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很多媽媽都不會在乎3~5歲孩子對他們的依戀,他們巴不得孩子們經常粘在自己的身邊。但也會有一些媽媽比較苦惱,當他們忙碌的時候,他就有覺得自己的孩子有點太黏自己了。
經常會有一些現象:快讀一年級的小男孩還是經常喜歡粘著自己的媽媽,還是因為自己能夠很早睡覺了,但是上了小學後,每天晚上還是要堅持和媽媽一起睡,不要在家裡就會跟著媽媽屁股後面,寸步不離。家長們有的時候還會認為這種現象是孩子不適應小學生活,但其實如果長時間是這樣的話,咱們就要注意了。
如果男孩子突然說要和自己的媽媽結婚,並且對爸爸抱有明顯排斥的態度,那麼家長就要考慮孩子是否是"俄狄浦斯情結"。
何為"俄狄浦斯情結"?
"俄狄浦斯情結"又稱"戀母情結",是精神分析學的術語。
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弗洛伊德認為,兒童在性發展的對象選擇時期,開始向外界尋求性對象。對於幼兒,這個對象首先是雙親,男孩以母親為選擇對象而女孩則常以父親的選擇對象。
小孩做出如此的選擇,一方面是由於自身的"性本能",同時也是由於雙親的刺激加強了這種傾向,也即是由於母親偏愛兒子和父親偏愛女兒促成的。
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對他的母親發生了一種特殊的柔情,視母親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親看成是爭得此所有物的敵人,並想取代父親在父母關係中的地位。同理,女孩也以為母親幹擾了自己對父親的柔情,侵佔了她應佔的地位。
因此,父母親更要注意孩子的這種"戀母情結",尤其是在孩子3-5歲的期間,是戀母情結髮生的關鍵時期。
"俄狄浦斯情結"對孩子的影響:
俄狄浦斯情結是來源於俄狄浦斯的故事,他不認識自己的父母,於是在一場比賽中失手殺死了父親,又娶了自己的母親,後來知道真相了,承受不了心中痛苦,刺瞎了雙眼,流放了自己。
其實,"戀母情結"原本是孩子在3-6歲期間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但是,如果父母不加於引導,孩子很容易會陷入終身的戀母情結。輕度的可能就會將孩子養成現在大多數女生都頭疼的"媽寶男",而嚴重的會造成亂倫的現象。
造成孩子沒有主見和依賴一直持續戀母情結的男孩或者女孩會很怕失去母親或父親的愛,如果某一天父母想讓孩子獨立了,這對於孩子來說是會變成一件牴觸的事。由於孩子過於依賴父母親,他們的思維方式和言談舉止都會容易變得像依戀的對象一般,男孩會柔弱,女孩則會過於剛硬。
不懂戀愛的含義當孩子長大後,仍有戀母情結的男人往往會容易在愛情中受挫,他們不願意更不知道如何承擔責任和不懂得去付出,往往需要依靠對方,這樣容易在愛情中造成疲累。進入婚姻後的男女也會因為不能處理好"婆媳關係"而生活不融洽。
容易造成自私的個性有戀母情結的孩子往往不願意去付出,也不懂得去付出。他們習慣了單方面的獲得,並享受這種體驗。當孩子們在社會上遇到需要自己付出的事,他們便會退縮。
在找工作的時候往往會沒有奮鬥目標,因為他們堅信自己的依戀對象會一直關懷和照顧自己。
造成嚴重"俄狄浦斯情結"的原因:
出現排異心理兒童在3-6歲的生殖器時期在潛意識裡會對同性的父母產生排異心理而重視對異性的心理感覺,從而對依戀對象過分表達自己的情感。
比如:男孩子經常粘著自己的母親,需要母親抱抱,親親等,但如果是父親過來擁抱他,他就會產生排斥,甚至大哭。
依賴性過強孩子對父母親其中一方的過分依戀是由於另一方沒有起到教育作用,比如一些離異,單親的家庭,孩子往往會出現過分依戀陪伴自己父母的那一方,從而排斥沒有起到關懷和養育的那一方。像男孩經常聽母親的話,但是卻不會理會父親的教育。
性教育的缺乏家長們往往覺得自己的孩子還小,不應該過早的普及"性教育"的知識,但是,如果家長對孩子"性教育"沒有從小就開始培養,孩子很難擺脫"戀母情結",會導致持續到青少年甚至成年時期。
如何正確引導孩子的"俄狄浦斯情結"
正確引導孩子的"性行為"孩子在這一時期可能會表現出一些不良的行為,但有些家長覺得孩子還小,不用過於嚴厲地管教,就隨他去,這種做法是很不可取的!
如果孩子的行為已經越界,比如頻繁親吻異性父母的嘴唇或者觸摸隱私部位,家長就要及時制止並正確教導孩子。家長還應該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前就要教會孩子性別的不同和應該注意的行為。
比如:男孩子要去男廁所,女子要去女廁所,男女孩子不能隨便做親吻和擁抱的動作,男孩不可以觸碰到女孩子敏感的地方等等,讓孩子樹立正確的行為規範和建立正常的倫理觀念。
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有的年輕父母比較開放,平時夫妻之間會有一些親密的舉動,這些都是正常的,有些家庭還會覺得是甜蜜的象徵。
但是,一旦有了孩子,在他們的面前適當流露愛意就可以了,這樣一來不僅可以給孩子提供一個和諧有愛的家庭氛圍,還能讓孩子提前見證偉大的愛情,培養孩子的愛情觀。
作為父母,孩子如果還很,就要收斂一點,不能過於奔放,同時還應該多鼓勵同性親子關係的發展,避免出現孩子對某一方太過依賴的情況。
增強家庭關係增強孩子對父母雙方的關係,不能讓孩子只接觸父母其中一方,尤其是孩子3歲前的撫養,應該由父母親一起來照料並且和孩子經常性的互動,這樣不僅有助於家庭之間的關係培養,也會防止孩子在3-6歲之間的"戀母情結"過於嚴重,甚至持續發展。
父母雙方可以發揮自己的優點和特長來吸引孩子和自己交流或者玩耍,如:父親可以通過打籃球的方式和自己的男性孩子進行肢體交流,可以通過教女性孩子騎單車來進行互動;而母親則可以通過學習知識方面來和孩子互動。
其實,家長剛開始不用過於擔心孩子的"戀母情結",其本質是相似和互補。
以男孩為例,他與父親同性,所以相似,而相似引起認同,使男孩以父親為榜樣,向父親學習,模仿父親,把父親的心理特點和品質吸納進來,成為自己的心理特徵的一部分,而男孩與母親不同性,兩性可以互補,取長補短,相依為命,這就是戀愛或對象愛。
所以,家長發現孩子出現了"戀母情結"也不用太擔心,等孩子過了這個階段,這種情結自然就會消失,但家長要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教育,讓孩子能夠健康發展。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