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裡援疆 情滿天山(二):我的廈門「巴郎子」 你比親人還要親
「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這是援疆幹部們執著的信念,更是他們時刻放在心頭的牽掛。福建省第七批援疆幹部一到新疆,就和當地的少數民族群眾結成了「親戚」,噓寒問暖是日常,他們最高興的是能從生產、生活上,實實在在給少數民族的「親戚」們幫上忙,讓民族團結真正實現「一家親」。
廈門援疆幹部林鴻博:第三個年頭了,衣服、毛巾、牙刷,到那邊要和他們一起住,要住三天呢,自己帶的話儘量不給群眾增添負擔。
廈門援疆幹部林鴻博在吉木薩爾和一戶哈薩克族群眾結了「親戚」,兩年多來,他經常和他們通電話,聊家常,隔上一兩個月,他還會去「親戚」家住上三天。按要求,援疆幹部一年至少要去「結親」對象家住三次,但林鴻博住家的次數會更多一些。
只花了不到十分鐘,林鴻博就整理好了三天的生活用品,但這些還不是全部的行囊。
廈門援疆幹部林鴻博:給他們拿十個左右。(十個大概能吃多久?)老兩口啊,我跟你講,我如果在那裡,那一天每個人,我可以餵他們吃兩個。茯磚也給她拿一個吧,我這個親戚老媽媽一天都離不開茶,上一次(住家)的時候已經給她買了一塊,但她也說了,她一塊茶基本就吃一到兩個月,那我這次再給她拿一塊吧。
再加上一袋米,兩袋蔬菜,林鴻博蓋上滿滿當當的後備箱,這才算準備妥當,可以出發了。雖然說這是在遙遠的吉木薩爾,但林鴻博前往的地方,卻有一個讓我們特別熟悉的名字。
廈門援疆幹部林鴻博:你看看前面,我們快到了嗎?對,廈門新村,因為是廈門援建的,一會兒還有個思明路,來到這感到很親切。
林鴻博一直掛念的哈薩克族「親戚」美熱汗老人一家,是去年剛剛搬進「廈門新村」的。因為腿腳不便,老人長期臥床,而林鴻博的到來,總是能讓屋子裡熱鬧起來。
廈門援疆幹部林鴻博:這是做奶茶的嗎?對啊,不同的民族做奶茶的方式不太一樣,維族的群眾是把奶和茶放到一起,煮好了直接倒出來。他(哈薩克族)這個是茶和奶是分開的,你坐這,我配合著來搞一個奶茶。
用清香的紅茶衝泡香醇的鮮奶,就著這碗奶茶,幾口人話起了家常。美熱汗老人早年當過兵,能說流利的普通話,奶奶的普通話雖然不好,但也總能用哈薩克語插上話。林鴻博想起上個月老人的兒子和他談起過想搬新家的事,當時他借給老人的兒子四千元錢,不知道事情張羅得怎麼樣了?
林鴻博和美熱汗老人的兒子通話:你們現在在哪裡?在昌吉呢,那房子的事現在怎麼樣?什麼時候能夠(搬)?還有一個月就辦好了。行行,好好,他開車呢。房子還有一個月,因為他們老兩口住的是親戚家的房子,他兒子住的也是親戚家的,所以變成老兩口心裡住著也不安穩,他孩子就想著去買一個,是在這(廈門新村)一片。
聊了一會兒,我才發現美熱汗老人沒有喝奶茶,林鴻博說,雖然一起生活了大半個世紀,但老兩口的口味和生活習慣其實有很多不同,比如美熱汗老人不喝茶,但奶奶每天卻離不開茶,這些他都記在心裡。
廈門援疆幹部林鴻博:上回給你的吃完了沒有,還有呢,我上回買了一個叫媽媽的茶,(哈薩克語)(什麼意思)大概就是誇我的意思,(雖然聽不懂但是能感受到)這一句我真聽懂了,為啥呢?我剛好知道這個詞,加克斯, 在哈族語中就像亞克西一樣,加克斯就是好,巴郎子就是稱呼我嘛,他們就把我當成兒子一樣,好兒子。
吉木薩爾的太陽到晚上9點才落山,林鴻博會先陪奶奶吃晚飯,因為美熱汗老人三餐不定,晚一點他餓了,林鴻博會再給他準備些吃的。睡前,他照常給老人捶肩,按腿,但今天可能是有我們在,也可能是因為還有半年,林鴻博就要結束援疆工作,返回廈門了,老人看著鏡頭,一直想說點什麼。
美熱汗:民族團結,就像一個房子裡的人一樣,就像一家人一樣。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現在,林鴻博和其他援疆幹部們已經習慣把去新疆,說成回新疆,因為在這裡,不僅有他們奮鬥的事業,還有他們牽掛的親人。三年前,他們背著簡單的行囊來,但三年後,當他們揮別這片熱土,帶走的卻是沉甸甸的回憶和那份跨越了千山萬水的民族深情。
(新媒體編輯:周錚瀾)
熱詞: 萬裡援疆 情滿天山 廈門 巴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