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界」從咪蒙系「非虛構」到安妮寶貝新作:時代書寫者的不同路徑

2020-12-13 界面新聞

撰文 | 林子人編輯 | 朱潔樹

『思想界』欄目是界面文化每周一推送的固定欄目,我們會選擇上一周被熱議的1至2個文化/思想話題,為大家展現聚焦於此的種種爭論與觀點衝突。本周的『思想界』,我們關注安妮寶貝新作熱賣和咪蒙系「非虛構寫作」刷屏事件。

《夏摩山谷》熱賣:安妮寶貝和80後作家群體是如何緊跟時代的?

今年1月,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出版了慶山的新作《夏摩山谷》。這是改名慶山的安妮寶貝時隔7年後的首部長篇小說,甫一上市就高居「噹噹小說閱讀榜」榜首。至此,安妮寶貝已在中國文壇活躍了近20年,從2000年的處女作《告別薇安》起,她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銷量奇蹟,在同時期的作家大多已經陷入沉寂的同時,一直保持著極高的市場號召力。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在「新京報·書評周刊」作者董牧孜看來,安妮寶貝在20年間持續暢銷不衰的秘訣,在於她伴隨著一代城市青年的成長軌跡不斷進化,始終緊跟市場需求和時代痛點。這解釋了為何安妮寶貝的忠實讀者能夠一直購買她的作品——微博及豆瓣短評顯示,將《夏摩山谷》推向暢銷榜首的主力正是與安妮寶貝共同成長的、經歷過世紀之交的一代讀者,他們通過安妮寶貝的文字來構建身份、確認自我:

「安妮寶貝的寫作塑造了城市新中產的語言審美與愛情想像,也影響了郭敬明、張悅然等80後現象級作者的戀物寫作。80後、90後心目中的都市文青形象恐怕永遠無法擺脫安妮寶貝描畫的模子了:海藻般的長髮,白色棉布裙子,光腳穿球鞋的女孩,以及那些穿棉布襯衣、系帶翻絨皮鞋、用草香味古龍水的男人。每種身份都要有與之匹配的具有『生活品質』的物件,作為建構身份及品位認同的環節。」

回顧安妮寶貝的成名之路,我們不難發現,安妮寶貝被視作世紀之交城市及女性書寫的代表,其作品的社會性大於文學性——事實上,她的作品很少被文學界嚴肅對待,大部分對她感興趣的是文化研究學者。董牧孜認為,安妮寶貝、棉棉、衛慧等前衛女作家的出現,呼應了中國大陸在城市化進程中造就的現代性的都會情愁,「現代人被高度發展、瞬息萬變和物慾橫流所裹挾,造成虛無、挫敗與前所未有的自由感相交疊,這種無所依傍的情感是一種真實存在的都市體驗,也是所有城市現代性的普遍經驗。」整個1990年代,城市新中產開始出現,他們無論是在生活方式、身份認同還是婚戀觀念上都迫切需要指導,而都市小說為城市讀者提供了一種很好的示範。

安妮寶貝作品改編電影《七月與安生》安妮寶貝早期作品往往刻畫的是一個勇敢女性在高度物質化的男性社會中渴望愛與庇護卻節節敗退的故事。這些頹廢傷感的故事令讀者產生了極大的情感共鳴,與此同時也構建了某種充斥著消費主義和精英意識的都市想像。董牧孜指出,安妮寶貝的故事實際上是郎才女貌這一亙古母題的現代翻版,即受過良好教育的美麗女性尋找英俊、多金、有品位的男性,她對品牌的津津樂道,令她成為「第一位中國(大陸)特色的品牌流行家」。從一開始,安妮寶貝的文學就和「小資」一詞深刻綁定,直到中國城市化進程狂飆突進,令城市(特別是消費)經驗再無獵奇特殊之感。

於是,安妮寶貝順利成章地進入了下一個書寫階段:她從《清醒紀》開始有佛氣,在安妮寶貝時期的長篇代表作《蓮花》中正式轉型,而在改名慶山後,她的作品始終與旅行、隱居和修行有關。「她對都市裡愛與怕的關懷似乎一以貫之,但卻將出走、隱居與修行變成了年輕時無解之題的解藥。」

在董牧孜看來,安妮寶貝的寫作歷程可被總結為一場城市新中產的中年危機:「一個從小鎮奔赴都市的女孩,經歷了都市紙醉金迷的探索並紮根其中,中年後卻渴望逃離城市、回歸自然的生活。」事實上,與安妮寶貝同時代成名的女作家,乃至王菲、伊能靜等明星紛紛踏上靈修之路,從側面反映了一個時代審美趣味的變化和一代成功人士的精神追求。

《夏摩山谷》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反映了在世俗意義上獲得成功的城市中產不再滿足於生活的庸常,渴求獲得超越性人生意義的內在焦慮。然而諷刺的是,安妮寶貝將這種內在焦慮歸咎於人們內心世界的問題,卻迴避了造成這種內在撕裂感的現實土壤與客觀社會條件,這令她的文字在應對中產階級乏味生活的迷惘時,空有玄之又玄的佛理哲學,卻無法對世俗生活的條條框框進行徹底反思。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在安妮寶貝之後湧現的那一批80後作家。在「新周刊」公眾號發表的《八零後作家群走下神壇,往事不必再提》一文中,作者曹徙南指出,雖然安妮寶貝出生於1974年,但她的風格清晰地引領著下一代的80後作者,從她那些關於「愛、流浪、告別、宿命」的故事開始,80後作家群被打上了「殘酷青春」的烙印,將「為賦新詞強說愁」的青春文學寫進了中國當代文學史。

在80後作家中,韓寒、郭敬明和張悅然是三個不容忽略的名字。韓寒經歷了退學、開賽車、寫博客、辦雜誌,始終身處輿論場的中心又游離在體制之外。人們曾一度將他稱作是當代的魯迅,用犀利的雜文針砭時弊揮斥方遒,然而曹徙南指出,學識的限制和與現實的分離使得韓寒難以在公共知識分子的位置上待太久,這種對於公共事務的介入很快淪為順應輿論的姿態性批評。2014年以後,韓寒停止更新博客,隨後投身電影行業,以導演的身份活躍在公眾視野中。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郭敬明被視作韓寒的對立面:如果說韓寒是一個冷眼面對主流價值觀的「社會批評者」,郭敬明就是一個無限迎合主流價值觀、殫精竭慮謀求世俗成功的「商人」。他從出道起就陷入抄襲指控,但依舊憑藉一己之力構建了自己的青春文學帝國。然而,隨著80後老粉絲逐漸回歸現實,更為年輕的讀者有了更多的文化商品選擇,郭敬明的青春文學帝國已經搖搖欲墜,近兩年,其推出的影視作品《爵跡》《幻城》接連失敗,就是一個明證。

張悅然是三人之中唯一仍在堅持文學創作的人。她的文學之路始於逃避計算機專業帶給自己的麻木和痛苦,但她很快就把青春的遺產透支得一乾二淨,在沉寂了十年之後,才帶著長篇小說《繭》回歸大眾視野。根據張悅然本人透露,《繭》的靈感來自她的父親早年目睹「文革」批鬥的經歷。

曹徙南認為,大多數80後作家對歷史缺乏認知,他們筆下的主人公迴避真實的歷史和社會現實,這種寫作反映了上世紀末年輕人普遍的精神狀態,也因此令他們收穫了鮮花與掌聲。然而隨著80後作家深度介入文化市場,曾經動人的青春文學迅速喪失其魅力,淪為一種矯情、殘酷、毫無現實根基的奇觀。「在為數不多的剩下的80後作家裡,重新認領歷史似乎是不約而同的轉向。通過對於父輩故事的重寫和延續,使得斷裂的歷史被重新接續。80後作家在與父輩的和解中完成了對自身寫作的超越。」

「咪蒙系」文章刷屏爭議:誇張虛構的「非虛構寫作」,為何還能戳中讀者的心?

1月30日,咪蒙旗下微信公眾號「才華有限青年」發布的一篇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刷屏。不久之後,該文章卻被質疑「造假杜撰」,隨即引起圈內人士爭相討伐,矛頭直指咪蒙。面對眾多質疑,該文章團隊發布長文回應稱:「文章不是新聞報導,這是一篇非虛構寫作,故事背景、核心事件是絕對真實的。」針對被網友指出的文章中的謬誤,該團隊表示是為了保護當事人隱私。「沒人能編出一個真心的故事。有時候人們所謂虛假的質疑,都是因為不曾經歷。」

然而文章團隊這番回應未能澆滅許多人的心頭怒火,再度掀起對咪蒙系自媒體「誇大其詞」「標題黨」「煽動情緒」等問題的口誅筆伐,甚至有不少讀者對咪蒙進行了取關。目前,微信公眾號「才華有限青年」因內容違反了《即時通信工具信息服務發展管理暫行規定》,被禁言60天;咪蒙於2月1日在微博上發文稱,針對咪蒙團隊在網上引發的負面影響,表示誠摯歉意和深刻反省,故即日起「咪蒙」微信公眾號停更2個月,「咪蒙」微博永久關停。

針對「才華有限青年」團隊在公開聲明中提出的「非虛構寫作」不是「新聞報導」的說法,不少評論者指出了其中的謬誤和危險之處。媒體人張豐在「南都周刊」公眾號刊文認為,這類文章代表了雞湯文工業化的新階段,它不但可以製造焦慮、製造觀點,也可以製造事實。而這類虛構的且流量巨大的所謂非虛構作品,對於認真採訪寫報導的記者來說,就是一個巨大的諷刺。

另一方面,該文對當下正在蓬勃發展的「非虛構寫作」也起到了警醒的作用。在張豐看來,「非虛構」的優勢在於其精良的敘事能力,然而讀者的預期是,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而不是小說,因此,「真實」是「非虛構」合法性的重要來源。但諷刺的是,事實上,人們無法像要求新聞記者那樣去要求非虛構寫作者,一切都依賴於創作者的良心和底線。「隨著媒體介入核實,人們會發現它全部是虛構的——所有的細節都是編造的,但是你的感動卻是真實的。咪蒙們總是能夠成功,以至於現在可以在文章中公然嘲笑讀者的智商了。對她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雙重侮辱。」

「騰訊·大家」專欄作者、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學者魏武揮認為,這類文章與其說是「非虛構寫作」,不如說是早些年流行的「報告文學」。報告文學是一種介於新聞與小說之間的文體,它既有一定的客觀事實為基礎,也有加工編造的一面。國外也有「非虛構小說」的說法,如根據1959年美國堪薩斯州一起滅門事件改編的《冷血》和加西亞·馬爾克斯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小說《一樁事先張揚的兇殺案》,然而這兩部作品都包含了作者大量的調查採訪。

魏武揮指出,報告文學作者往往會辯稱自己寫的不是小說,而是真實事件。在傳統媒體興盛的時代,《讀者》《知音》《故事會》都有濃重的報告文學色彩,且讀者甚眾,如《知音》曾創造過單期過千萬訂閱的記錄。然而,從媒體傳播學的角度來看,新聞報導和報告文學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格與價值取向,前者強調真實性,後者強調可讀性。與此同時,對於整體受教育程度仍然有限的廣大中國讀者來說,可讀性比真實性更重要,更能吸引他們的閱讀和轉發。而今,流行於微信公眾號的此類「報告文學」最有心計的一點,就是它們從來不會聲明自己有虛構加工的成分,而是借用新聞報導的「真實性」來作為增加「可讀性」的籌碼。

咪蒙作為一位曾在《南方都市報》工作過12年、受過高等教育、既熟知嚴肅寫作規範又深諳大眾讀者趣味的自媒體人,咪蒙的經歷,反映了一位傳統媒體人在遠離追求啟蒙式價值觀、全面轉向大眾之後取得的商業成功及引起的眾生喧囂。2017年,《GQ中國》刊文《咪蒙:網紅,病人,潮水的一種方向》,點明了咪蒙正代表了當下內容創業浪潮的一種方向。

2015年,前《南方都市報》記者馬凌化名「咪蒙」開始公眾號寫作,並迅速走紅。她在《如何寫出閱讀量100萬+的微信爆款文章》一文中總結了12個寫作方法,比如「你的切入點要獨到」「你的標題要簡單粗暴」。她在接受GQ採訪時談到,公眾號文章閱讀量高的秘訣,就是緊跟「熱點、金錢、性、暴力」,好的題目要態度鮮明,有一定的冒犯性,要能夠引起讀者站隊。她發明了「場景式寫作」一詞來解釋公眾號寫作的特點:「公眾號附著於社交工具之上,是一個輕閱讀的場景,類似在咖啡館與好友談心。」她認為,微信時代的寫作方式就是去自我化,講目標讀者有共鳴的故事。

「咪蒙」公眾號果真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它是2016年上升速度最快的微信公眾號之一,在一年之內,依靠《致賤人》《懵逼了!我的兒子失學了……》《生活不只有詩和遠方,還有傻逼甲方》《有趣,才是一輩子的春藥》《永遠愛國,永遠熱淚盈眶》等一系列風格偏激的文章引發了8場公眾論戰;另一方面,它深受廣告主的追捧,是廣告報價最高的自媒體之一,據悉,截至2017年3月,其頭條報價68萬元。

由此可見,只要以咪蒙為代表的自媒體不改變追逐流量的定位,類似的爆款文章仍將繼續出現。在咪蒙的南方都市報前同事馬一木看來,咪蒙能夠吸引千萬粉絲,已經無法單從技術上解釋,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正說明了,當下這個時代需要一個咪蒙,用雞湯文來彌補一個群體的「大學專業知識教育的缺失、情感教育的缺失」。縱使傳統媒體如何「咬牙切齒」地批判,恐怕也不得不接受這一現實。

……………………

相關焦點

  • 「咪蒙系」的末路:從百萬粉絲到被封號,「青年大院」用了一年
    但「青年大院」被封的確不冤,因為它喪失了表達者最起碼的誠意。他們輸出的不是觀點,更不是自我。三個矩陣號一個主打愛國,一個主張中立,剩下一個走的則是批判公知的路子,面對同一個事件,正反話用不同帳號發表。可謂是看人下菜碟,處處有知音,總有一個適合你。
  • 從安妮寶貝到慶山:美麗童話還是殘酷現實
    當安妮寶貝的文字在市面上出現,我險些以為我那位同學現身了。安妮精準地描摹出了某種狀態下的少女的內心,安妮寶貝有龐大的讀者群,她的讀者,依然以中學生為多。其實青春期的孩子,是最嚴肅的閱讀者,未經過真正的世事,心底的傷痕才有強大的存在感,會如醉如痴地響應虛構的世界。然後,內心被觸動的部分,隨著長大而逐漸泯滅或者痊癒,有些人就會退出安妮的陣營。
  • 考古初代毒雞湯教主咪蒙,販賣焦慮的節奏大師
    別人紀年是按2016年,2017年來算的,而營銷人是按年號算的:「自媒體元年」、「直播帶貨元年」、「短視頻元年」……這些年號永遠只有元年,沒有二年,因為風口變得太快,往往這個風口的錢還沒賺完,下個風口又裹挾著資本和流量撲面而來了。一代版本一代神,每個風口都帶來了一個時代,每個時代都創造了一批財富神話。
  • 復旦中文系百年系慶講壇:這是非虛構的好時代,寫小說卻很難
    12月2日晚,在嘉潤·復旦全球華語大學生文學獎系列活動暨復旦大學中文系百年系慶講壇上,他們以「經驗與虛構」為題進行了對談。虛構越來越難,王安憶、賈平凹愛看非虛構文學作為一個小說家,王安憶把虛構視為最首要的任務。
  • 新京報2018年中書賞 | 國外文學 + 非虛構/傳記
    從年初至今,推向閱讀市場的圖書數不勝數,我們按照華語文學、國外文學、非虛構/傳記、藝術、思想、歷史、社科、經濟、兒童/教育、新知/生活十個大類, 每個類別從成千上萬本好書中遴選出六本,共計60本好書以饗讀者。
  • 從「安妮寶貝」到「慶山」 重複還是轉身?
    從安妮寶貝到慶山,作家的改名其實也象徵一種「轉身」,仿佛開始遠離都市,向山而尋,自然,遠離塵囂。慶山保持和媒體及受眾一定的距離,但她的書寫主題依舊和時代貼近,相向而行。讀者對作家的接受,她的小說風潮,也幾乎與昆德拉、村上春樹等作家在中國流行相同步。
  • 安妮寶貝談改名:以現在的心境 可以有個新名字
    安妮寶貝是出版圈的一位「隱者」。多少年來,大家對於這位作家只見其文,難見其人。她幾乎從不出席任何公開活動,連為自己新書「吆喝」也毫無興趣,更別說籤售了。這些年來,安妮寶貝書是一本接著一本出,但卻很少接受採訪。  昨天,長期處於「隱身」狀態的作家安妮寶貝破天荒地出席了自己改名「慶山」後推出的首部作品《得未曾有》新書沙龍。
  • 詳解十八界之「意法識界」
    異意不同,應無所識:意識心跟意根如果不同的話,那麼意根是心法,那意識就變成了色法;或者意識是心法,意根是色法。這兩者體性是不是雜亂吶?所以「異意不同,應無所識」。兩者一個是心法,一個是色法,這兩者誰生誰?到最後來講,誰都不認識誰。意識它就是起這個分別作用,如果不認識誰,它有沒有分別作用了?沒有了。
  • 創業「快看漫畫」之前,偉大的安妮已經摸清了你的少女心
    (原標題:創業「快看漫畫」之前,偉大的安妮已經摸清了你的少女心)
  • 非虛構文學影視化,一場失敗的「跨界」
    2016年之後,此類型的電影邁入了大製作時代,票房屢破10億門檻,因為市場潛力不可估量,也吸引了諸如博納、北京文化、阿里影業、萬達影視等知名公司的投資。 如果說此前評估一部電影能否獲得商業成功,依據的是內容與表演,那麼2016年之後的非虛構類電影提供了一個新維度——能否在合適的節點點燃大眾情緒。
  • 咪蒙95後團隊:我們不只是月薪5萬的大四實習生
    開號8個月、粉絲50萬、廣告費單條10萬、打開率30%多的95後公眾號「才華有限青年」,跟開號28個月、1300萬粉絲、廣告費高達75萬且話題不斷的頭部號「咪蒙」隸屬同一家公司。   說完哈哈一笑:「應該給我們頒個最佳吹牛大獎。」   咪蒙在公眾號上看重「女性」這個趨勢,才華有限青年聚焦的則是「95後」。   95後最關心的事是什麼?   才華有限青年給出的答案是「友情」。
  • 「強國教育叢談」數字時代大規模「因材施教」實施路徑探析
    孟子主張人性本善,但由於環境和個人修養不同,而造成個體才能上的差異。他主張對教育對象進行分類,針對不同的受教育者採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才者,有答財者,有私淑艾者」。[4]孟子認為,君子教育的方法有五種:有像及時雨潤澤化育的,有幫助養成品德的,有幫助發展才能的,有解答疑問的,有(靠品德學問使人)私下受到教誨的。這五種就是君子施行教育的方法。
  • 「數碼寶貝」新企劃啟動!將推出全新動畫!
    「數碼寶貝」新企劃啟動!將推出全新動畫! 動漫 騰訊動漫 ▪ 2016-05-20 10:27:16   近日,萬代、萬代南夢宮娛樂、東映動畫3社聯動,將要推出「數碼寶貝大冒險」的玩具、遊戲、TV
  • 邱德光新作| 這座空中廊橋 是「兩棟建築」和「一個家」的距離
    我至今記得,女主人拿出了一份 30 頁的 PPT 及 EXCEL 表格,向我們講述她對家宅中每個空間的想法,細緻到列出每個空間的最低需求面積。  那份PPT的標題我仍記憶猶新 ——「 我們的家:致生活與生命的本質」。
  • 袁傑偉點燃大學非虛構文學創作夢想
    《人民文學》在二〇一〇年第二期設置了「非虛構」欄目,試圖讓「非作家」和普通人也參與進來,但多年來的創作實踐證明,「非虛構」已經成了一種另類的「知識分子寫作」。非虛構」寫作的意義被確定為「探索比報告文學或紀實文學更為寬闊的寫作,不是虛構的,但從個人到社會,從現實到歷史,從微小到宏大,我們各種各樣的關切和經驗能在文學的書寫中得到呈現」。
  • FS新作要虐出新高度?《只狼》文件內藏新作線索,代號就是GR!
    很多人都知道,遊戲的文件裡會包含著很多信息,一些掌握了技術的大神還能把遊戲解包,獲取到一些沒被公開出來的內容。近日,國外就有大神通過解包《只狼:影逝二度》的配置文件,從代碼裡挖出了開發商FromSoftware下一款遊戲的線索!
  • 「故鄉紀事·愛故鄉非虛構寫作大賽」頒獎典禮在深圳舉辦
    為了更好地反映新時代新鄉村的新面貌,也為了推動大家熱愛故鄉、發現故鄉之美,2019年農曆歲末臨近,北京愛故鄉文化發展中心(愛故鄉文學與文化小組)、西南大學中國鄉村建設學院、新青年非虛構寫作集市與《崖邊》公眾號共同發起「故鄉紀事·愛故鄉非虛構寫作大賽」徵文活動,期待各行各業的朋友們用非虛構寫作的方式來寫故鄉人、講故鄉事、抒故鄉情,寫作者既可以是返回故鄉過年的外來者,也可以是在本鄉本土建設家鄉的實踐者。
  • 37歲安妮海瑟薇胖了?產後近照曝光
    產後不久,安妮海瑟威旋即在今年 1 月復出出席影評人票選獎(Critics' Choice Awards)頒獎典禮,當時的她以一身超深V金色禮服亮麗現身,身材依舊火辣,渾圓雙峰更是一覽無遺,讓網友大讚:恢復超神速!沒想到成為二寶媽的她,最近卻被拍到疑似發福了?
  • 淺談天台宗的「五時八教」核心判教思想!
    所謂判教者,又稱教判,乃判釋佛陀一代時教之內容。判教亦即是對所有佛經中之各種教義,在內容上作一整理與評介,在地位上作出價值判斷及安排。佛教在印度的發展過程,是先有原始佛教,接著是部派佛教,然後大乘佛教興起,跟著分為空宗和有宗二個大乘派系,最後便是密教的蓬勃,之後佛教在印度便式微了。在每一個時期中分別產生不同的佛教經典,反映當時佛教的思想發展。
  • 電視劇《七月與安生》首播,安妮寶貝與瓊瑤之間,差一個女主角嗎
    但是無論是電影還是電視劇版的《七月與安生》,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從導演曾國祥到崔亮,從演員周冬雨和馬思純到沈月和陳都靈,都非常年輕,或許他們更能演繹出安妮寶貝心中想要的那對靈魂伴侶「七月與安生」。《七月與安生》的作者安妮寶貝,有著「文藝教母」的稱號,是當代大陸言情小說偶像級作家,多部暢銷作品都將陸續改編成影視劇,比如宋茜主演的《八月未央》等等,單從言情小說創作角度和名氣上來看,或許可以致敬寶島作家瓊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