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導讀: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中小學生減負措施》(減負30條)力促減輕中小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嚴控書面作業總量!
首先我們要理解,何為書面作業?書面作業指的是這個作業必須要寫下答案、答題步驟,甚至答題思路,即使知道答案,也不能以口頭說出來,而且書面作業一般是要上交的。那麼近日,經國務院同意,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發布:嚴控作業總量!是好還是壞?看古人讀書就知道了。
古人常說「十年寒窗無人知」,那麼古人讀書讀了十多年,難道都是埋頭苦讀?每天都寫作業?做題目?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就拿孔子來說,孔子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被後人尊稱為「聖人」和「萬世師表」,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據說,孔子門生三千,更是教出了七十二賢人,其中較為出名的就有子路、顏回等人。那麼孔子的學生向他學習,都是教導他所編著的《詩》、《書》、《禮》、《易》、《樂》、《春秋》?每天都讓他的學生做六經題目?然後上交批改?這顯然是也不可能的。
現在的中小學老師每天都打著「提高一分,壓倒千人」的口號來布置大量的「題海戰術」,很少講實際性的東西。當然,老師也有自己的壓力。孔子主張「有教無類」,他的教學方法主要是引導學生如何學習,從言行舉止,教導他們如何做到「知行合一、學以致用」,而不是布置大量的書面作業。
再說範仲淹,範仲淹是宋朝的宰相,相信他讀書的故事很多人都讀過吧?範仲淹小時候很窮,窮到什麼程度呢?在寒冷徹骨的冬天裡,為了節省柴火,煲一鍋大粥,然後讓粥結冰,每餐只吃一小塊來勉強填報肚子。衣服也沒有一件是不破的,每天抖著身子讀書。範仲淹雖然窮,但他不是死讀書。就好比他曾讀到杜甫的詩詞「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時,他不是把這句詩抄一百遍然後就完事了,而是親自去到泰山之巔,感受杜甫的那種情懷。這種讀書方式,相比於讀完就寫書面作業更深刻更有意義吧?
雖然古人留下很很多鞭策我們努力學習的典故,如聞雞起舞,懸梁刺股等。我們都知道,學生為什麼叫學生?就是因為「以學為生」,而不是「以作業為生」。在中國,大部分中小學都以作業成績來評判一個學生的優劣,所以才會導致那麼多「書呆子」。除了學習,連生活都不能自理的學生比比皆是。
中小學生基本都是未成年人,每天上八節課就足夠讓他們大腦疲憊了,而且課後還要寫作業,晚上繼續挑燈夜戰,周末各種補習做功課。這樣的學習環境,難道有利於孩子身心成長嗎?難道有利於孩子開拓視野嗎
古人讀書,首先要學會的是做人,然後做事,再則生活,而不是學會如何做作業,如何解題。在封建歷史上,也許有些寒門子弟,只能通過科舉考試來證明他們的價值。如曾國藩、李鴻章等,他們也不僅僅會解答科舉考題,他們更多的是如何將所學的知識「學以致用」。
如果書面作業少點,那學生的時間不久多了點嗎?有時候陪陪父母,或外出遊歷,相比於埋頭苦讀、沒日沒夜地解題作答,更有利中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當然,也有網友提到,孩子的作業一旦少了,就缺少了學習的自覺性,慢慢地就迷上了玩遊戲。那么九部門聯合發布:嚴控書面作業總量!是利還是弊?大家怎麼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