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德國情報部門的恥辱,史上最業餘的情報部——東線外軍處

2020-12-22 歷史皇太后

如果提起德國的情報部門,相信很多人都會想到德國國家安全部和海軍諜報局,這兩個情報部門在當時的世界情報部門裡也算是前列。在強有力的情報支援下,德國每次都可以先人一步的得到情報,並且針對性的作出安排。這也是德國在對波蘭戰役和法國戰役裡,可以佔儘先機的原因。可是凡事有好就有壞,即便是德國如此嚴謹的民族性格下,也會誕生一些不靠譜的情報部門,我們今天說的這個"東線外軍處",就是這麼一個不靠譜的"業餘"情報部門。

要說起東線外軍處,那它其實在德國也算是有些歷史了,在1917年德國就成立了"外軍處",其目的是為了評估其它國家,尤其是那些與德國有敵對可能的國家的軍事實力,並在戰爭中對各戰線的敵軍活動做出分析和預判,是當時德國總參謀部的重要情報來源。某個角度上說,"外軍處"就是德國總參謀部的眼睛和耳朵,甚至於在某些時候客串了"大腦"的位置,是個相當重要的部門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的軍事實力受到《凡爾賽條約》的諸多限制,總參謀部都被協約國給取消了。但是"外軍處"仍舊沒有解散,而是在暗中進行活動,只不過改名為德國國防軍辦公室的"T3部"的陸軍統計部。在1931年以前該部門都隸屬於德國國防部負責,並且直接對國防部長負責。直到1931年才重新改回"外軍處"的名字。

到了1938年,該部門又被拆分為"第3部"和"第12部",後者就是"東線外軍處"。東線外軍處顧名思義,就是為了調查德國以東國家的軍事情報。不過東線外軍處的情報搜集範圍明顯是有問題,因為他除去包括蘇聯在內的東歐國家外,芬蘭、日本、美國等國家也包含在內。得說這個劃分是有點不會看地圖,感情東線外軍處的情報搜集是一路向東,直到繞地球一圈回到德國才算是完事。

在希特勒的戰爭計劃裡,東線外軍處是被寄予了厚望的,因為希特勒打算進攻蘇聯的話,就必須依靠東線外軍處來給他搜集情報。可也就是這麼一個關鍵部門的負責人選擇上,希特勒和德國軍方可謂是用人不當,因為他們選的負責人實在是太不靠譜了。當時東線外軍處的負責人是艾伯哈特·金策爾,此人是個懶惰而貪婪的庸才,對於情報工作一無所知,不會說俄語就算了,他連俄國都沒去過一次。讓這麼一個人去領導東線外軍處,還得去搜集蘇聯情報?只能說德國統帥部有點心大。

本來蘇聯在反間諜上就非常有一套,內務人民委員會也不是吃乾飯的。在內務人民委員會的領導下,你別說是要派個間諜進去,就算你是德國駐蘇聯的外交人員,也是很難搜集到除去公開情報之外的東西的。考慮到東線外軍處的負責人又是個對情報一無所知,更不了解蘇聯的人來擔任。而且東線外軍處搜集情報的方式也是通過那些沙俄時代的流亡者和蘇聯的叛徒,以及從蘇聯境內購買一些情報,那東線外軍處的辦事效率也就可想而知了。

果不其然,在這位金策爾中校的"英明"領導下,東線外軍處就如同抽了風的哈士奇一樣,非常的不靠譜。先不說那些比較深遠的情報,東線外軍處連蘇聯的地理環境都沒搞清楚,忙活了好幾年,直到戰爭爆發都沒能拿出一張靠譜的地圖來。事實上,他們交給德國軍方的地圖完全是根據他們道聽途說來的未經核對的消息,結合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俄國地圖修改而來。就這都算是好的,有時候他們乾脆是給了軍方一本蘇聯出版的旅遊地圖來敷衍了事。

至於對蘇軍的工業能力和軍事實力的判斷上,東線外軍處也只能用糟糕來形容了。他們根本就無從得知蘇軍的真實實力,因為情報實在是過於匱乏了。德國駐蘇聯的武官克斯特林將軍對蘇軍的真實實力也一無所知,僅僅認為蘇聯可能是個勁敵,但仍舊認為蘇軍尚不具備大規模機動作戰的能力。這種判斷對於搜集不到多少情報的東線外軍處很重要,因為這是他們為數不多的依據,可以讓他們編纂一份資料出來。

東線外軍處這種粗心大意的工作方式給德國統帥部帶來了巨大的麻煩,因為他們提供的數字全然都是估計和推算的,缺乏事實依據的支撐。所以德國統帥部並不了解蘇聯的工業能力到底如何,更不知道蘇聯的工業能力會對其軍事實力帶來多少提升,所以這種不靠譜程度也就是意外的飆升了。當然,考慮他們連蘇聯統帥部和蘇聯主要將領的情報都匱乏,那麼他們的不靠譜也就"情有可原"了。

在1941年1月,東線外軍處出版了一份有關於蘇聯武裝部隊的手冊,而這份官方秘密手冊的內容足以氣死每一個將領——因為這本手冊裡根本就沒有說明蘇軍的軍事力量和組成部分,更沒有去沒有詳細介紹蘇軍的編制和裝備,只是泛泛地說一個集團軍可能由一個司令部,數個步兵軍,集團軍屬重型炮兵、航空兵與後勤保障部隊組成。據推測,給集團軍配屬騎兵部隊或摩託化部隊也是可能的。

唯一值得讓德國將軍們"欣慰"的是,東線外軍處的這份手冊起碼說了自己不了解蘇聯軍隊的戰鬥序列,承認了自己的情報工作有很大的問題。這恐怕是軍方唯一滿意的一點了,因為這個時候東線外軍處提供的蘇聯陸軍的數量也有很大的問題。東線外軍處以蘇聯的人口和他們估算的工業潛力為依據(基礎仍舊是用沙皇俄國做標準),採取草率而粗略的方法估算蘇軍的兵力規模,這樣的計算方式有很大的問題。從最初估算的70個師到戰爭爆發前估算的180個師,東線外軍處對於蘇軍的兵力始終是靠猜的。

這一結果造成了德軍在進攻蘇聯之前,其實完全不知道他們對面的蘇軍實力如何,很多時候都是靠猜測和揣摩,對於蘇軍在6月22日前於邊境地區的部署是一無所知。舉例來說,直到7月中旬,德軍才知道自己在烏克蘭的對手是蘇聯第9集團軍和第26集團軍,而此時德軍已經和這兩個集團軍打了足足快一個月了。其它方向上的德軍也基本都是如此,花了很長時間才弄清楚自己對面的蘇軍部隊番號。

至於其它問題那就更多了,比如說東線外軍處提供的地圖上,標註的高速公路其實是一條鄉間土路,而且一下雨就泥濘不堪。很多標註的是村鎮的地方,德軍到了地方一看發現這裡已經成了一個城市,德軍還得花時間來攻佔這些地方。諸如此類的問題層出不窮,搞得德軍各部隊焦頭爛額,幾乎所有將軍都在痛罵東線外軍處。畢竟這些不靠譜的情報給他們帶來了太多的麻煩,讓他們不僅要和蘇軍作戰,還要忍受錯誤情報帶來的麻煩。

事實上,在東線外軍處的"努力"下,德軍就從一開始就對蘇軍完全不了解的狀態,進攻計劃都建立在這些不靠譜的情報上。如果不是德軍早期佔據一定的優勢,那麼德軍恐怕剛發動進攻就失敗了。當然了,東線外軍處給德軍帶來的麻煩遠不止這些,這種情報上的錯誤導致了他們犯下了許多戰略錯誤,並最終在1941年底徹底爆發。而東線外軍處嘛,自然就要為他們的失敗擔負起責任了。

參考文獻:《Fremde Heere Ost. Hitlers militrische Feindaufklrung》

《Foreign Armies East and German Military Intelligence in Russia 1941–45》

《蘇德戰爭1941-1945》

相關焦點

  • 二戰時德國軍事指揮權都歸於希特勒,但其卻沒有足夠的軍事能力
    一戰德國戰敗以後,它禁止擁有空軍和海軍,因此陸軍「總參謀部」實際就是德國軍隊的頭號首腦機關,同時在陸軍的傳統中,總司令部並不負責作戰計劃制定和作戰具體指揮,這項工作是由陸軍總參謀部負責的,因此陸軍總參謀長才是全陸軍中地位最重要的人物。
  • 二戰中,為什麼德國人會認為蘇聯絕不是自己的對手?
    可以說,這場戰爭對於德國人來說意義重大。早在一戰時期,德軍就在這條戰線上鎩羽而歸,此番捲土重來德軍大有一雪前恥之勢。從結果來看,德軍的確洗刷了當年的恥辱,重新成為了歐洲霸主。同年6月,英軍藉助海軍力量突破包圍圈逃回本土,沒過多久,法國政府便命令法軍全線放棄抵抗。自八世紀查理大帝統一西歐以來,這片大陸上再次出現了統一西歐的政權。
  • 二戰德軍的懲罰營,由犯人組成的敢死隊,戰鬥力如何?
    把犯人送進軍隊效力,古今中外早已有之,古代稱為「充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的軍隊裡就有一支特殊的「充軍」部隊,它的成員全都由違反軍紀、逃兵或監獄的犯人組成,他們通常被命令去執行九死一生最危險的任務,這個帶有明顯懲罰性質的部隊,就是德軍的「懲戒營」。
  • 二戰後德國遭到史上最嚴厲清算,蘇聯:我們在德國留下200萬後裔
    人們很難想像,這場規模如此浩大的戰鬥,竟然是由3個國家挑起來的,這3個國家以一種瘋狂的姿態向幾乎整個世界宣戰,最恐怖的是,他們差一點就贏了,或者他們是有機會贏的。這三國之中,戰鬥力最弱的當然是義大利了,戰鬥力最強的當屬德國,他們開創了一種不同於一戰塹壕戰模式的新戰鬥方式,用凌厲的攻勢開創了一個個軍事史上的奇蹟,比如他們只用一個小時就打敗了丹麥,用了30多年就把歐洲最強陸軍——法軍,打得落花流水。德國人的戰鬥力之強悍,只要稍微了解一點二戰史的人就會了解。
  • 法西斯德國堪稱史上最強悍國家,遭規模最大空襲,還能兩線開戰
    二戰期間英美空軍,對法西斯德國實施史上規模最大戰略空襲,從1940年5月始,至1945年4月16日結束,歷時5年。來看看這些讓人震驚的數字:英美共進行44.4萬次轟炸,出動戰機412萬餘架次,投彈270萬噸。
  • 二戰中最慘烈的戰場:蘇德戰場
    相比較而言,在這些戰場中最慘烈的恐怕就要數蘇德戰場了。蘇德戰爭在軍事史上以殘酷而聞名,在二戰期間是交戰國之間死傷最為慘烈的一場衝突。看看傷亡數字就知道了:納粹德國3950344人陣亡,蘇聯5097552人陣亡。在我國戰場上的數字當然也很大。據戰後統計,我國在戰爭中共計傷亡35000000,其中半數犧牲。各抗日部隊共計擊斃日軍1330000,俘虜一百二十八萬。
  • 二戰德國一共有27位元帥,名將古德裡安為何沒在其中?全因這3點
    二戰德國一共有27位元帥,名將古德裡安為何沒在其中?全因這3點二戰中德國最負盛名的三位將領:古德裡安、曼施坦因以及「沙漠之狐」隆美爾。想必熟悉外國戰爭史的看官,對此三人都不陌生。在現如今的網絡上有不少對這三位德國將領的調侃。
  • 二戰中蘇聯和中國的貢獻毋庸置疑,以「劍橋五傑」為例子
    1991年,蘇聯解體後,為避免被清算,前國家情報局克格勃(KGB)檔案局局長米特羅欣,攜帶大批克格勃機密文件副本投奔英國,被美英情報機關譽為「史上最重要的單一情報來源」。 據檔案說,當時,蘇聯在英國共安插了近200名間諜,其中最知名的就是「劍橋五傑」。
  • 二戰德國為什麼要大量刺探日本的戰爭情報,施倫堡的報告說明一切
    施倫堡首先要求弗萊格在14天內提供一份報告,主要是瑞典各階層的政治人物活動狀況,然後,又布置他著手建立一個可靠而有效的情報網,旨在搜集瑞典共產黨的情報,以及有關蘇聯情報機關的活動情況。在施倫堡的授意下,不久,弗萊格陣營中的十幾個人,公開地宣布與弗萊格決裂,並設法又回到了他們先前的共產黨組織中。他們帶頭起勁地攻擊弗萊格,直到引起蘇聯人的注意。
  • 二戰中,哪個國家的單兵作戰能力最強?德國,日本,還是美國?
    戰爭中最重要的就是團隊作戰能力,因為有一個人暴露了,可能導致整支部隊全軍覆沒。不過打探敵情和狙殺敵人都是單兵作戰。可以說誰的兵力是最強的,誰就能掌握戰爭的主動權。 那麼二戰期間,到底哪個國家的單兵作戰能力是最強的呢?目前我國解放軍的作戰能力之強,在世界範圍內是有目共睹的,這是每一個中國人的驕傲與自豪,與其他國家的軍人作比較是常有的事。
  • 二戰中的情報暗戰:邱吉爾為保密犧牲一座城市
    本文原載於《同舟共進》2013年第7期,原標題:邱吉爾的一次艱難決定——二戰中的情報暗戰。5分鐘後,德國「亨克爾111」轟炸機飛臨城市上空,一波接一波的轟炸進行了10個小時。巨大的爆炸聲中,考文垂變成了一片廢墟。事後統計,在這「恐怖的鬼夜」,考文垂有5萬座建築被摧毀,5萬個商店遭到破壞,600名居民喪生,其中150具屍體因無法辨認而被葬入同一公墓……考文垂成了二戰中英國遭遇轟炸最慘烈的城市。英國首相邱吉爾得知消息後,先是呆若木雞,之後滿臉憤怒,一聲不吭。
  • 德國閃電戰突襲波蘭,亡國之後的波蘭人生活是怎樣的?
    1919年一戰剛剛結束不久,戰敗的德國受到了戰勝國的全面制約,賠償了巨額軍費不說,還喪失了大片國土。法國佔領了西線的阿爾薩斯和洛林,東線的但澤走廊也交給了波蘭。
  • 二戰德國27位最高戰功勳章獲得者圖傳-18-哈特曼少校
    1941年7月創設的「鑽石雙劍橡葉騎士鐵十字勳章」,曾被納粹德國視為表彰非比尋常的戰場勇敢行為和成功指揮的「終極勳飾」。儘管此後的戰火愈演愈烈,但這一最富盛名的德國軍事榮譽直到二戰結束前也只頒授給過27名軍人。
  • 二戰前夜:德國興辦地下軍校,曼施坦因到蘇聯學藝
    曼施坦因是一位戰場傳奇,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創造了許多戰爭奇蹟。尤其是進攻法國的「曼施坦因計劃」和蘇聯史達林格勒戰場上敗退的「哈爾科夫反擊戰」,一個創造了快速滅亡近代大國的神話,另一個則通過以少勝多的奇蹟為潰敗中的納粹德國續命近3年。曼施坦因是二戰歐洲戰場上首屈一指的軍事戰略家。
  • 二戰德國空軍作戰飛機及機種構成
    在東線戰場上,蘇德兩軍展開規模空前的交鋒,面對蘇軍龐大的攻擊集團,特別是數量眾多的坦克集群,德軍地面部隊迫切要求更加密切有力的空中火力支援,由此德國空軍著力強化了近距對地攻擊能力,尤其是反裝甲能力,開發出專職的對地攻擊機,這種戰機具有良好的低空操縱性和裝甲防護,配備大口徑航炮,強化載彈能力,對地面目標有較大的殺傷力。由 Ju 87 發展而來的對地攻擊型也在此類戰鬥中表現活躍。
  • 二戰蘇德戰爭,為何說閃擊戰輸給了持久戰消耗戰?缺乏必要條件
    01德軍統帥部過分自信,成功佔領波蘭法國以為閃擊戰沒有對手從現在的角度看,二戰時期的德軍使用閃擊戰術,最重要的方法就是飛機和裝甲的巧妙結合,歐洲戰場的德軍與亞洲戰場的日軍,在對外擴張戰爭中使用進攻手段上,德軍明顯高於日軍一籌。
  • 二戰十大傳奇間諜,有一個是中國人,卻改了一個日本人的名字
    一名航空史業餘愛好者無意中發現了普熱烏奇爾的間諜身份。在一張1941年的老照片上,他發現一架英國「颶風」戰鬥機夾雜在德國戰鬥機群中,而照片上的「颶風」戰鬥機完好如新,顯然不是被擊落的戰利品。順藤摸瓜的結果是,蓋世太保用錢收買了普熱烏奇爾,他成為二戰中惟一一個成功滲透進英國皇家空軍的德國間諜,並在戰場上堂而皇之地飛投敵方。
  • 二戰中橫掃歐陸的德國裝甲兵是怎麼來的,看完這個就懂了
    在西線,盟軍部隊最需要提防的就是隱藏在叢林中的德軍坦克,而在東線,更是頻繁爆發大規模的坦克戰。 沒有什麼能比戰果更能證明某個國家裝甲兵的素質! 作為經常以劣勢兵力對抗優勢兵力的德軍,德國裝甲兵自然被後人看做二戰最優秀的裝甲兵之一,只不過德國裝甲兵的發展之路一開始卻沒有那麼輕鬆。
  • 二戰德國的「奶媽」,小國羅馬尼亞多重要?德國沒它打不起閃電戰
    我們都知道,二戰時中國不是孤軍作戰,而是跟美國、英國、蘇聯等國組成盟國。其實德國當時也有自己的小聯盟,除了日本和義大利兩大軸心之外,歐洲的芬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都是德國的盟友,這些國家被稱作「僕從國」,為德國的侵略出錢出力。 其中羅馬尼亞的地位最重要,是德軍主要的的石油來源,被現代的軍迷戲稱為「德軍的奶媽」。
  • 德國諜戰劇:兩德情報戰背後的制度之爭
    德國影視作品同樣偏愛選材真實歷史,其中有兩個時期最為常見,一個是一戰和二戰,另一個就是冷戰,前者多是關注戰爭本身和戰爭帶來的影響,而後者則更側重了東德和西德的分裂以及意識形態的對抗,這就為諜戰作品提供了天然的素材。去年,德國上映的一部諜戰劇《同樣的天空》(Der gleiche Himmel)便是取自20世紀70年代的兩德諜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