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完整地學習了指示標誌中餐飲部分的譯寫,大家也應該掌握了菜名翻譯的基本規範,即依次譯寫做法、主料、輔料和特色信息。那麼廢話不多說,今天,我們就順勢帶大家看看菜名中的數字序列譯法的下集,也就是從菜名中,「六」往後的所有數字的譯法。
六:「六」是一個在菜名中相當罕見的數字。因為上一講我們提到,中國的古代哲學以「五」為全數,因此「六」比五多了一個就顯得有些突兀,並且難得在傳統菜名中一見。
小艾老師能想起來的帶「六」的菜名,就只有一個「六合菜」,注意不是香港賭博的那個「六合彩」,是「六合菜」。儘管這個菜名確實起源於香港沒有錯——在大陸地區,大家一般就直接把它叫「炒合菜」。六合菜使用六種(是不多不少剛好六種)切成絲狀的食材進行爆炒:豆芽、韭菜、胡蘿蔔、木耳、雞蛋和豬肉。其六種食材並無主輔之分,且涵蓋了肉類、禽類、菌類和蔬菜四大類別,根本無法合併同類項,更不能盡列而出。
在翻譯方法上,我們還是沿用「五」為實指時的翻譯策略,歸類簡併而成,挑出肉蛋菌單列,將六合菜譯為Stir-fried shredded egg, pork, black fungus with mixed vegetable slices.
這裡注意一下表示「絲狀」食材用了兩個詞,一個是shredded,一個是slices,這是由於肉蛋木耳必須下刀切絲,而蔬菜中的大部分食材並無切絲過程,如豆芽根本無需動刀,韭菜用刀改段即可,因此用slices顯得更加準確。
七:在菜名中,「七」的出現要比「六」多些。因為七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應色彩和星鬥的數量,故有部分菜名以「七星」或「七彩」打頭。「七星」往往是一種擺盤方式,將單獨成件的食物排列成外六內一的七星樣式,而「七彩」則是指菜餚成品色彩斑斕,令人食指大動。
但無論是擺盤還是顏色,都和食材的成份、風格、做法沒有任何直接關係。因此在譯寫中,往往多採用省譯的做法。例如:
七星桂花糕
Sweet Osmanthus jelly cakes
(cakes用複數就可以啦)
七彩鱸魚
Steamed perch
(注意鱸魚不要寫成bass,那個是海裡的,沒法清蒸,更沒法做成七彩的樣子)
另外注意一個「七星豆」,是專指豌豆(pea),就是一種食材,以一個豆莢長剛好七顆豌豆最為飽滿質量最高而得名。
八:這是大數中較常出現的一個,常見的搭配有「八珍」「八寶」「八仙」等,往往用於概括罕貴度較高的食材(當然八寶粥就算了),至於到底有沒有八種,emm…一般是沒有的,這個和「四」虛指往往大於四不太一樣,「八」的虛指一般都小於八。儘管「八味烏梅湯」是正好八種,但是那個不太能算食物,從選材到炮製方法,到命名中的「味」字,都更像是藥物,因此不予討論。
既然食材的罕貴度比較高,那就請出我們一個華麗麗的宣傳詞——deluxe,也就是豪華、奢華的意思。
如果你覺得三鮮豆腐譯為「sautéed tofu with mixed seafood」使得「八珍豆腐」的風頭被搶了,那麼,就在mixed seafood的前面或者後面,加上一個deluxe吧。
九:九在菜名中並不多見,大約是「九轉大腸」這道魯地名菜搶了所有其他菜名使用「九」字的機會。就這道菜而言,儘管「九轉」確實是一種做法,形容大腸被小火反覆收汁許多次的意思,但凡是用到「醬燒,收汁」烹飪方法的,英文都是一個詞:Braised。
九轉大腸
Braised intestines in brown sauce
十:十是五的兩倍,五都是完全數了,十就是完全數倍滿的意思了。有許多採用多種食材的菜餚,由於菜餚種類難以數清(如做法可以隨意變化)或根本不想數清,討彩頭叫「十全」,又或者使用其變體的「什」字,稱為「什錦」。
叫什錦的菜餚裡面到底有多少種食材,反正大於3好像就可以,大於5最好,超過10也不會有人有意見——老南京人過年必炒的什錦菜,最正宗的做法是16樣食材。小艾老師小時候吃到的媽媽版通常是12-13樣食材,已經是很震驚的童年味道了。
什錦菜
Stir-fried mixed vegetables, Nanjing style
是不是看著和最開始那個炒合菜很像?完全不一樣,這裡面看的出來的蔬菜就有12種,並且絕對不能有雞蛋、肉類等葷腥。
百:有一堆「百花」開頭的菜名:百花焗豆腐啦,百花釀香菇啦等等。可是當你翻看菜譜的時候卻發現,這些菜和花沒有任何關係,倒是有一個共同的食材:蝦仁。
其實百花就是指蝦仁,烹飪過程中用刀背剁碎剁爛的蝦仁,這是源自江南地區的叫法,具體來源已不可考(有說法是吳語中百花與白蝦同音,但我問了吳地朋友,並不同音,相差很大)。但我們也不用去考據,只消將shrimp paste這個詞請出來即可。
百花釀香菇
Steamed mushroom stuffed with shrimp paste
千:千絲、千層、千張、千葉……似乎任何菜餚只要內含細碎部件(這裡似乎沒有三歲以下兒童不宜吞食的限制),就很容易在名字裡帶一個「千」字。
帶這類「千」字的菜名譯寫並不困難,只要你覺得麻煩,未必非要譯出。但如果覺得不譯可惜,特別是「千絲」等往往是菜餚成品的特色所在,可以從口感特點上下功夫,使用幾乎所有「千絲」菜的通行口感詞:crispy(爽脆的)。另外「千層」是法語借譯詞(mille-crepe),譯寫時還原即可。
千絲餅
Deep-fried crispy pancake
千層榴槤蛋糕
Durian mille-crepe cake
萬:萬在菜餚成品的名字中出現極少,但在半成品材料和佐料中有一定機率以「萬能」這個詞出現,如「萬能肉醬」、「萬能蘸料」等。這個詞有一個標準的譯法:All-purpose。
萬能蘸料
All-purpose dipping sauce
好了,從「一」數到「萬」,中式菜名中的數字翻譯,到此就全部講完啦。各位同學,我們下期再見。
(本文美食圖片均來自搜尋引擎檢索結果,原圖引用,部分圖片來自各類烹飪社區網站)
在中式菜名中,除了數字以外,方位詞也是一個很常見的元素,並且方位詞在標誌中除了偶爾碰瓷部分食材名稱(西葫蘆、西紅柿、南瓜)以外,還會有其他的指代。請試譯以下5道菜名,由於譯法規則已經在課上教給大家,所以就不做成填空題啦。
1. 北菇滑雞
2. 南國炒飯
3. 東坡肘子
4. 西芹百合
5. 燒南北
作業完成的方式:在本條推送下方留言,將翻譯內容按題號順序寫下,並註明你的學號和姓名即可。(截止日期:4月21日)
1. 四季豆就是green beans, 注意寫成kidney beans是錯的,那是赤小豆。
2. 三角形的包子,譯為triangular bun/bread都可以。
3. 牛五花就是牛腩肉,可以有多種譯法,如streaky beef, beef plate, beef brisket等。
4. 三文魚是大馬哈魚或鮭魚的音譯,salmon。
5. 二花就是忍冬花,也叫金銀花,大名鼎鼎「連花清瘟膠囊」的主藥材之一,honeysuckle,注意不要用拉丁名字FLOS LONICERAE,那是寫藥方的時候才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