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展閱讀:雅昌藝術網關於「以冒用'雅昌'名義騙取藝術品等犯罪行為」的聲明
好馬配好鞍,好物配好座。
即便是今天,你我也會為一件包裝細節精良的商品買單,何況是皇帝陛下們,日日所用之物怎麼可能毫無裝飾,文人士大夫們更是有這樣的雅好。
故宮器座藏品首次匯聚嘉德藝術中心
(嘉德藝術中心供圖)
固定、承託、裝飾,古代匠人們巧思妙想,從體量巨大的佛像底座,到書房中的小小水丞,選用金屬、木頭、玉器、象牙等等材質,量身定製出最適合的神仙底座,某種程度上甚至超越器物本身的美感。
隨著時間流逝和歷史沉澱,有一些承託器物已經不見蹤跡了,但卻留下了原配的底座,也已經成為需要重點保護的文物,並且能夠為學者提供可猜想研究的空間。
展覽海報
故宮博物院,藏有數量龐大的器物底座,有些雖然是殘損件但在不斷的修復之後最終呈現出來。這一獨特的門類近日首次走進嘉德藝術中心,選擇了最具代表性的132件清宮陳設物品的器物底座進行展覽,有些器座甚至剛剛「下手術臺」,第一次對公眾展示。
小小的器物底座,背後是清代宮廷工藝的審美趣味和工藝水平,更是清宮陳設理念的反映。
展覽現場十分考究
(嘉德藝術中心供圖)
藝術頭條特別到嘉德藝術中心現場探訪,考究的清宮殿元素呈現,按照金屬座、漆座、木座、玉座、牙座、其他材質座等進行分類展出,與部分底座同步展出還有器物本尊,單獨展出的器座也提供了可能的原配器物的信息。
清宮的皇帝們審美究竟如何,看看這些神仙底座就一目了然。
金 屬 器 座
金屬器座中包括宗教、文房、飲食、陳設等器物的附件,主要材質是金銀銅鉛,除了鉛座用大型陳設配重以外,其他器座都和材質相仿的器物搭配,用以固定、承託和裝飾的作用。總體表現出形制規整、紋飾繁麗的特點,少數器座在選材、造型和紋飾上與器物的主體形成髮釵,比如以色彩明豔的琺瑯座承託簡素的玉石器和瓷器等。
清 金嵌珍珠嘎巴拉碗座 清宮舊藏
長16.5cm 寬16cm
這是一件製作於乾隆五十七年(1792 年),造價昂貴,所有寶石、珊瑚、 松石、青金、蜜蠟、墊子等都是皇室內庫挑選並擇優使用。
金嵌珍珠嘎巴拉碗座底部銘文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底座的部分密密麻麻的刻滿了御製贊文,總字數近400字,有漢文、藏、滿、蒙古文等四種銘文,距離今天已經200多年,但依然清晰可見。
嘎巴拉碗是一種骷髏碗,也被叫作人頭器,是修行「無上瑜伽密部」舉行灌頂儀式時的一種法器,是藏傳佛教的法器之一。雖然藏傳密宗佛教有用人體骨骼製作法器的傳統,但製作嘎巴拉碗的頭蓋骨,必須來自修行有成的喇嘛,依其生前遺願製成。
清 金嵌彩石背光座清 清宮舊藏
長7.7cm 寬3 cm 高10.3cm
這件金座光背原是故宮大佛堂內佛像的底座,故宮大佛堂內的佛像和一系列的陳設一共有2000多件,1973年初柬埔寨元首西哈努克計劃訪問洛陽,西哈努克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白馬寺作為大乘佛法傳入中國後的第一座寺院,因為歷史原因寺院中基本沒有佛像,隨即在相關部門的協調下,決定從故宮大佛堂撥一批佛像到白馬寺用作接待西哈努克,包括三世佛和十八羅漢等20多尊佛像,歷時3個月終於完成運輸等,但奇怪的是西哈努克並未到訪,後這批佛教文物一直留在白馬寺,其中十八羅漢正是白馬寺的鎮寺之寶。
在故宮大佛堂佛像運輸的過程,有一批佛像底座並沒有隨著佛像到白馬寺,使得佛教和佛做分離,這一次展覽中的正是其中的一件。
清 金須彌式塔座 清宮舊藏
長25cm 寬25cm 高12.8cm
須彌座還可以成為金剛座或者須彌壇,是安置佛、菩薩的臺座。須彌其實指的是須彌山,是古印度神話裡的神山,更是世界的中心,用須彌山做底,用來顯示佛的神聖偉大。
這種須彌座外觀最大的形式特點是上下出澀、中間束腰。比如展覽中的這件金須彌式塔座,上部是承託塔幢的平臺,並設立欄和柱。中部是束腰式,鑲嵌著綠松石和珊瑚等。底座是中空,有三層裝飾帶。
我國歷史中最早的須彌座是雲岡的北魏石窟,後來的一些家具,比如屏風之類的底座也經常用這種形式,甚至在著名的《營造法式》中還規定了須彌座的詳細做法。
康熙款 畫琺瑯蓮瓣碗座清康熙 清宮舊藏
底徑10cm 高4.5 cm
這是一件收錄在故宮網紅日曆中的重器,出現在5月14日(農曆四月初十)那一天,十分難得的是,原配的琺瑯蓮瓣式碗也一起展出。
重點來看底座的部分,第一眼看上去顏色十分絢麗,有上下兩個部分蓮瓣式的高足,工藝十分巧妙,蓮瓣式碗的內部顏色淡雅可人。
臺北故宮也有類似的藏品,是一隻清康熙畫琺瑯蓮花蓋碗,帶有蓋,早在1935年的時候就曾經到英國倫敦參加中國文物國際交流展,但在公開的資料中,沒有發現有底座出現。
清乾隆 畫琺瑯開光山水花鳥圖蓋碗
通高26.9cm 口徑24.1cm 底徑11.2cm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這一件掐絲琺瑯蓋碗座就有很意思了,首先出自乾隆時期,僅看底座的時候還不覺得乾隆爺有多麼喜歡繁複的工藝,但是我們找到了故宮博物院所藏這件底座上的寶貝:畫琺瑯開光山水花鳥圖蓋碗,是一件集合皇家恢弘氣質和清新感的器物。
底座紋飾和樣式還是乾隆時期的典型代表,藍色琺瑯料為地,配上纏枝蓮紋樣。但是所承託的蓋碗就有些不一樣了,蓋頂是銅鍍金鏨花,十分符號皇家氣質,開光內畫的琺瑯山水花鳥畫卻十分清新,尤其是在繁複蓋頂的承託下更加突出。
不得不說,乾隆爺的審美真非常人所能看得懂的。
再來看看文房四寶之一的毛筆,作為當時必不可少的工具,對於筆架的製作,以及筆架下所襯的底座自然是精益求精,並且研究出不少的花樣兒。
清乾隆款銅鎏金筆架座 清宮舊藏
長19cm 寬3.4cm 高11.5cm
故宮博物院所藏清宮筆架中,金屬類底座中有兩件器物值得關注,一件是乾隆款銅鎏金筆架座,雲龍紋作為主體的裝飾,這一件筆架胎體厚重,是乾隆時期特有的御製筆架形式。
曾經在故宮博物院所舉辦的御書房為主題的展覽中,也曾經有類似題材的器物,形制一樣,筆架主題的裝飾更加繁複,上面所託的是一件琺瑯雙龍戲珠圖案的山子。
清晚期掐絲琺瑯筆架 清宮舊藏
長12.8cm 寬8cm 高16.9cm
另外一件造型獨特的掐絲琺瑯筆架,整體看上去一個縮小版的龍椅寶座式,是一件多用的書房用品,既可以用作筆架,也可以用作筆屏。龍首高昂著,被用作是背屏的裝飾,橫梁上面是四個銅製的筆插。
清晚期掐絲琺瑯筆架局部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認真觀察還能看到下方的四足底座內放置了三個圓形的銅注,可以貯水,用來調色,或者是水丞,並且帶有可以抽拉的銅鎏金龍紋蓋。
木 座
由於木材本身的保存比較容易出現開膠散架等缺損,這一次展覽中的40件木質器座中,有很多是和原配器物分離,並且器座本身也受到損壞,也是經過了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木器修護室的修復,才最終得到全貌呈現器座。
清紫檀嵌楠木雕拐子紋三連臺底座 清宮舊藏
長44.6cm 寬14cm 高9.9cm
這是一件經過修復的木器底座,是一件三連座,故宮博物院依據形制基本可以判斷上面所放置的爐瓶盒。
但因為時間久遠,原來用以粘連木材的粘結劑魚鰾膠老化,底座的面板、束腰等部分全部開膠,結構也散架了,其他沒有開膠的地方也粘結劑基本也失效了,所以故宮博物院進行了原貌的復原,在修復的過程中使用魚鰾膠整體粘連,等膠幹了之後,再用蜂蠟進行燙蠟處理。
紫檀十方如意式底座
直徑18.5cm 高6.7cm
在製作木質底座時,經常會使用鏤空雕刻的方法,使得木材鏤空的部分十分容易斷裂,比如這件紫檀底座原來陳設的是一件青銅器鋪,但因為頂部取料十分單薄,長久之後,頂部就出現了五處大小不一樣的斷裂。
這是一件修復難度比較大的木器底座,因為接口非常狹窄,常規的雕刻補配是直接受力於受損補位,容易造成接口處的再次崩裂,對文物產生二次破壞,最終故宮採用的是電磨頭慢速打磨的辦法來避免對文物的直接施力。
清紫檀三方如意底座 清宮舊藏
邊長15cm 高5.5cm
清紫檀四方如意形底座 清宮舊藏
長17.4cm 寬17.2cm
這次展覽中有多件陳設青銅器的木質底座,並且多數是紫檀材質。
清紫檀雕纏枝西番蓮底座 清宮舊藏
長8.2cm 寬5.7cm 高12.2cm
清紫檀夔龍紋腿盆架 清宮舊藏
直徑16cm 高9.3cm
清紫檀水紋荷花底座 清宮舊藏
長34cm 寬12.4cm 高5.1cm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造型獨特可能是用來陳設把玩件或者其他擺件的底座,造型工藝或者十分質樸,或者極度要求雕刻考究。
清 紫檀仿竹枝底座 清宮舊藏
直徑16.2cm 高7.6cm
展覽現場有一件十分具有設計感的底座,即便是到今天也會是一件網紅單品,紫檀仿竹枝底座,造型十分簡潔,10根紫檀木仿柱子形狀的杆合圍在一起。但是所陳設的是何物,已經不可考究了。
清紅木幾桌式底座 清宮舊藏
直徑15cm 高12cm
另外一件造型簡潔的是紅木幾桌式的底座,遠遠看上去是一件餐廳裡常用的圓形幾桌,所仿製的和幾桌造型工藝一致,推測是陳設瓶類器物的底座。
玉 座
清代宮廷的玉座一般是選用顏色比較深的青玉和碧玉,器物本身是顏色比較淺的白玉,從上到下有個顏色的深淺的變化,大件佛造像,小件筆洗等都有玉座。
尤其是到了清乾隆時期,盛行仿古的風氣,在玉座的設計上注重樸素,形狀和紋飾都從古器上尋找,要來彰顯皇帝誓要匡正時弊的心。
清乾隆御題白玉赤壁圖山子及青玉座 清宮舊藏
寬20cm 通高14.4cm
乾隆御題白玉赤壁圖山子及青玉座就是其中的代表,陳設器物山子是白玉籽料,玉質溫潤,底座是顏色比較深的青玉,山子背面是泥金的乾隆御題詩一首。整體玉器的雕刻手法多樣,圓雕、高浮雕、陰刻等等。
清 青白玉雕海水紋山子座 清宮舊藏
長32cm 寬12.4cm 高7.5cm
另外一件雕刻更加繁複的是青白玉雕海水紋山子座,在不斷變換的海水波浪紋中甚至隱約能看到龜、馬等紋飾,出自於「龍馬負圖,洛龜駝書」的典故。
清 嵌玉琺瑯座 清宮舊藏
長19cm 寬16.5cm 高13.6cm
底座本身也會有多種材質的結合,比如這件白玉和琺瑯底座,可以相互分離,整體分為五層,其中最頂部是白玉圓盤樣子的託,雕刻了一朵盛開的百合花,依次往下是四層逐漸過渡的銅琺瑯座。
清 青玉蓮花座 清宮舊藏
寬13cm 高26.5cm
漆 座
剔紅漆藝是宮廷中工藝上乘的種類,清宮漆器底座種類繁多,多種雕刻技法相結合,極儘可能的體現清代宮廷細膩雕刻的藝術風格。
清中期 金漆三多紋套盒座 清宮舊藏
邊長20cm 高5.5cm
盒邊長18.2cm 通高26cm
先來看一件集合多種髹飾技法於一身的神仙底座,寓意吉祥。這是一組金漆三多紋套盒的底座,套盒上下有三層,外邊的是盒罩,底部的是方形的底座。
金漆三多紋套盒座 清宮舊藏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蓋面上的是桃子、石榴、佛手組成的《三多圖》,寓意多壽、多子、多福。盒壁四面為葡萄、苦瓜、葫蘆等紋樣,也是多子多福的吉祥寓意。底層盒內有五個子盒,畫著的是蝙蝠和壽字,寓意是福壽連綿。盒罩為金漆就,有四個圓形開光。作為承託的底座自然也是配以描金銀花卉紋。
清黑漆描金臺座式底座 清宮舊藏
長12.8cm 寬12.8cm 高6.9cm
這件黑漆底座同樣出彩,所置的器物已經不見蹤跡,但推測應該是某一種貢器。外觀看上去有點像庭院建築中亭子底部的造型,上下兩層,圍欄式的臺面和高束腰的座臺,黑漆的厚重也使得整體器座十分沉穩大氣。
清黑漆剔紅磐式套盒底座 清宮舊藏
長41cm 寬23.2cm 高14.5cm
剔紅器座是一件黑漆剔紅磐式套盒和底座,底座所承的漆盒拼成磐式之後,可以分好不差的放置在剔紅底座中。底座圖案複雜,人物眾多,但層次分明,是宮廷這一類器物的代表作。
牙 座
牙座這種形制是明清牙雕中比較典型的一種,這次展覽中有素牙座和染牙座兩種,染牙座是給象牙染色,用來仿紫檀、仿漆器、仿玉器等。
清 象牙鏤雕盤根式水丞座 清宮舊藏
水丞又徑1.5cm 最大徑6cm
座高1.5cm 通高7cm 徑6.5cm
牙座常常用來承託的是一些精美小巧的器物,比如這一件象牙鏤雕盤根式水丞,是一件金星玻璃南瓜式的小水丞,造型逼真,象牙雕刻的底座生動自然,這是一件象牙雕刻與器物完美結合融為一體的作品。
其他材質器座
這其中包括陶瓷座、瑪瑙座、水晶座、玻璃座等等,原料多樣。
雍正款天藍釉帶紫釉座缽缸及鐵鏽釉座 清宮舊藏
又徑26cm 底徑15.8cm 高21.5cm
比如這件仿紫檀的陶瓷底座,承託的是一件天藍釉的缽,底座估計是為了和器物本身材質相仿,選用了陶瓷,但卻塗上了施紫黑色釉,仿紫檀的木色,遠遠看上去猶如紫檀木座。
清 黃玻璃雕獸面紋瓶座 清宮舊藏
腹徑20cm 高8.3cm
另外一件也是仿家具造型的底座,是黃玻璃材質,但並未塗抹木質家具的釉色,通體保留了黃玻璃的本質顏色,應該是一件乾隆款黃色玻璃桃實紋瓶的座。
清慎德堂款紅地描金纏枝蓮紋瓷座 清宮舊藏
直徑14cm 高5.5cm
紙胎包錦匙座
長24cm 寬3.5cm 高3.6cm
底座在人們固有印象中是一種實用器和器物的附屬物,但其實這些底座有些堪稱是神仙底座,超越器物本身的存在,今天看到清宮留下來的器座,對於研究清代陳設理念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故宮博物院藏宮廷器座展相關信息:
主辦方:故宮博物院、嘉德藝術中心
承辦方:嘉德藝術中心
展覽地點:嘉德藝術中心2層
北京東城區王府井大街1號
展覽日期:2019年7月6日-10月6日(周一閉館)
展覽時間:10:00-18:00(17:30 停止入場)
(備註:本文所有展品來源均為故宮博物院,藝術頭條展覽現場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