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的讀書是被動開始的,上學的時候,我們被老師,父母要求讀書,為了完成學業,為了應試等等。出來工作以後,沒有了這些硬性要求,我們更少主動去讀書。
讀書是一門興趣,興趣可以培養。
我最早開始讀書是在大學的時候,因為小說《活著》,被主人公的悲慘遭遇和豁達的心態折服,之後就一發不可收拾,看完了餘華的所有小說,並開始看其他小說,然後發現自己看文本的速度變快了,理解事物的能力也加強了。
工作以後,我的個人時間減少了,但我依然閱讀,在競爭劇烈的環境下,充電自己很重要。
工作三年,我大概讀了300多本書,200多篇讀書筆記,我是閱讀的受益者,這也是我做公眾號的原因,把一些心得和方法傳播給更多人。
今天想分享的內容是,如何去讀書,我的讀書方法論是怎樣的
首先需要明確的閱讀的目的,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兩類:
1.找知識(把書本當作資料來用)
2.享受(享受閱讀的樂趣)
閱讀的目的,會影響閱讀的結果
例如:閱讀想學知識,建議結合方法論去讀,帶著問題去找答案,讀相關領域的書會幫助更大;如果閱讀目的是享受,那麼讀小說讀詩歌或者碎片化的知識公眾號都是可以的,更注重當時閱讀體驗和感受。區別是帶著目的去讀,可以訓練自己的邏輯分析能力和系統知識。而純粹為了享受去讀,就等於被動接收別人咀嚼過的知識,並且接收到的經常是整個系統的斷層,無法看到系統的全貌,是二次加工過的,精華當然要差一點。
我的讀書方法論
大資訊時代,各種資訊層出不窮,在有限的注意力下,帶給我們的是選擇負擔,讀什麼?變得越來越重要。
01.選書
我將選書按照維度和渠道進行介紹,先說3個維度:
難易程度
如果是剛剛開始閱讀,建議從簡到難,什麼是從簡到難,就是選擇語言生動通俗易懂勝過用詞晦澀內容深奧的。選擇小說,傳記,詩歌比選擇哲學好,很多人開始讀書,都是因為小說。
喜好
從自己的愛好下手,比如愛好歷史,可以從簡單的通史開始看起,喜歡小說,就先看小說,慢慢的積累多了,就會開始看更高級的書,愛好是最好的老師。
相關性
選擇與自己工作息息相關的,能用的到的知識,比如一個工作中的難題,未來的職業規劃,這樣既可以鍛鍊閱讀能力,也能汲取知識,並在生活中運用和檢驗,是最好的吸收方式。
選書渠道
圖書館
圖書館的書有很多,但也不是每本都值得讀,我們可以這樣選,比如走在心理學領域,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在這個板塊選擇老舊的書,有些書都被翻爛了,證明這是一本被很多人認可的值得一看的書。
kindle
亞馬遜的書單,分類有很多,也很細,並且能根據自己的喜好推薦,相關性還是不錯的,在選擇的時候儘量選擇評論多的高分書,雖然很多書名一致,但版本不同,亞馬遜的外文著作,一般有多種翻譯版本,選擇一個好的版本,不僅能夠提高讀下去的興趣,也能獲取有質量的訊息。
喜歡的作者推薦的書
當你在閱讀時,作者也會在裡面推薦所讀過的書,引用推薦的觀點,如果覺得這個作者不錯,可記下來他所讀過的書,自己喜歡作者推薦的書一般都符合自己的口味。這是目前為止我覺得最好的找書方法,我就是這樣找到很多好書的。
02.翻書
就像了解一個人一樣去了解一本書
舉個例子:我們在初次了解一個人的時候,會選擇什麼辦法,最快速的了解一個人?我們會了解他的學歷,工作,家庭,愛好,從不同方面去拆解一個人,推算他是個什麼樣的人。那麼對於書,我們也可以試試這種方法。
看書名快速了解一本書的所屬類別,核心價值,舉個例子《經濟學通識》,一看書名,就知道是經濟學領域的,再看通識,了解是常識類的基礎知識,綜合起來就是經濟學領域的常識,不難,可以看看。看提綱提綱目錄是書的骨架,可通過目錄大致了解一下書的整體脈絡,以及知識側重點。要看序嗎?我的習慣是大多數情況下不看序,有些書的序寫的又臭又長,還有好幾個人寫序的情況,我會直接看內容,如果覺得好,再回過頭來看序,了解讀者的背景。我認為一本寫的好的書,是不需要用序來體現價值的。要看作者嗎?適當看作者(如果是奔著作者去的,不在討論範圍內),我認為不用過於在意作者,應該養成開放的心態,以內容為主,如果內容不好,看一章自動就pass掉了。不過網上介紹的方法也有先了解書的背景的,比如看序,看作者介紹,時代背景等等,讀者可以根據自己喜好進行選擇。隨便翻翻隨便翻翻書中的一段,看能否清晰體現觀點,能不能吸引眼球,如果是外國文獻的譯本,還要看看翻譯是否通暢,易懂,生動。03.讀書
以下方法不分前後
選擇重點經過翻書的階段,就可以開始讀了,這時候可以根據提綱去選擇重點,從重點開始入手。這是一個節省時間有效輸入知識的辦法,當然這僅限於工具書,小說肯定不行。查缺補漏看完重點章節,一定會有些問題在腦海中,對書的上下文開始好奇,這時候可以開始橫向閱讀,上下文再延伸上下文,直至把整本書讀完。從頭到尾看完重點,覺得內容不錯,可將書從頭到尾再看一遍,你會發現第二遍看的時候感受不一樣,有些書每一遍看的感受都不一樣,這與你看書的心情,側重點,年齡狀態都有關。或者時間允許,直接從頭到尾看都行,根據自己情況而定。設計問題在讀書之前,設計問題,帶著問題去讀,尋找答案,這樣做的好處是把書當作資料來用,能夠很快速很精準的找到知識,很多學者就是這樣找觀點的。04.拆書
拆書的目的是對把讀過的書大卸八塊,汲取精華變成自己的知識。
概述總結用自己的話總結讀到的中心思想,學習最好的方法就是用自己的話把別人的東西描述一遍。歸類歸檔與概述總結方法類似 ,不同的是,將中心思想進行拆分成幾個觀點,每個觀點再用自己話複述一遍,再把觀點分門別類。思維導圖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把有幫助的觀點主題重新捋一遍,你會收穫新的東西。了解背景屬於延伸閱讀,可去了解書籍的背景,所產生的年代,那個年代的狀況等,能夠對書的內容有更清晰的方向感。了解作者也是了解背景的一部分,在了解背景這個大環境之後,如果覺得還不夠清晰,可了解作者成長環境,個性,可以通過序,百度詞條,作者的其他書,等渠道全方位去了解一本書的周邊知識,也等於去了解作者這個人。走到這一步我們已經把書研究的七七八八了,我們知道了書的核心觀念,書的幾大板塊,講了什麼事,書的背景,這樣的結構幫助我們更系統的了解一本書
05.筆記
視目的而定,個人認為做筆記很重要,人的記憶力是有限的,所以我們需要將自己的知識庫整理起來,有效清空自己腦海的內存。但不要為了抄書而去做筆記,這樣沒有價值,閱讀本身不能創造價值,做筆記也不能,理解並改變行為才有可能創造價值。
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讀得越多,不見得用得越多。只要你能在生活上、工作中用上一點,任何一點閱讀給你創造的價值已經遠遠值回書價。——朱熹
做筆記的載體
1.將外部應用互補進來,市面上有很多筆記類app,選取自己用的慣的,我使用的是印象筆記。
2.直接在書上做筆記,適用於紙質書,在當時當下讀到時候,劃下來,有助於後期整理電子筆記的時候用。
筆記應該怎麼做?
做筆記的方式可以是摘抄,概述,發表感想,與自己現實生活相關聯,這些都是可用的方法,並沒有一個標準的公式,限定一定去做什麼。
要看自己的習慣,時間,目的來決定,在這裡推薦我做筆記幾個框架。
摘抄:
摘錄讓自己心動的語句,對自己重要的部分,摘抄之前,可以同步記下書籍的出版年,作者,方便以後查閱。
概述:
如果做了拆書的步驟,可以將書的內容按照自己的理解,劃分論點。按照不同重點,概述書中講了什麼,並給觀點貼標籤,方便以後搜索查閱。
關聯:
將書中的大道理關聯自己的生活場景,找相關性,舉例說明,證明或者反證作者的觀點,都有助於吸收書本知識。
06.轉化
筆記摘下來不是用裝飾的,要時常去看,在碎片時間反覆溫習,對筆記進行分類整理,並在有靈感時撰寫自己的感想,這樣所學的知識才能轉化為自己的東西,學以致用。
當你的閱讀量累積的越多,你就建立了自己的知識庫,這個知識庫,是屬於你個人的東西,你就進步了。
關於知識庫的建立,運用,我以後開專題寫。
最後,讀書的好處有很多,對我的好處是,在我工作以來,堅持讀書使我提高了我的理解能力,我的語言組織能力,甚至是我的自信。這是讀書的神奇所在,希望我的閱讀方法能夠幫到你,我們下期再見。
作者:即涼,熱愛閱讀,寫作和英語,堅持自律,專注分享成長感悟和學習乾貨。歡迎關注我,我們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