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念統攝下的單元教學設計:知識轉化為能力素養的重要途徑

2020-12-11 現代課程網

摘要學科大概念是指向具體學科知識背後的更為本質、更為核心的概念或思想,它建立了不同的學科知識間的縱橫聯繫。以大概念為視角分析教學內容、確定單元、圍繞大概念系統規划進階式教學目標、確定單元教學結構、實施單元教學評價,能夠賦予單元教學以實質性的意義,是知識轉化為能力素養的重要途徑。

作者:頓繼安,北京教育學院數學與科學教育學院院長,教授;何彩霞,北京教育學院數學與科學教育學院教授。

圍繞大概念進行單元教學設計已成為當前學科教育的發展趨勢和熱點問題,2018年初頒布的普通高中各學科課程標準中「凝練了學科核心素養」「重視了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使學科內容結構化」。那麼,如何理解學科大概念及其在教學中的作用?學科大概念與單元教學設計有何關係?如何圍繞大概念開展單元教學設計?本文擬對此進行探討

何為學科大概念

大概念(big ideas)也被譯為大觀念、核心觀念、核心概念等,依據所適用的範圍不同,大概念有跨學科大概念和學科大概念之分。所謂學科大概念,是指能反映學科的本質,居於學科的中心地位,具有較為廣泛的適用性和解釋力的原理、思想和方法,其主要特徵為:(1)能反映學科的主要觀點和思維方式,是學科結構的骨架和主幹部分;(2)能統攝或包含大量的學科知識,具有普遍性和廣泛的解釋力;(3)能提供對於理解知識、研究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或關鍵工具,可運用於新的情境,具有持久的可遷移應用價值。

學科大概念並非指學科中某一具體的概念或定理、法則等,而是指向這些具體知識背後的更為本質、更為核心的概念或思想,如化學學科大概念「物質的組成結構決定性質」,揭示了不同物質具有不同性質和相似性質的根本原因,成為人類理解和研究物質性質的思維結構;生物學科大概念「生物體的形態結構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則可以解釋變色龍的體表顏色隨季節而發生變化、兔子的眼睛長在頭部的兩側等很多現象,為人類認識和研究生物提供了基本思想。

以學科大概念來統攝和組織教學內容,將更為充分地揭示知識間的縱橫關係。知識間的橫向聯繫揭示了不同知識的形成過程的共同之處,使得先前所學的知識對後繼所學的知識起到啟發(非特殊遷移)的作用,有利於培養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進而生成新知識的能力;對具體的事實、概念進行抽象概括、一般化等思維加工活動,可以形成知識間縱向向上的聯繫,能夠從中獲得更有普遍意義的大概念,實現知識的拓展和知識結構的改造;將抽象概括獲得的大概念用來指導或運用於解決具體問題,是知識縱向向下聯繫的過程,也是促進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的重要途徑。

學科大概念與單元教學設計

單元教學是近些年被關注的熱點問題, 隨著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落地,單元設計更被認為是撬動課堂轉型的一個支點。但「教學單元」並無統一標準,單元有大小,當下普遍關注的「大單元」也具有相對性,且與大概念緊密相關。

01、有意義的單元教學設計需要圍繞大概念進行

單元教學被關注的原因是「以課時為單位的教學導致知識碎片化」。然而我們必須客觀地看到,無論以何種理念、何種目標為取向開展單元教學設計,在對知識進行重組與整合後,常規學科教學都要尊重當前和以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學校教學以「課」為時間單位進行組織的現實,最終必須將重組的內容按照課時進行安排,也就是轉化為課時設計。因此,解決知識碎片化問題的出路並非教學設計所需要的時長,而是揭示教學內容之間怎樣的關係,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能夠看到具體知識背後的大概念,進而圍繞大概念組織教學。

以初中生物「動物的行為」一課為例。有教師的教學按照動物的攝食行為、防禦行為、攻擊行為、領域行為、節律行為、繁殖行為依次進行,對於每種行為,都是先給出動物行為的定義,再分析該種行為對動物的意義。這樣的教學是以動物的每種具體行為的學習作為獨立單位,40分鐘的課由6個時長在5~6分鐘的「微課」拼接而成,不同動物的行為以孤立事實的形象留在學生頭腦中,必然是碎片化的知識。而如果教學圍繞生物學科大概念「動物藉助行為適應多變的環境,提高存活和繁殖的機會」進行,這些不同動物的具體攝食行為、防禦行為、節律行為等就有了深層聯繫。對這些動物行為的學習不必平均著力,通過對一些動物行為的深度分析,學生將學到從動物行為與環境相適應的角度認識動物的各種行為,動物行為的意義和各個行為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及認識動物行為、動物與環境關係的分析思路和探究方法。這樣,當遇到課本中沒學過的動物行為時,學生也能夠自主分析和解釋其意義。

圍繞大概念開展的教學對於非連續單元也有重要影響。例如,初中數學中,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組、分式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學習在時間上是非連續的,每種方程的解法可以自成系統,成為教學設計的獨立單位。而如果以「方程就是含有未知量、表達等量關係的式子,通過運算和等式性質可以使未知量成為可知」這一大概念為統領,這些具體方程的具體解法的一致性將得到關注,而經由這些具體方程的學習,學生也有可能解決課本以外的一些方程問題。

01、有了大概念視角,單元教學才可能變為現實

單元教學希望解決的另一個問題就是以課時為單位的教學「難以給學生足夠的思考與交流空間」。單元教學設計通常要對知識進行整合,也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探究的空間。而教師的教學設計是否願意和敢於給學生自主解決挑戰性問題的機會,與其對知識間聯繫的認知緊密相關,如果教師孤立地看待知識點,就會高估學生的困難,不敢給學生探究機會。

筆者曾經在培訓活動中問在場的初中數學教師:如果沒講有理數加法法則,假設學生也沒有預習,你們覺得學生能否解決如下這些有理數加法的問題:

(+7)+(+8);0+(-4);

(+3)+(-3);(-2)+(+1);

(+1)+(-3);(-2)+(-3)。

許多教師認為學生不會,甚至有教師感到很奇怪:「沒學過,學生憑什麼會?」許多教師教有理數加法法則時,按照兩個加數分別為同號、異號、一數為零的情形,分三個階段逐次進行,每個階段的學習,都以特定現實情境的實踐意義和細碎問題為引導。

然而,筆者的調研卻表明,有相當高比例的學生不需要教師的引導,就能夠給出上面這些算式的答案,而且方法多樣。這意味著教師低估了學生。而低估學生的根本原因在於教師沒能看到有理數加法法則這一新知識與此前已經學過的有理數(負數)的概念、加法的概念間的內在關聯對於解決新問題的意義,沒能看到這一運算與此前學生學過的諸如分數運算、小數運算一樣,都是「對象拓展型新運算」這個學科大概念統攝下的具體知識。如果教師具有大概念的視角,就會將新知識的學習看成是學生經由先前所學的知識而形成的大概念的一個新的特例,也就會更為積極、理性地對學生進行預判,從而更傾向於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間。

以大概念為統領進行單元教學設計

01、以大概念為視角分析教學內容確定單元

以大概念為視角分析教學內容是確定單元的重要環節,其基本思路如下:首先,立足學科整體高度,從具體內容出發,分析和挖掘具體內容背後的大概念,並以大概念為視角來梳理相關內容,形成有意義關聯的結構化的知識整體;其次,根據學科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不同學習階段,梳理大概念的進階發展,明辨大概念的學習進程及其重要節點;再次,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發展需要,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來確定大概念的解構程度和單元的大小及形態。

如,「物質的組成結構決定性質」是化學學科的一個大概念。物質由元素組成,從元素視角認識物質性質及物質的轉化,能夠揭示元素與物質性質及物質轉化的關係及規律,為認識和研究物質及其轉化提供認識角度和思維方法。以此為統領來梳理初中化學課程「身邊的化學物質」和高中必修課程「常見的無機物及其應用」等主題中的相關內容,可以構築起知識之間有著內在本質聯繫、大概念的內涵進階發展、認識角度逐漸豐富和認識持續深入的整體框架(圖1)。

以此框架為依據,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具體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初中可以確定「基於物質分類認識物質的化學性質及反應規律」單元來統整金屬、酸、鹼、鹽相關知識,在高中必修課程中可以確定「基於物質類別和元素價態認識物質及其轉化」單元來統整鐵及其重要化合物相關知識。從實施形態上看,前者是跨越不同學習內容的非連續的大單元,後者為連續的小單元。也可將上述初中、高中的相關內容統整起來構成跨越學段的、非連續的「元素與物質」大單元。

02、圍繞大概念系統規划進階式教學目標

單元目標的規劃需要著眼於學生的深入學習和長遠發展,兼顧知識、思維、能力和情感等多個層面,明確單元教學要使學生達到怎樣的預期學習結果和發展水平即單元目標,以及圍繞單元目標來細化具體課時的目標進階。

大概念引領下的單元教學,重在促進學生形成對大概念的理解,使其能夠形成以大概念為統攝的結構化的學科知識,並能將之轉化為解決具體問題的思路與方法,即在完成單元學習後,學生知道或能做與之相關的事情。以此核心目標為導向來系統規划進階式單元教學目標,需要基於大概念的發展歷程,分析學生所處的學習階段,並結合具體內容特點來系統考慮。對於大概念的理解,其進階目標可以是內容拓展,如從單一維度到多個維度,也可以是單一維度的認識深化等。

如在高中化學必修課程中,以鐵及其重要化合物相關知識為載體,確定「基於物質類別和元素價態認識物質及其轉化」單元,按照如圖1所示的大概念及其知識框架,該單元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1)能從物質類別、元素價態的角度,列舉鐵元素的典型代表物,能依據複分解反應和氧化還原反應預測鐵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化學性質和變化,能設計實驗進行初步驗證,能分析和解釋實驗現象;

(2)能從物質類別和元素價態變化的視角說明鐵及其重要化合物的轉化途徑,能利用

的典型性質和反應,設計物質的製備、轉化、分離和檢驗等簡單任務的方案;

(3)能說明鐵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實際應用及其對社會發展的價值。其中,1)為學習理解,2)為實踐應用。與之相對應,具體課時目標的認識和研究對象(如單質鐵、鐵的氧化物和氫氧化物、鐵鹽)不斷變換,學生的學習按照基於物質類別、元素價態的角度識別和預測物質的性質與反應,並運用於解決簡單問題的目標進階來逐漸展開。

03、確定單元教學結構

「怎樣組織單元是創造課程的中心問題」,大概念的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拓展和深入的過程,「並需要以適合學習者不同認知發展階段的方式來表達」。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以及學生的認知基礎和發展需要,教師可通過增加其內容維度、認識深度和複雜性來反覆呈現大概念,以持續、遞進的方式來促進學生的理解和遷移應用。

圍繞大概念開展的單元教學,將突破常見的教學按照知識點在知識體系中的順序展開、學生在知識的鏈條上爬行、在學習了所有知識點後再解決綜合性問題的「分—總」型教學結構,並以驅動重要知識產生的大問題的解決過程為線索形成教學結構。由於「大問題」的解決經常需要基於多個具體知識,每個具體知識也需要學生熟悉、理解、掌握,以便更好地應用於解決其他問題,故而針對具體知識點的專項練習也是必須的,因此,這樣的教學會表現為「總—分—總」型結構。

04、實施單元教學評價

除了要評價學生已經學習過的具體的知識及有關技能掌握情況外,圍繞大概念開展的單元教學評價有其必須關注的評價內容,就是學生對「大概念」的理解和應用情況。鑑於大概念的意義在於「能提供理解知識、研究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或關鍵工具,可運用於新的情境,具有持久的可遷移應用價值」,因此,指向大概念的單元教學評價需要關注學生解決新情境中新問題的能力,這種傾向在中高考試題中已見端倪。

相關焦點

  • 戴曉娥︱義務教育統編語文教材大單元教學設計策略
    高中課標反映了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特別關注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學改革,關注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和發展需求,提出「教學應該更加關注育人的目的,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更加強調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能幫助教師和學生把握教學的深度和廣度」。高中語文課標的實施,也為義務教育階段語文學科教學改革帶來新的思考。
  • 【歷史教學】黃天慶:融合「大概念」與「大主題」的高中歷史教學
    關於課程內容的處理,新課標前言強調:「重視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使課程內容結構化,以主題為引領,使課程內容情境化,促進核心素養的落實。」[1]可見,「大概念」與「大主題」是構建高中歷史課程內容的重要理論基礎。如何融合歷史學科「大概念」與「大主題」引領教學,筆者認為提煉「少而精」的「歷史議題」,基於史料情境,展開課堂探討,是促進學科核心素養落實的有效途徑之一。
  • 大概念:教學變革與課程創新的著力點
    在韋鈺院士翻譯的《以大概念理念進行科學教育》一書中,科學家們為了讓全球青少年更好地學習科學知識,提出了科學知識的10個大概念和關於科學本身的4個大概念。大概念揭示了事實性知識背後的規律,是知識的附著點,從而使碎片化知識發生有機聯繫。這些能有機聯繫的知識不僅便於記憶,更利於在舊知基礎上學習新知,當學生遇到新情境與新問題時,可以遷移應用,指向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培育。
  • 大單元、大情境、大任務統領下的單元教學如何設計?思路是關鍵!
    繼昨天第一期(《高中數學新課標最顯著的兩大變化》)後,今天接續第二期。由「大單元、大情境、大任務」統領,指向高中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的單元教學如何設計?(1)依據課程標準在解讀課程標準的基礎上,我們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高中數學核心素養和高中數學課程標準轉化為教學目標;再圍繞教學目標,將教材內容轉化為教學內容,結合教學內容,開發了相關的、有意義的練習和測評。(延伸閱讀《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怎麼樣?
  • 劉登琿|課程統整的概念譜系與行動框架
    伴隨新一輪以「核心素養」為標誌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推進,構建適切核心素養的課程體系成為基礎教育課程研究領域的核心議題。傳統知識本位的分科課程由於過於強調學科知識系統性,導致學科孤立、邊界固化,而「核心素養下的各門學科之間的界限不應當是剛性的、僵化的,而是軟性的、互通的」[1],要發展核心素養,就要打破分科主義實施課程統整。
  • 王本華:構建以核心素養為基礎的閱讀教學體系——談統編語文教材的閱讀教學理念和設計思路
    構建以核心素養為基礎的閱讀教學體系——談統編語文教材的閱讀教學理念和設計思路這裡所說的「時代」是指2010年以後。這是因為在2001年頒布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基礎上,2011年頒布了修訂後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以2011年版課程標準為基礎,2012年年初啟動了統編語文教材的編寫。
  • 新教學新設計|崔允漷:如何開展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的大單元設計
    文章從三個方面分析了如何開展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的大單元設計的問題,即如何依據課程標準、教材、學情確定大單元,如何設計一個大單元的學習,如何在大單元學習中介入真實情境與任務。大單元設計能夠改變學科知識點的碎片化教學,實現教學設計與素養目標的有效對接。
  • 陸志平:學習任務群與教學改革——語文核心素養為綱的大單元設計
    它以語文核心素養為綱、以學生的語文實踐為主線,以任務驅動引導,項目學習為載體,不是以知識為綱,不是以能力為綱,也不是以文本為綱。學生的語文實踐就是指閱讀與鑑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語文任務群整合了教學的目標、內容、情境、資源、活動、方法和評價,也有機融合了經典範例誦讀和知識傳授、行為訓練合理的元素,突破了素養養成模型的最後一個難點,就是課程內容組織。語文學習任務群的特點,我提煉了三點(見2018年3月《語文學習》):1.語文核心素養為綱的大單元設計;2.真實語文生活情境中的深度學習;3.以學生的語文實踐為中心的教學過程。
  • 核心素養如何轉化為教學目標?
    就是這門課程的具體目標、這門課程下不同模塊的具體目標、每個模塊下不同單元的具體目標,以及每個單元下不同課時的具體目標。這些小臺階是從「課程」到「課時」的一系列具體目標。這一系列具體目標構成了落實核心素養的目標系統。
  • 教育參考丨指向深度學習的單元教學設計範式研究——以科學概念學習為例
    單元已不再局限於教材中固有的單元,更多指的是以教材為基礎,用系統論的方法對教材中「具有某種內在關聯性」的內容進行分析、重組、整合併形成的「大單元」。而且,單元教學設計在學生素養的生成、情感的培養以及思維習慣與方法的形成等方面正在發揮其獨特作用。
  • 概念 情境 整合:「活動·探究」單元教學的核心策略策略——以肖培東老師執教的《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為例/戴盈路 浙江嘉興
    【1】「綜合性」「實踐性」這一課程特點在統編教材的「活動·探究」單元有著鮮明體現。但是,當下該單元教學仍存在「覆蓋、割裂教學內容」、「活動泛化」等困境,有待在專家思維的引領下,探尋有效的單元整合策略。特級教師肖培東老師《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一課是「活動·探究」單元閱讀教學的經典範例,該課以「演說」任務為引導、「學習演講詞」「模擬現場演講」活動為主體,以文體探究為內核進行設計,整合了閱讀、口語交際等學習項目,下文將結合此課例,從「概念為先」、「情境整合」兩個維度,淺談對「活動·探究」單元教學核心策略的理解。   一、聚焦大概念,規劃大單元。
  • 聚焦「大單元教學」 北京十一中舉行建校70年教學研討論壇
    論壇對大單元教學的難點,痛點和疑點問題進行研討。梳理已有大單元整體教學的實踐探索經驗,在撬動課堂轉型的基礎上,為後續深入研究、持續開展大單元教學提供智力支持。 因此,周林提出,「教師要做一個教學的研究者,要對課程標準、學情、教材深度解析,並轉化為單元主題,單元目標單元評價;教師要做一個課程的開發者,要把教材內容變成結構化的學習問題,學習任務,並賦予情景引導學生,通過學習活動加以解決;教師要做一個頂層的設計者,要整體構建科學統籌,從單元規劃到學時教學,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化的設計。
  • 馬建明:指向深度學習的語文大單元教學設計
    何為深度學習?語文「新教學」實驗提出的情境、任務、活動與評價如何與深度學習的四個基本特徵高度契合?指向深度學習的語文大單元教學如何設計,如何實踐?江蘇省連雲港市教育局教研室馬建明老師的實踐與思考,乾貨滿滿。匯報單元選自「新課程資源系列」《統編義務教育教科書 語文 學與教指南 二年級 下冊》(即將出版)第一單元。
  • 單元設計,整體把握知識本質
    初中數學深度學習項目相關專家提出,以單元教學設計和實施為抓手,通過整體把握數學課程核心內容、突出數學內容本質和聯繫的教學設計,加強學生學習的實踐和體驗過程,才能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真正理解、遷移和應用,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應該說,深度學習既是一種教學理念,也是一種教學方式。它為我們引領學生開展有意義的數學學習提供了有效的途徑。
  • 夏繁軍 張鶴:「整章—單元—課時」的教學設計與反思 ——以人教B版第十一章第3單元「空間平行關係」為例
    教師進行教學設計一般是遵循「數學核心素養—主題目標—整章目標—單元目標—課時目標」的路徑,是「總—分」的過程,而學生學習則是按照「問題解決—課時目標—單元目標—整章目標—主題目標—數學核心素養」的路徑,是「分—綜」的過程,最終目標是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要實現這兩個過程的完美統一,關鍵是做好「整章—單元—課時」的教學設計,這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如何基於整章分析進行單元解讀,再到課時教學設計?
  • 崔允漷丨素養本位的單元設計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所長素養本位的單元設計,這一話題來自於新高考、新課標背景下的「新教學」。新教學,新在哪裡?其中有一點就是素養本位的單位設計。我們先看看通常老師們的教案是怎麼寫,基本上都是一個套路。首先是教學目標,然後是重難點,最後是教學過程。教學過程寫什麼?通常以下四個部分:導入;創設情境;講授新課;……布置作業。
  • 【關於學科核心素養】單元如何設計和高考試題,是如何落實核心素養的
    素養本位的單元設計,這一話題來自新高考、新課標背景下的「新教學」。新教學,新在哪裡?其中有一點就是素養本位的單位設計。我們先看看通常老師們的教案是怎麼寫,基本上都是一個套路。教學設計為何要從知識點走向單元?指向素養的教學必須要單元設計嗎?單元本是日常概念,不僅語文、英語有單元,而且住房也叫單元。今天我想從建築的視角來理解單元。建築的單元是什麼樣子的?
  • 不斷迭代的語文單元整體教學設計
    2016年秋面世的統編教材,單元內部力求各板塊在主題或文體上有所關聯,同時也追求知識與能力、方法與策略等方面的內在關聯。在具體安排上,因年級不同呈現的面貌和目標要求也不同,這給單元整體教學提供了極大的發揮空間。 基於上述對統編教材的基本認識以及對《新常規》要求的理解與落實,近年來我們逐漸形成了以備課組為單位推進、升格單元整體教學的模式。
  • 麗景小學舉行基於美術核心素養的大單元教學專題培訓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徐文君 通訊員 王芳 楊錄西為了提高學校美術課堂的教學水平,落實「基於思維能力提升」的課堂教學改革宗旨,8月25日,東營市教科院美術教研員卞全照老師「基於美術核心素養」的大單元教學專題培訓在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麗景小學成功舉行
  • 統編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我的「自畫像」》教學設計
    本單元表達要素為「學習用多種方法寫出人物特點」,我將「多種方法」定位在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上,並藉助範文,將習作核心知識轉化為兒童語言——「多寫幾個動作」,「多寫幾次對話」。一步一步,讓思維變得清晰起來。】接下來,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確定的特點,寫一寫《我的「自畫像」》,向XX小學的同學介紹自己。注意用上「多寫幾次對話」「多寫幾個動作」的方法,把自己的特點寫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