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有關人生起跑線的社會實驗

2020-12-13 中國青年報

    8705個孩子,10年,實驗結果出來了。

    12月14日,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盧邁在北京用一組數據介紹了他們的發現:最初,這些貧困農村的孩子「各方面」都低於同一地區的城市同齡人——語言認知水平大致相當於後者的60%,記憶水平相當於後者的20%;3年後的測試顯示,「他們在追趕」,追到了80%;到了2019年,他們在學習能力、認知發展、社會情感等方面,已與城市同齡人相差無幾。其中年齡最大的孩子已經升入高中。

    而從「起跑線」來看,這是處境極為不利的一些孩子:物質匱乏之外,54.47%是留守兒童、18.9%來自單親家庭,比例都超過城市對照組孩子的3倍。「從這一角度來看,追趕效應更加明顯。」盧邁說。

    2009年起,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在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開始了公益性的試點項目——「山村幼兒園」,向處於學前教育空白區的偏遠農村3-6歲兒童提供免費學前教育。它同時是一個大型社會實驗,追蹤這些孩子的成長,研究教育如何幫助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

    據介紹,試點以來,「山村幼兒園」項目逐步擴大,覆蓋了樂都區鄉村總人口的92%,迄今有8705個孩子受益。目前,樂都區3-6歲兒童中就讀於「山村幼兒園」的超過四分之一。他們多是家庭中第一代接受學前教育的成員。

    10年後,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哈佛大學等機構的學者,參與完成了一份效果評估報告。他們將山村幼兒園兒童與上過縣城公辦幼兒園、沒上過幼兒園的兒童等作了分組比較。

    從學業表現來看,根據樂都區教育局提供的小學升初中考試成績,不同學前教育背景的學生存在顯著差異。曾在縣城公辦幼兒園就讀的兒童整體學習成績靠前,山村幼兒園兒童次之,均遠遠高於沒上過幼兒園的同齡人。縣城公辦幼兒園約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後來的學業成績進入同齡人的前20%;在山村幼兒園兒童中,超過四分之一能夠進入前20%;沒上過幼兒園的兒童中,僅有4%能夠進入前20%。

    12月14日,在樂都試點十周年的匯報會上,海東市市長王林虎說,「山村幼兒園」填補了空白,帶動了樂都區學前教育的發展,當地學前三年毛入學率已從2009年的48.2%提高到2019年的98.6%。這個項目甚至提升了當地義務教育的質量——它使貧困山區的孩子接受了較好的學前教育,開發了智力,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他們進入義務教育階段後,「不會輸在起跑線上」。

    參與評估的學者們,還在樂都區選擇了1378名初中二年級學生,對他們的智力水平、心理彈性等進行了測量。結果發現,縣城公辦幼兒園走出的兒童智力水平最高,稍遜的是山村幼兒園兒童,二者都在全國同年齡段常模人群排位在50%以上,即中等智力水平。沒有上過幼兒園的學生,則排在25%以下,屬於中下水平。在心理方面,雖然處境相對不利,但山村幼兒園走出的孩子心理健康狀況是最好的,「心理彈性」顯著高於縣城幼兒園、鄉鎮幼兒園走出的孩子,其中「親社會行為」得分居於首位。

    盧邁感慨:「山村幼兒園給他們另外一個發展的前景,幫助他們有可能沿著社會的階梯擺脫家庭的束縛向上流動。」

    10年間,在樂都試點的基礎上,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實施的「一村一園」計劃,擴大到11個省級行政區的30個貧困縣,惠及20萬學齡前兒童。2018年,「一村一園」計劃還成為獲得世界教育創新項目獎的第一個中國項目。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理事長李偉認為,十年的社會實驗,不僅極大改善了試點地區的兒童發展狀況,而且展示出了可複製性和規模化發展前景。

    「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到目前為止,基金會的兒童發展社會實驗,就全國貧困地區而言,就貧困地區兒童總量而言,還只是點上的經驗、點上的成績。」李偉說,「要能夠形成國家層面的系統性政策,進而在全國範圍內大幅提升貧困地區兒童發展水平,還需加倍努力。」

    他指出,我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有0至6歲兒童約2000萬,相當於一個中等人口國家規模。這些兒童由於家庭貧困、撫養人教育水平低、公共服務不完善而缺乏適當的營養、必要的養育和教育機會,如果沒有公共政策幹預,他們成年後極可能因人力資本積累不足,如父輩一樣再次陷入貧困,從而延續所謂貧困代際傳遞,「這是讓人十分擔憂和揪心的事情」。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也指出,「一村一園」所服務的孩子,出自處境最不好的家庭。「如果說他們現在沒有這個機會,10年以後、15年以後、20年以後,他們就是新的貧困人口」。

    他建議,政府的財政資金要更多用於補短板,社會各界的公益力量也可以優先投到這一領域。「現在把這個事做了,他們會成為非常有用的、新的人力資源、人力資本,他們可以創造社會財富。如果你不做這個事的話,20年以後還得扶貧,那個時候要花更多的錢。」

    教育部原副部長魯昕說,我國已明確了學前教育公益性、普惠性的方向。由於多種原因,學前教育仍是我國教育體系中的薄弱環節。學前教育普惠性資源短缺,全國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為73.1%,距離2020年達到80%的目標還差近7個百分點,仍要努力推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優質發展。

    由於貧困地區農村的學前教育適齡兒童人數難以達到規模,「無利可圖」,民辦力量也缺乏在此類地區辦園的動力,從而形成「政府缺位」與「市場缺位」疊加的情況。對此,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提出了「陽光起點計劃」,計劃在更大範圍內推進「早教入戶、學前入村」,目標之一是在目前3800多所「山村幼兒園」基礎上,到2025年增加到兩萬所。

    但在最早試點的樂都,形勢又有了變化。「山村幼兒園」的數量和在園人數達到頂峰後,近幾年出現了下降。據盧邁介紹,這是因為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生源在逐漸減少。不過,他說:「我們的願望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夠享受城裡邊的優質的公共服務,但是在這之前,農村基層的這些孩子,必須有人管,不能讓他們就受困於留守、受困於單親、受困於低收入。」

    他還說,只要有這樣的人群,「我們這項工作就值得再做下去」。

    12月14日,中國這個兒童發展社會實驗發布的種種數據,讓應邀到場的加拿大駐華大使、麥肯錫公司原全球總裁鮑達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他本人長在烏幹達的農村,個人成長也得益於當地的早期教育。他說:「兒童早期發展方面的投資是所有投資類別裡面最具有社會性價值的,投資效率也是最高的。」

    迄今,志願者李勝年已經在樂都區「山村幼兒園」服務了9年。他服務的孩子中,有的最初性格孤僻、怕生,有的暴躁、獨斷,這讓他逐漸意識到,他們來自一個個特殊的家庭,有人一年到頭都見不到外出打工的父母。他致力於幫助他們走向開朗、自信。「我覺得我有責任留下來,在背後推他們一把。」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張國

相關焦點

  • 科學網—一個有關社會屈從性的「殺人」實驗
    達倫·布朗以表演心理魔法出名,這部受到國內觀眾熱議的紀錄片其實是他精心策劃的一個心理實驗,有關人類的「社會屈從性」。他想展示的是,一個人是如何服從權威的,他究竟可以被一種社會力量操控到什麼程度——隨意偷走別人的孩子,又或者,把一個活生生的人推向「死亡」。
  • 《起跑線》:人生不止一條線!輸贏不止一個賽場!
    ,它向印度社會乃至整個亞洲提出了自己的質問:「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是不是偽命題?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起跑線?教育的本質是競爭還是成長?人生到底有多少根衝刺線?電影《起跑線》講述的是一對堪稱印度中產階級代表的夫婦拉吉和米圖,為了能讓女兒進入私立小學接受「貴族」式教育,一路各種折騰以應對校方招生手段,笑料百出但最終無功而返的故事。這個讓人笑淚參半的故事發生在印度的月光集市,服裝店老闆拉吉是個成功的生意人,為人處事頭腦靈活,妻子米圖聰明伶俐的,女兒皮雅乖巧聽話。
  • 人生有沒有起跑線
    生活中,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為了這所謂的「起跑線」,多少父母操碎了心,換學區房,請老師補課,似乎是用金錢把孩子堆在一個高的平臺,成就所謂贏的人生。家庭條件是人生的起跑線嗎?可是現實中看,貧苦出生的孩子就沒辦法逆襲改變人生嗎,也不見得,我們熟知的電商大佬劉強東他就是最好的證明。沒有誰註定貧窮,只有時光的刻度拉長才能看誰最後笑傲人生。人生有沒有起跑線。人這一生最公平的事情就莫過於生死,生死面前人人平等。好的家境可能會給你瀟灑自在的生活,給你提升眼界的平臺,但未必會有正確的價值觀,可能會接觸到社會中更多的醜陋面。
  •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錯,人生沒有起跑線,任何時候都是起跑線
    這讓我想到了印度電影《起跑線》,影片中女主人米塔,為了讓女兒皮雅接受更好的教育,想盡辦法讓孩子進入頂尖的私立學校。米塔以為買了高檔社區的房子就可以進入上流社會,最後卻發現還是不被上流社會接納。這部電影最大的意義就是引導我們思考:起跑線究竟是什麼?學區房?重點學校?各種興趣班?高分?這些看似是起跑線的標配,真的會讓我們的孩子成為人生的贏家嗎?
  • 高考分數線只是人生的「起跑線」
    今年高考成績分數線陸續公布,對於所有的考生、老師和家長,乃至整個社會,都是一次心理測驗。不可否認,高考很重要,它是對考生高中三年來寒窗苦讀的評價,對於很多考生來說,是人生的一個轉折點,但它不是決定考生命運的唯一因素。
  • 《起跑線》:教育可以改變人生,但它要求你有一個起跑線?
    這段對話,剖析了印度社會重視教育的根本原因:好的教育能讓孩子取得優勢,爬上更高的階級。這和中國人理念中的「起跑線」,可以說,是不謀而合,而中國人認為「教育可以決定命運」中的「命運」,其實就是印度口中的「階級」,命運越好,階級越高。
  • 《起跑線》:教育可以改變人生,但它要求你有一個起跑線?
    這和中國人理念中的「起跑線」,可以說,是不謀而合,而中國人認為「教育可以決定命運」中的「命運」,其實就是印度口中的「階級」,命運越好,階級越高。好的學校要求學生必須住在學區房,孩子的父母還要接受各種考核,除了學歷、職業等硬性指標,父母的談吐思維、衣著品味等等也要納入考量,考核由筆試和面試兩關組成,非常嚴苛。
  • 找準人生「起跑線」
    □吳俊寬    近年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觀點已經成為中國家長們的共識。為了讓孩子能夠贏在「起跑線」,許多家長不惜對孩子進行填鴨式的知識灌輸,各類輔導班、特長班也如雨後春筍般應運而生。而在近日,一支來自俄羅斯的小學生足球隊讓中國的家長們尷尬地發現,他們可能找錯了「起跑線」。    北京市地壇小學上周在與俄羅斯伊爾庫茨克州少年迪納摩隊進行的一場足球友誼賽中0∶11慘敗。網上廣為流傳的一張照片可以看到,中國學生比對方高出了一頭多。
  • 因為人生的起跑線不同
    因為人生的起跑線不同,當你處於一條落後於他人的起跑線上時,你就必須通過努力讀書,才能有機會去超越領先你的人。說一個我朋友做過的班級實驗活動吧:有一次,我朋友他們學校,做了一個很有趣的班級賽跑活動。在整個賽道中,他們一共劃分了五條起跑線,每條起跑線間隔2米的距離,規則是學生們每次能夠答上一道題,就能向前走到下一條起跑線上,一共有6條起跑線。
  •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什麼才是孩子人生真正的起跑線?
    鄰居張姐在她的女兒兩歲時,就給孩子報了舞蹈班,三歲給孩子報鋼琴班,現在孩子6歲了,開始報了英語班,張姐經常說這樣的一句話,「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女孩子從小多學一些才藝,將來對她的人生會有幫助。
  • 不要輸在人生起跑線上,玉田人你說什麼是起跑線?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曾被許多家長視為「至理名言。」然而節目的最後一個環節卻刷新了人們對它的認知。這幾個人可以說是非常成功的社會人士,但他們的父母給的優勢卻寥寥無幾,即使他們在人生的起跑線上一開始就落後於很多人,也依然成長為了現在的模樣。
  • 極限挑戰:到底如何贏在人生的「起跑線」?
    這六個問題,不亞於6個人生拷問,讓原本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的孩子們,被三三兩兩地拉開了不小的差距,待到提問結束後,仍然停留在原地的同學臉上的表情要麼落寞,要麼帶著尷尬的微笑。原本我以為節目組會設計一個小反轉,比如改變終點方向之類的操作,來傳達「人生並沒有真正的起跑線」這種政治正確的觀點。
  • 人生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多年來被這樣的話誤導著。
    起跑線,什麼是起跑線?一般是指運動員的起跑的位置,起跑線包括賽道。往往只有在短跑和百米衝刺時才顯得重要。但是人生是一次短跑和百米衝刺?顯然是不對的。現如今社會, 比如教育資源的不均衡、父母的背景不同、父母所受的教育不同、父母對世界的認知不同等等。已經沒有把你和其他孩子放在同一起跑線。
  • 起跑線有多重要?贏在起跑線能否贏得人生?《見識》來告訴你答案
    我們必須承認,任何社會都是分層次的。吳軍博士用金字塔來比喻社會的分層,比如站在金字塔尖的是第1層,最底下的是第100層。也就是說起跑線,有的是在第1層,有的是在第100層。記得之前有一檔綜藝節目,請來一群高三學生。大家都知道,他們即將面對的是人生一次大的選擇:高考。在這節目中,他們被安排在同一起跑線上,由一些嘉賓提出一些條件,根據條件,他們開始從起跑線上起步。
  • 荒謬的"人生起跑線"!
    這就是很多孩子為什麼在某個階段性成績很好(尤其小學階段),到另一個階段就出現成績一落千丈的必然現象。打提前量源於家長&34;的潛意識。笨鳥先飛沒有錯,錯的是家長從一開始就認同了自己的孩子就是笨鳥。聰明的家長會從教育的一開始,就從提升孩子的學習智慧入手。引導孩子打開心門、引導孩子外向型思維、引導孩子智慧的思維習慣、引導孩子正確的學習方法。。。。。。
  •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是教育的一個偽命題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解讀「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提法本身沒有錯,錯在家長及社會對它的解讀。在「起跑線」的孩子應該完成符合年齡特點的人生「使命」。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應該自然、純真、快樂地奔跑。事實上,他們被家長大量的揠苗助長的行為所「摧殘」,他們的雙休日被文化課、鋼琴課等補習班佔滿。
  • 《起跑線》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又指出了社會上哪些問題
    《起跑線》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又指出了社會上哪些問題這部影片中主人公夫婦的相處方式不同於以往看到的印度傳統夫妻,沒有男尊女卑,相反男主人公是一個很聽老婆話的好老公,整部影片圍繞主人公夫婦想把女兒送進優等學校展開,中間發生了一系列的感人故事,也很深刻的反應了印度問題,每次看印度電影都會有不一樣的感覺。
  • 別再被起跑線「騙」了,撒貝寧:我們的人生是場馬拉松
    1、千萬別相信什麼「人生別輸在起跑線上」,只有百米短跑才那麼在乎起跑線。人生是一場馬拉松,大家一起出發,誰能堅持到最後才是關鍵。著名的央視主持人撒貝寧在一場演講中說了上述的這一番話。這番話於我而言真的猶如指路明燈一般,出生沒人家好,我的起跑線他在娘胎裡就走過了,甚至他的起跑線可能是我的終點,這種感覺真的讓人絕望。
  • 孩子晚一年上學,會不會輸在起跑線上?看完對比實驗,答案很明顯
    在育兒上,沒有一個父母想要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俗話說得好「笨鳥先飛」,雖然沒有聰明的大腦,但過早的勤奮和努力,說不定孩子也會成才!
  • 鳴鏑 | 人生,不該只有起跑線
    部分父母因為自身缺乏安全感,對生活現狀不滿意,就把自己人生沒有滿足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夠彌補自己過去的遺憾。當自己沒有得到滿意的社會地位,就希望孩子能夠出人頭地,儘快成功成名、光耀門楣。 攀比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