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海與斷舍離》山下英子
經歷過物質匱乏的人往往不捨得扔掉棄之不用的東西,物質富裕與精神滿足往往是相反的,而許多宗教修行的目的就是抑制自己過度的欲望,擺脫私利私慾的誘惑,獲得精神的解放,雜亂無章的生活,空海稱之為「堆在衣櫃裡的執著心」,早已不用的東西還放在隨處可見的地方,其實就是執著心和佔有欲在作祟,每捨棄一樣不用的東西,就是在與自己的執著心告別一次,減去內心的負擔。
作者在進行了十年斷舍離之後,只身前往空海留下痕跡的空野山參加一次修禪活動,在參加活動的過程中,她體會到了從關注事物的「物軸」轉變為俯瞰空間的「空間軸」。
過多地將心思寄付與物品會讓我們精力分散,對於已經無用的物品人們還是執著於如何收納和積存,就會導致「我與物品」的思考變得遲鈍。可以通過每天整理生活空間來盡興一種冥想修行,身與心休戚相關,心病則身病,居住空間和物品其實也是內心的一種體現,正所謂「物心一如」。斷舍離總會回到物品,空間與身體上,從而揭開內心的謎團為內心陰霾照進一絲光亮。
就像食物過剩一樣,物品囤積也會導致生活過剩,不假思索地全盤接受會讓人毫無意識地淹沒在物質的海洋中,最終會導致心靈麻木。作者所提出的的斷舍離並非一味地扔東西,而是要直面自己和物品的關係,從而更加珍惜自己所有的物品,面對出現在周圍的人和物懷著一顆更加感恩的心去面對。
「物」是時間,空間和人的集合,斷舍離則是審視「物」與人本質的關係,創造屬於自己的空間。因為隨著時間的流逝,物品的本質也在發生變化,如果一味地沉迷物品的意義,就是把自己留在了過去,甚至會成為一種沉重的負擔。對於物品所存在的空間如果從更高維度的角度上看,它就會變成物品,而物品從微觀的角度來看就是一個空間,萬物為一同源同相。
「宗教之心即捨棄之心,而捨棄之心即無求之心,離開之心,忘卻之心,無意之心,無牽掛之心,無執著之心,接受一切之心。了無牽掛,好不執著,只專心工作,只享受生活,因為不佔有一物,所以一切順其自然,故此每天誕生新的生命活力,若陷入執著,則萬物皆死,捨棄之心是鮮活之心,使人永葆生機。」
作者提到斷舍離和極簡主義有著根本的不同,極簡主義就是保留最小限度的物品,甚至連必需品都不需要,追求的是「空無一物」的狀態,而斷舍離是審視自己和物品的關係,只在身邊放置精挑細選的「稱心」之物,從而打造一個令人心曠神怡的居住空間,有一物來就有一物去,保持物品總量是恆定的,從而擺脫過剩的物慾,從而過上舒適的生活,而極簡主義是徹底否定物慾。
這本書從宗教的角度闡述了關於斷舍離的理論,相對於最初的版本從修心的角度來說更加深刻一些,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聯想能力,將斷舍離看作日常生活的一種修行也是挺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