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開幕至今,許多代表、委員紛紛建言獻策。全國政協委員莫言就在前不久提出建議,學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25年太長,基礎教育佔比太大。建議縮短學制,中小學學制從12 年改成10年,並取消小升初和中考。
無獨有偶,全國人大代表楊傑和莫言的看法相似,她呼籲將小學從6年縮短為5年,普通高中的學制從3年改為2年讓學生能提前進入社會歷練。
對於這個話題,您怎麼看?
讀兩會
小學、初中、高中十年讀完,這事你怎麼看?
「學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25年太長」,代表委員們提議縮短學制
3月4日,全國政協委員莫言在分組討論時發言建議,學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25年太長,基礎教育佔比太大。建議縮短學制,中小學學制從12 年改成10年,並取消小升初和中考,讓學生坐上直通車,在連讀制的學習環境中健康成長。「學生培養年限的延長也影響到其成才後為社會貢獻的年限以及生活幸福指數。」莫言說,小升初和中考增加了學生的學業負擔和學生家長的精力和心理壓力。
無獨有偶,全國人大代表、宿州市農科院研究員楊傑也呼籲:「中小學可縮短2年,孩子可以從5周歲上小學,因為現在生活條件好,小孩成長成熟都早。」楊傑建議,將小學從6年縮短為5年,普通高中的學制從3年改為2年,這樣可避免浪費教學資源,還可為國家節省資金投入。「這樣20歲之前大學畢業,提前進入社會大學校,在工作實踐中學習。」
他們為何提議縮短學制?
莫言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關於縮短學制的提案,「想了很長時間,提案考慮了好幾年,做了很多調研,也問過不少人。」那麼,支持縮短學制的人們提出了哪些理由?
1.人才成長時間推遲、家庭經濟負擔、個人問題
「過長的學制不但導致人才成長時間推遲,而且不少家庭還為此承受著經濟負擔,還帶來一些個人問題。」楊傑稱,有的學生近30歲才結婚,尤其是女性,更不利於生活和生育,企業招人時也不喜歡。同時,也造成啃老社會現象越來越多。
早在2014年,廣東省政協委員、廣州軍區總醫院政委黃豔儒提交提案,認為整體學制太長導致學生畢業太晚,造成適應社會慢、婚育壓力大等諸多不便。他建議,將現行的小學到高中的12年學制縮短為9年,這樣19歲就可以大學畢業,可以更早地規劃人生。
不可否認,漫長的求學路佔了人生很長一段時間。從小學入學到大學畢業至少得16年,這其中還不能出現什麼「狀況」,的確有些浪費時間。適當縮短學制,讓學生早點畢業,早些融入社會,或可緩解就業壓力與婚育壓力。
2. 現在生活條件好,小孩成長成熟都早
莫言和楊傑紛紛提到,隨著人們生活條件水平的提高,如今的孩子成長成熟較之以往都變早了。莫言指出,目前人們已經進入信息數位化時代,步入了學習化社會,今天少年兒童的身心、智能發展水平遠高於幾十年前的同齡人,讓他們進入學制更短的一貫制學校學習會輕便得多。「現階段少年兒童的身心發展遠遠高於幾十年前,即使縮短學時,也不會影響他們的基礎教育。」莫言說。
對於縮短學制是否會造成青年一代的文化素質降低,楊傑表示,這不是問題的關鍵,可通過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率、調整專業設置等辦法加以解決。
中國逐步走向現代化,基礎教育已經得到很好的普及,尤其現在一些大城市的學生,他們接觸的事物與以前截然不同,起點明顯比過去要高。適當縮短學制,使其未來能夠更快投身社會,這是合理的一種訴求。
3. 應試教育並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實踐能力
有支持者認為,學生在學校學的是以理論為主的基礎知識,經過多年的努力學習,畢業工作後常常感嘆學非所用。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其實,社會才是最好的大學,從社會大學那裡我們將會獲得豐富的人生經驗、實踐能力和適應能力。
不支持縮短學制的人這麼說
1.縮短學制,教育質量會下降,學生壓力加大
網友吳波不支持縮短學制:「如果縮短中小學教育時間,在應試教育沒有改變的情況下會帶來一系列問題,如學生學習任務重、學習內容多,使學生過早產生厭學情緒,不利於學生身心健康等。人才成長自有規律,人為縮短學習時間有違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事實上讀研究生、博士的畢竟是少數,讀大學的也並不是百分之百。在我看來,縮短12年制中小學教育,緩解勞動力資源短缺不是一個好主意,最好的辦法是大力發展職業教育。」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於未來人才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學習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切忌「急功近利」。現有的12年學制是國家教育機構長期摸索出來的結果,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嚴謹性,也適合當前教育的需要,不宜做過多的修改。把12年學制縮短為10年,教學任務加重,學習質量也難以保證。再者,縮短學制,勢必會增加學生的壓力,影響學生身心健康。如此看來,縮短學制無異於拔苗助長,弄不好會適得其反。
2.學校不僅是學習知識的地方,也重視學生全面發展
反對者也提出,學校不僅僅是學習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地方,學校教育在促進德智體美等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上,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如果從「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的角度而言,教育經曆本身就是人生的重要財富。如果學制改革僅僅是為升學做準備,僅僅作為提高某一學段升學率的手段,或者某個學校實施學制改革的目的就是為了選拔和留住更好的生源,則不是教育本身所提倡的。
3.義務教育不夠完善,縮短學制有損農村學生權益
目前,教育領域存在的問題很多,其中之一是教育的不公平。農村教育相當薄弱,急需要增加投入。而農村教育薄弱,也導致了義務教育落實不到位,許多農村學生雖然也經過了義務教育,但實際上他們的素質並沒有達到義務教育水平。而且,農村學校在義務教育階段的流失生率較高,許多學生沒有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就輟學去打工了,素質沒有得到提高,工作起來就很麻煩。在如此現實困境下,如果再縮短教育年限,對於農村學生而言,他們可能會落後更多。
理性看待學制改革問題
學制改革之路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各級各類教育都或多或少地進行過不同的學制改革實踐。在中小學方面,我國1951年《關於學制改革的決定》規定中小學實行"五三三制",即小學五年,不分段,初中、高中各三年。由於師資和教材等條件還不具備,1953年又將小學恢復為六年制。
此後我國曾先後進行過小學五年一貫制、中小學「五二二制」、「五三二制」、小學和初中「五四制」、「九年一貫制」等教育實踐。目前高中階段學制基本上為三年,小學和初中學制則呈現出以「六三制」為主,「五三制」、「五四制」、「九年一貫制」等多種學制並存的局面。現行的學制是633制,存在於大多數地區,這一學制的制定大約是上世紀八十年代起的。當時正是撥亂反正的時期,應該說,這在一定的時期內,對於提高人們對於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和提高全民文化素質,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確實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學制改革要審慎
1.基礎教育要打牢
早在10年前,我國就在合肥市部分學校進行了「五四」學制的實驗,通過比較發現,「讀5年的同學,數學基礎不夠紮實。而讀6年,就有大量時間進行練習,基礎自然很紮實。這個事例或許不足以說明縮短學制帶來的弊端,但從側面反映出基礎教育還是需要重視『基礎』」。其實,我國教育飽受詬病的根源並不在基礎教育,這也得到了很多專家和學者的贊同。我國對中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飽受詬病,不是學制惹的禍,這一問題的根源在於高考制度的指揮棒,以及家長對子女寄於的厚望。而高考制度導致的問題卻要「學制「來背負,未免不能服眾。
2. 學制的改革要配合其他措施
學制的改革更關注各學段辦學目標、課程設置、師資隊伍的貫通與整合。學制改革不僅僅是年限的調整。學制是國家規範教育行為的一種基本制度,是教育活動能夠正常運轉的重要保障。學制的改革涉及教育方方面面,在基礎教育領域,有關學校性質、任務、入學條件的規定,是學制更為根本的內容。修業年限的調整隻是為了實現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務的手段。學制的改革要適應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水平,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切實有利於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
看兩會
關於學制,其他國家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