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05個孩子,10年,實驗結果出來了。
12月14日,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盧邁在北京用一組數據介紹了他們的發現:最初,這些貧困農村的孩子「各方面」都低於同一地區的城市同齡人——語言認知水平大致相當於後者的60%,記憶水平相當於後者的20%;3年後的測試顯示,「他們在追趕」,追到了80%;到了2019年,他們在學習能力、認知發展、社會情感等方面,已與城市同齡人相差無幾。其中年齡最大的孩子已經升入高中。
而從「起跑線」來看,這是處境極為不利的一些孩子:物質匱乏之外,54.47%是留守兒童、18.9%來自單親家庭,比例都超過城市對照組孩子的3倍。「從這一角度來看,追趕效應更加明顯。」盧邁說。
2009年起,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在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開始了公益性的試點項目——「山村幼兒園」,向處於學前教育空白區的偏遠農村3-6歲兒童提供免費學前教育。它同時是一個大型社會實驗,追蹤這些孩子的成長,研究教育如何幫助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
據介紹,試點以來,「山村幼兒園」項目逐步擴大,覆蓋了樂都區鄉村總人口的92%,迄今有8705個孩子受益。目前,樂都區3-6歲兒童中就讀於「山村幼兒園」的超過四分之一。他們多是家庭中第一代接受學前教育的成員。
10年後,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哈佛大學等機構的學者,參與完成了一份效果評估報告。他們將山村幼兒園兒童與上過縣城公辦幼兒園、沒上過幼兒園的兒童等作了分組比較。
從學業表現來看,根據樂都區教育局提供的小學升初中考試成績,不同學前教育背景的學生存在顯著差異。曾在縣城公辦幼兒園就讀的兒童整體學習成績靠前,山村幼兒園兒童次之,均遠遠高於沒上過幼兒園的同齡人。縣城公辦幼兒園約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後來的學業成績進入同齡人的前20%;在山村幼兒園兒童中,超過四分之一能夠進入前20%;沒上過幼兒園的兒童中,僅有4%能夠進入前20%。
12月14日,在樂都試點十周年的匯報會上,海東市市長王林虎說,「山村幼兒園」填補了空白,帶動了樂都區學前教育的發展,當地學前三年毛入學率已從2009年的48.2%提高到2019年的98.6%。這個項目甚至提升了當地義務教育的質量——它使貧困山區的孩子接受了較好的學前教育,開發了智力,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他們進入義務教育階段後,「不會輸在起跑線上」。
參與評估的學者們,還在樂都區選擇了1378名初中二年級學生,對他們的智力水平、心理彈性等進行了測量。結果發現,縣城公辦幼兒園走出的兒童智力水平最高,稍遜的是山村幼兒園兒童,二者都在全國同年齡段常模人群排位在50%以上,即中等智力水平。沒有上過幼兒園的學生,則排在25%以下,屬於中下水平。在心理方面,雖然處境相對不利,但山村幼兒園走出的孩子心理健康狀況是最好的,「心理彈性」顯著高於縣城幼兒園、鄉鎮幼兒園走出的孩子,其中「親社會行為」得分居於首位。
盧邁感慨:「山村幼兒園給他們另外一個發展的前景,幫助他們有可能沿著社會的階梯擺脫家庭的束縛向上流動。」
10年間,在樂都試點的基礎上,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實施的「一村一園」計劃,擴大到11個省級行政區的30個貧困縣,惠及20萬學齡前兒童。2018年,「一村一園」計劃還成為獲得世界教育創新項目獎的第一個中國項目。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理事長李偉認為,十年的社會實驗,不僅極大改善了試點地區的兒童發展狀況,而且展示出了可複製性和規模化發展前景。
「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到目前為止,基金會的兒童發展社會實驗,就全國貧困地區而言,就貧困地區兒童總量而言,還只是點上的經驗、點上的成績。」李偉說,「要能夠形成國家層面的系統性政策,進而在全國範圍內大幅提升貧困地區兒童發展水平,還需加倍努力。」
他指出,我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有0至6歲兒童約2000萬,相當於一個中等人口國家規模。這些兒童由於家庭貧困、撫養人教育水平低、公共服務不完善而缺乏適當的營養、必要的養育和教育機會,如果沒有公共政策幹預,他們成年後極可能因人力資本積累不足,如父輩一樣再次陷入貧困,從而延續所謂貧困代際傳遞,「這是讓人十分擔憂和揪心的事情」。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也指出,「一村一園」所服務的孩子,出自處境最不好的家庭。「如果說他們現在沒有這個機會,10年以後、15年以後、20年以後,他們就是新的貧困人口」。
他建議,政府的財政資金要更多用於補短板,社會各界的公益力量也可以優先投到這一領域。「現在把這個事做了,他們會成為非常有用的、新的人力資源、人力資本,他們可以創造社會財富。如果你不做這個事的話,20年以後還得扶貧,那個時候要花更多的錢。」
教育部原副部長魯昕說,我國已明確了學前教育公益性、普惠性的方向。由於多種原因,學前教育仍是我國教育體系中的薄弱環節。學前教育普惠性資源短缺,全國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為73.1%,距離2020年達到80%的目標還差近7個百分點,仍要努力推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優質發展。
由於貧困地區農村的學前教育適齡兒童人數難以達到規模,「無利可圖」,民辦力量也缺乏在此類地區辦園的動力,從而形成「政府缺位」與「市場缺位」疊加的情況。對此,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提出了「陽光起點計劃」,計劃在更大範圍內推進「早教入戶、學前入村」,目標之一是在目前3800多所「山村幼兒園」基礎上,到2025年增加到兩萬所。
但在最早試點的樂都,形勢又有了變化。「山村幼兒園」的數量和在園人數達到頂峰後,近幾年出現了下降。據盧邁介紹,這是因為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生源在逐漸減少。不過,他說:「我們的願望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夠享受城裡邊的優質的公共服務,但是在這之前,農村基層的這些孩子,必須有人管,不能讓他們就受困於留守、受困於單親、受困於低收入。」
他還說,只要有這樣的人群,「我們這項工作就值得再做下去」。
12月14日,中國這個兒童發展社會實驗發布的種種數據,讓應邀到場的加拿大駐華大使、麥肯錫公司原全球總裁鮑達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他本人長在烏幹達的農村,個人成長也得益於當地的早期教育。他說:「兒童早期發展方面的投資是所有投資類別裡面最具有社會性價值的,投資效率也是最高的。」
迄今,志願者李勝年已經在樂都區「山村幼兒園」服務了9年。他服務的孩子中,有的最初性格孤僻、怕生,有的暴躁、獨斷,這讓他逐漸意識到,他們來自一個個特殊的家庭,有人一年到頭都見不到外出打工的父母。他致力於幫助他們走向開朗、自信。「我覺得我有責任留下來,在背後推他們一把。」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張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