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在後臺留言裡,很多家長特別關心「積食」的問題。
遇上孩子很久不拉便便、吃飯不積極、肚子老脹氣、體格偏瘦等問題時,很多家長都會懷疑:孩子是不是積食了?
於是有的家長就開始給孩子喝益生菌、七星茶等。但積食到底是什麼?該怎么正確解決呢?
今天我們就請張睿醫生來說說這個問題:
什麼是積食?
其實,大家口中「積食」的這個說法來源於中醫學。
在現代醫學的概念裡,是沒有「積食」這一疾病的。但孩子大便異常、肚子脹氣等問題,倒是有點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部分症狀。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什麼?
功能性消化不良又稱消化不良,病因是胃和十二指腸區域的功能紊亂。
主要表現為:反覆發作的餐後飽脹、早飽、厭食、噯氣、噁心、嘔吐、上腹痛、上腹燒灼感或反酸。是經過各項檢查排除器質性、系統性或代謝性疾病後的一種兒科常見病。
《中國兒童FD診斷和治療共識》提出的診斷標準是參照羅馬Ⅲ兒童及青少年FD診斷標準進行的,指消化不良症狀持續2個月以上,每周至少發作1次,並且符合以下3項條件:
1. 持續或反覆發作的疼痛或不適集中於上腹(臍上);2. 排便後不能緩解,或與大便頻率或大便形狀改變無關(即排除腸易激症候群);
3. 無炎症、解剖學、代謝性、腫瘤性疾病的證據可以解釋患者症狀。
家長應該怎麼辦?
如果孩子有明顯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狀,我建議家長及時帶孩子面診醫生,積極使用藥物治療。
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常用的抗酸藥包括鋁碳酸鎂、複方氫氧化鋁等,用藥療程大概是2~4周。
但是!想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是要從規範飲食習慣上入手。
1.控制飲食量:吃飯要定時定量,規律飲食,少量多餐,切忌讓孩子一次性吃很多。2.近段時間避免刺激性食物:例如油炸食品、醋、柑橘、蒜、洋蔥、飲料等食物儘量避免;3.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家長可以在孩子的輔食裡加入水果、蔬菜、全麥等食物。
但現實中,大多數孩子可能只有輕微的一些異樣,甚至都夠不上疾病症狀。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把這些異常看作是——孩子的身體向外界發出的「求救信號」,我們要做的是規範孩子的餵養習慣和生活習慣,把疾病扼殺在發作之前。
01 鼓勵進食,但決不強迫餵養
很多家長總是擔心,孩子吃不飽會影響成長,所以經常會給孩子餵飯。
但大多數家長並不能準確判斷「孩子吃到什麼程度就算是飽了?」所以就以自己的喜好和經驗來決定孩子今天吃多少。
但長期被父母逼著餵飯的孩子可能會喪失對事物的興趣,甚至對吃飯產生負面情緒,所以不如把吃飯的主動權交還給孩子,做家長的做好習慣引導就好了。
例如:
1.順應餵養,鼓勵進食,但決不強迫餵養;2.進餐時不看電視、玩玩具,進餐時間不應超過20分鐘;3.和寶寶充分交流,不以食物或其他作為獎勵或懲罰;
4. 父母以身作則,保持專心良好的進食習慣,協助寶寶建立良好的生活規律。
02 搭配好飲食,預防便秘
便便拉得好不好是媽媽每天最關心的問題,一旦遇上好幾天不拉媽媽就開始擔心:是不是便秘了?難道是積食了?吃的食物有問題?
其實在寶寶排便頻率這個問題上,如果寶寶沒有其他異常症狀或者不舒服的話,偶爾幾天不排便也是很正常的,家長要放平心態,把精力放在預防上。
平時注意飲食搭配均衡,例如選擇一些綠葉蔬菜、根莖類蔬菜,注意喝水,一般不會有大問題的。
03 父母要以身作則
小孩子是非常喜歡模仿的,你的習慣也會被他學去。
家人如果保持專心良好的進食習慣,寶寶也很容易建立良好的生活規律。
益生菌、七星茶等產品有用嗎?
做家長的,總想讓孩子好好的,就忍不住為孩子多做點。
有時候夠不上疾病的一些小問題,媽媽著急解決,就把目光放在了一些「輔助外掛」上,例如吃點益生菌、七星茶、山楂、推拿什麼的。
媽媽的焦慮心情我能理解,但這些方式我是不建議使用的。
首先這些方式治標不治本,或者說「標」能不能治還很難說,例如益生菌只對腸道疾病有部分作用,山楂到目前也沒有證據證明真的有助消化。
生活中孩子一旦有點小異常,家長就慌的不行。
但其實很多問題沒你想的那麼嚴重,多學習育兒知識,做好食物選擇和習慣培養,每個孩子都能長得很健康。
新的一年,祝所有的寶寶都能吃飯香,便便順,身體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