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武漢軍區第43軍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除以129師配屬給第42軍攻打高平外,軍主力向諒山省祿平方向進攻。其中第一階段作戰主要是牽制祿平、諒山地區之敵,使其無暇北援高平;第二階段作戰主要為配合第55軍圍殲諒山守敵。
在諒山戰區內,第43軍主力主要起了一個助攻部隊的作用,並沒有唱主角。不過,第43軍主力出境作戰24天,在相對獨立的作戰地域內,精心運籌,英勇作戰,打得有聲有色,也相當精彩,不愧為享譽光榮戰史的英雄部隊。
根據廣州軍區前指的命令,在第一階段作戰(2月17日至26日)時,第43軍主力以一部兵力對愛店當面之敵進行牽制性進攻,佔領有利地形,查明情況。其意圖是以第43軍主力牽制祿平、諒山之敵,同時在正面以第55軍攻擊同登,總體上都是配合軍區主力在高平方向的作戰,不使諒山之敵北援高平。
雖然只是偏師的牽制性作戰,但第43軍首長決心慎重初戰,以「殺雞要用牛刀」銳利手段,集中優勢兵力火力,雷霆一擊,速戰速決。針對愛店當面的越南支馬、龍頭、540高地、長條山地域約12公裡正面內,有越軍的地方軍3個步兵營左右守敵,第43軍在第一波攻擊中就動用127、128師的11個步兵營另3個步兵連兵力,形成對越軍4:1以上的兵力優勢。在火力上,集中了師屬以上的9個炮兵營,還有廣州軍區獨立坦克團的1個坦克營,對當面越軍形成了10:1以上的火力優勢。
在戰役設想上,第43軍決心將優勢兵力同時投入戰鬥,以兩翼包圍、多路穿插、側後攻擊的手段發起突擊。不惜一切代價堅決消滅一線地域內的守敵,實現初戰必勝,速決全殲,打開口子,逼近祿平,為第二階段作戰創造有利條件。
針對當面越軍主要是守山頭、卡公路、支撐點式防禦的態勢,第43軍著重強調要大膽乘敵間隙,從兩側穿插敵後,達到四面包圍;穿插距離掌握在軍、師炮火射程之內,隨時能以火力支援;實施多路穿插,各路可互相策應,使越軍難以伏擊。穿插時機是利用夜暗秘密進行,發揚中國軍隊善於夜戰的傳統,穿插路線選擇在越軍預想不到的地方,以達到出敵不意的效果。
從戰後繳獲越軍諒山省獨立第123團1營的作戰方案來看,該敵是設想中國軍隊首先沿愛店至祿平公路實施主要突破,然後向兩側高地發起進攻。雖然也曾預計中國軍隊會同時以排級規模的小分隊向該營防禦陣地側後迂迴,但卻未能想到插過來的竟然是1個步兵團兵力,其路線選擇在高峻難行的公母山麓,而且穿插目標是直接指向支馬、龍頭地域的防禦核心陣地612高地和400高地,實在是凌空一記重擊。
實戰中,127師以379團正面進攻支馬,381團翻越公母山直插龍頭側後。當各路穿插部隊秘密插入支馬、龍頭越軍縱深2-4公裡時,守敵竟然毫無察覺。381團7連攻打612高地時,越軍還在睡覺,大都穿著褲衩,倉促應戰。由於穿插部隊行動隱蔽迅速,攻擊開始後6個小時,即已深深楔入越軍縱深。遺憾的是,因381團攻擊18號高地受挫,沒有按時攻佔400高地,以致第一天未能徹底關死支馬、龍頭地區守敵的退路。直到第二天重新組織攻擊,才大部殲滅了敵人。對於540高地之敵,128師也採取了兩翼合圍的戰術手段,切斷了守敵東西兩側的退路,形成了「關門打狗」的態勢。第43軍集中優勢兵力,牛刀殺雞,保證了作戰自始終均有足夠的兵力實行多路穿插,連續攻擊,較快地突破了越軍防禦,打開了口子,實現了第一階段的作戰目標。
在第二階段作戰(2月27日至3月12日)時,廣州軍區前指命令第43軍主力首先打下祿平,爾後沿4號公路向西發展進攻,與第55軍共同攻打諒山。這回是要第43軍主力從側後向諒山之敵出擊,配合正面的第55軍將其圍殲。
經過第一階段作戰,越軍諒山省獨立第123團遭到沉重打擊,團部帶剩下的1個多營退守到祿平縣城東北側的班快、破挖一線陣地扼守,還有約1個營踞守巴散附近要點;而越軍338師的461團、462團也由亭立地區推進至祿平以東的奇窮河南岸地區,並在河北側派有警戒分隊。針對當面敵情,第43軍以127師打主攻,沿公路兩側向祿平實施主要突擊;128師主力在127師左側和奇窮河以北向祿平東側實施助攻,並以一部兵力堅守要點防敵338師向軍翼側進攻。
前邊打過一仗後,第43軍攻擊部隊已有了一些經驗,察覺到當面越軍有炮火不多、士氣降低、兵員缺額等弱點。因此,在兵力運用上,大體上是以1個多團打敵1個營,以1個多營打敵1個連,仍以優勢兵力殲敵,但較第一階段作戰有所減少。由於對越軍縱深部署情況了解較少,隨著戰鬥的發展,第43軍戰線拉長,側翼愈加暴露。據此,在戰術運用上強調穩紮穩打,以多路並肩突擊,逐要點、逐陣地形成包圍迂迴,各個殲滅的戰法。
實戰中,127、128師並肩突進,交替攻擊,進展速度很快,比較順利地擊潰了當面守敵,攻佔了祿平縣城及奇窮河以北各要點。在下一步攻佔迷邁山的戰鬥中,127師於錯綜複雜的局面中抓住戰機,奔襲搶渡奇窮河,一舉奪取迷邁山,切斷了諒山守敵的退路,與第55軍共同形成了進逼河內的態勢,達成了廣州軍區前指規定的作戰目標。左翼128師爬上海拔1000多米高的公母山脊,攻殲了巴散之敵,保障了127師突擊迷邁山的右翼安全。
從第43軍在祿平地區進攻戰鬥的總體指揮上看,堅持了集中兵力,穿插包圍,各個殲敵的作戰方針,步調緊湊,銜接有力,未出現大的失誤,實現了預先設想的速決殲敵的意圖。
在具體戰術上,針對越軍在祿平地區主要以支撐點防禦的態勢,第43軍各部隊在攻打支撐點時,基本上採取了小群多路,把主攻點放在守敵側後的打法。在第一階段作戰中,步兵攻佔的28個越軍支撐點裡,有25個主要是從側後打上去的。在戰鬥打響的頭兩天,有些部隊戰鬥隊形密集,攻擊方式呆板,造成較大傷亡。127師在攻打支馬、龍頭的作戰中,共殲敵827人,自己傷亡500餘人,敵我交換比為1.5:1。加上128師在戰鬥中的殲敵與傷亡,第43軍在第一階段作戰的敵我交換比為1.3:1,這個傷亡有點大了。經過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在第二階段作戰中,第43軍各部隊調整了戰術,注意以小群多路攻擊,在火力與運動結合上也越打越好,越打越熟練,傷亡越來越少,使敵我交換比變成了3:1。
在撤軍回國時,第43軍部隊大打「回馬槍」,主動尋機打擊尾追越軍,戰果輝煌,這在1979之戰全線各部隊中也是比較突出的。
第43軍主力方向的作戰,總的來說,是到外區配合兄弟部隊作戰,是配角。對此,該軍褚傳禹軍長話說得很謙虛,認為本軍沒有遇到兄弟部隊那麼多的困難和考驗。誠然如此,第43軍主力在前後兩個階段的作戰中,運籌精確,進展迅速,從始至終均基本按預定計劃和要求行動,完成了廣州軍區賦予的各項作戰任務,這並不是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