是某些內心需求表達的結果,同時也是某些行為的驅動力。我們和孩子都較容易看到孩子所表現出來的情緒與行為,卻難以看清那些更深層次的情緒與需要。因為很多人(包括年輕的父母、祖父母等)都是在「情緒教育零基礎」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幾乎沒有恰當的「情緒教育」來幫助自己認識與控制情緒,又如何能夠識辨孩子的情緒,並教會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呢?
  • 淺析兒童的「多彩情緒」|學會掌控情緒是兒童心理建設的一部分
    根據孩子心理活動的速度、強度以及靈活度的不同,孩子有著不同的特質,因此孩子生而不同,不應該用同一標準去對待。三、了解學前兒童的情緒特點;學前兒童的社會情感正在迅速發展,他們的道德感、理智感正在建立期,尚不穩定。
  • 兒童情緒管理-讓孩子做情緒的小主人
    其實情緒的穩定是一種需要培養的能力和技能,這需要在童年的時期就去培養和認知的。兒童情緒管理的能力培養就是協助讓孩子如何成為情緒的主人。充分接納情緒,不壓制情緒,並正向地表達自己的情緒,讓情緒有一個陽光的出口。要善於有效的克制自己的情緒,善於有分寸地表達情緒。
  • 兒童情緒 | 如何引導孩子管理情緒?
    例如這個孩子,主要的情緒並不是「疼痛」這樣的身體感覺引起的,而是由「驚恐和惱火」這樣的心理感覺引起的。問題又出現了:我們怎麼能知道他內心是怎麼了呢? 認知情緒,我們需要認識感受,體驗和覺察。 兒童認知情緒本身就是在發展自己的認知能力,在0~6歲的階段,情緒認知是最重要的認知,他甚至比認知外在世界更為重要。因為這是早期兒童建構自己生命的一個重要途徑和首要任務。
  • 如何《培養高情商的孩子》?3招,教你當好孩子的「情緒訓練師」
    最後,愛面子的媽媽不得不給孩子買下了變形金剛,一場「雞飛狗跳」的親子鬧劇就這樣在圍觀者的竊竊私語中收了場。親愛的家長朋友,你們是否也有這樣的困惑:當孩子情緒激動時,不知該如何進行溝通?如何教孩子更有效地處理問題,建立健康、穩固的人際關係?如何成為孩子的「情緒訓練師」?今天,我要給大家推薦一本指導父母進行情緒管理訓練的實戰手冊——《培養高情商的孩子》。
  • 當兒童心理醫生的孩子經歷分離焦慮
    也有媽媽在收到我的回覆後感嘆一句:「徐醫生,你這麼懂兒童心理,你家孩子肯定不會有分離焦慮吧?即使有你也能很淡定應對吧?做你的孩子真是幸福!」 其實,分離焦慮是每個孩子都要經歷的,只不過會因孩子本身的氣質特徵、親子依戀類型、家庭養育模式等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激烈程度和持續時間而已。
  • 情緒管理訓練:孩子如何與「快樂、悲傷、恐懼、憤怒」友好相處?
    教孩子情緒管理第一步,就是要教會孩子識別4種基本情緒。父母可以一面給孩子講解,一面讓他回憶起有經歷這些情緒的情景,把知識與真實感受對應起來,加深印象。認識了情緒的「外貌」和「內在」,孩子才能學習如何處理它們。
  • 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
    但還有一些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的能力,比如如何控制自己暴怒的情緒,比如在擔心、害怕的時候該怎麼面對,比如如何去同理他人的感受等等,卻需要在生活和情景中去感受、去體會、去學習。孩子成長過程中擔負著重要教育角色的父母,就有責任去引導孩子認識、理解和掌握自己的情緒。
  • 世界精神衛生日 | 孩子情緒不好怎麼辦?正確心理疏導是關鍵
    父母該如何幫孩子學習自我的情緒管理呢?父母老師能夠管控好孩子的情緒,是成為孩子成功的必要條件。那麼父母該如何幫孩子學習自我的情緒管理呢?一、教孩子認識情緒教孩子認識自己的感覺,這是管理自我情緒的第一步。知道現在是怎樣的心情,才可能發現原因、思索如何處理。
  • 成都心理諮詢中心:什麼孩子該看心理醫生,10種兒童常見心理問題
    兒童的心理問題具有特殊性,兒童本身缺乏適切表達能力,所以面對自己的問題他們常會透過一些怪異行為表達,例如:想博取關心而佯裝頭疼、以反抗父母掩飾內心的焦慮。諸如此等問題,我們絕不可用成人的標準來衡量。
  • 孩子無休止的哭鬧,教你如何化解 | 兒童情緒管理指南
    尋求了各方面的幫助與支持,在經歷了漫長的掙扎、引導和努力後,對女兒的情緒管理初見成效。整理了應對兒童情緒管理的「實戰經驗」,希望可幫助到有這樣困惑的家長。如何對待孩子的情緒問題有家長總認為孩子發脾氣是性格不好,或是認為自己沒教好。
  • 《如何讓孩子自覺又主動》?2個工具教給孩子,與情緒和諧相處
    《如何讓孩子自覺又主動》裡,有家長可以教給孩子的管理情緒工具,也有擴大孩子情緒容忍度的方法。《如何讓孩子自覺又主動》是由《全腦教養法》的作者丹尼爾·西格爾,和兒童與青少年心理治療師蒂娜·佩恩·布賴森,倆人合著的一本書。
  • 娃易怒愛哭,與其管理孩子的情緒,不如教孩子做情緒的管理者
    是的,孩子易怒愛哭很常見,其實大部分是因為家長總是試圖去管理孩子的情緒,而不是去教孩子怎樣管理自己的情緒,二者之間的差距還是很大的。面對情緒失控的娃,家長常常不知所措3歲半的錚錚今年剛剛進入幼兒園,家長擔心他有所不適,所以一直和老師保持著頻繁的溝通。
  • 7歲男童被老師踢下體流血,如何給孩子做心理疏導
    就感覺層面來說,兒童可能會表現出下列情緒,如緊張、害怕、憂鬱、罪惡感、暴力傾向、憤怒。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應激反應。急性應激反應的理解就是在受到一定的刺激之後,出現一些情緒上的反應,心理上的問題。今年4月份杭州汪女士給女兒多多(化名)報了個模特班,她說前段時間在上課時,老師當眾批評了多多,對多多的心理造成了傷害。
  • 家長如何做好孩子的朋友和心理醫生
    成功人才的心理基礎可以用公式表述如下:成功人才=認知能力×情緒能力×行為能力。這其中情緒能力顯得更為重要。如果孩子只能聽讚揚的話,只能捧著、抱著,那是很難成功的。  大家要知道愛迪生的成功與他媽媽南希的教育分不開。但南希並不是只給他關照,給他愛,她也有生氣的時候。
  • 如何幫助你的學齡前孩子處理情緒並避免爆發
    兒童心理治療師,《快樂的孩子手冊:如何在充滿壓力的世界中養育快樂的孩子》的作者凱蒂·赫爾利(Katie Hurley)表示:「他們的大腦以快速的速度發育,他們的情緒並不總是跟上節奏。」 不過,學習情緒穩定也有一些好處: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能夠應對挑戰性情緒的孩子更有韌性,並且注意力更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