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教學:不能僅止於「共情」——程翔《秋天的懷念》教學實錄評析

2021-02-15 汲安慶

    

    程翔,北京一零一中學副校長,語文特級教師,教育部「國培計劃」專家庫首批專家,教育部教師教育課程資源專家委員會委員,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編寫委員,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兼職研究員,全國中語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當代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全國中語會常務理事,2017年入選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致力於語文課堂教學藝術,在閱讀教學、寫作教學、教材建設等方面有較深造詣。著有《語文教改探索集》和《語文課堂教學研究與實踐》,發表論文50餘篇。

師:今天,我們學習《秋天的懷念》。學習這篇課文要特別重視朗讀,把握課文的感情基調,注意語氣、節奏的變化,並在整體感知全文內容的基礎上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的文章情感顯豁直露,易於直接把握;有的文章情感深沉含蓄,要從字裡行間細細品味。下面,給同學們3分鐘,把課文放聲讀一遍。

生自由朗讀課文。

師:好,我們請一位同學給大家讀一段,可以隨便選一段讀,誰來讀?

一生讀第6自然段。

師:誰來評價一下他讀得如何?

生:他讀得有些快了,沒有把最後一句母親遺言的感覺讀出來。

師:我們再請一位同學來讀。這位女生,你想選哪一段讀?

生:我選第7自然段。

生讀。

師:同桌評價一下她讀得怎麼樣?

生:讀得還是挺棒的,因為她朗讀時的感情非常充沛。

師:剛才兩位同學給大家展示了他們的朗讀成果。現在,同學們四人一小組,挑選自己有感受的一段,讀給小組內的同學聽,並互相評價。

生分小組朗讀,師巡視指導。

評析:自由朗讀、自由選讀,帶有審美熱身的味道。先整體感悟,再局部感悟的教學考量,以及由體知到悟知的教學努力,也清晰可辨。

但因為並非指向「診斷性評估」,對學生朗讀和評價也不置一詞,甚至完全無視學生或模糊或走偏的發言(「沒讀出遺言的感覺」「感情非常充沛」)——後來的逐段朗讀,體悟情感基調,依然沒有對此作出明確回應,失去了極其寶貴的應勢而化的契機。

因此,看似教學引橋的自由選讀,顯得很碎片化,與後面環節的斷裂感特別明顯。

師:好,哪一組先推薦代表來讀一讀?

生:我們組推薦趙聰宇。

趙聰宇讀第1自然段,生鼓掌。

師:你覺得自己讀得怎麼樣?

生:情感處理得不好,還讀錯了一個字,「侍(shì) 弄」不應該讀成「侍(sì)弄」。「我」說話時的語氣也沒有讀出來。

師:語氣?其實是感情。你能說說這篇課文的感情基調是什麼嗎?

生:憤怒。

師:為什麼是「憤怒」呢?

生:因為「我」的雙腿癱瘓了,不能獨自行走。

師:有同學舉手了,看來不太同意你的觀點。

生:我覺得是「暴怒無常」。

師:感情基調必須是貫穿全文的情感。「暴怒無常」沒有貫穿全文,肯定不是這篇課文的感情基調。

生:我感覺這篇課文的感情基調是傷感。

師:「傷感」這個詞用得好,說說理由。

生:因為「我」雙腿癱瘓不能走路了,而且最後母親也去世了,所以我感覺「傷感」,「傷感」 貫穿了全文。

師:有道理,但還不夠準確。哪位同學繼續?

生:我認為應該是「惆悵」。母親非常心疼「我」,「我」每次暴怒,母親都躲在一個角落看「我」,心情一定很惆悵。

師:這篇課文主要是在寫母親疼愛「我」嗎?

生:不是。

師:那寫的是什麼呢?

生:寫「我」懷念母親,思念母親。

師:「懷念」這個詞太籠統。「我」是怎麼懷念母親的呢?

生:用心懷念。

師:的確,是在用心懷念。好!現在,我們再請一位同學讀一遍第l自然段,要讀出情感來。

生讀第1自然段。

師:沒有讀出「我」癱瘓後的痛苦沮喪,讀時語氣語調要沉重一些,再試試。

生再讀第1自然段。

師:母親原來挺喜歡養花,是嗎?

生:是。

師:後來,那些花都死了,這是為什麼呀?

生:因為母親把全部精力都放在照顧「我」上了。

師:當時,「我」作為兒子,是否覺得母親就應該那樣做呢?

生:當時「我」覺得母親就應該那樣做。

師:那現在呢?

生:現在,「我」覺得母親為「我」付出得太多了,而「我」卻沒有回報母親。

師:當時,「我」作為兒子,想過母親的苦與不幸嗎?

生:應該沒有。

師:那當時「我」只想什麼呢?

生:只想著「我」的雙腿癱瘓了和「我」很不幸。

師:可「我」從來沒有想過誰的感受?

生:母親的。

師:對。這時母親已經怎麼了?

生:已經患肝癌。

師:「我」當時知道嗎?

生:不知道。

師:「我」不知道。「我」只是沉浸在什麼當中?

生:只是沉浸在「我」雙腿癱瘓的痛苦之中。

師:「我」在寫這篇文章時又是怎麼樣的呢?

生:很後悔。

師:同學們,那這篇課文的感情基調是什麼呢?

生(雜):後悔、自責、內疚、懺悔……

師:好!寫下來,這篇課文的感情基調是「後悔自責、內疚、懺悔」。朗讀課文,特別是散文,一定要把握住課文的感情基調,要不然就讀不好。當時,「我」只是在想自己怎麼這麼倒黴,卻從來沒有注意到母親已經病人膏肓,所以讀第l自然段應該怎麼讀呢?

一生讀。

師: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生:為了表現「我」當時的暴怒無常。

師:只是為這個嗎?和表現「我」自責、內疚有沒有關係?

生沉默。

師:哪位同學提供一下幫助?先有感情朗讀,再回答問題。

生讀。

師:語速有點快了,要表現自責、內疚,不能讀這麼快。再讀一遍。

生重讀。

師:對,只有慢一點,才能表達「我」的內疚之情。當時,「我」是那麼不——

生(雜):不理解母親,不關心母親,不體諒母親,不想母親……

師:那寫「我」暴怒無常和表現「我」自責、內疚有沒有關係呢?

生:有。通過寫「我」暴怒無常,突出「我」不關 心母親,表現「我」的自責與內疚。

師:「我」當時的種種行為,簡直就是在用刀扎母親的心啊!現在,同學們齊讀一遍第1自然段。

生讀。

師:現在老師給大家範讀一遍。(範讀。)文中兩個「好好幾活」的讀法不一樣。同學們看,史鐵生捶打自己的雙腿時說:「我可活什麼勁兒!」這句話簡直就是在拿著一把刀戳母親的心啊! 最讓母親傷心痛苦的是兒子不想活,所以作者寫母親時用了——

生:「撲」。

師:把「撲」這個動詞圈畫出來。把「撲」換成 「走」行不行呢?

生:不行,「撲」的動作既快又猛,表明母親是要抓住「我」的手,不讓「我」再捶打腿。然後,母親說:「咱娘倆兒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

師:第一個「好好兒活」是表達要活下去的什麼?

生:信心。

師:信心!可是母親馬上就想到了自己將不久於人世,所以她說第二個「好好兒活」時應該是帶著哭腔說的。好,下面我們再一起讀一遍第1自然段。

生齊讀。

評析:雖然採取的是逐段悟讀形式,缺乏設計感,但因為有情感基調的整體把握,也有局部、片刻的情感秘妙揭示,且所有朗讀都奔著悟「情」,表「情」而來,注意詳略處理以及學生憤悱處的適時點撥,所以教學總的看依然曲折有致而又飽滿圓融。

不過,對感情基調的把握值得商榷。教者肯定的是「自責、內疚、懺悔」,基本否定了「傷感」「惆悵」,理由是前者一脈貫穿,後者沒有。這顯然是受文字表面釋放出來的信息所遮蔽——寫了母親的兩次失態(「撲」的動作和不小心說出"跑""踩"二字),一次驚人的理性(昏迷前還惦記著有病的兒子和還未成年的女兒),以及自己的暴怒無常,這種尖銳的對比和渲染,的確能很好地表現「自責、內疚、懺悔」之情。

不可否認的是,文章寫於母親去世之後,上述激越情感的背後,也染上了傷感、惆悵,深情的追念、感恩,以及奮發進取,回報母親的決心與渴望等更為複雜的感情。這從文章的題目,還有結尾對菊花的象徵性描寫,不難見出。傷感、感恩,也是一以貫之的。否則,後面的揚筆——像菊花一樣「好好活」這一喻意的誕生,便會顯得很突兀。

遺憾的是,教者並未意識到這一點,致使對話比較枝蔓而淺表。圍繞文眼「懷念」展開的對話(如何懷念母親?如何用心懷念?)還走向了虛空——沒有正面應對,而是虛晃一槍,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導情感基調的把握上了。

師:同學們接著往下看,寫完第1自然段後,作者接著這樣寫:「可我卻一直都不知道……」這句用了一個有轉折意味的詞——「可」,能把這個詞去掉嗎?為什麼?

生:不能,把這個「可」去掉,就沒法表達「我」之前不關心母親的那種狀態了。

師:對,之前「我」只關心自己,所以這一轉就轉到了誰的身上?

生:母親的身上。

師:好,你來讀一讀這一段。

生讀第2自然段。

師:這個轉折是「我」的一個心理活動,表達了「我」的自責、後悔、內疚。讀這一段,要會用氣聲的發音技巧讀。

生:用氣聲發音怎麼讀?

師範讀,生跟讀。

師:好,同學們接著往下看,下一段誰來讀啊?

一生讀第3自然段。

師:你讀得好像不夠溫柔哦!你再想一想,母親的話是很溫柔的。

生重讀。

師:有一個地方讀得還不是很好。「絮絮叨叨地 說」就是說起來——

生:說起來沒個完。

師:母親沒完沒了地說,說得多了兒子便不願意聽了。母親為什麼要「絮絮叨叨地說」呢?

生:我覺得應該是她高興吧。

師:母親為什麼高興?

生:因為兒子之前都是說不去,現在居然同意了,所以母親特別高興。

師:這一高興,母親就回憶——

生:回憶起了兒子小時候快樂的事情。

師:母親一回憶起兒子小時候快樂的事情,能控制住話嗎?

生:控制不住。

師:對,控制不住,說著說著就剎不住車了,就突然說出了——

生:「跑」和「踩」。

師:每次說到「跑」和「踩」,母親就會突然覺得——

生:不能提兒子的傷心事。

師:母親覺得這對兒子來說是很敏感的字眼兒, 因為兒子現在已經不能「跑」,也不能「踩」了。所以,讀到這個地方時要停下來。後面是什麼呢?

生:「她忽然不說了」。

師:對,同學們看,後面有省略號,那省略的是什麼呢?

生:省略的是當年那一段非常開心的記憶。

師:對,就是當年那一段非常開心的記憶。然而,現在卻不能說了。這是多麼複雜的心理啊!請把這幾句話再讀一遍。

生讀。

師:朗讀時要注意這個地方,因為當時母親已經沉浸在對美好過去的回憶中,所以這個地方一定要讀得稍微——

生:慢一點。

生:不應該是慢,而應該是快。母親一想到兒子美好的童年,就會絮絮叨叨地說個沒完沒了,說著說著,就剎不住車,把兒子忌諱的字眼兒說出來了,但意識到後便立馬就停下來。

師:同學們能體會到母親這時的心理嗎?

生(齊):能。

師:那我們請一位同學把母親當時的心理讀出來。

生讀。

師:是不是讀得有點快了?要注意停頓哦,重來一遍。

生重讀。

師:朗讀技巧是次要的,關鍵是要讀出情感。朗讀這篇課文,當你真正處在那樣一個情境中時,你會自然而然地停下來。現在,同學們聽老師讀。

範讀。

師:接下來的這一段更重要。大家看,這一段非常短,作者為什麼要讓它單獨成段呢?朗讀時,我們又該怎樣處理呢?誰來說?你來試一試。

生深沉、傷痛地讀第4自然段。

師:你為什麼要這樣讀呢?你知道這一句作者表達了什麼樣的感情嗎?

生:單獨成段是在強調此處表達的感情。

師:這個地方的感情特別複雜,哪位同學試著有感情地讀一讀?

生讀第4自然段。

師:這個時候,作者的感情是怎樣的呢?

生:非常非常後悔。

師:非常非常後悔,已經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了。一個人說話時,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又努力想控制,發音會有什麼特點呢?

生:哽咽,斷斷續續地說。

師:很好。哽咽,斷斷續續。你就這樣重新讀一遍。

生讀第4自然段。

師:現在,同學們聽老師讀。

範讀。

師:這一段,表現了作者極度自責、後悔、內疚的情感。現在,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要讀出這種情感。

生自讀。師巡視指導。

師:同學們讀得很好,大部分同學都用了氣聲。氣聲和實聲是兩種基本的發音方法,對表現作者的情感來說很重要。下面,老師再給大家示範一下。

師示範兩種讀法。

師:同學們說說,哪一種方式更能表達作者極度自責、後悔、內疚的情感?

生:氣聲。

師:咱們再請一位同學接著往下讀,誰來讀?

生讀第6自然段。

師:表現的感情還是欠缺一點兒。還有哪位同學想展示一下?

一生讀第6自然段。

師:請注意,這一段「吐著鮮血」中的「吐」讀「tǔ」 還是「tù」?

生:「tù」。

師:是「tù」著鮮血,這個字的發音要注意。還有,兩個「沒想到」要重讀。「我」為什麼就沒想到呢?

生:因為「我」之前就沒想過母親。

師:對,當時「我」只想著自己了,根本沒想過母親,所以寫這篇文章時作者才連用了兩個「沒想 到」,而且第二個「沒想到」前面還用了一個「絕」字。哪位同學重新讀一下這一段?

生讀。

師:有點小問題,「我沒想到」應該用氣聲重讀, 再來一遍。

生讀。

師:很好,你會用氣聲朗讀啦!會朗讀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是吧?好,我們接著往下讀。你來。

生讀第6自然段。

師:最後一句話讀得有點問題,母親那時候說話還有力氣嗎?

生:沒有了。

師:對,已經沒有力氣了,那這句話應該怎麼讀啊?你再重新讀一遍。

生讀。

師:這次你讀得太好了!請坐。最後一段,誰來讀?沒有讀過的同學要積極舉手哦!倒數第二排那個長得很帥的戴眼鏡的小夥子。就是你,你來讀最後一段。

生讀第7自然段。

師:你是用氣聲讀的,說明你學會了這種朗讀方法,但不是表達情感都要用氣聲讀。你知道這一段為什麼可以不用氣聲讀嗎?

生:這一段作者是在陳述而不是在表達他自己的感情。

師:這一段作者還是在表達感情。但作者要表達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感情呢?同學們想一想,這時母親已經怎麼了?

生:去世了。

師:而且「我」和妹妹沒有一直消沉下去,而是——

生:「好好兒活」下去了。

師:對呀!那這一段應該怎麼讀才能表現出「好好兒活」呢?

生再讀。

師:孩子,你還需要把聲音讀得再實一點。要像我這樣讀。

師實聲範讀。生再讀。

師:這次讀得很好!「潑潑灑灑,秋風中正開得 爛漫」這句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感情?

生:一種對生命的感悟。

師:你是說,菊花在百花凋謝後依然在秋風中堅強地開著,這句表達了作者對生命堅強的感悟,是這樣嗎?

生:是。

師:好,我們接著往下讀。

生讀最後一句。

師:情感表現得不對。「我」和妹妹在一塊,要——

生:「好好兒活」。

師:這個「活」應該怎麼讀?讀時要表現出活下去的什麼?母親最希望的又是什麼?

生:母親希望「我」好好兒活下去。

師:對,母親希望「我」和妹妹相依為命,堅強地——

生:「好好兒活」下去。

師:好,你再重新讀一遍。

生讀。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的學習重點是通過朗讀體會作者在《秋天的懷念》中表達的情感。並掌握氣聲朗讀與實聲朗讀的區別和技巧。好,這節課就上到這兒。

評析:有感情朗讀,抓住「可」「絮絮叨叨」「沒想到」「好好活」等詞,還有省略號的表現功能,體會人物複雜隱幽的內心世界以及作者的抒情藝術,守住了語文的體性,切中了文本的類性——審美散文抒情的自由而個性,上出了語文的味道。

氣聲朗讀與實聲朗讀的指導,或許是受了音樂中「氣聲唱法」的啟示,引入散文教學,更是將入境入情入性的朗讀、體悟與表現推向了巔峰。

孫紹振先生指出:「特殊性越豐富,就越是具體。單純的『這一個』,還可能是抽象的,具體分析要分析到『這一個』的『這一首』,這一情感的『這一刻』、 『這一剎那』。」[①]教者的氣聲朗讀和實聲朗讀便是文本情感和形式表現特殊性、豐富性揭秘的一種嘗試,深入到了「這一刻」「這一境」「這一情」,的確頗具感染力。

美中不足的是,所有提問均由教者發動,兩種朗讀方式也是直接授知,致使學習的被動,對話的瑣屑,學生審美創見的稀少難以避免。「可」字轉折的秘妙,「她出去了,就再也沒回來」獨立成段的匠心,最後一段對菊花丰姿的描寫,在審美開掘上也欠到位。

 

總評——


 

共情(empathy),也稱「神入」「同理心」,有時也被譯為「同感」「投情」等。在語文教育中,特指主體間情思共鳴、生命融合的審美狀態。

朗讀以「共情」是很多語文教師的追求,所謂朗讀以入境、入心,也是為了共情。因為達致這個境界後,可以更好地內化語文知識,積澱審美素養,陶養言語人格、情趣,使教學更具語文味。又因為,朗讀將所共鳴的情感表現出來,不是模仿,而是攜帶了自我審美體驗、生命經歷或想像的一種審美再創造,帶有存在性學習的味道,更加劇了人們對這一教學形式的青睞。

問題是,很多老師注意了情,卻忽略神、思或理,如生命哲學、價值觀等的傳遞,文法、文勢、文氣的運營等,言語生命的牧養,言語創造的鼓蕩更是缺席。即使在朗讀以共情的過程中,下述問題也多被漠視的:情無巨細,都需要「共」,需要表現嗎?共「情」真的是語文教育的重點嗎?否,朗讀以共情又該遵循怎樣的教育原則?

不妨藉程翔老師的這則教學實錄,略作探討。

一、共情:共的是入境、入心後獨特的情

      朗讀以共情——體會《秋天的懷念》中所表達的情感,是程老師這節課的唯一教學目標。

掌握氣聲朗讀與實聲朗讀的區別和技巧,則是為了服務於這一目標。

與一般老師沉陷於入情以表(達)情的瑣屑朗讀,還有看似任務板塊推進,實則並無內在課脈貫穿的斷裂閱讀有異的是,程老師的朗讀很看重情感基調把握——因為有了這種整體把握,後面對具體情境的感悟,對人物內心世界的解讀,便不容易跑調。為此,他傾注了不少時間,在經歷了「憤怒」「暴怒無常」等一系列誤判和糾錯後,最終引領學生捕捉到了「自責、內疚、懺悔」這一情感基調。

難能可貴的是,對局部、片刻的獨特情感面貌,程老師也很關注,並努力讓學生通過朗讀的變式——「哽咽」「斷斷續續」「慢一點兒」或「沒有力氣」等,將之表現出來。這便使朗讀的多樣性、文本情致的豐富性、教學的靈動性高度統一了起來。

與此同時,程老師的朗讀還關注情感的複合性。情感基調是「自責、內疚、懺悔」情感的複合;「我」的暴怒無常和自責、內疚情感的表達是有一定關係的;「咱娘倆兒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前一個「好好兒活」表達要活下去的信心,後一個 想到了自己將不久於人世,所以應該是帶著哭腔說的。

審美散文以抒情為己任。相對於詩歌概括的、極化的情感,審美散文的情感更偏於具體、平實個性。這些類性,不少老師也都知曉,但真正落實到教學,又會不知不覺地過濾或遺忘,所以文本中豐富、變化而獨特的情感常被處理得狹隘、淺表、靜止和大眾化,看似讀得搖曳多姿,其實空洞得很。從這個角度說,程老師的朗讀教學順應審美散文的類性,關注情感的整體性、獨特性、複合性,確是文本的知音。

不過,情感基調的把握,忽略傷感、惆悵等情感,有失妥當。對文本情脈的忽略,或只盯著情感而棄更廣大、豐富的內心世界於不顧,更是不妥。比如,作者「好好兒活」這一信念之花,並非一下子盛開的,三處可見:①砸碎玻璃或將東西摔向牆壁時,他喊著「我可活什麼勁兒!」說明沒有明白媽媽話的含義。②母親大口大口吐血,作者兩個沒想到:我沒想到她已經病成那樣;看著三輪車遠去,也絕沒有想到那竟是永遠的訣別,這也說明沒有明白媽媽話的含義。③「又是秋天」,說明悟出堅強生活的道理已是時隔一年之後。其間,「衝動——震驚——堅定」的心路歷程一目了然,「我」和「母親」心理互襯式描寫中「激越——舒緩——平靜」的敘事節奏也格外具有審美衝擊力。

朗讀教學沒有觸及這個層面,整體感的把握恐很難清晰、深刻。

二、深入的共情,更需共智——體悟篇性


這說明,朗讀以共情要達到更高境界,必須深入開掘文本篇性。簡言之,朗讀不僅要體味作者表現了什麼的情,更要體悟是如何獨特表現的。

這方面,程老師的審美開掘極為自覺和纖敏。

對「撲」字的鑑賞——把「撲」換成 「走」行不行呢?對「你偏說那楊樹花是毛毛蟲,跑著,一腳踩扁一個……」一句中省略號的玩繹——省略的是什麼呢?對「她出去了,就再也沒回來」一句抒情價值的分析——這一段非常短,作者為什麼要讓它單獨成段呢?

……

沒有淵深的學養,根本無法觸及這些「極要緊、極精彩處」(魯迅)。

但是,不可否認:依然有不少篇性未被充分開發。

比如,選材的典型性。所選的三件事情——好好活兒、沉浸往事、臨終牽掛,無一不是抓住有意味的瞬間來刻畫,或渲染或勾勒,極具畫面感,將朱自清先生所說的「剎那主義」體現得淋漓盡致而又悄然無痕。更為絕妙的是,其間至少有兩條線貫穿:一條是「好好活兒」的明裡呼應,暗裡維繫;一條是「菊花」意象的統攝——寫母親的兩件事都與菊花有關(愛花、看花),看似寫實,但因在菊花中寄寓了對母親的追思、禮讚,母親堅韌生活的品格,還有「我」決定開出爛漫之花的思考,因此象徵意蘊鬱勃。

由此帶來了命題藝術上的篇性。不說懷念母親,不說懷念菊花,而說秋天的懷念,一而再、再而三地將複雜的思念之情蘊藉化、詩意化,為我們開闢了一個極為廣袤深邈的想像空間。秋天,可以說是母親即將凋零的生命寫照,更是其淡雅、芬芳、深沉、熱烈的精神生命的映射。反之,說是自我身心的雙重象徵,由懷念反彈出堅定生活,爛漫生活的信念,也未嘗不可。

品悟如此豐富而獨特的言語創造之美,學生是否更能共情?

三、超越共情,實現精神生命的最佳牧養


朗讀以共情,還應與言語人格的陶冶,言語生命的牧養,乃至言語表現與創造的蓄勢緊密結合起來。只有這樣,語文教育才會產生強勁的內驅力,促使學生自覺走出佔有性學習的泥沼,步入存在性學習的美好境地。

實錄中,雖然沒有寫的訓練,但程老師和學生對文本措辭、省略號、象徵意蘊等方面的探究,無一不是在為言語表現與創造蓄勢——有感情地朗讀其實也是言語表現的一種方式。對母親內心世界以及「我」複雜情感的感悟,對潑潑灑灑的菊花象徵品格的體悟,則帶有言語人格牧養、言語想像開發的味道。

然而必須指出:程老師對存在性學習的重視還不夠自覺。這從其教學目標的定位,不難一窺消息。

僅止於情感的體悟,且讓形式表現之美的體味全部服從於這一目標,這是顛倒了語文課程知識的主次,很容易喪失語文的體性。雖然把握了審美散文的抒情特徵,對獨特之情的體悟也有了比較深入的探索,但是對獨特抒情秘妙的揭示——如選材聚焦有意味的瞬間,結構上的相反相成,多條線索並進的複合抒情等,並未在朗讀中得到有機的觀照和發掘,因而「關係中」產生的美在朗讀中釋放得還不夠酣暢——美總是隨關係而產生,而增長,而變化,而衰退的[②]。不明乎此,教學的淺表化、碎片化、瑣屑化便在所難免。

如果對存在性學習極度自覺,還應該點染作者生命之花怒放的事實——母親去世後(1977年),史鐵生開始通過寫作走出了絕望的深淵,探索生命的意義。從1979年創作至2010年去世,寫下了許許多多優秀的篇章(短篇小說28篇,中篇小說6篇,長篇小說2篇,隨筆散文14篇,其他4篇,電影劇本2部)。有學者指出:史鐵生是新時期中國最優秀的作家之一,他不是通過作品傳達思想,而是引導讀者自己探索生命的意義(範寧《著名作家史鐵生魂歸地壇》)。

如此,朗讀以共情庶幾可以發揮出最佳的教學魅力。

【註:本文發表於《中學語文》2019年第12期。


[①]孫紹振.月迷津渡——古典詩詞個案微觀分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15.

[②] [法]狄德羅.狄德羅美學論文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29.

相關焦點

  • 閱讀方法教學案例 |《秋天的懷念》教學實錄
    」再到「課外閱讀」,以達到課程標準對閱讀教學的總體要求。「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系要求在教讀課型中,要「授人以漁」,「扶」著學生,幫他們學得閱讀方法,獲得閱讀體驗。《秋天的懷念》是統編初中語文教材七上的第二單元第一篇課文,單元提示對本單元閱讀方法教學的內容規定為:「學習本單元,要繼續重視朗讀,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注意語氣、節奏的變化。在整體感知全文內容的基礎上,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的文章情感直露,易於直接把握;有的則深沉含蓄,要從字裡行間細細品味。」
  • 程翔直播講座暨《我的課堂作品》新書發布 | 新課標、新教學與語文教師專業發展
    作者認為,文學家、藝術家有自己的藝術作品,語文教師則可以有自己的課堂作品,積累經年的教學設計、論文札記、教學反思、教學實錄等,都可以成為課堂作品。以課堂作品的理念,來要求和塑造自己,將是語文教師專業發展的一條有效途徑。 本書由作者精選自己從教以來的課堂作品,按內容分為教學實錄、教學設計、課文鑑賞、隨筆和論文四部分。
  • 教學設計兩篇——《錢塘湖春行》《秋天的懷念》
    《秋天的懷念》教學設計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品味文中精彩的細節,體會其中蘊含的豐富情感。 教學重點:重視朗讀訓練,把握文章感情基調,能夠注意語氣、節奏變化。 教學難點:能夠結合「好好兒活」體會情感變化。
  • 竇桂梅執教七年級上冊語文《秋天的懷念》教學實錄與點評
    教學預設: 1.在「秋天」的回憶中,理解「母愛」的內涵。 2.在「懷念」的情意中,感受「愛母」的思緒。 3.在「秋天的懷念」中,獲得「自己」的思考。竇老師生動形象地演繹了「個性化朗讀」。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體驗,讀出自己的韻味,這才是真正的「讀出韻味」了。) 師:讓我們一起再大聲提示一下自己。 生:讀出韻味。 師:不信,我們先讀讀課題的韻味。 師:(板書)懷念、秋天——生讀這兩個詞語;中間加一個字「的」——生讀出這個詞組)。注意:懷念的「秋天」——你的眼前會是怎樣的情景?
  • 一堂好課系列(八)「朗讀」之魂在於「共情」 ——評張向華老師朗讀指導課《誡子書》
    這次大賽的主題是研究微課的教學,主辦方要求在參賽者設計15分鐘的微課,展示教學中的一個環節,解決教學中一個難點。張向華老師選擇了《誡子書》的朗讀指導課。朗讀,在部編版教材的設計中,作為重要的閱讀方式,在七年級上學期的第一、二單元作了明確要求:
  • 一堂好課系列(九)「朗讀」之魂在於「共情」 ——評張向華老師朗讀指導課《誡子書》
    這次大賽的主題是研究微課的教學,主辦方要求在參賽者設計15分鐘的微課,展示教學中的一個環節,解決教學中一個難點。張向華老師選擇了《誡子書》的朗讀指導課。朗讀,在部編版教材的設計中,作為重要的閱讀方式,在七年級上學期的第一、二單元作了明確要求:
  • 教學實錄| 張玲 、王焱媛:《小貓刮鬍子》(第一課時)教學及評析
    師:那我們來分段朗讀課文。請這位同學讀第1自然段,其餘同學認真聽,等會兒老師請聽得最認真的同學接著往下讀。(生讀課文第1自然段)師:你讀得真好,課文讀得很通順。師:這位同學剛才聽得最認真,現在請你讀第2自然段。(生讀課文第2自然段)師:你的聲音很好聽,也很棒,每個字都讀正確了。
  • 餘映潮執教七年級上冊語文《秋天的懷念》教學實錄
    屏顯1:秋天的懷念作者:史鐵生執教:餘映潮師:啊,同學們,上課!同學們好!眾生(起立):老師好!師:謝謝!請坐!這節課我們學習親情單元中的《秋天的懷念》,(它是)史鐵生的經典散文。屏顯2: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
  • 《三角形的面積》教學實錄及評析
    【評析】讓學生自己提出研究的核心問題,明確學習目標。引到學生進行分類研究,注重學生數學學習方法的教與學,充分貫徹和落實了全景式數學教育「教會學生怎麼學,比教學生學會什麼更重要」基本主張。師:要研究這些三角的面積,這些未知的知識,你認為以前學習過的、和它密切相關的知識和方法有哪些?板書如下:
  • 《寒號鳥》教學實錄及簡評
    學習了特級教師孫慶博老師的課堂教學實錄《寒號鳥》,收穫頗多。一、寫字指導,紮實有效識字與寫字,是低段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寫好字,是小學生語文學習的一項基本功。二、朗讀訓練,有序推進教材要求學生能「分角色朗讀課文」,即扮演喜鵲和寒號鳥讀出各自說話時的語氣。為達成這個教學目標,孫老師精心安排了朗讀指導的「序」:①讀正確。
  • 程翔x史建築:教師成長過程中的五個發展階段 | 涵芬大講堂14期
    >全書分為四篇:「先進教育理念的追尋與樹立」,收入談教育理念文章12篇;「語文教育真諦的探究與反思」,收入探討語文學科性質、教育理念的代表性文章10篇;「課堂教學實踐的多彩與遺憾」,收入課堂教學設計、課堂實錄9篇;「師道修為的覺醒與堅守」,收入談教師自我成長文章9篇。
  • 《1000以內數的認識》教學實錄及評析
    本節課把數學步道引入課堂,提供多樣化表徵的學具,讓學生在活動中、遊戲中學習,試圖在讓學生充分認識1000以內數的同時,協助孩子自己構建起認識數的一般結構,為認識萬以內、萬以上的大數,甚至其他的數提供一個整體性、可移植的範式,為數的認識教學創造的一個新的樣本。
  • 抖音點擊超10萬的課堂教學實錄
    教學內容:A Poem: Dress Casual DayShe wants to wear a skirt.That matches her green T-shirt!組織學生分段朗讀三段verses,並整體誦讀。Do you want to wear a coat or a jacket?Does he want to wear jeans or shorts?Does she want to wear  a dress or a skirt?She wants to wear a skirt.
  • 名師課堂丨梅洪建:《賣油翁》教學實錄
    因非科班出身,辛勤教學之餘,充電補課,以不至於誤人子弟。名師課堂丨梅洪建:《賣油翁》教學實錄《賣油翁》課堂實錄時間:2013年5月31日第4節學生:上海市平和雙語學校預備(2)班授課:梅洪建事由:借班公開課,事先沒有預習,初一(上)內容在預備年級(相當於其他地方小學六年級)上【課堂實錄】一、起師:
  • 重新定義朗讀教學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是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的重要標誌,也是人類交流的重要工具,隨著交通和網絡技術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越來越密切,交流表達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小學生朗讀能力不達標問題要引起我們的重視。是什麼原因造成朗讀能力的缺失,值得思考和研究。朗讀教學實效性不強。按照傳統語文教學的要求,每節語文閱讀課都要有朗讀環節,可以由教師範讀,可以讓某個學生領讀,還可以要求學生齊聲朗讀。
  • New Magic 課堂教學深度教研實錄分享(內含教學教學設計、教後反思、教學實錄等)
    背心不能再穿後,他又把它做成了一條領帶。直到這件外套再也沒有可改的餘地。但是聰明的約瑟夫總是有辦法!        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教師針對四年級學術班學生的年齡特點選擇適合的經典繪本作為教學容,努力為學生提供一個不斷體驗、認真觀察、合作探索的空間,力求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發展學生觀察力,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 【20170416】教師考試面試優秀教學設計與評析(小學科學)
    《動物怎樣繁殖後代》教學實錄與評析教學目標:科學探究:1.知道動物的兩種基本的繁殖方式:卵生和胎生;2.了解一些動物特殊的繁殖方式,知道動物繁殖方式具有多樣性特點;3.知道動物繁殖後代要經過雌雄的識別、交配、生產、
  • 課本劇大賽視頻展播|銅獎作品《秋天的懷念》
    以上舞臺片段出自文昌中英文學校作品《秋天的懷念》,該作品在江海區課本劇大賽中一舉拿下銅獎。故事來源於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課文《秋天的懷念》,講述了史鐵生雙腿癱瘓後,脾氣變得暴怒無常,母親為了鼓起兒子生活的勇氣,在她重病纏身的情況下,堅持要推史鐵生去北海公園的故事。該作品將母愛的真摯、細膩、深沉、偉大和子女對母親深深地懷念展現得淋漓盡致。
  • 《綠毛龜》教學實錄
    綠毛龜(滬教版教材)教學實錄執教者: 上海 朱煜綠毛龜(滬教版教材)教學實錄文字錄入:山泉清兮(來自鳳凰語文論壇)師:我們以前接觸過小動物的文章,往往是寫習性和外形,寫法不一樣,讀法也不同。快速把課文通讀一遍。
  • 教師招聘考試小學語文教學案例分析精選一
    《小小男子漢》教學片斷實錄與評析——精彩,源于欣賞【教學背景】《小小男子漢》這篇文章是湘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重視對學生多角度、有創意閱讀的評價。」在新理念的指導下,教師在強化閱讀教學的同時,還要注重對學生的評價,對學生朗讀的評價語要既恰如其分,又妙語生花,及時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在教學中逐步地實施師生之間互動評價,通過豐富的課堂閱讀教學形式,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正確地關注自我,認識自我。我在上《小小男子漢》這一課時,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多角度﹑有創意閱讀的評價,收到了一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