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羽長秀在清州會議的時候為什麼要大力支持豐臣秀吉?

2020-12-23 鬼說天下

天正十年(1582年),織田信長死於「本能寺之變」。「本能寺之變」後十餘天,豐臣秀吉消滅了謀反的明智光秀。明智光秀死後不久,織田家幾位實力最強的重臣在清州城開會,分配織田信長的遺產。

織田重臣在清州會議上形成了羽柴(豐臣)秀吉與柴田勝家對立,兩派的勢力和話語權也是旗鼓相當。到了這個時候,決定清州會議結果的人就是織田家的次席家臣、與柴田勝家齊名多年的丹羽長秀。

在清州會議的關鍵時刻,丹羽長秀選擇大力支持豐臣秀吉,使得豐臣秀吉獲得了織田信長大部分的政治遺產,繼而成為日本的統一核心。那麼丹羽長秀在清州會議的時候為什麼要大力支持豐臣秀吉呢?

首先,雖然現在很多影視劇與遊戲都把丹羽長秀塑造成比豐臣秀吉大了一代的老臣。但根據史料,丹羽長秀只比豐臣秀吉大了不到兩歲,比織田信長小了不到一歲,而比柴田勝家小了足足有十三歲。

正因如此,丹羽長秀與豐臣秀吉算是經歷和想法相近的一代人,與柴田勝家卻存在代溝。再加上丹羽長秀和豐臣秀吉都是善於交際的高情商之人,丹羽長秀和豐臣秀吉的私人關係要好於與柴田勝家。

其次,日本很多實力強盛的戰國大名內部都存在「文武之爭」,織田家也不例外。丹羽長秀和豐臣秀吉都是行政出頭的「文治派」,而柴田勝家則是靠軍功出頭的「武斷派」,丹羽長秀自然傾向豐臣秀吉。

最後,「本能寺之變」爆發後,丹羽長秀一度處於非常危險的環境中。如果不是豐臣秀吉及時趕到,丹羽長秀就要被明智光秀剿滅了。丹羽長秀還跟豐臣秀吉參加山崎之戰,靠戰功保住了地位和領地。

通過消滅明智光秀,丹羽長秀已經將自己的利益與豐臣秀吉綁定了。丹羽長秀覺得自己與豐臣秀吉剿滅叛臣、為主報仇,憑什麼把織田家的主導權讓給對平叛寸功未立、私人關係也不近的柴田勝家呢?

相關焦點

  • 豐臣秀吉:侵華戰爭的始作俑者?
    豐臣秀吉為中國人所熟悉,是因為豐臣秀吉統一日本,發動了徵服朝鮮的戰爭,並寄望以朝鮮為跳板進而侵略中國。事實上,這也是豐臣秀吉之前織田信長等人的計劃,只不過最後是由豐臣秀吉來實施而已。但豐臣秀吉果真只是織田信長殞命的得利者嗎?要想得出答案,就必須對豐臣秀吉進行細緻探究。01.
  • 本能寺之變後,前田利家為何倒向豐臣秀吉?友情和恩情的抉擇
    摘要:本能寺之變後,前田利家為何倒向豐臣秀吉?在織田家中級家臣中,前田利家是位曾經觸怒過織田信長,還被其放逐的家臣。由於與茶坊主為小事爭執,年輕氣盛的利家將其斬殺,盛怒之下的信長不但將利家放逐,還一度揚言要其命。
  • 日本惡之源豐臣秀吉
    豐臣秀吉是日本軍國主義的第一人,侵略擴張的第一個踐行者,豐臣秀吉長得很醜外號叫猴子,出身貧寒草根出身,豐臣秀吉所在的時期日本正處於內戰,戰亂過程中,逐漸成長為亂世梟雄,之后豐臣秀吉統一日本,豐臣秀吉統一日本之後感覺日本國力增強,這個時候豐臣秀吉決定要進行對外擴張,把琉球,呂松,菲律賓
  • 豐臣秀吉做錯了什麼?
    而豐臣家從此則日益衰弱,直至滅亡。 在這場命運之戰中,為何豐臣家主要將領會支持敵方?為何部分大名會倒戈?為何豐臣家會眾叛親離,不堪一擊?這要從豐臣秀吉晚年的一系列失誤說起。又動輒要治他們的罪。造成三成為首的文官與加藤等人矛盾激化。武將派非常痛恨三成等人,恨不得食其肉寢其皮。可是,屬下文治派和武將派的嚴重對立。並沒有引起豐臣秀吉重視。其基本採取了聽之任之的態度。 心生不滿及怨恨的福島正則等人對豐臣家產生了離心傾向。這就給後來野心家德川家康以可乘之機。豐臣秀吉去世不久,德川家康企圖奪權。而這些武將派毫不猶豫背叛豐臣家,投靠倒向了家康。
  • 日本統領豐臣秀吉:我要佔領朝鮮印度,統治中國,最後葬在寧波
    其中最為大眾所知的有三個人,被稱為「戰國三傑」,他們分別是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三人攪弄風雲,各自留下了不少故事傳說。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豐臣秀吉曾經放言,自己死後要葬在寧波。 豐臣秀吉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他又是一個怎樣的人?
  • 日本戰國風雲史:偷桃竊國,熱衷改名字的「猴子」——豐臣秀吉
    導語:日本戰國風雲史:偷桃竊國,熱衷改名字的「猴子」——豐臣秀吉提起日本的戰國時代,最出名的就是戰國三傑: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三人。而且三人還都是從屬關係,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是織田的部下,後來德川家康成了豐臣秀吉的手下。
  • 日本豐臣秀吉為何會看重寧波?
    織田信長基本統一了日本,可無奈經過本能寺一役,將星隕落,隨後便迎來了豐臣秀吉時代。在國內各大藩鎮被基本平定之後,豐臣氏把目光瞄準了朝鮮,計劃在佔領朝鮮之後徵服大明,繼而奪取印度,實現鯨吞世界的目標。在豐臣秀吉擬定的方案裡,拿下明朝之後要把天皇遷到京師,日本國內的大小事務統統交給自己的養子豐臣秀次,而秀吉本人則選擇坐鎮寧波,專事對印作戰事宜。
  • 豐臣秀吉出身低微,為什麼能統一日本,成為日本戰國三傑之一
    豐臣秀吉、織田信長和德川家康並稱日本戰國三傑,如果說織田信長和德川家康都是出身優渥的富二代,那麼豐臣秀吉的出身,簡直沒有辦法和他們相比,那麼他又是怎樣逆襲成功的呢?長期飽受羞辱的豐臣秀吉,在萬般無奈之下,只得離家出走。豐臣秀吉四處流浪,他在尾張、美濃和三河一帶給當地的豪強打短工。
  • 為何豐臣秀吉不殺德川家康?
    本能寺之戰後,有望統一日本全境的織田信長被害,其部下由信長的手下重臣豐臣秀吉接管,后豐臣秀吉擊敗了謀殺信長的明智光秀,並採取了先西後東的戰略方針,以武力平定西國諸國,再與原信長盟友的德川家康結成聯盟,共同完成統一大業。
  • 豐臣秀吉背後的軍師,出身淡泊的第一夫人,淺野寧寧
    豐臣秀吉在日本歷史上是個特殊的存在。豐臣秀吉的發跡史,可以說是一個底層平民逆襲的故事,在這一過程中輔助他平步青雲,直上九霄的,正是他的糟糠之妻淺野寧寧。此後,豐臣秀吉又讓他到蜂須賀正勝和杉原家次處去見習,再接再厲,最終成為豐臣秀吉陣中的主力大將。如果說豐臣秀吉是從才能上使加藤清正脫穎而出,寧寧則是從感情上使加藤清正從骨子裡對豐臣家有了歸依感。她恰如母親一樣的關懷,使原本沒有譜代家臣、勢單力孤的豐臣秀吉從零開始,有了一批誓死效命於他的武將。
  • 世界化的基督教,當到達古日本後,為何被豐臣秀吉「一腳踢飛」?
    豐臣秀吉初期也善待耶穌會,但後來由於耶穌會在九州島實力日漸增長,豐臣秀吉轉而反對基督教,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就是豐臣秀吉於1597年在長崎絞死了26名基督徒,將反對基督教發展到了頂峰。然而,到1582年,日本的基督教徒已經達到15萬人,基督教在日本的傳播速度非常快。1587年,豐臣秀吉直接下令禁止基督教傳教士進入日本。
  • 豐臣秀吉當時真的以為自己可以滅掉大明嗎?
    別看戰爭主要在朝鮮半島打,但「朝鮮」在豐臣秀吉眼裡,只是一個小目標。號稱「夢日而生」的他,滿懷著「三步走」的「徵服世界戰略」:第一步先滅掉朝鮮,第二步以朝鮮為跳板滅亡明朝,把北京「可供天皇御用」,他自己則要把寧波當「自留地」。然後還有第三步:揮師南下,吞併印度大陸,讓日本稱霸世界。
  • 日本宗教信仰複雜,豐臣秀吉,為何單獨對「天主教」進行驅逐
    當時的耶穌會,採取商業教會一體化,和平傳教的模式,獲得了當時的領袖織田信長的支持。一時間,天主教迅速的擴張,信徒增長到20萬人,教堂200多所。然而這些也只是推測,小編則認為,最主要的還是另外一點,那就是天主教的傳播已經影響到豐臣秀吉的專制集權政策。在頒布「驅逐令」之前,為了消除天主教的影響,豐臣秀吉也做過一些努力。
  • 豐臣秀吉的賢內助 寧寧能否在《九州劫》中再獲「北政所」之名?
    月半叔帶你品歷史,玩遊戲,你們的月半叔又來了豐臣秀吉是日本戰國時期的"三傑"之一,他從一介布衣到成為"天下人"的過程可謂相當勵志,然而這種成功卻是不容易複製的,除開豐臣秀吉個人的努力外也離不開其夫人寧寧的鼎力支持,常言道"成功男人的背後,一定有一個優秀的女人
  • 豐臣家為何才持續30年:除家臣矛盾外,也和秀吉鳳凰男性格有關
    大家本身就是想跟在秀吉身邊吃肉的,一旦秀吉不再,對於的很多家臣而言,他們是在是沒有多少義務要對豐臣家效忠。豐臣秀吉雖然同輩的兄弟姐妹有四人,自己的哥哥木下秀長也是只生了兩女兒,雖然秀吉在秀賴之前有兩個兒子,但是大兒子石松丸和二兒子鶴松在很小的時候就夭折了,再加上豐臣秀吉離世的時候秀賴年僅6歲。「孤兒寡母」的豐臣家,根本就沒有強大的血脈能力來掌管豐臣家的龐大的基業。
  • 萬曆朝鮮之役時,豐臣秀吉為何相信能和明朝長期抗衡?
    豐臣秀吉的「新世界觀」為什麼日本第一次徵服大陸的戰爭會發生在16世紀末這一時間點呢?這還要從日本人的世界觀說起,古代日本人的世界觀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以中國為中心的儒教世界,二是以天竺(印度)為中心的佛教世界,在這兩個世界中日本都處於邊緣地位。
  • 天正十四年四月五日,大友宗麟來到大阪謁見豐臣秀吉,表示臣服!
    天正十四年(公元1586年)四月五日,大友宗麟來到大阪,謁見豐臣秀吉,表示臣服,請求豐臣秀吉派遣援軍,挫敗志在吞併九州的島津家族。 這些年,豐臣秀吉忙著南徵北戰,擴大地盤的同時,島津氏家族也沒有閒著。 島津氏家族通過耳川之戰、衝田畷之戰等一系列戰役,降服龍造寺家族。
  • 豐臣秀吉侵朝,為何不派德川家康上陣,消耗其力量?
    侵朝日軍的奇怪行動 1 要解答這一問題,首先不得不討論的,便是豐臣秀吉發動侵朝戰爭的真實動機為何。就當時明、日、朝三方所留下的史料來看,明、朝兩方對豐臣秀吉侵朝動機的判斷,比較一致,皆為「倭寇之圖朝鮮,意實在中國。」
  • 豐臣秀吉攻打小田原城,一度被逼入絕境?小田原城最終未被攻下?
    天正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豐臣秀吉向關東地區的北條家,發出了列有五條宣戰布告的朱印狀。此次戰鬥的導火索是上野國的沼田領地。北條家與真田家在爭奪這個地區的主權,豐臣秀吉在同年七月介入仲裁,最後雙方以該領地的三分之二歸北條家,其餘部分交由真田家支配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