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洪鑫誠】
臺灣「九合一選舉」如期上演,開票過程異常精彩,不少結果出人意料。
首先,選前外界的確預估國民黨選情佔優,但通常認為能奪回「半壁江山」已能令人滿意。然而連國民黨人自己都沒有想到的是:曾把自己打趴下的民進黨,這次居然這麼不經打。
藍色浪潮席捲全臺
美國民主黨在中期選舉中沒有掀起的藍色浪潮,竟然在臺灣的「中期選舉」上演。韓國瑜拿下高雄,盧秀燕奪回臺中,藍營候選人接二連三宣布當選,而丁守中和柯文哲不相上下。一夜之間,全臺政治版圖翻天覆地。對比2014年「九合一選舉」,藍、綠、白的縣市長席次對比從6:13:3變成15:6:1,國民黨以橫掃千軍之勢捲土重來。
其中,在最關鍵的「六都」戰線,國民黨也把藍綠勢力對比從四年前的1:4,逆轉到現在的3:2,不僅以絕對優勢守住新北,還一舉從綠營手中拿回選前最為勝負難料的高雄、臺中。
都說風水輪流轉,這次轉得觀眾頭都暈了。想起去年一位臺灣朋友便曾對我感慨,沒想到民進黨崩壞得如此之快。而今,臺灣人用選票讓心聲成為了現實。
如果藍營還有什麼「美中不足」的話,當屬丁守中在臺北的惜敗。這場馬拉松式的開票,歷經十個小時,終於在凌晨2點半決出勝負,柯文哲以不到千分之三的微弱優勢險勝,臺北市也意外成為本次選戰最大的「心跳擔當」。
不過,遠超預計時長的選舉過程本就有違規之嫌,由於此次「大選綁公投」,且有創紀錄的10個「公投案」,加之臺北市民對「公投案」投票踴躍,開票速度大受影響。結果,臺北一度「邊開邊投」長達3個小時,此舉也遭到丁守中陣營強烈質疑。
顯然,如果選民在原定投票截止時間之後繼續投票,一邊開票結果已經在各大媒體渠道熱播,投票意向很難不受影響。畢竟,姚文智幾乎是開盤就退出了角逐,原本想投他的親綠選民可能轉投柯文哲而非藍營的丁守中。
丁守中提起「選舉無效」訴訟,圖自東森新聞雲
對此,丁守中陣營已公開質疑「中選會」放水,表示臺北市為全臺唯一以綠白合作操作棄保,投開票過程疑點重重,並隨即和律師團決定馬上步行趕赴臺北地院,提起「選舉無效」訴訟,以及請求查封票箱,凌晨3時15分和支持者等人浩浩蕩蕩抵達遞狀。不過,選舉結果料難因此有實質改變。
藍綠黨內權力格局大洗牌
無論如何,民進黨的閃崩和國民黨的大勝已經塵埃落定,而「九合一選舉」歷來是執政黨的期中考試和下屆大選的前哨站,這場大戰最現實而重要的政治意義,即是臺灣藍綠兩黨黨內派系,乃至全臺政治格局的重新洗牌。
綠營方面,蔡英文已經宣布辭去民進黨黨主席職務,為選舉的大敗負責。另外,臺行政機構負責人賴清德和「總統府秘書長」陳菊也都請辭,但均被蔡英文當局慰留。
蔡英文辭去民進黨黨主席職務,圖自中時電子報
經此一戰,蔡英文受到重創,不僅連任希望渺茫,黨內地位亦受挑戰,民進黨各派系的權力平衡亦就此打破。
首先,民進黨內長期最強的派系「新潮流」雖然樹大招風,因而此次損失重大,但仍保住桃園、臺南兩都,以及屏東等綠色版圖。反觀由林佳龍、遊錫堃領銜,過去幾年不斷崛起,乃至在黨內縣市長候選人提名當中已對新系造成挑戰的「正國會」,卻因黨內中生代明日之星林佳龍失守臺中而元氣大傷,很難再有足夠的制衡能力。
其次,先前依靠選舉人氣被綠營推為共主的蔡英文,在黨內本就缺乏派系支持,從當選到執政都不得不依賴新系人馬,同時拉攏「正國會」、謝系等力量,並積極發展所謂「英派」人馬。而今蔡英文因敗選辭去黨主席,「英派」面臨分崩離析的風險,其本人也更要看新系臉色。
反觀曾被蔡英文點名北上,形成「蔡賴體制」以共擔風險的新系大將賴清德,選後第一時間表態請辭並獲慰留的他,受到的衝擊比蔡小得多,完全有實力再圖進取。更不用說,新系的希望之星鄭文燦此番在桃園大勝,是綠營難得的欣慰。
那麼之後,陳菊會支持落魄的蔡英文,還是轉向以新系自己的力量為最主要考量,將決定民進黨之後的走向,而民進黨新任黨主席花落誰家,將是觀察此事的風向標。
當然,國民黨方面也將經歷劇變,韓國瑜、盧秀燕、侯友宜成為「六都市長」之後,其在黨內一舉晉升「大佬」,而目前坐鎮「中央」的吳敦義等老面孔,雖然並未身先士卒,但檯面上仍是他們帶領國民黨走出危難,因而同樣威望大增。畢竟,吳敦義作為黨主席,而國民黨的勝利超乎預期。
由於「九合一」距離下屆「大選」時間有限,而國民黨推出候選人通常也需經歷數月的流程。目前,黨內三個新「諸侯」都方將入主市政,幾無可能馬上搶攻2020。數來數去,國民黨目前最有可能在兩年之後出戰大選的,或許還是只有老一代的吳敦義和中生代的朱立倫等人。
因而拿下15縣市之後,未來國民黨的「中央」和地方關係如何互動,能否將「九合一」的藍色浪潮延續到2020,合力推出最有希望的候選人,依舊值得觀察。
「無色覺醒」成新常態
兩黨之外,臺灣的整體政治格局悄然生變。韓國瑜的成功是一個極佳例子,事實上,高雄一戰用「韓國瑜的勝利」而非「國民黨的勝利」來形容更為準確。
這一點,國民黨人也心知肚明,韓國瑜正是因為「不像國民黨」,也不打意識形態牌,而以務實、經濟訴求直擊高雄求變的民心,因而才能在傳統的綠地掀起藍色旋風。
一來一回之間,藍營如果尚未被勝利衝昏頭腦的話,或許最該總結的是,從上屆的慘痛到如今的狂歡,國民黨作為一個政黨本身又有多少可喜的變化呢?
在經歷了藍綠反覆執政,接連崩壞之後,臺灣民眾總算把喊了多年的「超越藍綠」的口號逐漸轉化為實實在在的選票。據臺灣《聯合報》選後總結,臺大政治系教授張佑宗、內華達大學助理教授王宏恩等人都指出,這次「九合一選舉」呈現「藍綠支持萎縮,中間選民成長」的明顯特徵。
現在,「拼經濟」已經比「拼政治」迫切得多,「西瓜」憑藉基本盤躺著當選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在這一點上,用腳投票,西進大陸的臺灣民眾人數日增,也是相似的道理。
截圖自「聯合新聞網」
同時進行的「公投案」也表明,政黨迎合、利用各路民意的操作,至少不會像過去那樣順風順水。「東奧正名」以及同性婚姻等社會關注的熱點議題,確實拉升了選民的投票熱情,拉抬投票率,但也讓政黨對民意的無知或說「裝作」無知暴露無遺。
「東奧正名」連本地運動員和美國都不支持,淪為笑柄。而關於同性婚姻合法化的5個「公投」,結果挺同方全部大敗。
部分原本反同的政治人物(藍營為主)一方面受到同性婚姻合法化運動的影響,另一方面又不願丟失保守群體的支持,因而轉向相對摺中的「立專法」立場,從「公投」結果看,這些「首鼠兩端」的政客,未必會因為自己的立場得利。
而原本在此問題的立法上走得更快的民進黨,已經明顯感覺到保守派的反撲,選前緊急定調不處理。但今後,曾立下挺同flag的民進黨可能更加難辦。挺同群體顯然不滿執政黨承諾跳票,而反對團體選前就不滿蔡當局與民進黨候選人的消極態度,甚至在原本親綠的中南部,都有不少宗教團體以倒戈轉向韓國瑜等藍營候選人向民進黨施壓。
可見,除了經濟之外,在同性婚姻等社會問題上,「無色」傾向也已經非常明顯。民眾不管你的顏色,只看針對具體問題時,政黨政客是否會站在自己一邊。不過,他們選擇也有限,中間政治力量不成氣候,基本上只能在兩色間倒來倒去。
但正是這種無奈的選擇,可能使得未來再次發生大翻盤的概率增加。藍也好,綠也罷,如果無視這股「無色覺醒」,仍然囿於派系計算與黨派之爭,置民意於不顧,再深的顏色都不免遭到翻轉。即使是此次大勝的國民黨,如果錯將對手的崩壞和民眾求變的渴求當做自身的英明而不思革新進取,那麼下一次失敗又不遠矣。
如今,2018方才偃旗息鼓,2020的硝煙已依稀可見。在這馬不停蹄的大小選舉之間,臺灣何時走出藍綠「比爛」的周而復始,吾輩只能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