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陰陽者,變化之父母,陰虛、陽虛,陰陽誰更重要?

2020-12-23 文化養生談

《黃帝內經》:陰陽者,變化之父母,陰虛陽虛,陰陽到底誰重要?

關於陰陽,可以說是中醫理論的核心基礎。而我們的傳統養生,又必定離不開中醫基礎知識。所以說,養好生,對於中醫的陰陽也必須有所了解。

什麼是陰陽?《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陽者,變化之父母。

可見,在中醫理論裡,「陰陽」是所有生理病理變化的基石。不理解陰陽之間的變化,也就難以掌握生理病理的千變萬化。

在理解陰陽之前,我們必須明白一個道理:陰陽其實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任何單獨的「陰」或者「陽」,都是不存在的。然而,又必須將它們絕對分開,我們理解這一個整體中的兩個部分。可以說,陰陽本來就是不存在的,只是為了方便我們從局部到整體的認知罷了。

就像一座山,由數不盡的土石組成,上面生長著各種草木植物,各種動物又生活在植物之中。對這座山而言,什麼是陰?什麼是陽?從動靜來說,動物為陽,植物為陰;從表裡來看,植物為陽,土石為陰;從柔剛來看,土為陰,石為陽……

但無論怎麼區分,我們從中列舉出來的任何單獨的一種,都不足以成為「山」這個原始概念。

因此,理解陰陽,我們只有首先梳理一個概念:整體。然後才能從陰陽對立、互根的兩個方面進行認識,這樣,陰陽也就全在掌握之中了。

陰虛、陽虛:

從我們養生的角度來看,說得最多的就是陰虛和陽虛兩個概念。對它們的調理,無非就是陰虛滋陰,陽虛補陽。但是,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人,滋陰而陰虛不潤,溫陽而陽虛未暖呢?

究其原因,還是將陰陽絕對割裂之後的調理方式。內經有云「陽在外,陰之使,陰在內,陽之守」。即使表現為「陰虛」,脫離陽氣的「陰虛」,如何調理?所以才有「善補陰者,必於陽中求陰」的說法。

陰虛:

對於陰虛的理解,我們完全可以理解為,津液、寒涼部分的不足。但這只是方便闡述的一個方法。在知道了有津液、寒涼的不足之餘,應該同時能想到,陽氣、溫熱的盛衰變化。

一般來說陰虛則熱,陰虛的同時,必定伴隨著「陽」的變化。即使其本身沒有減少,也會表現出一種相對過剩的態勢。當然,也會有陰損及陽的時候,也就成了我們所說的陰陽兩虛。

所以,善補陰者,必於陽中求陰。陰虛的調理,在滋陰的同時,最好能同時兼顧「養」陽。注意,是「養」而不是單純的補。舉個例子,像地黃黃精等滋陰的藥食,很容易膩胃,使用時佐之以陳皮、砂仁之屬,其實也就是善於陰中求陽的一種體現。

陽虛:

陽虛生寒,這是現代人最常說起的一個現象。對「陽虛」的理解,我們也可以理解為溫熱、氣機的不足。但理解之餘,還應該想到「陽在外,陰之使」,陽氣是受什麼影響才虛損不足的呢?是它本身的衰微,還是「陰」不足以維繫它而導致的耗散呢?抑或是外來的陰寒削弱了它呢?凡此等等,也是需要釐清的。

我們都知道陽虛則寒,對於陽虛的調理,無非就是溫陽補氣,辛甘溫熱之品。但是,很多陽虛的人溫補之後,要不就是「寒像」未見轉暖,要不就是陰寒既退,火熱旋生,也就是出現一些上火的跡象。

這就是未能兼顧到「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所引起的。完全割裂的陰陽,即使最初的陽氣不足,也必然影響到陰津的輸布。

就像一臺發動機,陽虛我們可以理解為燃料的不足,它的運轉可能會減慢或者做功不足,同時也必然會有潤滑的減緩。補充燃料之後,立即飛速運轉,如果潤滑(陰津)未能同步加速輸布,自然也會出現一些新的問題了。

所以,陽虛者溫陽,比如我們用大芸、肉桂之類燉食一些牛羊肉類,這是溫補陽氣。此時如果適當加點滋潤涵養之品,比如地黃、白芍這些滋潤酸斂,在溫補陽氣的同時,不但補充了陰津,還讓陰陽更加調和,陰平陽秘,這就是陰中求陽的一種手法。

那麼,陰陽究竟孰重孰輕呢?

前面說了,「陰陽」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那麼從根本上來說,陰陽之間,也就無所謂誰更重要一些。但從實際操作出發,卻又讓我們覺得,「陰陽」之間,「陽」更重要一些。

畢竟,孤陰不長,孤陽不生。「陰」是涵養而在內的、更不易讓人察覺的部分;而「陽」是發散而在外,讓我們時刻感覺到必不可少的部分。它的細微變化,都能讓我們顯著感知。

因此,說陽氣更重要一些,也是情理之中。畢竟,「陽」長年在外,運動不息,俗話說「能者多勞」。動得越多消耗也越多,它被認為更重要,也只是它「屬於陽」的原因,但並非作為「陰陽」之一的本身,這是需要理解的。

相關焦點

  • 陽虛惡寒,陰虛怕熱,陰陽兩虛怎麼辦?
    陰陽是中國古代文明中對蘊藏在自然規律背後的、推動自然規律發展變化的根本因素的描述,是各種事物孕育、發展、成熟、衰退直至消亡的原動力,是奠定中華文明邏輯思維基礎的核心要素。概括而言,按照易學思維理解,其所描述的是宇宙間的最基本要素及其作用,是伏羲易的基礎概念之一。陰陽有四對關係:陰陽互體,陰陽化育,陰陽對立,陰陽同根。
  • 黃帝內經:開宗明義,陰陽的要訣不可不知
    今天是第四篇:陰陽之要、及生病作為本篇生氣通天論壓軸,我們來看看到底都講了啥?壓軸的東西肯定是很重要的,不知道我們讀書的人能否讀懂寫書人的良苦用心。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
  • 《內經》重陽思想及陰陽的嚴格規定性
    陰陽學說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哲學基礎,是中國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也是中醫理論發生及其理論體系構建的文化基因,《內經》的理論的構建和成書深受其影響。正因為陰陽學說在中醫理論構建的初始即浸潤其中,故而陰陽學說和五行、精氣的哲學思想一樣就必然成為中醫理論傳承的遺傳密碼,無論是溫補學派,還是「扶陽抑陰」乃至「火神派」,必然攜帶著濃鬱的陰陽理論的印記。
  • 道家辯證法思想對《黃帝內經》陰陽理論體系構建影響
    2 《黃帝內經》陰陽理論體系結構的形成及特點「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春夏秋冬,陰陽之更移也;時之長短,陰陽之利用也;日夜之易,陰陽之變化也」(《管子·乘馬》)。在對陰陽有如此深刻認識的基礎上,便有了「一陰一陽之謂道」(《易傳·繫辭上》)的抽象。在陰陽理論形成並被廣泛運用的先秦至漢代,正是《內經》的醫學理論構建時期,這一世界觀和方法論被逐漸地引入於醫學領域,廣泛地用以解釋生命現象和相關的醫學知識,並逐漸地與醫藥知識融為一體,成為中醫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 陰陽學說的魅力,《黃帝內經》來解讀!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國學的精髓之一,自古以來,不少人對研究陰陽五行有著濃厚的興趣。但陰陽五行常常給人神秘莫測、奧妙無窮之感,想要吃透其中精髓,實在難呀!今天,小編就和您從《黃帝內經》的角度一起來學習學習陰陽學說,感受下中醫的魅力吧!來源:悅讀中醫,文章選自《內經精要譯註》;作者:鄭紅斌,包素珍。
  • 陰虛、陽虛、氣虛、血虛,四種體子虛,表現各不同,調理更不一樣
    #黃帝內經裡的養生名言#>陰虛、陽虛、氣虛、血虛,四種身體虛,表現各不同,調理更不一樣。首先,所謂「虛」,內經有云「精氣奪則虛」。內經所說的「精氣」,其實就是身體的正氣,通俗地說,包括我們常說的「陰陽氣血」四種。因此,簡單說「體子虛」,並不能真正指導如何養生。也有人問,既然「虛」也就是陰陽氣血四個方面而已,我們為何不能四者同補,從而一勞永逸呢?這麼想就有點單純了。
  • 中醫:陰虛、陽虛和陰陽兩虛有什麼區別?教你3招辨別!
    一般人認為,陰陽陰陽,男為陽女為陰。其實不然,在中醫裡,無論男女都是有陰陽的,只有在陰陽兩氣調和的情況下,人的身體才會健健康康。男性與女性一樣,都會陰虛、陽虛或者陰陽兩虛,這到底是個什麼說法?妙姐來跟大家講講。
  • 陰虛陽虛還是陰陽兩虛?教你快快解決的方法!
    陰虛、陽虛到底如何辨別不過這個話題很大,非常大,上到陰陽五行,下到寒熱沉浮,其實都可以歸類到陰、陽的範疇裡。寒冷的冬季,總是有人會感覺到全身發冷,手腳尤其冰涼的受不了。那為什麼有的人穿得很薄卻不怕冷,而你捂成北極熊卻仍然手腳冰涼呢?老中醫望聞問切:親,你陽虛啊!
  • 賀娟教授揭秘《黃帝內經》的養生門道(圖)
    中醫的陰陽之分  搜狐健康:賀教授,大家平時經常會聽說陰虛、陽虛這樣的概念,可一般人只知道虛了不好,但具體什麼是「虛」很多人並不清楚。  賀娟:要知道陰虛和陽虛是什麼,首先要知道陰和陽指的是什麼。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概念。自然萬物都有陰陽之分。如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男為陽,女為陰等等。
  • 朱燕中 | 《黃帝內經》注釋大家張介賓的陰陽觀
    作為易學家他雖然不是最有名的,但結合《易經》注釋《黃帝內經》張介賓就是少有的大家了。因此我們應該對這位《黃帝內經》注釋名家有所了解。張介賓,字會卿,號景嶽,又號通一子,明代浙江紹興人,生於1563年,卒於1640年。其祖籍四川省綿竹縣,從50多歲開始全力研究岐黃之術。
  • 《黃帝內經》簡介
    古人把具有一定法則、一般必須學習的重要書籍稱之為「經」,如儒家的「六經」,老子的「道德經」以及淺顯的「三字經」之類。所以稱「內經」,並不是像吳昆《素問注》、王九達《內經合類》所稱「五內陰陽之謂內」,也不像張介賓《類經》所說「內者,生命之道」,而僅僅是與「外」相對為言而已。
  • 陰虛還是陽虛?分不清身體的體質,艾灸越多越不利於健康
    陽盛陰虛的人代表體內的水分不足,水少則火旺,因此體內總會有一些莫名的火氣,動不動就口腔潰瘍,要麼就是無理由的手腳心發熱,胸口煩熱。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陰虛不是憑空生出來的,它的源頭往往就是陽虛,陰陽二者是相互依存的。陰虛之人多火旺,簡單的理解就是上焦的火氣下不來。
  • 上醫古法- -陰陽之道
    《易經》中華民族最古老的經典著作,是中國哲學思想的起源,無論是老子的道客道非常道之中的道,還是孔子的五道一以貫之中的一都,來源於易經中最基本的思想,那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易傳·繫辭上傳》:「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 一陰一陽謂之道,懂陰陽,方可以成為大學問家
    因為陰陽不平衡。那個老太太為什麼那麼多病呢呢?因為她陰氣太多,陽氣不足了。為什麼你這麼有學問呢?因為你懂陰陽。好,那我們接下來看什麼是陰陽,一本《黃帝內經》之乎者也一大通的古文,誰能看得懂,你看不懂也沒人怪你,但如果只有陰陽兩字你都看不懂,別人不怪你,你也該怪自己了,《易經》講,陰陽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看了沒有,萬物的玄機都在這陰陽兩個字裡。
  • 【中醫知識】陰陽學說
    陰陽是抽象的屬性概念而不是具體事物的實體概念,也是一對關係範疇,它表示各種物質特性之間的對立統一關係。所以說:「陰陽者,有名而無形」(《靈樞·陰陽系日月》)。(二)陰陽的普遍性、相對性和關聯性1.陰陽的普遍性:陰陽的對立統一是天地萬物運動變化的總規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 陰陽不是簡單的醫學符號
    ——析《內經》陰陽的相互關係    □ 黎敬波  廣州中醫藥大學  陰陽既是相對的關係,也是聯繫的關係,《內經》認為陰陽是相互依存,互為一體的物質或功能單位(即所謂「雙重對偶性」)。陰和陽的基本關係是互生互用,消長共存,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 陽虛也會上火?火氣總是降不下,清熱降火前,先了解陰陽虛實
    按照《黃帝內經》、《傷寒論》等中醫經典的說法,「熱者寒之」的苦寒清熱降火,可謂「一劑知、兩劑已」,幾乎有「如湯潑雪」的功用。為何現代人的火氣卻就是降不下去呢?要釋疑這個問題,首先得知道什麼是「火氣」。什麼是「火熱」之氣?
  • 《黃帝內經》:為什麼要補陽氣?怎樣補?
    《黃帝內經》中講陽化氣,陰成形。陽化成身體所需的能量,陰形成看得見摸得著的身體。如果身體沒有了陽氣,就成了一幅空的軀殼,就會死亡。《黃帝內經·素問》裡說:陽者衛外而為固也。就是指人體有抵禦外邪的能力,這種能力就是陽氣。
  • 中醫 / 陰陽學說
    《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陰陽者,天地之道路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陰陽者,天地之道路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陰陽屬性歸類表(舉例)
  • 黃帝內經·素問·天元紀大論-66
    願聞其與三陰三陽之候,奈何合之?鬼臾區稽首再拜對曰:昭乎哉問也!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陰陽不測謂之神,神用無方謂之聖。夫變化之為用也,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天為溼,在地為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天為寒,在地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