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永康路上的一家咖啡店火了。
這家店無門無窗,僅用水泥牆上的一個洞口作為「門面」。掃碼下單後,一隻「熊爪」會將咖啡從洞口遞出,還能與顧客握手擊掌,友愛互動,吸引了不少市民前來打卡圍觀。不同於其他「網紅店」,店中的兩位咖啡師均為聽障人士。創始人稱,開店的初衷是給殘疾人提供就業機會,他們願意免費為聾啞人士培訓,還承諾給殘障人士每日提供一杯免費咖啡。
「熊爪咖啡」的巧思令人稱奇,背後的暖心故事更值得點讚。「牆洞」做店面,「熊爪」遞咖啡,這樣的創意為咖啡店帶來了關注與訂單,也巧妙地給店員們提供了一道免受外界打量的屏障,以保護他們的體面與尊嚴。為了支持這個「有趣」又「有料」的小店,不少人寧可排長隊也要來買一杯咖啡。店主稱,如今每天的銷量超過400杯,店員也擴充到4人。這樣的溫情互動,正如寒冷冬日裡的熱咖啡,讓人暖心。
「熊爪咖啡」走紅,也讓更多人有機會透過「洞口」,對牆後的世界投入一瞥。不妨試想,如果沒有這種無接觸式的設計,當你走進一家普通咖啡店,會因櫃檯對面是位聾啞咖啡師而感到詫異嗎?我會,因為我從未在咖啡店中見過他們,甚至不曾聽說有聾啞人從事咖啡師這個職業。
「我國的殘疾人接近一億,為什麼卻在大街上看不到他們?」的確,數量龐大的殘障人士在社會中卻常常宛如「隱形人」,權利難以保障、需求常被忽視。仿佛總有一堵「牆」,橫亙在「殘疾人」與「健全人」之間,而這種區隔幾乎貫穿個人發展的每個環節。
比如,殘障人士難以通過主流渠道接受教育,往往只能前往特殊學校,甚至被迫早早輟學;他們的職業選擇非常受限,以至於一提起「盲人」,大多數人只會想到「按摩師」;普通的勞動力市場很難有殘障人士的就業機會,他們大多就業於福利企業與公益組織,或在社區與家中從事簡單工作;當然,還有很大一部分殘疾人處在更加不被關注的農村,在2019年的統計數據中,已就業的持證殘疾人中有超過半數「從事農業種養」。
誠然,「牆」的存在或許可以使殘障人士免受外界一些不友好的打量,但一個文明的社會不該將某個群體排除在外。社會觀念常將殘疾人視作「特殊群體」與「救助對象」,卻忽視了他們也是享有受教育權、就業權等合法權利的公民,也是擁有遠大理想與微小願望的普通人。
事實上,如果擁有培訓渠道與就業就會,殘障人士完全可以在工作中實現個人價值。比如,視障人士在掌握編程技能後,能夠成為IT工程師獨立開發軟體;通過培訓的殘疾人可以成為雲客服,網絡那端沒有人知道他們生理上存有殘缺。在德國,殘障人士由於身體限制,往往會從事技術含量較高的工作,如電腦技術、機械製造等,並因此獲得中等以上甚至較高收入。殘障人士也能為社會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成為社會運轉的一份子,但這需要各界的賦能與支持,也需要首先打破固有的刻板成見。
有時,刻板成見不是出於惡意,而是因為遙遠與陌生。如果缺乏互動與了解,這堵「牆」會越來越高,最後終於變得不可逾越。那隻穿過「牆洞」遞出咖啡的「熊爪」,是「破牆」的一次嘗試。筆者期待著更多「牆洞」與「熊爪」的出現,更期待著某天這堵「牆」能夠完全被推倒,大街小巷的咖啡店裡,也常能看到無聲咖啡師們的笑臉。
文/安柯宣
編輯/顏雲霞
圖源微博、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