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不敢」!寶寶膽怯問題可能出在父母身上,快來對症下藥

2020-11-11 育朵

寶寶常常出現這樣的情況:站在滑梯下面蠢蠢欲動,鼓勵他上去,他回答「我不敢」;看到小夥伴們集體遊戲,他特別想參與,去鼓勵他,還是會說「我不敢」……是什麼讓孩子如此膽怯?父母又該如何面對呢?

「我不敢」的背後原因

敏感型,多膽怯

有些寶寶天生是敏感型,安全感需求要更大些。敏感型的寶寶總會感覺到有某些不安全的後果,表現出來就是膽小,不敢做。例如看到爬行在地面上的小蟲子時,粗獷型的寶寶會立刻上手去抓,而敏感型的寶寶則會遠遠地看著。用手去認識事物是所有孩子的共同特點,只是敏感型的寶寶會覺得蟲子也許會咬人等後果而不敢下手。

「勤快」父母

3歲多的孩子無論行動能力還是語言能力都在提高,因此他能觸摸的東西就會越來越多, 而父母從剛出生的小小嬰兒就開始照顧寶寶,在父母的眼裡,孩子還是那麼小,有很多事情需要提醒甚至直接代他做好。孩子沒有辦法從實際的體驗中得到鍛鍊並獲得經驗,膽怯的心理就會更多些。

交往經驗積累中

3歲多的孩子才剛剛開始感受交往,他們往往有交往的意願,但是沒有交往的語言,例如看到其他小夥伴集體遊戲特別想參與進去,但只會遠遠地看或在外圍來回走;還有的孩子在遠處給同伴鼓掌,但是就是沒有辦法參與進去。因此,他不是膽小,是還不會如何開始交往,正在通過自己的觀察積累經驗。

一起試試這樣做

接納為主,小步前行

敏感型的孩子雖然在安全感需要得更多,也可以通過平時的嘗試克服自身的類型,加上父母再給予必要的支持,讓他完全感受到放鬆時,可以慢慢挑戰自我。例如先嘗試簡單的、矮一些的直滑梯,直到孩子可以完全自如地上下玩耍了,再鼓勵他嘗試帶螺旋的滑梯……慢慢地,滿足孩子自身對安全的判斷和需要,同時鼓勵他嘗試新的。當他的成功體驗多時,會加速對新事物的試探過程,表現出來的就不再是怯生生了。

爭當「懶」爸媽

在安全範圍內,儘量多給孩子自己動手和嘗試的機會,不需要事必躬親地都為孩子做好。無論是需要肢體的動作嘗試,還是開口與小朋友交往,爸爸媽媽可以安靜地陪伴在孩子身邊,讓他感到安全,同時,用語言和眼神給予鼓勵,切忌一馬當先地衝在前面,為孩子辦好一切。

分享經歷,繼續嘗試

成人也有膽怯的時候,父母不妨把自己膽怯的經歷與克服膽怯的過程與孩子分享一下,讓孩子知道,膽怯不是錯誤,是人之常情,要積極面對。同時可以多種途徑豐富孩子的交往經驗,比如與孩子一起閱讀關於交往的圖畫書,通過書中人物的故事和經歷,感受友誼的美好和朋友間的交往用語。

相關焦點

  • 「我不行,我不敢!」當孩子表露退意時,媽媽的一句話很重要
    小明和晨晨是同班同學,晨晨的學習能力要比小明強很多,反觀他們的家庭:小明最初接觸數學的時候,十以內加減法總是學不懂,在向父母求助時,他的媽媽總會跟他說「這麼簡單,教了這麼多次還不會,真是笨死了,快別學了」。
  • 媽媽太勤快是好事?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問題可能出在父母身上
    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一直是很多父母心中的痛,父母們通常都會痛心,到底怎麼了,自己辛辛苦苦,孩子一點也不懂得體諒父母,學習不認真,注意力不集中。這樣下去了可怎麼辦?可是,雖然注意力不集中,有很多原因,但是,有的時候,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卻和父母有很大的關係。只是父母很多時候忽視了自己的因素,只在孩子身上找問題,娜娜便是這樣一個媽媽,她是個完美主義者,總想把所有的事情做得盡善盡美,稱為自己理想中的樣子。
  • 問題大多數出在父母身上
    寶媽應該都有這樣的煩惱,寶寶長大了,有了自己的主意,還學會了撒謊。用我姐的話來說:「每天都要和寶寶鬥智鬥勇。」在這段描述中,我們很容就能發現:警察叔叔跳進魚塘從鯊魚嘴裡搶回帽子是根本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這個就是發生在寶寶的想像中,把想像和現實混淆在一起。幼兒誇張的想像是幼兒心理髮育過程中的正常現象,也是幼兒想像力發展良好的重要標誌。
  • 我的膽怯
    孩子上小學以後,不管能不能做得好,陪伴她成了一件無法逃避的重任,其實我內心深處很膽怯,超級不自信,因為沒有一本書放在那裡,告訴我怎樣做就是對的。
  • 寶寶頻繁夜醒,原因不只是飢餓,對症下藥才能還媽媽們正常睡眠
    這是因為大多數媽媽會認為孩子夜間醒來多半是因為餓了,但是真相真的是這樣的嗎?根據專家研究發現,大部分兒童在夜間醒來的原因並不是因為飢餓,所以媽媽們奶睡孩子並不完全正確。只有根據孩子的反應了解原因後對症下藥,才能讓媽媽們睡個踏實覺。
  • 育兒專家建議 寶寶發脾氣要「對症下藥」
    在養育孩子過程中,家長可能經常會遇到孩子與自己「頂嘴」、「不聽話」、「摔東西」、「哭鬧不止」、「打人」的情況。實際上,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孩子的反抗只是想發表自己的意見而已。家長要細心觀察孩子,留意孩子生活中的變化,分析孩子發脾氣的原因,在此基礎上幫助孩子合理地疏導情緒。今天親貝網小編帶父母看看寶寶發脾氣的原因,如何對症下藥?有什麼小技巧?
  • 寶寶指甲出現這五種情況,可能寶寶身體出問題了,孕媽要重視
    寶寶手指甲變蒼白則說明氣血不足,這是嚴重的貧血信號,父母要及時給孩子補充營養,增加鐵元素的攝入量,能改善孩子缺鐵性貧血的問題,孩子手指甲呈現紫紅色多說明孩子有心臟病,儘量帶孩子到醫院做詳細檢查,指甲4個信號透露寶寶健康信息。
  • 當孩子說「我不敢」時,媽媽的回應很重要,不要用「別怕」搪塞了
    有的孩子怕黑、怕柜子、怕馬桶、怕小朋友……很多在大人看來很平常的事,可能在孩子心中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在早期教育中,當孩子說「我不敢」時,媽媽回應「別怕」,其實是很不負責任的一種態度。當孩子說「我不敢」時,媽媽的回應很重要
  • 哪幾種媽媽,會讓寶寶感到害怕?
    ,所以不要以為寶寶還小不懂事,就不需要尊重和理解,殊不知,孩子的感知力很強,對於身邊的事物也十分敏感,平常父母的一舉一動都會看在眼裡記在心上,甚至影響一生的性格發展。所以寶媽平日裡要格外注意自已的言行舉止,如果你是以下這幾類媽媽,那請注意了,你的言行,不僅會讓寶寶感到害怕,可能無意間已經傷害到寶寶了。
  • 寶寶說話晚?可能全「賴」父母,學會「3勤1懶」,寶寶說話快
    可能全「賴」父母專家表示,只要寶寶聲帶沒有問題,即使說話晚也不用害怕,因為寶寶沒開口說話前也是在默默積累詞彙。但如果超過了3歲就要去醫院檢測,不能盲目等待了。專家表示,寶寶學習語言的開始正是聽詞,孩子聽過的詞越多,詞彙量就越多,而對於寶寶來說,最常接觸的聽詞可能就從父母口中聽見的詞了。
  • 「我不會,我害怕!」當孩子膽怯退縮時,家長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文|文兒「媽媽!我不敢!我害怕!」「玩個沙子有什麼好怕的?看看小朋友們都在玩呢,快過去。」「我不!我不會,我不要去!」,看著沙灘上追來跑去的小孩子們,我抬眼看了下小女孩,不過四五歲,本該是好奇心爆棚的年齡,卻對著大海膽怯退縮,一步不敢邁出。
  • 寶寶總是「不開腔」,可能是爸爸媽媽的鍋,寶寶學說話父母怎麼做
    寶寶說話雖然依照個體發育情況有早有晚,但是到了一定年紀還是「不開腔」,就有可能是日常引導不到位哦。 從那以後小麗就經常和寶寶對話,孩子也能慢慢蹦出一兩個字來了。其實寶寶遲遲「不開腔」,也和父母的教育有很大關係。
  • 寶寶出牙慢、說話遲怎麼辦?可能是父母的餵養方式出了問題
    有朋友抱怨,不知道怎麼回事,自己的寶寶說話比同齡人要慢很多,表達能力也不行,而且出牙也特別的慢。但是一直都有按照寶寶的成長規律給予寶寶充足的營養了呀!可是孩子在這些方面就是長得慢,真的讓人頭疼。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寶寶出牙慢和說話遲呢?
  • 孩子膽怯、不自信,這個「鍋」爸爸也有份兒!別什麼都怪媽媽
    文|橘媽很多孩子膽小、不自信,做什麼事都唯唯諾諾,其實,都是大人挖的坑。叫大人爸媽:「快叫叔叔阿姨。」寶寶:「……」爸媽:「快呀!這孩子怎麼回事?」來劈個叉也行!」寶寶:「……不會。」親戚2號:「唱個《小蘋果》吧,很多幼兒園小朋友都會的。」寶寶:「……」親戚3號:「要不你背首詩吧!」寶寶:「……」寶寶心裡苦,但是寶寶不說呀……有些孩子是多才多藝的,但是性格是內向的,不喜歡人多的時候,不喜歡在眾人面前展示,不喜歡上來就跟陌生人打招呼。
  • 「媽媽,我不會,你快來幫我」:孩子習得性求助,父母應該怎麼做
    (微信號:edu809)前幾天,後臺有位媽媽留言:「我家孩子總喜歡說『我不會』『我不行』,接著就喊大人幫忙做。久而久之,孩子便產生了投機取巧的心理:只要我慢慢來,只要我故意把事情搞砸,就一定能等到爸媽替我做。在這種心理作用下,孩子變得處處依賴父母,把父母的包辦視為理所當然。因此,如果孩子出現習得性求助的毛病,父母應首先檢討一下自己:是否堅持「孩子的事讓孩子自己做」的原則?是否存在包辦替代、過度照顧的情況?
  • 熊孩子軟硬不吃太磨人?問題卻出在父母身上,4個失誤如何破解?
    家都快被「老娘」拆沒了!!可能你的做法沒有我朋友那麼過激,不過也許多多少少都有用過以下方法來處理這個事情吧。在這種情況下,孩子通常會缺乏關愛而出現劣性的不安全感。也就是,在父母不在的情況下會感到舒適,在父母都在的情況下會體驗到焦慮。而現在有了足夠的時間和孩子交流時,卻還一味地去關注孩子的學習,而不關注孩子的成長與變化,這樣就實在是太不應該了。
  • 寶寶身上起紅點,別只覺得是蟲子惹的禍,這4點也可能是「元兇」
    白白胖胖的寶寶身上還有奶香味兒,特別惹人喜歡。但是有時候會看到寶寶身上起紅疹子,寶寶還會因為癢去抓撓,特別讓人心疼。有的家長看到寶寶身上起紅疹,就會馬上抹藥,實際上這樣很不對,盲目抹藥不僅沒有用,還可能會讓紅疹更加嚴重!
  • 寶寶睡眠淺還總是醒?問題可能出在媽媽身上,往往是好心辦壞事
    其實很多寶媽都有這樣的經歷,總感覺是寶寶睡覺不老實,卻不知寶寶睡眠淺還總是醒,其實是個假象。真實原因很可能是出在媽媽身上,也就是說往往是媽媽們好心辦了壞事。下面穀雨老師就來給大家做詳細的分析。寶寶晚上睡著之後,很多媽媽看到寶寶翻身,或者寶寶動一下,甚至寶寶的眼睛骨碌骨碌轉幾圈,她們就會以為寶寶是醒了,然後就會很著急的開始「哄寶寶」,然而,寶寶的反應卻是媽媽越哄他越哭。其實寶媽們忽略了一件事,寶寶有這種反應多半都是沒有睡醒的,正是媽媽們太著急的去「招惹」寶寶,好心辦了壞事,才會讓寶寶不停的哭鬧。
  • 寶寶是「睡渣」,可能是父母忽略了這些問題,難怪娃睡不好
    文/笑雪育兒思考寶寶睡眠好,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證全家人的睡眠,尤其是媽媽。但是,也有很多父母痛苦的發現:寶寶是「睡渣」,白天不睡,晚上還睡得晚,導致大人的睡眠時長也被縮短。對「睡渣」寶寶來說,父母要排查問題,找到原因才能「對症下藥」,否則就別怪娃為什麼睡不著。
  • 孩子遇到問題就退縮,不敢去嘗試,其實是這方面出了問題
    有的是初生牛犢不怕虎,什麼都敢試一試,這種孩子,肯定是最容易闖禍的,甚至給自己招來危險。還有的孩子則走向另一個極端,遇到問題就退縮,根本沒有一點嘗試的勇氣。朋友小張的兒子軒軒,就是後一種情況。軒軒今年6歲,剛升入一年級,從兩三歲起就表現出了膽小的苗頭。記得有一次,小張帶著他參加聚會,一同來的還有兩個和軒軒年紀相仿的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