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每個人都能成為父母,但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勝任這一職位

2020-11-20 思維魏視

曾在一本書上看到過這樣一句話:「每個人都能成為父母,但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勝任這一職位。」我們總是能發現孩子的諸多問題,卻很少認識到這些問題大部分都源自父母。李玫瑾教授指出:「當前父母管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瞎管!」


吃穿上富養孩子,精神上窮養孩子。

託爾斯泰說過:「愛孩子是老母雞都會做的事,關鍵是如何教育。」父母總想給孩子最好的,寧願自己苦一點,也要給孩子最好的生活,從來不願意在吃穿上虧待孩子。父母自以為自己給了自己能給孩子的一切,但是孩子卻沒有感受到父母對自己愛。根源就在於,父母給孩子的關心和愛護,大多是在吃穿上,卻鮮少關注孩子的精神需求。

「跳水皇后」郭晶晶嫁入豪門後,她和丈夫霍啟剛對孩子的教育觀念屢上熱搜。按道理,他們的孩子是帶著金湯匙出生的小少爺,再怎麼富養都不為過。但是郭晶晶會在路邊攤為孩子買衣服,會給孩子買一兩百塊的鞋子,會帶著孩子吃路邊攤。儘管在生活上,郭晶晶父母對孩子比較「摳門」,但是在精神上,他們從不吝嗇對孩子富養。他們會帶著孩子去鄉下下地插秧,和孩子一起體驗勞動的艱辛和糧食的來之不易。可以說,郭晶晶和霍啟剛事必躬親的陪伴和教育,就是對孩子最大的富養

這對豪門夫婦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豪門教育」的本質不是錦衣玉食、一擲千金,而是父母以身作則的言傳身教。



學習上嚴管孩子,心理上忽視孩子。

有調查數據顯示,中國父母與孩子平時交流的話題排前五位的是:

學習的事(71.8%)、學校的事(69.6%)、自己的興趣愛好(35.4%)、朋友的事(31.7%)和自己的將來(31.6%)

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話題,永遠離不開學習,仿佛除了學習,便和孩子無話可說。這就導致父母對孩子的學習了如指掌,清楚地知道孩子哪門功課比較薄弱,哪個知識點沒有掌握,卻不知道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於是父母發現,孩子年齡越大,越不願和父母聊天,甚至連和父母處在同一空間內都不願意。

因為孩子不想聽到父母張口學習,閉口成績,連關心孩子的身體也只會說」好身體才是學習的本錢」。



父母為了孩子的成績,可以犧牲一切,卻不能花費幾個小時去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傾聽孩子的心聲。

因為你認為孩子那麼小,能有什麼想法,即使有,都沒有用,都是亂七八糟的,有這個心思為什麼不放在學習上!孩子不是一個學習機器,而父母對孩子的意義也不僅僅是督促孩子學習,當你只會和孩子聊學習時,孩子便把內心那扇溝通的門對你關閉了。忽視了精神世界,忽視內心的成長,忽視心理的健康,對於孩子來說,就是一場災難。


生活中包辦一切,成長中養廢孩子。

可是在許多家庭裡,做家務都是大人的事情,小孩只管好好學習就行了。然而,萬事包辦代替的結果,是切斷了孩子發展的道路。

1996年,一個叫魏永康的13歲少年,以602分的成績考進湘潭大學物理系,轟動全國,被譽為「東方神童」。

他一歲多開始識字、兩歲掌握了一千多個漢字、四歲自學完成初中課程、八歲跳級進入縣重點中學、大學四年,魏永康以總分第二的成績畢業,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碩博連讀。

轉折發生在他20歲那年,20歲的魏永康被勸退回家,理由是「生活自理能力太差,知識結構不適應中科院的研究模式。」

原來,信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母親,為了兒子能專注學習,包攬下了生活的一切瑣事,包括洗衣做飯、洗臉洗澡、擠牙膏,甚至高中還得親自餵飯。

進入中科院後,魏永康突然脫離母親的照顧,他的生活失控了:他沒有時間觀念,上課常常遲到、不會吃飯,總是慢吞吞的、甚至連幼兒園孩子都會的天熱脫衣,天冷穿衣都不會,更別說打掃房間了。他完全被母親養成了一個只會學習的「廢物」。

直到魏永康被勸退回鄉那一刻,他的母親才醒悟:讀書重要,但自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更重要。

世界很大,孩子需要的不僅是我們愛的演示與叮嚀,更需要他們儘早開啟獨立生存的爐灶。



年少時放養孩子,成年後控制孩子。

李玫瑾教授說:「教育孩子要趁早,孩子6歲以下,父母的話是黃金,孩子12歲以後,父母的話就是垃圾。」

李教授還舉出了這樣的一個例子:「有一個老教授找我,說我這兒子天天跟我要東西,17歲了,只要不滿足就扒著窗戶說我不活了,我要死。

這時父親說:你快下來,我明天給你買,今天手機、明天電腦、後天遊戲,什麼MP4、耐克鞋、自行車,總而言之他父親拿他沒脾氣,最後問我怎麼辦?

我說晚了。晚了是什麼意思呢?你現在不給也不行了,你就給吧,他說給不起怎麼辦呢?我說那你也熬吧。」

孩子3-6歲你不管,長大以後想管也管不了。孩子6歲前,是心理髮育最迅速的時期,也是孩子性格和習慣養成的關鍵期。這個時期,父母傳遞給孩子的價值觀,產生的影響是最深刻,也是最直接的。在這個階段,父母要給孩子心裡埋下規矩的種子,小到做錯事需要去道歉,制定的規則需要去執行。大到遵守社會規則,堅守道德和道義的約定。



只有在孩子叛逆期來臨之前給孩子立下規矩,讓孩子對父母有敬畏之心,孩子才會從感情上樂於接受父母的教育。然後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逐漸學會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去決定,相信孩子有能力進行選擇和決策。父母給孩子多少自由,孩子就給父母多少未來。

智慧的父母,是在該管的時候毫不手軟,不該管的時候灑脫放手。


人生是一所學校,父母才是最好的老師。雖然說,教育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但育人卻容不得任何差錯。有些事情做錯了可以重來,孩子的教育卻不能。孩子成長只有一次,錯過就無法挽回。

教育孩子,不是撒手不管,靜待花開,更不是把孩子當成傀儡,處處控制孩子,而是在管教和放手之間保持一個微妙的平衡,讓孩子在愛的教育中走向自己的人生。

相關焦點

  • 每個媽媽都能勝任的英語啟蒙
    小夕媽媽往期文章:跳出自己的「舒適圈」,做一個心中有目標,腳下有路線的媽媽這本書是臺灣作家吳敏蘭所作,我這本書是臺版的,國內有引進版,叫<繪本123,每個媽媽都能勝任的英語啟蒙> 書中主要介紹了123本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共讀一起遊戲的英語繪本,介紹了一些親子共讀的小訣竅,提供了許多親子小遊戲,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愛上繪本愛上英語,特別適合一邊看一邊實踐,比較適合英語啟蒙。
  • 每個人都能成為演講高手
    調查顯示,這100個管理者一周內共參加了74場演講,其中他們覺得沒有任何價值的佔37%,覺得糟糕的佔71%。如果我們說了一場很糟糕的演講,會有什麼樣的後果?一場爛演講會讓我們演講的結果得不到實現,缺乏效率和效果,還會讓我們的語言混亂,傳達不了想說的東西。
  • 不是每個人都能「Hold住」
    浙江省寧波市一家法院日前就按照新解釋判決了一起離婚案,結果並不出人意料,結婚四年,育有一子,丈夫出軌,而妻子最終只獲得了婚後共同還貸額的一半及房產增值的補償額合計9.7萬元。我不知道這位妻子的具體情況,想來對這個結果並不滿意,更何況丈夫出軌在先。
  • 《無限可能》:打破限制性信念,每個人都能成為天才
    後來,他依靠自身努力,學會「如何學習」,衝破極限,成為有名的大腦的教練。在他的著作《無限可能》一書中,他說: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學習成為任何你想成為的人。創造無限可能模式有三個方面,分別是:思維模式、內在動力、方法方式。其中,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打破限制性思維,逃出信念體系的魔咒。
  • 【英語啟蒙微課堂】孫瑞玲:跟著歌謠學英語,每個媽媽都能勝任的英語啟蒙
    父母英語不好,怎麼辦?這次,強強聯盟,童悅匯+嘰裡呱啦+外研社,請來了資深幼兒英語啟蒙教育專家孫瑞玲老師做講座!童心相伴有幸加入直播群。她將告訴各位媽媽,跟著歌謠學英語,是每個媽媽都能勝任的英語啟蒙方式。
  • 彼得原理,為什麼別人能年入百萬?你真能勝任你的職位嗎?
    彼得原理是由美國學者勞倫斯彼得通過大量觀察組織關係得出的結論:「在一個公司等級制度中,每個職工都將趨於他不能勝任的職位。」彼得指出,每個員工在目前的崗位表現良好將被提升到上一層級崗位,如果在上一層級表現良好將被繼續提升到更上一級崗位,最後他將達到一個他所不能勝任的崗位並保持不動。由此得出了一個結論,公司內部每個層級都由能力不足的員工擔任職責,公司的大部分工作是是由能力不足的員工完成的。每個員工往上爬升的途徑有兩種,一種是靠上面的「拉動」,即依靠裙帶關係或熟人提拔。
  • 讀書筆記|吳敏蘭:每個媽媽都能勝任的英語啟蒙
    >在這裡主要分享吳敏蘭在《輕鬆培養孩子的英語好感度》和《繪本123:每個媽媽都能勝任的英語啟蒙爸媽說故事的熱情絕對能影響孩子對英語閱讀的好感度,所以養成寶寶英語好感度的第一步是父母要先熱愛說故事。二到四歲這個年齡的孩子,各方面能力都仍在發展中,包括語言的學習、大小肌肉的發展等。
  • 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1%的贏家:這部9.0高分電影續作,教孩子普通與...
    他轉過身對朋友絕望地搖搖頭,「不是的,一切都結束了,都結束了。」說完往後一仰,從高樓墜下...... 不要責怪拉姆海姆的脆弱,如果你有一對像安裡一樣優秀的父母,你可能也無法接受自己的「失敗」。 在兒子拉姆海姆的印象中,爸爸安裡,媽媽瑪雅都是尖子生,兩人都畢業於印度最知名的學府之一——印度理工學院。
  • 馬雲: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成功的,但是每個人都應該也可以獲得幸福
    馬老師就是馬老師,他的很多觀點都讓人耳目一新,比如他說,開學的第一課應該是給家長們上,家長不過關,孩子是不可能過關的,孩子的很多問題都是家長造成的等等。 已故球星科比也曾經說過,作為父母,我們能做的就是把孩子暴露在儘可能多的事物面前,讓他們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 馬雲說:父母應該幫助孩子實現夢想,而不是讓孩子去實現家長自己的夢想。
  • 不是每個孩子都能上清華北大,但每個孩子都需要性教育
    每個孩子不定都能上清華北大,但他們都需要性教育最近這些年隨著網絡的發達,越來越多的兒童性侵案件的曝光,真的是讓很多父母都有了危機感。據《人民日報》統計,2018 年媒體曝光兒童性侵案例為 317 起,受害兒童逾 750 人,隱案比例為 1:7 ,也就是說 1 件兒童性侵新聞曝光,也許有 7 件已經發生。張如東老師的一句話,原話是這樣的: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上清華北大,但是一定所有的孩子都會有性行為。這句話真的太扎心了。
  • 每個人都是井底之蛙
    最近我總感覺,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井底之蛙,活在固定的階級,固定的圈子裡,唯一的區別就是有的人生活的井大點,有的人生活在小水管裡。 每個父母都知道,當孩子在8個月到12個月的階段,他們就會開始經歷「認生」階段!從那個時候起,他們開始在思維裡構建,什麼是我的?我的家,我的父母,我的玩具,我的朋友!
  • 職業生涯夢想:每個人都能自我實現
    宗耀民舉例,一個北京的大學畢業生想到異地工作,而父母堅持不讓他走,考慮到父母退休後的孤單落寞,他不得已留在北京。那麼,對於這個畢業生來講,「兒女角色就相對重要,從而影響了他的職業角色。」    這就是生涯發展的「大循環」,包括從生到死的整個過程。宗耀民強調,在國外,生涯規劃的含義並不僅限於職業生涯規劃,它包括工作、娛樂、家庭、退休等一系列內容,目前「退休後生涯輔導」是比較重要的方面,因為人退休後更容易出現各種適應問題。
  • 吳敏蘭書單:每個媽媽都能勝任的英文繪本書單
    吳敏蘭,臺灣人,哈佛大學雙語教育碩士,臺灣凱斯教育機構執行長。(吳敏蘭就是圖中這位美女媽媽啦
  • 並不是每個風險,爸爸都能擋在身前
    但並不是所有時刻,老爸都能秒變超人化險為夷。這個世界上,可能在沒有任何人可以像父母一樣,愛你如生命,甚至超過生命。都說父愛如山,但這座大山有時侯卻是那樣不堪一擊。前怕裁員失業,後怕疾病意外,大概是每個男人都要面臨的階段。
  • 天蠍座:每個人都在憤世疾俗,每個人又都在同流合汙
    有時候,天蠍座雖然能想明白,但心裡就是接受不了。大道理人人都懂,小情緒卻難以自控。天蠍座不在乎的話,無論你說什麼,你依然什麼都不是;天蠍座不在乎的話,無聊透頂也不會想和你廢話半句。天蠍座在乎的話,可以在很累的情況下陪你到很晚,即使第二天還要工作;天蠍座在乎的話,可以聽完你說一切瑣碎事,那些毫無興趣的事;天蠍座在乎的話,可以為你改變所有,迷失自己也在所不惜。
  • 學校這個職位很不錯,為什麼很少有老師能夠勝任?原因無非這3點
    我們都知道,師範類專業近年來一直都比較火熱,因為教師這個行業相對穩定,所以受到了很多學生的喜愛。而當老師的人有那麼多,除了班主任還有其他職位嗎?還有這麼一個職位,那就是在校內寫材料的文章工作者,負責學校會議的總結,同時做出發展規劃。
  • 為什麼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基因大「洗牌」
    除同卵多胞胎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徵,沒有2 個人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老同學幾十年不見面, 再相遇時也許已經面目全非, 但還能很快辨認出誰是「當年的那個人」, 而絕不會把這個同學誤認為是另一個同學。在為中國近代歷史片挑選演員時,即使從13 億人中去尋找, 也找不到與任何一位已故歷史人物相貌完全相同的人,就連七八分像的都難以找到。人與人之間為什麼有這麼多差別呢?
  • 每個媽媽都能勝任的英語啟蒙——孫瑞玲老師微課
    經過如繪的努力,這幾天刷遍朋友圈的資深幼兒英語啟蒙教育專家孫瑞玲老師微課要在咱們「基礎親子英語群」進行直播啦!!12月26日19:30不見不散。歡迎擴散歡迎呼朋喚友哦!主題:跟著歌謠學英語,每個媽媽都能勝任的英語啟蒙嘉賓:孫瑞玲老師地點:基礎親子英語微信群時間:2015年12月26日(周六)晚 19:30-20:30 孫瑞玲老師從事幼兒英語教育和出版工作近二十年,並有多年美國和中國幼兒園一線教學經歷,對0-6歲中國孩子的英語啟蒙方法有廣闊的視野和獨到的見解。
  • 禮儀培訓師:讓每個人都能被溫柔以待
    這一堅持就是25年,她在2001年成為廣西首批持證禮儀培訓師,2006年晉升為國家高級禮儀培訓師、高級禮儀禮賓師、全國專業人才教育專家委員會禮儀委員。為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開展禮儀培訓不計其數,為歷屆玉博會、藥博會、北流陶博會禮儀導師,廣西第八屆園林園藝博覽會禮儀導師。「希望她從踏入大學校園那一刻就自信美麗,與眾不同!」
  • 醫生開的處方字跡為什麼很潦草?也不是每個藥劑師都能看懂
    醫生開的處方字跡為什麼很潦草?也不是每個藥劑師都能看懂文/娛樂的新新新世界這個還是能看懂一些《甄嬛傳》裡有句臺詞「人吃五穀雜糧,哪有不生病的」,相信很多朋友都會有到醫院看病的經歷,很多人會有這樣的疑惑:為什麼醫生開的處方字跡這麼潦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