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學科的特點,經常襯託得一部分學生好像有天分。好像不咋努力卻一直分數高高;也有同學雖然用功,水平和分數都不理想。
透過表面現象看實質,能力和分數是相稱的:想不明白,說不明白,試卷自然也寫不明白;能看出門道又會表達,生活裡善解人意,讀作品也能通透明白,寫到卷面上,閱讀題自能切中要點,作文也有可讀性,分數哪裡會低?
有留言希望講一講核心素養的事兒,這就講一講。
問的深刻,答的也要全一點,還要舉些例子,自然文章就長,請大家耐心讀。
簡單點說就是:語文核心素養提升語文成績便一定不會低。
核心素養都有啥?
語文的核心素養都有啥?《新課程標準》給出四個緯度:
語言構建與應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鑑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
字面看去,每個字都認識,卻又感覺生疏。或許你想說,我只想要分數,不想聽高大上的理論。
但是,知道這些理論還是有必要的,可以獲取學習動力,更會有方向感。這兩條,可是學好語文的重要因素!
一些同學語文學不好,可能就是缺少方向感。好像飄在茫茫海上,又沒指南針,找不到方向。每天勤奮刷題,就好像沒方向卻勤奮划槳一樣,雖然在動,意義殊少。
考試,其實和比賽一樣。你想要分數,沒錯,但是你得知道考試的規則,考試的規則,其實是來自考綱,考綱也是依據課程的標準來的。
了解了課程標準,也就掌握規則。
這樣,到面具體試卷時,便會清楚試卷上考的是哪種能力,然後知道如何提升能力。
核心素養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其四個方面構成了不可分割的整體,語文呢既有工具性也有人文性。
清清楚楚講明白「雪化了變成了水」體現的是工具性;聲情並茂鼓動人心地演繹出「雪化了變成了春天」,體現的則是人文性。
而工具性和人文性往往是統一的:「危樓高百尺」很精確,「手可摘星辰」有些誇張,而到了「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就是想像了。
以工具性而言,只要說出高樓的尺寸便可以,但是後三句卻更讓人心生歡喜,形象生動的感覺油然而生。
我們讀作品是這樣的,當我們拿筆寫作的時候,也是按照這個來操作的。
閱讀是人的閱讀,寫作是人的寫作,還要給人看,所以心中必須有人的存在。
語言文字歸根到底還是人的語言文字,無論是自然科學也好,人文科學也罷,既有工具性,也有人文性,是必然的。
會鑑賞美才能創造美,理解文化才能繼承文化
試卷中經常會問大家某句寫的好在哪裡,其實這便是考大家鑑賞美的能力。那創造美的能力呢?主要體現在大家的寫作中。要把作文寫得好讀,寫出高分,美是重要的。
中華文化悠久,無論詩詞歌賦,還是戲曲小說,都有豐富的思想資源,好多同學明白這道理,可就是不想讀。
不想讀,理由還挺充分,說是讀不懂,其實是不肯發心去讀。
傳承文化的道理,大家都曉得卻動力不足。
如果覺得這是一份很大的事業,有無從入手的感覺,那麼就從提升個人素養增強競爭力開始,便有了動力。
提升思維能力,提升審美水平,增強語言能力,都是要落到實處的,不讀不寫,不思考不練習,能力的提升終究是水中月鏡中花。
下面就以高中為例子,講講如何提升核心素養。
發揮主動性,做課堂的主體
重視分數沒錯誤,唯分數論確實有問題的。就好比人人都希望富有,渴望手中的貨幣符號能多一點,卻務必取之有道。
就像經常社會上一些新聞,為了賺錢不擇手段,能賺到錢還算可以,更多的時候是錢沒賺到還折本。不重視素養,只看重分數,往往也是此種結局。
應試要求大家考高分,教育卻需要用上乘的手段。
落實到具體的語文學習中,就是不能只滿足於刷題的套路,要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不能淪為老師看管下的奴隸。
抓住課本,溝通課內外
舉例子來說比較好。學習《歸園田居》,就要挖掘學過地陶淵明的故事,扣住題目「歸」去思考問題:「為何而歸」「從何而歸」「歸向何處」「歸去如何」。
這就是思想的條理性。這樣的問題彰顯著我們把握了詩歌的結構,既是對文本的思考,也是對歷史的思考。
能夠提出並分析解決這些問題,必將促進綜合素養的提升。
再比如,學習《再別康橋》,這比古詩簡單許多,雖然高考的試卷不會出現現代詩,學習這樣的詩歌,以多方面提升我們的能力。課本提前發到手,在有可能的情況下,查查作者,查查寫作的背景,看一看其他人如何評價這首詩,這是鍛鍊我們收集資料的能力,也容易激發出創造性思維。
學習和思考結合,問出思考能力
有個詞叫「學問」,它的名詞意思都知道,希望大家把它看成動詞,就是「學」和「問」。
學習的過程中需要會問,提出問題證明思考了,很好的解決問題,說明提升了。
還以課文為例,李密的《陳情表》,在學習這篇課文之前,收集資料的過程中,都說這是一篇感人的文章,不妨去問一問,為什麼感人?如何做到感人的?
前一個問題是內容,後一個問題是形式。
更具體的,還可以細分問題:「誰在陳情」「向誰陳情」「陳何種情」「如何陳情」,弄清這四個問題,就搞定文章的結構思路,在追問中,必然會深深領會作者的苦衷:自古忠孝兩難全,李密決定先盡孝,後盡忠,現實的情境,至真的情感,能不感人嗎?
培養審美情趣,傳承民族文化
錢理群過:「語文教育培養學生以真、善、美的追求,以彼岸理想世界的嚮往與想像,對人類、自然、宇宙的大關懷,對未知事物的好奇,並由此煥發內在與外在的激情、生命的活力、堅強的不屈不撓的意志力、永不停息的精神探索」。
如果不舉名人言論,諸位可能覺得這種提法,好像憑空唱高調。不過這一點,考試卻是真的考,而且還是挺重要的考點呢。
提升同學們的審美情趣,提高語言文字審美能力,其實我們一直在做,只是沒有刻意強調是什麼而已。
就像學習《荷塘月色》,荷香月色之美景細膩可感,這是如何做到的?
文中重點描寫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荷塘四周的月色。
要注意重點地寫景段落,在品讀中感受荷塘月色的美。要分析領會作者寫景運用的各種技法及其寫景效果。要嘗試藉助想像,藉助寫景技法(如比喻、博喻、排比、擬人、通感等技法)描摹自己見到的景色。
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更缺少表現美的手段,所以才思想貧乏,文字聲色,自然分數不高。
在閱讀和寫作中傳承文化,提升文字感受力
越是豐富的時代,越是容易感受遲鈍。老子說過,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生活在物質豐富的時代,既是一個人的幸運,也可能是人變得審美麻木。
就以我們人生底色看語文的文章為例子,因為閱讀很多,覺得能下筆的地方太多,選擇費力。所以經常參考大家的留言,權當命題作文,並且這樣可以貼近需求。
沒有閱讀就沒有語文,沒有閱讀就沒有文化的傳承。五千年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滋潤當下也影響未來,利在中國也推動世界發展。
(粉絲福利五本18.9元入手)
繼承傳統文化,提升個人情懷
學語文不容忽視弘揚傳統文化,品味傳統之精髓,學習先輩們的之道德品格,以此健全的人格修養,是可能也是可行的。
例如《夢遊吟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 使我不得開心顏」,可以從中感受「詩仙」李白的的淡泊富貴、傲視權貴的超脫情懷;
再如,「安得廣廈千萬間,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詩聖」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之心憂天下、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於斯可見。
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提升的是能力,考試得到高分。
而更久遠的影響,當考試已經成為遙遠的過去,心靈更能時時得到滋養。這就是所謂的詩和遠方。
語文核心素養可以塑造靈魂,提升綜合素質,促進多方位的發展。
仔細處下功夫,提升語文思維,分數一定不會低
拓展語文提升能力,不僅僅是閱讀,而是有方向有效率的閱讀
學霸談如何學好英語數學:這些方法成就了我,希望對你也有用
高三備考壓力山大的日子,流落校園的狗狗幫我們緩解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