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北京看什麼——故宮珍寶館裡的田黃三聯璽

2020-12-17 李秀筆記

到北京遊玩,好東西太多了。到故宮,耀眼的琉璃瓦、朱紅的城牆、高高的大殿、漢白玉的欄杆讓人目不暇接。那麼如果鑽研到細節上,還應該看哪些小物件?

故宮博物院

到故宮,必進珍寶館和鐘錶館。本期給大家介紹的這個小物件,就是其中一個,珍藏在珍寶館中。說是小物件,是因為東西尺寸小。從意義上來說卻非常重大,是故宮的鎮館之寶。

在文物分類上,通常將這個小物件寫作:清·田黃三聯璽。這個名稱,說明了此款文物的歷史年代、材質、款式及樣式。

清·田黃三聯璽

田黃三聯璽是清代乾隆皇帝的私人玉璽,據說在他做太上皇時經常隨身攜帶,視為珍寶。後來的清代皇帝代代相傳,最後傳到末代皇帝溥儀手裡,跟隨他顛沛流離至東北。1950年,溥儀將此物捐獻給國家,放到了故宮的珍寶館。現在,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透過玻璃清晰了解這款文物的模樣。從歷史角度來說,田黃三聯璽承載了重要的歷史價值,通過這款小小的物件,能深刻體會我們國家的歷史。

故宮

再說說田黃三聯璽的材質。現在隨著鑑寶節目的普及,對于田黃這種材質大家可能都不陌生。田黃屬於一種壽山石,較為稀有。由于田黃石材質柔軟細膩,特別適用於雕刻印章。好的田黃石自帶油脂般的光澤,用手摸起來光潤潤澤,因此價值不菲。當然,僅就材質而言,此田黃三聯璽的材質並非極品。

田黃三聯璽的重要工藝價值體現在其三聯設計。三枚玉璽是由石環組成的石環鏈聯結而成,石環鏈上的每一個石環均為完全閉合。這至少說明了如下3點:雕刻用的原石很大;雕工設計工藝難度很大;雕刻消耗工期很長。原石小的話,根本不可能雕刻出這些鏈子。石環採用鏈雕工藝,環環相扣、活動靈活,而且每個石環都光滑細膩,設計打造過程均非一日之功。

清·田黃三聯璽

田黃三聯璽的璽文蘊含了博大精深的文化智慧,體現了重要的文化意義及傳承。璽文分別為「惟精惟一」、「樂天」、「乾隆宸翰」。其中,「惟精惟一」出自《尚書》,可以看作是乾隆皇帝對自己的警醒,體現了他居安思危的治國思想。「樂天」源自《周易》,意思是要順天而為,合於自然之道,體現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道家思想。「乾隆宸翰」,宸翰指皇帝的親筆,這裡指乾隆御筆,也就是說,這是乾隆皇帝的私人印章。因為是皇帝的印章,所以稱為「璽」。

清·田黃三聯璽

田黃三聯璽的篆刻工藝,亦非常精緻,這我們從三方印的拓章就能看出。兩枚陽文、一枚陰文,精巧卻不輸雅致,古樸而不失韻味。

最後回到小物件上來,這款田黃三聯璽非常精巧。我們可以從三枚印章的尺寸來了解一下。「乾隆宸翰」,正方形,邊長2.6cm;「樂天」,底為橢圓形,長徑3cm,短徑2.3cm;右「惟精惟一」,正方形,邊長2.6cm。三枚印章的高相同,均為1cm。

上面說了這麼多,到故宮,這款田黃三聯璽是必要看的。材質、工藝難得,最重要的是身臨其境,親眼所見並體會其中的文化內涵。老話兒說得好,真東西看多了,假的打眼一看就知道。

相關焦點

  • 北京故宮珍寶館裡,到底藏著什麼寶?
    如今,涅槃重生於20世紀的紫禁城搖身變成了向國內外遊客敞開大門的故宮博物院,每天迎接著來自世界各國數萬遊客,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三大殿,以及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再加上御花園都是故宮中軸線上遊客必經之地。在故宮博物院的東區,還有兩處藏有頂級珍寶的宮苑同時也是嗅覺靈敏的遊客必到之處,它們就是鐘錶館和珍寶館。
  • 溥儀逃出紫禁城,把它縫棉衣裡26年不離身,現已成故宮鎮館之寶
    這個東西叫「田黃三聯璽」,現在已經成為了故宮的鎮館之寶,是如假包換的「國寶中的國寶」。「田黃三聯璽」最開始是乾隆皇帝的私人印章,這枚印章所代表的的影響力是巨大的。當時位居太上皇的乾隆,為自己打造了田黃三聯璽,可以說,田黃三聯璽是乾隆皇帝斥巨資、請了天下能工巧匠打造的。
  • 稀世珍寶田黃解讀之三:石皮
    稀世珍寶中華石帝的生成與辨別田黃解讀之三:『皮』圖1 臺北故宮藏乾隆九讀印(部分為田黃)「無皮不成田」的古訓下,皮成為田黃鑑別的基本要點,也成為大量田黃愛好者們言語中「開門」田黃的代名詞。
  • 溥儀逃出宮時,將此物縫在棉衣26年不離身,成故宮博物館鎮館之寶
    引言華夏民族擁有無數文化瑰寶,且歷史由來已久,傳承下來的也多不勝數,積攢和沉澱到最後的,也都在熠熠閃光,它們就這麼留存到現在。我們是泱泱大國,擁有著數不盡的寶物,中國的寶物來自各個領域,它們都擁有著璀璨的光。
  • 溥儀出逃時,將它縫在棉衣裡26年不離身,現是故宮博物館鎮館之寶
    它就是乾隆爺的「黃三聯璽」!它有什麼特殊之處?為什麼溥儀將它護的這麼好?一、黃三聯璽的來歷根據史書上的記錄,乾隆爺很喜歡收藏各類印璽,各種不同材質刻成的印璽多達1800多方。正是因為乾隆對它的看中,這印璽也是代代傳承,他的子孫嘉慶、道光、鹹豐等皇帝對這黃三聯璽也都喜愛有加。當然也包括了中國的末代皇帝——溥儀。
  • 乾隆皇帝做太上皇時的玉璽,收藏在故宮博物院,原來是這個樣子
    璽始出於周,到了秦朝才有璽和印之分,皇帝用的印叫璽,而臣民所用只能稱為印。【田黃三聯璽】這件田黃玉璽,是清代乾隆皇帝做太上皇時所用,現在收藏在故宮博物院,非常珍貴。後來的清代皇帝代代相傳,最後傳到末代皇帝溥儀手裡,跟隨他顛沛流離至東北。1950年,溥儀將此物捐獻給國家。
  • 此物曾是乾隆摯愛,溥儀逃亡時貼身攜帶,如今成為故宮鎮館之寶!
    1924年,西北軍閥馮玉祥率軍進入北京,逼迫宣統帝溥儀退位,並即日搬離紫禁城,史稱「北京政變」。溥儀在搬離時,將紫禁城中的珍寶悉數帶出,這其中有一件寶物,被溥儀放在貼身的內兜中,每晚睡覺都要查看好幾次,生怕丟失。而今已然成為故宮的鎮館之寶!這件東西到底是什麼來歷?為什麼讓溥儀如此看重呢?
  • 臺北故宮博物院——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之說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各類文物珍寶約65萬件,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 文物來源於抗日戰爭時期,北京形勢嚴峻,國民政府決定將北京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和國子監的重要文物南遷與此。
  • 來臺北必遊景點,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各類文物珍寶約65萬件,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文物來源於抗日戰爭時期,當時將北京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和國子監的重要文物南遷與此。來到故宮博物院,映入眼帘的「天下為公」很有氣勢。
  • 溥儀被趕出皇宮之前,曾偷偷帶走一樣東西,如今已是故宮鎮館之寶
    封建王朝從公元前221年的秦朝,一直延續到公元1912年清朝滅亡,歷經兩千餘年,歷代統治者的皇宮內積累了大量的寶物。不幸的是,在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毀的圓明園,其內珍藏的大量文物寶藏都被劫掠一空,而後,八國聯軍又以同樣的手法迫使清廷「賠償」巨額損失費,致使數件流傳千年的珍寶流離海外,至今仍下落不明。不過,清廷的收藏何其豐厚,即使賠償再多的銀兩,皇家中人也有自己的「小金庫」。溥儀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他本該像列祖列宗一樣,在深宮中享受榮華富貴。
  • 瀋陽故宮、北京故宮、臺北故宮三個故宮各有什麼特色?
    故宮指的是皇帝住的地方,也叫皇宮,可臺北皇宮並不是皇帝的居所,它比較特殊,臺北故宮確切地講應該是叫博物館,裡面收藏了大量的稀世珍寶。大家最熟悉的故宮應該是北京故宮,它位於北京城內,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居於世界五大宮之首,至今已經580多年的歷史,多數人都去領略過它的風採。
  • 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值得一去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各類文物珍寶約65萬件,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文物來源於抗日戰爭時期,當時將北京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和國子監的重要文物南遷與此。來這裡之前最好做點功課,畢竟這裡收藏著故宮一半的珍寶,而且大部分都必留在大陸的更加貴重,值得細細品味。臺北故宮博物院內收藏有自 南京 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北平圖書館等所藏來自 北京 故宮、 瀋陽 故宮、避暑山莊、頤和園、靜宜園和國子監等處的皇家舊藏。所藏的商周青銅器,歷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獻、名畫碑帖等皆為稀世之珍。
  • 故宮的珍寶館裡的鎮館之寶,不是那些珠寶首飾,而是這兩座山
    ,就連地板磚都是用的金器所打造,要知道現代的金子的價格都挺貴的,而在和珅眼中卻是拿來裝飾用的,而且最後和珅被抄家,他貪汙的這些東西,全都被收入國庫,我是已經無法想像故宮的有錢程度了。故宮裡面有個專門擺放當年那些皇室們收藏的奇珍異寶的地方,就叫做「珍寶館」,這裡面的每樣珍寶,都很精緻,而且還活靈活現的,更能看出當時的匠人們打造的用心的程度,而且在那些本就昂貴的玉石或者金器上進行雕刻,如果一個不小心沒有刻好,所面臨的懲罰是讓人無法想像的。
  • 「北京故宮博物院200件珍寶展」2日在東京國立博物館開幕
    據日本《朝日新聞》報導,為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北京故宮博物院200件珍寶展」2日在東京國立博物館開幕。   2日清晨,珍寶展尚未開幕就有720多名來自日本各地的觀眾慕名而來,排隊等候入場。43歲的伊東芳華女士曾在中國生活過一段時間,2日一大早就從秋田市乘車趕到東京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