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肝患友都知道應用核苷(酸)類藥物抗病毒是一場持久戰,而我們也知道長治才能久安。但是,這麼長時間的服用一種藥物,B肝患友不免有疑問,長期服用核苷(酸)類藥物後,到底會不會上癮呢?對我們的身體有什麼壞處呢?
核苷(酸)類藥物能很快的抑制病毒的複製,但是在停藥後,有的患者病毒複製可能會再次的出現,出現HBV DNA的升高,ALT升高,個別患者甚至會發生嚴重的肝病。這樣導致了有一些人誤認為這種停藥後的「反彈」是因為抗病毒藥物「吃上了癮」,吃了就不能停,停了會「反彈」,甚至會惡化。也正因為這個原因,很多患者都不敢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甚至是耽誤了治療,錯過最佳的治療時間,導致病情惡化。
什麼是藥物上癮呢?
藥物成癮是濫用藥物的後果,指習慣於攝入某種藥物而產生的一種依賴狀態,撤去藥物後可引起一些特殊的症狀即戒斷症狀,又稱藥物依賴性,分為精神依賴和軀體依賴兩種。
認為長期服用核苷(酸)類藥物會上癮,其實這種認識是錯誤的。藥物依賴或者成癮是會使患者用藥的劑量逐漸加大的,甚至達到中毒的劑量,這樣不但會給身體造成中毒性損害,而且會給服藥者心理和精神都造成重大傷害。但是B肝患者在抗病毒治療後,病毒複製會停止,肝功能恢復正常,肝臟組織學損傷也會逐漸的恢復,給患者帶來的是阻斷肝病進展的好處。
停用核苷(酸)類藥物後,為什麼會出現「反彈」?
B肝抗病毒藥物停藥後反彈是因為藥物只是起到了抑制病毒的作用,但是B肝病毒並沒有完全被清除。停藥後,病毒的cccDNA又可以再次成為病毒複製的基礎,繼續複製出新的B肝病毒基因。這樣導致的病毒反彈,這也是為什麼B肝目前不能治癒的原因。
醫學發展到現在還是沒有辦法治癒慢性B型肝炎,但是根據病情和感染方式不同及個體不同,部分可以控制,甚至終身不復發。慢性B型肝炎的治療目標是最大限度地長期抑制B肝病毒複製,減輕肝細胞炎症性壞死及肝纖維化,延緩和減少肝功能衰竭、肝硬化代償及其他併發症的發生,從而改善生活質量和延長生存時間,所以需要應用核苷(酸)類藥物長期的治療。
由於B肝的難治性,B肝需要長期的服藥治療。其實需要長期用藥的疾病也很多,比如糖尿病的患者需要長期注射胰島素或者是服用降糖藥,高血壓患者要用降壓藥等等。這些疾病在患者停用藥物後,都會發生反覆,甚至症狀比之前會更嚴重,但是這個不是藥物的上癮現象。
B肝的停藥標準
B肝抗病毒藥物和這些治療高血壓等慢性病的藥物情況還有所不同,一旦病毒完全被抑制了,達到了完全應答的療效後,是可以視情況進行停藥的。根據《2015年B肝防治指南》建議:
1、HBeAg陽性患者:建議總療程至少4年,在達到HBV DNA低於檢測下限、ALT復常、HBeAg血清學轉換後,再鞏固治療至少3年(每隔6個月複查一次)仍保持不變者,可考慮停藥,但延長療程可減少復發。
2、HBeAg陰性患者:建議治療達到HBsAg消失且HBV DNA檢測不到,再鞏固治療1年半(經過至少3次複查,每次間隔6個月)仍保持不變時,可考慮停藥。
目前國內上市的5種核苷(酸)類藥物雖然各自都有一定的副作用,但是也是可以避免的。目前推薦患友首選的核苷(酸)類藥物是恩替卡韋和替諾福韋,這兩種藥物出現副作用的概率也是極少的,出現副作用的患者也大多是在沒有進行定期複查的情況下發生的。在日常治療的過程當中,只要做好定期的監測,及時的了解病情發展,遇到問題及時對症解決,問題都是不大的。
對於B肝病毒複製活躍,肝損傷明顯的患者,需要長期的使用抗病毒藥物,這樣可以使病毒長期的處於抑制的狀態,這樣可以保護肝臟不受損傷,才有可能達到持久的抗病毒的效果。而且隨著治療時間越長,e抗原血清學轉換的概率也會越高,當然也會有一些療效好的患者,在停藥後也不會發生「反彈」。所以,長期服用抗病毒藥物與「吃藥上癮」是沒有關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