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中文系百年系慶講壇:這是非虛構的好時代,寫小說卻很難

2020-12-22 澎湃新聞

賈平凹、王安憶、虹影、朱天心、陳思和,當這些中國當代文壇最重要的一批作家和批評家坐在一起,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12月2日晚,在嘉潤·復旦全球華語大學生文學獎系列活動暨復旦大學中文系百年系慶講壇上,他們以「經驗與虛構」為題進行了對談。

虛構越來越難,王安憶、賈平凹愛看非虛構文學

作為一個小說家,王安憶把虛構視為最首要的任務。但她覺得這項基礎性的要件卻是「最難最難」的事情,尤其在今天這個時代,「傳媒非常發達。真實性的東西,本身就具有說服力,有很大的震撼力。哪怕一件很小的事情發生了,因為它是真實的,你不得不相信它。但虛構卻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推翻、懷疑、質疑的。」在這種情況下,王安憶覺得虛構正變得越來越難。對此,賈平凹也有同樣的觀感——「現在的虛構小說,特別難寫。」

王安憶

實際上,從市場流行趨勢來看,非虛構作品確實在近一二十年呈現一個明顯的上升勢頭,諸如《出梁莊紀》《崖邊報告》《我的涼山兄弟》《最後的耍猴人》頻繁引爆輿論話題、登上各大好書榜,2015年的諾獎給了白俄羅斯女記者阿列克謝耶維奇,更是被譽為「一場非虛構的勝利」。這個趨勢王安憶也深有感觸:「看看周圍的書店、圖書館,也是非虛構的東西賣得更好、讀者更喜歡。」甚至她自己也是覺得非虛構的東西好看。

賈平凹也說,「我寧願看非虛構的東西,喜歡看非虛構的東西。我不愛談那些談情說愛的東西,就喜歡看紀實性的東西。我覺得紀實性的文章看起來特別有味道。」

陳思和與王安憶

特殊的經驗是時代給中國作家的饋贈

「虛構越來越難」,言外之意顯而易見——好看的、有價值的虛構作品越來越不容易見到。王安憶自認為閱讀量非常巨大,但在巨大的閱讀量裡,「一個月能看到一兩本好看的、有價值的虛構作品,已經非常不容易。」

2016年在長篇小說《匿名》出版後,王安憶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曾表露過類似的觀點,她覺得,「現在中國的長篇小說真的很差」 ,「整個世界的虛構寫作都在削弱。」

賈平凹

按照賈平凹的看法,當下虛構小說呈現下坡趨勢,與時代和市場的衝擊有著密切的關係。「在1980年代,全社會都在閱讀小說,一個作家可以一夜就成名。」但隨著媒介和傳播手段的發展和多元,小說不在獨享「傳奇」,現實比虛構更「傳奇」、更光怪陸離。

或許,王安憶的說法更加平易,「以前我們會覺得小說好,是因為原來我們是封閉的,一下子就讀了那麼多好小說。但讀到現在,就越來越挑了。」

她和賈平凹同為上世紀50年代生人,用賈平凹的話是「經歷的歲月特別複雜」。在這樣的語境下,王安憶覺得中國當代文學仍能產生一批重量級的虛構文學,是相當不錯的。「中國作家,包括港臺地區的,我覺得我們這些作家所經歷的社會,實在太不正常了,太動蕩了,給了我們很多特別的經驗。」而這些特殊的經驗,恰恰成了支撐這批作家賴以寫作的素材,才有了陳忠實的《白鹿原》、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餘華的《活著》、莫言的《紅高粱家族》,也才有了賈平凹的《廢都》、王安憶的《小鮑莊》等中國當代文學一批代表作品。

「寫小說的人,第一缺乏的、需要的就是材料。我個人常常為材料不足而苦惱。有了這些特殊的經驗、材料,餘下的問題,就是如何去處理這些經驗、材料,如何圍繞它們展開虛構。尤其是我們1950年代出生的這批大陸作家,可能因為『文化大革命』的關係,都是沒有受過太多傳統的教育,又在一個相對封閉的年代長大,所以我們其實對於文學的準備是不足的。但是這個不足,有時候也會幫助我們。所以我們的表達,是非常樸素的。」

所以王安憶看來看去,回過頭還是覺得現實主義的樸素表達,「比較有價值,有表現力。有的時候你在抱怨自己命運的同時,會發現命運也給了你一些饋贈。」

虹影

60後的虹影也坦言:「賈平凹老師的《廢都》、王安憶老師的『三戀』系列,我認為其中對虛構的駕馭能力,是我讀過的1950年代(出生)作家當中最好的。1960年代(出生)作家的虛構能力就相對青澀許多。」

對現實時刻充滿警惕才能寫出好的小說

儘管和賈平凹、王安憶的成長環境和寫作路徑迥然有異,但朱天心同樣獲得了時代饋贈的寫作材料。她所成長的時代,受政客的操弄,族群成了問題。這種操弄逐漸瀰漫到了社會上,讓本省人與外省人之間由差異變成了鴻溝。

朱天心

這是那個時代最大的現實。朱天心注意到了,並將其塑造成小說《想我眷村的兄弟們》。朱天心因此獲獎無數,被稱為「臺灣眷村文學第一人」。 多年以後的當下,「眷村熱」再度在臺灣興起,《寶島一村》《光陰的故事》等話劇、影視劇票房飄紅,但作品的深度與社會影響卻無法與《想我眷村的兄弟們》相提並論。

「虛構有技巧、技術,有高明不高明之分,可是我更在意的是經驗。」朱天心欣賞的作家,是那種對於現實非常不滿意、不願意被馴服、不願意照單全收的作家。「他對現實,如果時時刻刻充滿著辯證,充滿著警惕,拒絕討好它,甚至充滿著想要改革它等等,呈現一種緊張關係的時候,我覺得他的虛構才會更好看。因為我無法想像沒有現實基礎的那種虛構。」

很自然,對於類似於玄幻、架空的作品——「索性是另一個國度,另一個不同的語言,不同的地名,人的名字都是譯名,一年會寫幾百萬字,那個不是我今天講的文學,我相信的文學應該是有你的現實的。」

在對談會的現場,也有同學提出異議:「對於現實本身,縱使我們不馴服,我們是不是也能夠很深層次地表達,作家就能夠發現其中的美。因為虛構的美的來源,它是掙脫了現實,實際上還是來源於現實的。」

對此,王安憶認為,之所以讀者會經常提出「為什麼要和現實對抗,應該展示現實的美好」這類問題,在她看來,原因在於「現在人們對於審美的要求,文字的也好,影像的也好,非常單一,就是要快樂、開心。」

「虛構的東西,一定是我們對現實某種不滿意。我們為什麼一定要虛構,我們一定是想給世界畫像,這也是虛構與非虛構的區別所在。我們看好看的新聞,我們這些特別熱情,看了以後覺得很滿意。因為和我們的共識是統一的。而虛構的東西,是不統一的。」王安憶說。

相關焦點

  • 非虛構工作坊|非虛構寫什麼:最重要的還是好故事
    「非虛構」一詞直譯於英文的non-fiction,是與虛構作品(即小說)相對的,對於報告或描述事實的作品的統稱。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以來,非虛構寫作在中國掀起熱潮,《中國在梁莊》等非虛構作品湧入大眾視野,屢屢引起熱議。非虛構的影響不僅限於文學,更與歷史學、新聞學、社會學、人類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在這個新媒體的時代,非虛構也參與塑造了轉型中的中國媒體生態。
  • 博雅專精 明體達用 浙江大學中文系迎來百年系慶
    原標題:博雅專精 明體達用 浙江大學中文系迎來百年系慶   12月18日上午,浙江大學中文系在浙大紫金港校區求是大講堂舉行百年慶典。
  • 哈金:小說比非虛構高級
    人物周刊:很多創意寫作項目都有非虛構寫作,像愛荷華、哥倫比亞、哈佛……你們為什麼不設非虛構?哈金:波士頓大學也有,但在另一個系,有點像新聞傳播學,我們有同事在那邊教書,很多華人都考到那邊去了,有個叫陳冠中的香港作家就是那兒畢業的,我看過他的作品《盛世》,英文版的,很不錯。
  • 「思想界」從咪蒙系「非虛構」到安妮寶貝新作:時代書寫者的不同路徑
    本周的『思想界』,我們關注安妮寶貝新作熱賣和咪蒙系「非虛構寫作」刷屏事件。《夏摩山谷》熱賣:安妮寶貝和80後作家群體是如何緊跟時代的?今年1月,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出版了慶山的新作《夏摩山谷》。這是改名慶山的安妮寶貝時隔7年後的首部長篇小說,甫一上市就高居「噹噹小說閱讀榜」榜首。
  • 一次關於中國非虛構寫作的探討
    上海-南京雙城文學工作坊是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何平和復旦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金理共同發起的長期文學研究計劃,以青年性、跨越邊境和拓殖可能性為目標,每年召集作家、藝術家、編輯、翻譯家、出版人等在復旦大學-南京師範大學與上海-南京雙城文學批評家共同完成主題工作坊對話和研討。此前已經舉行三期,分別是文學的冒犯和青年寫作、被觀看和展示的城市、世界文學和青年寫作。
  • 復旦大學中文系第四屆「朱光甫文學創作獎」頒出
    2019年11月2日下午,復旦大學中文系第四屆「朱光甫文學創作獎」頒獎大會在光華樓西主樓1101室召開。「朱光甫文學創作獎」由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1985屆畢業生朱光甫先生家屬捐資設立,也是中文系歷史上第一個專門獎勵學生進行文學創作的獎項。
  • 非虛構工作坊 | 莊永志:非虛構寫作如何寫得更專業?
    編者按:2019年10月18日至20日,第二期「澎湃·復旦」非虛構工作坊在上海舉辦。本次工作坊由澎湃新聞與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共同發起,建投書局參與主辦。而場景化寫作是非虛構作品的基本特徵之一,可以說,如果一篇作品沒有場景,只有概述,很難說這是非虛構作品。場景問題,實際是時間處置問題,要在三個要點下功夫:時序、時長、頻率。 安排時序就是要選擇順敘、倒敘或者預敘。
  • 寫作大賽獲獎者談 | 路明:好的非虛構,是對人性的挖掘
    路明:我是一路讀理科上來的,當時物理成績比較好,語文、化學也不錯。語文老師建議我報考復旦大學新聞系,其實我心裡想的是中文系。物理老師建議我報上海交通大學。報復旦加5分,報交大加10分,對一個高中生來說,當時的心態還是有些惶恐的,我就想著不管哪所學校,至少聽起來還不錯,能給父母一個交代,能上就行,就選擇了交大物理系。
  • 獲獎者談 | 王若虛:當一個職業小說家提筆寫非虛構
    本次大賽於2019年1月23日啟動,由澎湃新聞主辦,復旦大學新聞學院、今日頭條聯合主辦,旨在挖掘極具價值的時代標本,培育優秀寫作者,並長期孵化紀實類佳作。學術評審、業界評審兩輪匿名制交叉打分,最終決選出「鏡相」特等獎1名,一等獎2名,二等獎3名,三等獎4名,優勝獎、提名獎若干。
  • 中文系110周年系慶|《光明日報》:我與北大中文系
    北大中文系的歷史可追溯至1910年京師大學堂分科設立「中國文學門」,迄今整110年。在北大中文系110周年系慶之際,我們刊發6位北大中文學人的口述文章,聽他們回顧其與北大、與北大中文系的結緣經過,講述人生與治學中的點滴感悟,闡釋對如何繼承與發展北大中文傳統、如何繁榮國家語言文學專業的獨到見解。
  • 如何寫書評⑤:虛構與非虛構寫作模板,5分鐘學會寫書評
    ,在最後一期內容中,我將分享書評寫作最最核心,也是大家最為關心的部分——虛構與非虛構書評的寫作方法。所以,給小說寫書評,主要看它的想像力。一本好的小說,能讓讀者感同身受,在主人公或其它人物身上發現自己,或身邊人的影子。即便是科幻、魔幻、歷史等與現實差距很大的小說,也能令讀者有代入感,跟著書中人物經歷一連串的冒險。因此,虛構類書評最終要聯繫到人,聯繫到現實生活。當然,你也可以從寫作技巧方面入手。
  • 浙江大學中文系走過百年:湖山學脈 兩浙文心
    全書凡一萬餘言,是在三卷、140餘萬字的《浙江大學中文系系史》基礎上輯寫而成。放眼國內高校,出版校史者眾多,而如此鄭重地記錄一個系的歷史,是十分少見的。百年來,浙江大學中文系匯入中國現代教育事業發展的歷史洪流,始終引領近現代以來的浙江學風。「江南學林淵藪」的稱謂,名副其實。值此建系100周年之際,她的歷史值得講述。整合兩浙學術,綿延東南文脈。
  • 復旦創寫 閱讀書目+知識點清單
    本次復旦的參考書目和知識點清單把創寫真題裡的內容和復旦中文系真題裡面的內容都和在一起了,同學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一個一個知識點的學習,從而給自己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教材和入門書目,附在了最後面。知識點放在了最前面。大家可以循序漸進地學習,一天一天地積累,慢慢地就會積累到屬於自己的文學知識,而且也能感受到文學的生命力。
  • 復旦四號樓,難忘七七一一(復旦中文系77級)的這些事 | 李輝
    我幸運地考上復旦大學,一九七八年二月,從湖北隨縣來到復旦校園,在這裡生活,人生道路得以改變。我們中文系七七級入校被安排住四號樓,一住整整四年,直到一九八二年一月離開。在學校,每個班設有一個信箱,我們文學專業的信箱序號為「七七一一」,自此,這一序號成了班級代名詞,同學們稱呼至今。
  • 王鹹:選擇寫小說,因為它能披著虛構的幌子 | 創作者訪談
    同時,王鹹覺得在這個時代,在公開場合去「講真話」很難。如果用散文寫,這個小說家擔心觸碰到當事人,或產生一些危險,但「小說可以披著虛構的幌子」。在項靜看來,王鹹像一個沒那麼激進的知識分子,不過「他可能有一點反抗,但我覺得是局限在自己心裏面的反抗」。
  • 梁曉聲:不會再寫知青題材 將回歸虛構小說寫作
    而排名最前的猶太民族,每年人均讀書64本,這就是差距。  近20年來我國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增加了,但讀書的比例卻越來越小,現在很多大學生都不喜歡讀書了,上網的人越來越多。有人說上網是為了閱讀、學習,這點我不相信,大多是在看垃圾、煽情的東西。有時我看到外國科學家寫的科普書和科教書,就會自慚形穢,人家一個科學家文學功底都可以這麼好,而我們的科學家寫出的東西,大多數偏於晦澀生硬。
  • 系慶大會 | 陳曉明在中文系建系11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
    尊敬的郝平校長、寶劍副校長,尊敬的各位前輩先生、各位系友,老師們、同學們:大家上午好!剛才郝平校長代表學校黨委、行政發表了熱情洋溢、高瞻遠矚的講話,概括了中文系百十年歷史,肯定了中文系的卓越成就,並對中文系當前的工作和未來的發展提出了明確的希望。我們一定認真學習,積極落實。老師們、同學們!
  • 讀中文系的人,只是看上去很美?
    這是中文系搞外國文學的人常會面臨的詰問,雖然不是完全不通,有的人天分高或是下苦功,甚至下工夫,外語水平高乃至修成正果的也不是沒有(中文出身,拿到比較文學,英國文學法國文學學位的也越來越多),但無改於總體上外語底子薄弱的事實。我自己就因外語不靈而有心理障礙,讀不了原著或只是硬著頭皮式勉強讀一點,就不大敢寫純外國文學的論文,根據譯本寫點書評,或是沾上比較文學的邊,才放鬆一點。
  • 一位復旦中文系教授的「不必讀」書單
    對於一個追求豐滿充盈人生者,對於一個具有服務社會偏好的人,讀書總比打撲克、打麻將和打遊戲好一些。但是,人的時間精力是有限的,在「移動互聯」的時代,面對鋪天蓋地奔湧而來的信息大潮,重要的已經不再是「獲取」信息,而是對信息進行進行過濾和篩選。 復旦中文系教授嚴鋒曾開出一份「不必讀」書單。
  • 袁傑偉點燃大學非虛構文學創作夢想
    現代漢語的寫作不過區區百年的歷史,藉助這一語言書寫所要完成的作家的啟蒙、讀者的啟蒙、以及語言本身的啟蒙還遠遠沒有完成,在這個意義上,雖然坐標系的原點在不停地發生位移,但基本的軸線卻沒有改變。坐標系的原點至關重要,魯迅那一代人的原點在五四,莫言這一代人的原點在文革和改革開放。在這一個原點上構建了他們的人道主義和美學觀念。70後的原點則在九十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