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妙面爸英語方法
這次分享一個重要的主題:為何要精學?難道採用母語式自然習得不行嗎?
1 學英語用自然習得不行嗎?
母語者在英美國家學英語,似乎不需要精學。這是很多人觀察到的情況:只要大量聽說讀寫就可以了,英語自然就很高水平。
所以很多人觀察到這個情況,就覺得,只要模仿英美孩子學習語言的模式,就可以學好英語。
於是,很多家長甚至老師,以學過的英語資料的多為第一標準:
這個孩子多久聽完神奇樹屋,那個孩子多久搞定整套哈利波特。
他們仿佛以完成多少部繪本分級故事原版書為學習唯一和至高的目標。
其實這是不對的。因為學習數量不是學習質量,學習速度不是學習效果。
當然,大量輸入確實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能搞定一整套素材,也是一個不小的成績。
不過很不夠。
學英語不能機械照搬自然習得。因為所謂的自然習得的條件,其實中國人學英語是達不到的。
2 國內外學習英語的差距
因為,國內和國外學習英語的環境有顯著的差距。
差距至少有以下兩個:
1、時間資源不同
英美國家幾乎一天除了睡覺,24小時都是英語輸入,而睡覺時做夢和潛意識處理信息,用的都是英語。國內的英語學習者,頂了天就是每天學1-2小時。
2、語言資源不同
在英美國家,隨時都有純正的英語輸入,而在國內。純正的輸入,就是只有那些英語原版的材料。
日常交流中,則難以有英語純正輸入,更難有英語輸出的機會。
所以在與英語國家相比,中國人這種英語輸入,是比較被動的,機械的,灌輸式的。必須將輸入活化,必須創造更多輸出訓練機會。
這就要我們思考一個問題,我們必須用好這每天黃金的1-2小時,優化其投入產出比。
3 記住一個單詞要重複多少次?
大家估計都聽說過一個記憶遺忘規律。
也就是說,要學的東西要重複多次,才能保存在長期記憶中。
具體有哪些研究呢?
我給大家3個比較重要的語言學研究。
1、Horst等人在1998年的研究表明,學習者閱讀小說,至少需要接觸同一個單詞8次才能習得詞彙的意義。
2、Waring和Takaki在2003年的研究表明,同樣讓學習者閱讀小說,需要至少接觸同一個單詞20次。才能學會某個單詞。
3、Webb在2007年發現,使用句子做閱讀材料,需要至少10次才能學會某個單詞。
記住一個單詞,要重複從8到20次。我們看到,掌握詞彙對生詞復現率的要求非常之高。
如果我們只是讓孩子學泛泛不系統的英語材料,就難以保證這個接觸頻率。
在隨機學一部小說、動畫片或者閱讀材料中,只有少數生詞重複次數能達到上述要求。
為什麼呢?
因為既然是生詞,就是以前很少出現的詞,出現頻率當然就很低拉。
這要就造成一個矛盾:
生詞出現頻率天生低 VS 生詞掌握必須多次接觸
這個天大的難題。
所以,這個就是在所有英語學習者面前的攔路虎,也是所有英語教育者,包括老師和家長面前的大山。
4 精學是解決問題之道
精學,正是克服國內外學英語環境差異和生詞詞遺忘難題的利器。
精學,就是同樣一次材料反覆學。
1、精學解決國內外英語環境差距問題
對同一個材料進行反覆聽說讀寫交流的一體化學習,就迅速將這個材料刻錄到了人大腦裡,就迅速從輸入過度到了輸出,將提高輸入輸出量變成了有效轉化率。
精學模式,甚至比母語習得的速度還快。因為母語學習是靠大量材料隨機學和方式隨意的訓練。而精學是精選材料的刻意訓練。
實際上,精學是將基礎語言能力提升和高級語言藝術訓練這兩個階段放在一個階段做了。
這就是生活隨意聊天和相聲演員訓練的差異所在。
很多人聊了一輩子天的語言學習效果,不如去相聲培訓中心科學訓練一個月。
刻意訓練,就減少了所需要的學習時間,解決了國內外英語環境差距問題。
2、精學解決了生詞記憶和運用問題
精學的反覆性,一個生詞何止重複了幾百遍?根本不用擔心遺忘的問題。
所以,精學本身就是複習。
3、精學目標是演講家般的高質量輸出
比起一周粗略地聽完一本哈利波特來說,將jr的一個科學主題在一周內達到複述演講交流的程度,要給與更為優先的安排。
有的家長會問,一周才能學一個科學主題,這樣學習學習英語安排的體系是不是太慢?別人有些培訓機構一天孩子還讀完一本小說呢!
我想這樣回應:能讀懂能聽懂,並不意味著能說出來,能寫出來。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之間的鴻溝差了不止十萬八千裡。
大家可以試試,拿一個最簡單的低一級別的兒童啟蒙雙語對照讀物,遮住英文,對著中文說出來。看能說對幾句。
其實,即使過了英語六級的人,要想純正表達也是很困難的。
再拿中文舉個例子。很多人看了大量的小品,相聲和幽默故事。但是沒幾個人能將一個簡短的笑話順利的說下來。即使能完整表達,也是冷場沒效果的。可見刻意訓練的重要性。
所以我們的精學,是一條語言學習生命線。
有一次,一位學員家長問妙面爸:「今天聽Sonw white一遍,他就聽懂了,只有一兩個單詞不懂意思。平時也是,一篇文章放著,他看不懂,我一讀他就明白了,等他讀和寫就完了。這樣是不是就過關了呢?」
我們精學的目標一定是輸入+輸出。聽懂讀懂了,理解了,只是輸入,這只是基礎的基礎的初級階段而已。
輸出表達出來,則有四大標準:
1.語音的標準性
2.語法的規範性
3.用語的細膩性
4.題材的豐富性
妙面爸我自己讀英文小說,一天如果讀個三,四個小時,兩天可以讀完一本200頁的。
但是讓我學k12的科學題材一篇英語課文,一共5分鐘長度,不足800字,我要學整整一周才能比較好的複述和演講出來,進行自如交流。
精學的目標就是爛熟於心,表達自如。而不是泛泛而學的半吊子。
我們在表達輸出上,是要對標英美等國家有演講和公共交流文化這樣的一個標準,所以我們學完以後,身份就是一種演講者,是一種TED演說家的一種形式出現在大家面前的。
這也是一種翻轉課堂,就是把單純的學變成自己能教,能夠在眾人面前演講,這樣的話孩子是學會一門外語,而是更加訓練了語言表達組織能力,思維的批判能力,以及臨場的風度。
就是很多人包括我們家長到了工作以後,大學畢業多年以後,還沒有得到基本訓練的一個痛點和弱點,我們要從孩子很小的時候開始抓。
5 如何解決精學的內部矛盾?
精學不都是容易的,因為精學裡也有矛盾。
因為人有天生喜新厭舊的習慣。就算是孩子也是如此。
這就讓精學產生一個矛盾:
精學需要反覆學習 VS 人喜新厭舊的天性
這個問題的解決成為英語學習是否高效的關鍵問題。我們採用的解決方式,有兩個。
1、我們選擇卓越的材料。
我們挑選的材料,包括三個要素:
一是,內容超級有趣。
二是,朗讀超級生動
三是,音效超級逼真。
朗讀的生動性,其實也包括背景音樂的輔助。
一旦具有這三個要素,就容易百學不厭,百聽不厭,百讀不厭。
就無形中讓相同的單詞、語法、句子重複多次也不會厭煩。遠遠會超過20遍這個要求。
2、我們選擇多樣化的學習方式。
就算材料再棒,我們如果只採用單一機械的方式學習,也會陷入枯燥。
為了說明我們的不僅僅是理論,而是踏踏實實的實踐,我們以妙面爸K12翻轉課堂為例。
在課前、課中課後,在家校共學和社群生態的基本框架下:
(1)我們採取了豐富多彩的學習方式
學習方式有:光聽不看,觀看視頻,指聽文本,跟讀音頻,朗讀音頻,聽閱文本,做課後習題,做改寫練習,做複述,做演講,做交流。
每一種學習方式所學的是用一材料,但是活動的不同,帶來的感受,強化的方便都是不同的。
(2)我們採取不同形式多種練習素材
比如我們中階採用的是brainpop jr,裡面有配有簡單測試(Easy Quiz )、複雜測試(Hard Quiz)、繪圖(Make-a-Map)、單詞複習(Word Play)、遊戲(Game)、繪畫(Draw About It)、寫作(Write About It)、活動(Activity)、笑話(Belly Up)、口語(Talk About It)、腦筋急轉彎(Pop a Joke)等配套練習。
此外,還有教學大綱和教學設計的課程理念(Lesson Ideas)。一共是有12個輔助練習和材料。
(3)我們使用了N個同主題的泛學拓展材料
同主題的涵蓋單詞基本一致,但是內容卻豐富多彩。
這樣,每個活動和學習材料中具有的體驗是有差異的,會進一步豐富訓練的維度,而且大大增強了學習的興趣,避免了不厭其煩的可能性。
而在課堂上,我們利用詞彙深度解析,句型靈活操練,文本內涵分析等方式,進一步擴大了素材的廣度和深度。把單純學,變成了學了就能用。
這種以用為學的方式,也是一次翻轉。翻轉了用和學的關係。讓孩子知道了,學不是光是為了學。
這是我們賦予翻轉課堂的新涵義。
如此一來,一個分級故事和一個jr主題,不僅僅是聽懂讀懂大概就夠了,而是把它學到骨髓裡,學到血液裡。
中國古人說,上氣勢之不如斷其一指。無比正確。
綜上所述,對於學習時間非常有限,英語資源極度匱乏的國人,精學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國人學英語,一定要精學為本,泛學為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