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藍網-中國藍新聞客戶端1月20日訊 2017年成立的之江實驗室,是浙江全力打造的新型科研機構。成立兩年來,之江實驗室以重大科技任務攻關和大型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為主線,瞄準前沿科學領域來布局科研項目。新年伊始,實驗室裡又在忙些什麼?
新年伊始,之江實驗室南湖園區的工地上,我們遇見正在盯工程進度的之江實驗室主任朱世強。「這是之江實驗室的主樓,主樓總的是17層,現在已經16層了,就馬上就要結頂,我們其實沒有在等園區的建設,所有的工作科研項目都在加速的推進。」朱世強說。
之江實驗室南湖與普通工地不同,這裡的建築有的要安置大科學裝置,有的要建設超淨間,幾乎每幢樓都有自己的建設要求。園區預計今年底就要投入使用,為此,整個工地都在晝夜趕工。
然而,與工地的建設相比,更趕的,是科研的進度。
園區向東,驅車穿過一片荒草地,再翻過一座小坡,就是之江實驗室自主低空載人飛行器團隊的試飛場地。這裡,目之所及,都是十幾個博士自己動手開荒建起來的。
智慧機器人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黃冠宇說:「整個場地都是我們來澆築的,板房也都是我們自己來蓋的。」
智慧機器人研究中心主任助理謝安桓說:「如果按照常規等場地、實驗設備到場再弄的話,那我們現在可能還看不到東西呢。」
無人駕駛載人飛行器瞄準了低空飛行領域,大家都看好前景,但核心技術還在起步階段。為了搶佔先機,一年前,之江實驗室就迅速組建本土團隊,分秒必爭投入研發,現在研究水平已處於業內第一梯隊。
瞄準前沿科技,堅持自主可控,爭分奪秒推進原始創新,這是之江實驗室自成立以來一直保持的節奏和狀態。新年後,天樞團隊這間會議室裡,正馬不停蹄地進行一場場代碼分享會。
中科院院士之江實驗室首席科學家潘雲鶴說:「之江實驗室搞這個天樞平臺就是我提出來。如果自己不建立開源平臺的話,你永遠不能走上高水平,所以必須自主可控。」
天樞,是北鬥七星中最亮的一顆,之江實驗室以此命名人工智慧開源平臺,寓意著要在中國的晶片產業,趟出一條自主可控之路。可開源平臺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從晶片硬體,到作業系統,再到資料庫和編譯,涉及面非常廣。作為之江實驗室籌建後的第一批項目,天樞邀請潘雲鶴院士坐鎮,迅速組建起100多人的本土團隊,摸清學術前沿進展、遍訪相關領域的企業和平臺,僅用不到兩年的時間就完成了總體框架構建和核心代碼開發。
人工智慧算法與平臺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單海軍說:「我們大規模並行計算的效率和我們自動並行的模式以及應用性上來講,我們應該都是領先。」
目前,除了「天樞」人工智慧開源開放平臺,之江實驗室還快速布局了超級感知、腦機融合、地外探測等近40項自主科研項目。而憑藉迅速集聚的原始創新能力,2019年,之江實驗室拿到了22個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其中不少都是著眼國家戰略科技,保障重大基礎設施的安全。
工業網際網路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院張汝雲說:「我們做的就是在我們國家關鍵基礎設施中,增加一層金鐘罩鐵布衫。」
「實驗室的很重要的一個使命,就是要成為我們國家的戰略科技力量,那麼所謂國家的戰略科技力量,就是要解決國家的戰略問題。」之江實驗室主任朱世強說。
成立短短兩年,從布局眾多前沿項目,到吸引頂尖科研團隊,之江實驗室的效率和吸引了從何而來?請繼續關注《蹲點之江實驗室》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