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多剛上小學一年級,老師反應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小動作多、很多知識跟不上。
平時多多思維反應快,很多知識教幾遍就會,可就是這些「小毛病」,讓多多在一年級的時候,就跟不住所學的知識。
家長也很苦惱,多多很聰明,就是「注意力不集中」!
像多多這樣的孩子,還真不少,我們也經常能聽到家長說:
「我家孩子挺聰明,就是對學習不感興趣」
「我家孩子挺聰明的,就是不愛學、心思沒在學習上」
「我家孩子聰明倒是聰明,就是不努力」
「我家孩子腦瓜還行,就是好動」
如果我們總是給孩子這樣的評價,就真的把孩子坑了。
學習不僅是靠智力因素,還靠非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指的就是平時我們所說的智商、「聰明」。
而非智力因素,指的是除了智力以外的其他影響學習的因素,其包含的內容非常的廣。
有專家給孩子做過智力測試,得到的結果是孩子的智力都是相差不大的。
當然,也有智商比較高的,比如像愛因斯坦那樣的高智力天才,可這樣的天才是天生的,不是人為的,而且是非常罕見的。
同樣的,智商比較低的也是非常少的,有的孩子就是不擅長學習,那麼我們也可以尋求其他的道路。
但絕大多數孩子的智商都差不多。那麼,學習好壞很大程度上不是由智力因素決定的,而是由非智力因素影響的,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習慣」。
比如:意志力、堅持力、耐心、時間管理、學習能力(注意力、記憶力、觀察力、思維力、閱讀能力等)、學習效率、心態、情緒等等。
很多孩子會為了維持他「聰明」的表象,而選擇不去學習。
比如,家長說,「孩子很聰明,就是不努力。」、「就是注意力不集中。」
這句話的另一層意思是只要努力了,成績就會好;只要注意力集中了,我就能學會。
我們都知道,事實未必如此,當他努力了,注意力集中了,仍然沒學會、成績仍然沒上去,這個時候,孩子要怎樣來認識自己?
「是我不夠聰明」?
「我沒有能力學習」?
「我怎麼學,就是學不好」?
每個人都不願意這樣來評價自己的,還不如像家長說的那樣「很聰明,就是不努力」。起碼孩子保護了自己的自尊心:不是我不聰明,而是我沒努力而已。
當誇孩子「聰明」時,孩子也會覺得自己「聰明」,因此,孩子在學習時,就容易走捷徑,「投機取巧」,不能踏實的學習,不利於孩子堅持力、意志力的養成。
這在孩子初高中時表現的特別明顯,有的孩子學習學的「浮」、不踏實,大多是這個原因。
學習是循序漸進、一步一個腳印的。「走捷徑」簡單的題可以、熟悉的題可以,但很多知識都是孩子新接觸的,還是要踏踏實實的學。
如果一旦被扣上「聰明」的標籤,孩子在學習困難的時候,首先就會歸因到自己的「聰明」。
而且,生活中會有很多事情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聰明」。
比如,如何處理人際關係。
當關係沒有處理好的時候,孩子首先想到的是我不夠「聰明」。
這樣,孩子就沒辦法尋找到解決問題和困難的方法。
當孩子遇到「專注力不集中」、「好動」、「不感興趣」,這是很正常的現象,也是孩子成長中不可避免的現象。
我們作為家長要做的是,如何去解決孩子成長中不可避免的問題,沒有一勞永逸,只有見招拆招。
非智力因素有很多,我們首要解決的是孩子最突出的問題。
孩子的問題沒有單獨出現的,比如孩子專注力不強,那孩子就會好動、學習拖拉、效率低、記得少。
比如,孩子時間觀念不強,那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容易專注力不強、拖拉、效率低。
比如,孩子記憶力差,那孩子寫作業就會慢、題做錯的也會多等等。
以上孩子問題的區別就在於,你把哪一個問題看成是突出的問題。解決突出的問題,其他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很多家長說的最多的是「要坐好」、「注意力集中一些」、「5分鐘做完」
可是很多孩子對家長的要求是沒有概念的,什麼是坐好?什麼樣是注意力集中一些?5分鐘是多長時間?
我們可以這樣做:
當孩子表現出做好、注意力集中、努力、堅持時,我們可以告訴孩子,你剛才那樣做就是坐好、注意力集中、堅持等。
或者是,我們做示範給孩子看。
時間管理的問題,孩子做題做完時,我們告訴孩子你花了多長時間,下次爭取提前一些,以這種方式來提升孩子的時間觀念。
我們說孩子「你很聰明,就是不努力」,潛臺詞就是,只要你努力,就能學的好。
這樣的說法,就只給孩子留了一條路,只有你努力,才能學習好。孩子也會這樣來理解:沒學好,就是我不努力。孩子就會把成績和努力建立起聯繫,忽視了其他解決問題的途徑。
當孩子沒做好的時候,我們可以這樣說:
「沒關係的,這很正常,我們找找看,有什麼方法。」——支持
「自己好動沒學好,你也很難過吧」——理解
「我們慢慢來,這樣做,我們一定行的。」——鼓勵
教育是慢的藝術。我們要相信時間的效用。
孩子成長型的問題,並不是短時間內能解決的,我們讓孩子有耐心、堅持力,那麼我們家長在教育孩子上,也要體現出我們的耐心和堅持力。
孩子的成長,也需要我們家長一步一個腳印慢慢的陪伴。
俗話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
要讓孩子走的更遠,那麼我們就陪著孩子每一步都走的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