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智慧: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

2020-12-13 紅塵禪緣

老子主張無為,是希望人們順應自然各盡所能,而不希望人類大動幹戈興風作浪,那樣會帶來破壞甚至毀滅,但老子所謂的無為也絕不是死氣沉沉,無所作為。

我們總是心浮氣躁、汲汲營營地追求世間美好的東西,我們希望儘可能多的東西為自己所擁有,結果撿了西瓜丟了芝麻,因此心中滿是憤懣,求不得、捨不得,懊惱不堪,生命就這樣在擁有和失去之間流走。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凌釋,敦 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渾 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據說,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最喜歡《道德經》中的一句話是: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

誰能像渾濁的水流一樣停止流動,安靜下來慢慢變得澄清?

誰可以像草木那樣保持長時的靜寂,卻萌動生機而不息?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這句話充滿了積極向上的意義,同時具備很強的思辨力量。

 

老子心目中的處事態度是「濁」,不提倡舉世皆濁我獨清的態度,而是提倡「混兮其若濁」、「和其光,同其塵」,也就是說不要認為自己了不起,每個人的行為都有其道理,我們應該理解他們和接納他們,如他們一樣,表面看起來有點渾渾噩噩,但內心要「靜」,就像一杯含有沙子的黃河水,只有在安靜的狀態下,才能慢慢變清,也就是腦子裡從紛繁複雜的「濁」中理清頭緒,變得清醒。

後一句,非常積極:只有靜靜地弄清楚了是不夠的,還需要動起來,反饋社會和他人,發揮自己積極的作用。但是,不要亂動,首先要安,即心態要平穩,如果慌裡慌張地去做,那自己會變成真的濁,搞不清楚狀況了,動之徐生」,也是我們作人做事的法則。道家要人做一切事不暴不躁,不「亂」不「濁」,一切要悠然「徐生」,慢慢地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地從不語從不爭,卻無時無刻不在滋養萬物。日月星辰寂寂無聲,卻帶給我們陽光雨露冬去春來。每一個天體依著自己的軌道運行,盡職盡責。這就是自然。人們都喜歡觀日出,是因為它的形狀還是色彩?海上,山巔,當一輪彤日緩緩升騰出地平線,震撼我們的是自然的力量,如此美妙而親切。  

無徐清,人會渾濁而迷失自己,外圍的翻江倒海會使自己不知所措,樹欲靜而風不止,怎麼做,都是錯。

無徐生,人會沉淪而失去生機,外圍的春意復甦無法喚醒自己的迷濛睡意,任花開,空蹉跎。

濁以靜之徐清,安以動之徐生,保有自己,保有生命力,才是依道而行啊。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通玄,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容,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 《道德經》:得道之人有哪些常人不能及的特質?是怎麼做到的?
    大家好我是舜緣文化的張詩苓,我是傳統文化的受益者和傳播者,希望古聖先賢的智慧,可以利益到更多的朋友。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道德經的第十五章。首先我來為大家誦讀道德經的第十五章,我的誦讀是以王弼版道德經為底本。
  • 每日一語|第423天:有道之士(道德經第十四章解析、長篇大論)
    有人説之【道德經】(注釋)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盈:充滿、滿足。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孰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孰能濁以澄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惟不盈,故能敝不新成。
  • 《道德經》:豫冬涉川,猶畏四鄰,你知道是在講什麼嗎
    【道德經】第十五章: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容;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 道德經第十五章
    原文: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 《道德經》:得道之人,品行自然高尚
    在生活中不難發現,有的人做事張揚,為人粗狂,這樣的人總是品行低劣,做不成大事情,也容易招致禍害,這是失道者;有的人平時表現很低調,總是謹小慎微,有些行為甚至讓一般人無法理解,老子認為,這樣的人往往有著崇高的道德水準,也是得道之人。那麼,得道之人究竟與常人有什麼不同呢?
  • 《道德經》禪解: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文/炳睿原文: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惟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惟不盈,故能敝不新成。
  • 《道德經》:一生能得幾貴人?記住這七個特徵,一個也不會錯過!
    其實老子在《道德經》裡已經為我們描述過了,只不過在他的觀念裡,並沒有貴人之稱,如果以老子的理解,那應該是得道的人。它描述了得道的人所擁有的七個特徵。事實上,擁有這七個特徵的人,已經具備了,成為他人貴人的資格。道德經裡的原文是這樣的: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20:第十五章 保道不盈,敝不新成
    《道德經》通行本的第二十章已經被筆者前提至第三章。以筆者看來,通行本接下來關於「弱者道之用」的相關篇章是通行本第十五章: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qiǎng)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容,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
  • 如何從道德經中領悟陰陽
    小編感覺道德經上雖然講了很多陰陽,但是對於什麼是陰,什麼是陽,並沒有明確的說出來,一旦談及陰陽,基本上都是什麼「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或者是「淵呵!似萬物之宗。銼其兌,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等等對道非常崇拜的言語。
  • 《道德經》的「微妙玄通」是在說道術高深嗎?
    眾所周知,《道德經》是道家重要的典籍,法術又是道教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麼《道德經》中的「微妙玄通」一章是誇獎道法精深嗎?並不是!為什麼呢?我們來逐句分析「微妙玄通」的含義。首先來看第一句: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這一句是總述,在讚揚了得道者之外,揭示了這章的核心——為人處世不要滿盈。就像器物空虛才能發揮盛放的作用,人因為存在缺點有不足才有進步的空間。換言之,人不要為自己取得成績沾沾自喜,只有保持虛心,讓自己時刻處在「虛」的狀態,才有進步的空間。
  • 《道德經》:在?來修道術!(傳世經典)
    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餵不盈,故能利蔽而新成。【譯文】古代善於行道的人,精微玄妙,深邃而不可認識。
  • 道德經白話直譯第十五章微妙玄通
    原文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譯文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 國學文化起名:300個經典大氣、智慧與涵養並存的女孩名大全
    近年來,國人越來越重視傳統文化,前兩年央視的《詩詞大會》包括近來的《國家寶藏》等節目的熱播,既讓我們感受了中國文化歷史之美,又讓我們看到那些徜徉在書海裡的女孩氣質是多麼的優雅。不得不說,智慧與涵養是可以從書本中獲得的,也不得不說,這樣飽讀詩書的女孩確實自帶光芒。以下是江南易林從國學文化中精心整理出的300個經典大氣的女孩名字,分享給家長朋友們。
  • 易說道德經之十五 善為道的道理
    易說道德經之十五 善為道者的樣子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十 五 章古 之 善 為 道 者 , 微 妙 玄 通 , 深 不 可 識 。孰 能 濁 以 靜 之 徐 清 。孰 能 安 以 動 之 徐 生 。保 此 道 者 , 不 欲 盈 。夫 唯 不 盈 , 故 能 蔽 而 新 成 。顯然,本章是講善為道者的。或者說就是聖人為道的樣子。
  • 活著不一定要鮮豔,但一定要有自己的顏色,道德經裡的為人處世
    解讀國學的巔峰之作《道德經》,期待讀者能夠通過我的視角,重溫經典,借鑑古人的思辨精神,打磨屬於自己的生活。老子在這一章,給出為人處世的建議「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不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老子是個實用主義者!老子眼中的人生,實實在在。在這一章,老子的人生態度,非常明確,活著不一定要鮮豔,但一定要有自己的顏色,闖蕩江湖要自備7件法寶!
  • 《道德經》不同的斷句,截然不同的意思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靜境,ID:FM18848】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論版本最多的古籍,莫過於老子《道德經》了。從戰國到1949年建國前,坊間流傳的版本大約有300種。我朗讀的《道德經》,便是依豆瓣的高分版,陳鼓應教授注釋之王弼+參考帛書及楚簡版。今天再來分享個版本。這個版本比較特別,是一位靈性頗高的朋友對《道德經》的重新斷句,跟幾個流行甚廣的傳世版本的斷句都不同,意思自然也大相逕庭——中國的文字標點就是那麼奇妙。因為他的觀點很有意思,所以想跟大家分享,建議跟通行本對比閱讀。
  • 《道德經》全文(1-20章)
    《道德經》全文(1-20)章【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陳烯堯《道德經新解》第十五章:道的奧妙,天下亂而得治聖人出
    道德經原文和陳烯堯道德經新解對比,顛覆性的道出道德經不一樣的秘密:《道德經》第十五章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不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