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常常出現這樣的情況:站在滑梯下面蠢蠢欲動,鼓勵他上去,他回答「我不敢」;看到小夥伴們集體遊戲,他特別想參與,去鼓勵他,還是會說「我不敢」……是什麼讓孩子如此膽怯?父母又該如何面對呢?
敏感型,多膽怯
有些寶寶天生是敏感型,安全感需求要更大些。敏感型的寶寶總會感覺到有某些不安全的後果,表現出來就是膽小,不敢做。例如看到爬行在地面上的小蟲子時,粗獷型的寶寶會立刻上手去抓,而敏感型的寶寶則會遠遠地看著。用手去認識事物是所有孩子的共同特點,只是敏感型的寶寶會覺得蟲子也許會咬人等後果而不敢下手。
「勤快」父母
3歲多的孩子無論行動能力還是語言能力都在提高,因此他能觸摸的東西就會越來越多, 而父母從剛出生的小小嬰兒就開始照顧寶寶,在父母的眼裡,孩子還是那麼小,有很多事情需要提醒甚至直接代他做好。孩子沒有辦法從實際的體驗中得到鍛鍊並獲得經驗,膽怯的心理就會更多些。
交往經驗積累中
3歲多的孩子才剛剛開始感受交往,他們往往有交往的意願,但是沒有交往的語言,例如看到其他小夥伴集體遊戲特別想參與進去,但只會遠遠地看或在外圍來回走;還有的孩子在遠處給同伴鼓掌,但是就是沒有辦法參與進去。因此,他不是膽小,是還不會如何開始交往,正在通過自己的觀察積累經驗。
接納為主,小步前行
敏感型的孩子雖然在安全感需要得更多,也可以通過平時的嘗試克服自身的類型,加上父母再給予必要的支持,讓他完全感受到放鬆時,可以慢慢挑戰自我。例如先嘗試簡單的、矮一些的直滑梯,直到孩子可以完全自如地上下玩耍了,再鼓勵他嘗試帶螺旋的滑梯……慢慢地,滿足孩子自身對安全的判斷和需要,同時鼓勵他嘗試新的。當他的成功體驗多時,會加速對新事物的試探過程,表現出來的就不再是怯生生了。
爭當「懶」爸媽
在安全範圍內,儘量多給孩子自己動手和嘗試的機會,不需要事必躬親地都為孩子做好。無論是需要肢體的動作嘗試,還是開口與小朋友交往,爸爸媽媽可以安靜地陪伴在孩子身邊,讓他感到安全,同時,用語言和眼神給予鼓勵,切忌一馬當先地衝在前面,為孩子辦好一切。
分享經歷,繼續嘗試
成人也有膽怯的時候,父母不妨把自己膽怯的經歷與克服膽怯的過程與孩子分享一下,讓孩子知道,膽怯不是錯誤,是人之常情,要積極面對。同時可以多種途徑豐富孩子的交往經驗,比如與孩子一起閱讀關於交往的圖畫書,通過書中人物的故事和經歷,感受友誼的美好和朋友間的交往用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