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臣秀吉為中國人所熟悉,是因為豐臣秀吉統一日本,發動了徵服朝鮮的戰爭,並寄望以朝鮮為跳板進而侵略中國。
事實上,這也是豐臣秀吉之前織田信長等人的計劃,只不過最後是由豐臣秀吉來實施而已。
無論豐臣秀吉,還是後來的德川家康,事實上本來實力都不足以在日本當時的政治版圖中佔有一席之地。
當時佔據如日中天地位的是織田信長,只不過明智光秀的一場「本能寺之變」讓織田信長這個一代梟雄頓時灰飛煙滅,頗有點「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的意味。
本能寺之變發生在日本天正10年6月2日(公曆1582年6月21日)凌晨,織田信長的得力部下明智光秀在京都的本能寺中起兵謀反,殺害其主君信長。日本歷史也由此被改寫。本能寺之變是日本史上最大也最有名的政變。
但豐臣秀吉果真只是織田信長殞命的得利者嗎?
要想得出答案,就必須對豐臣秀吉進行細緻探究。
01.
無法冠姓的下層階級
相對於其他在日本戰國時代成名的人來說,豐臣秀吉的出身即使不能算是最差的,也已經相去不遠。
豐臣秀吉出身無法冠姓的下層階級,本名不是這一個——豐臣是日本天皇的賜姓,而秀吉是織田信長給他的賜名。
豐臣秀吉出生於尾張國愛知郡中村的一個貧苦農家,原名中村申之助,跟隨織田信長之後改名木下藤吉郎,後來織田信長為他賜名後改為木下秀吉;
織田信長
因為希望能夠同織田信長的猛將柴田勝家、丹羽長秀一樣驍勇善戰,改姓羽柴,是為羽柴秀吉;
後日本天皇任命羽柴秀吉為關白,並賜姓「豐臣」。
事實上,從中村申之助到豐臣秀吉這一系列讓人眼花繚亂的改姓改名過程,基本上就可以顯示出豐臣秀吉的成長軌跡。
02.
善於學習、懂得隱忍、長於謀劃
關於所謂英雄成名之路,孟子有一句話非常有名:「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而豐臣秀吉的成長經歷,除了他跟對了領導,最終從織田信長的諸家將中脫穎而出,還與豐臣秀吉的個人素質:
善於學習、懂得隱忍、長於謀劃有很大關係。
無論是與蜂須賀小六的交往,還是效命於松下之綱,還是追隨織田信長,最終在桶狹間之戰中發揮重大作用。
桶狹間之戰是一場發生於1560年(日本永祿三年)戰國時代日本的戰役。東海道大名今川義元親自率軍攻入尾張國境內,遭織田信長領軍奇襲本陣陣亡。戰後,原本稱霸東海道的今川氏從此沒落,而獲勝的織田信長則迅速擴張勢力,奠定其日後掌握日本中央政權的權力基礎。
到後來平定明智光秀之亂、打敗柴田勝家、德川家康,擔任關白後繼續統一日本,結束日本戰國時代。
構成了豐臣秀吉在日本古代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的基本輪廓。
03.
一代權臣的嘆息
按照日本著名史學家小林鶯裡的說法,進攻朝鮮、引發明朝支持朝鮮與日本之間發生戰爭,是「毫無意義的開始,毫無意義的結束」。
是豐臣秀吉「一生最大的汙點」。
朝鮮之役
小林鶯裡的評語是:「世間英雄往往難得善終,真是令人嘆息。」
事實上,小林鶯裡的這個評價僅僅只能算是他的「一家之言」。
出兵朝鮮,並進而攻伐中國,這是日本由來已久的想法。甚至早在唐高宗日期,日本就曾與唐朝發生過戰爭。
當時,唐朝、新羅聯軍與倭國、百濟聯軍在白江口展開水戰,最終日軍戰敗。
白江口之戰是中日兩國作為國家實體進行的第一次交戰,也是東北亞地區已知較早的一次具有國際性的戰役。
這次戰役基本上奠定了此後一千餘年間東北亞地區的政治、經濟與文化格局,也深刻教訓了不知天高地厚的日本。
此後日本一直數百年間不斷派使臣向唐朝學習,逐漸形成其一整套政治、經濟、文化制度。
直到1592年豐臣秀吉侵略朝鮮,近一千年間,日本未敢再對中國開戰。
由豐臣秀吉的起家經過,到最終謝幕,可以看出,在繼織田信長成為日本最有戰功、最有權勢的關白之後,豐臣秀吉的個人野心得以膨脹。
而韓戰之敗卻使得他得到了深刻的教訓,知道了日本力量的局限性,繼而引發了隨後德川幕府長達三百餘年的「鎖國」。
德川家康
不過,日本的狼子野心並沒有因此而平息下來,所以才有了明治維新後日本展開新一輪的對中國的侵略。
豐臣秀吉去世333年後,不足800人的日軍,僅用幾小時就攻陷近8千人駐守的東北軍北大營,「九一八」事變爆發。
以史為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