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主張無為,是希望人們順應自然各盡所能,而不希望人類大動幹戈興風作浪,那樣會帶來破壞甚至毀滅,但老子所謂的無為也絕不是死氣沉沉,無所作為。
我們總是心浮氣躁、汲汲營營地追求世間美好的東西,我們希望儘可能多的東西為自己所擁有,結果撿了西瓜丟了芝麻,因此心中滿是憤懣,求不得、捨不得,懊惱不堪,生命就這樣在擁有和失去之間流走。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凌釋,敦 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渾 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據說,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最喜歡《道德經》中的一句話是: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
誰能像渾濁的水流一樣停止流動,安靜下來慢慢變得澄清?
誰可以像草木那樣保持長時的靜寂,卻萌動生機而不息?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這句話充滿了積極向上的意義,同時具備很強的思辨力量。
老子心目中的處事態度是「濁」,不提倡舉世皆濁我獨清的態度,而是提倡「混兮其若濁」、「和其光,同其塵」,也就是說不要認為自己了不起,每個人的行為都有其道理,我們應該理解他們和接納他們,如他們一樣,表面看起來有點渾渾噩噩,但內心要「靜」,就像一杯含有沙子的黃河水,只有在安靜的狀態下,才能慢慢變清,也就是腦子裡從紛繁複雜的「濁」中理清頭緒,變得清醒。
後一句,非常積極:只有靜靜地弄清楚了是不夠的,還需要動起來,反饋社會和他人,發揮自己積極的作用。但是,不要亂動,首先要安,即心態要平穩,如果慌裡慌張地去做,那自己會變成真的濁,搞不清楚狀況了,動之徐生」,也是我們作人做事的法則。道家要人做一切事不暴不躁,不「亂」不「濁」,一切要悠然「徐生」,慢慢地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地從不語從不爭,卻無時無刻不在滋養萬物。日月星辰寂寂無聲,卻帶給我們陽光雨露冬去春來。每一個天體依著自己的軌道運行,盡職盡責。這就是自然。人們都喜歡觀日出,是因為它的形狀還是色彩?海上,山巔,當一輪彤日緩緩升騰出地平線,震撼我們的是自然的力量,如此美妙而親切。
無徐清,人會渾濁而迷失自己,外圍的翻江倒海會使自己不知所措,樹欲靜而風不止,怎麼做,都是錯。
無徐生,人會沉淪而失去生機,外圍的春意復甦無法喚醒自己的迷濛睡意,任花開,空蹉跎。
濁以靜之徐清,安以動之徐生,保有自己,保有生命力,才是依道而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