縮短學制,看上去有很多理由:降低婚育年齡、增加勞動力供給、給學生減負等等
政協委員張力提出縮短學時的理由,並不算新鮮。2014年廣東省政協委員黃豔儒提交的提案就旗幟鮮明地認為,整體學制太長導致學生畢業太晚,造成「適應社會慢、婚育壓力大等諸多不便」。他甚至建議將現行的12年學制縮短為9年,「這樣19歲就可以大學畢業,可以更早地規劃人生。」
考慮人口結構的趨勢,這樣的說法有一定合理性。正如今日話題這兩年一直關注到的,生育形勢越來越嚴峻,不要說二孩,年輕人連一孩都不想生,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初婚年齡不斷推遲,甚至推遲得越來越快,如江蘇省平均初婚年齡竟已達到34.2歲。而初婚年齡和生育年齡的推遲,又是一系列連鎖反應的結果,教育年限不斷增加確實是其中一個原因。尤其對於女孩子來說,讀書讀到二十來歲,一出校園就面臨激烈的職場競爭,往往回過神來想談婚論嫁時,已經成為大齡「剩女」了。
縮短學制的第二個理由,是應對老齡化以及勞動力供給不足的壓力。這同樣是人口結構惡化造成的。按劉遠舉的說法,到2040年,人口老齡化可能導致中國9000萬勞動人口的淨損失。這對社會經濟發展和穩定都會有嚴重的影響。而在他看來,「如果延遲退休兩年,同時再縮短學制兩到三年,這可以增加五年的勞動時間。勞動人口的數量就會顯著增加,可以改善中國的勞動人口結構。」
除了上述跟全社會都有關的考量外,一些人認為,縮短學時本身對孩子就有好處。的確,以中國人對教育的重視,以及根深蒂固的應試教育思想,中國孩子的學習負擔在世界上都算是首屈一指的。像莫言就認為,現行的學制和升學考試制度,不僅增加了學生的學業負擔和家長的經濟和心理壓力,還衍生了重點班、校外補課等困擾民生的社會問題——「為了小升初、初升高、高升大的考試,小學、初中、高中的學生要提前一個月甚至一個學期結束課程,進行強化複習,累積起來12年中有一年半在複習應試,而長期的複習讓孩子們筋疲力盡,厭學情緒普遍。」
在很多人看來,這樣的學習模式不僅糟糕,而且還是一種資源浪費——很多學生虛耗光陰在畢業後一輩子可能都用不上的解析幾何和數列題中,還不如早點打工獲得收入,增長見識呢。
但反對縮短學制,依據同樣非常充足——發達國家幾乎沒有這麼幹的
基礎教育的時限到底可不可以縮短?教育界的人士普遍都是持反對意見,認為指望縮短學制來為學生減負是一廂情願。的確如此,之所以有小升初、中考、高考等選拔性考試,理由其實在於,現有的教育資源是短缺的,且分配是不均衡的,只能通過選拔性考試來讓合適的人去合適的學校念書,這也是教育資源優化配置,通過競爭促進孩子水平提高的需要。所以,只要教育資源還存在短缺,還存在「雙一流」、「985」等概念,強化性的複習就必不可少。12年學制要2年用來專門複習,10年學制可能也會分配出2年來強化複習,其強度反而可能更高。再說了,強化複習也不純粹只有應試的意義,中國的基礎教育之所以在世界範圍內受到不少認可,說明現有的一套做法對於學生知識水平的提高,還是有一定作用的。
在劉遠舉看來,這種為強化複習浪費時間辯護的說辭難以成立,因為「教育除了應試功能,還有普及知識的功能」,「那些不打算上高中的初中生,那些不打算上大學的高中生,是不是就變為了陪太子讀書,浪費了兩年時間呢?」但這個看法同樣也忽略了,沒有人從一開始就註定是「陪太子讀書」的,事實上有這種想法的家長和學生應該被糾正過來。國家盡力創造公平的選拔性考試,目的就是讓人人都有機會「鯉魚躍龍門」,通過中考、高考來改變人生命運,儘管這種做法也有爭議,但大體上來說還是成立的。把這些時間簡單稱之為被浪費掉了,是值得商榷的。
之所以反對縮短學制,更重要的一點是,世界上的發達國家幾乎沒有這麼做的。聯合國的人類發展指數(HDI),教育是三個大指標中的一個,而評估教育發展水平的,最重要的依據就是平均受教育年限。據最新的2016年版HDI排名,排名前列的發達國家和地區,平均受教育年限(25歲之前受教育的時間)都在12年上下,這是因為很多年紀大的人受教育年限比較短,中國的這一指標只有7.6年(數據有爭議);更重要的是看預期受教育年限,可以理解為如今的年輕人受教育的年限——排名前列的國家或地區這一指標達到了17年、18年上下,澳大利甚至達到了20.4年——相當於5歲不到就開始上學,一直上到25歲,而中國的這一指標也只有13.5年,跟發達國家差距很大。而看HDI這張表,其實就能很直觀地感受到國家的發達程度與受教育年限有密切的聯繫。
有人說,中國的基礎教育太長,沒有必要,可以增加高等教育的年限。但事實上,發達國家也基本都是12年的基礎教育,也都是18、19歲才上大學。而在國內的教育界,呼聲也是延長義務教育,把義務教育覆蓋到整個基礎教育的12年,向發達國家看齊。經合組織(OECD)關於教育的報告中,也都把教育擴張視為成就,視為數十年來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而且延長教育年限的好處也是經過科學論證的。根據2009年的調查,經合組織(OECD)國際學生評價項目的最新證據顯示,在接受調查的65個國家中,58個國家至少接受了一年學前教育的15歲學生比從未接受學前教育的學生學習成績更好,即使考慮了經濟社會背景。
在這樣的情況下,呼籲縮短學時可以說是與國際先進經驗背道而馳,真這麼做,恐怕會損害整個國家的競爭力。
不過,按照一些人的看法,雖然歐美是發達國家,但對教育不像中國人那麼重視。認為歐美人需要12年完成基礎教育,中國人只要10年就夠了。的確,很多小學老師都反映,在小學低年級教授的拼音、漢字乃至外語,孩子往往已經在家裡就學會了。而高年級的學生也存在課本知識吃不飽的現象,所以才會尋求學奧數、乃至更高年級課程的現象。因此不少人認為提高課程的知識密度,縮短教育年限完全可行。
但有沒有想過,中國人對教育的這種重視,是否本身就是一種「揠苗助長」呢?把注意力過於集中在應試有關的課程,是否對「教育」兩字理解得太狹隘呢?認為縮短學制可以覆蓋現有課程的內容,是否可以反向思考,在現有課程中添加應試以外的東西,比如更多的社會實踐,更多的第二課堂,來填滿這12年呢?
社會有太多問題需要解決,但未必都有捷徑可走
肯定會有讀者有疑問,剛才列舉的反對縮短學制的理由,並不涉及「婚育年齡推遲」、「勞動力供給短缺」等問題。是的,因為這些都是衍生的問題,與教育本身沒有關係。人應該接受多少年的教育,來更好地全面發展,來應對複雜社會的挑戰,在教育學領域是有人去研究其中的規律的,至少目前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長比短好。而且不妨進行個簡單的推理——人們的壽命在增加,人們的生活水平在提高,對藝術、體育的欣賞需求在增加,科技在向前發展,社會的自動化程度在增加,為什麼人卻反而應當縮短教育年限,苦哈哈地提早進入社會累死累活地工作呢?這是違反直覺的。
只能說,社會的其他方面出了問題,使一些人認為需要通過縮短學制來解決。這個思路是有問題的。比如,婚育年齡推遲,是與讀書讀太久有關,但有沒有可能通過別的方式來解決呢?比如給年輕人創造更好的婚育條件(降房價、降房租),尤其給女性兼顧工作和婚育創作條件(禁止孕婦歧視),以及改變社會觀念(婚育不要與房子、工作綁定)等等。又比如勞動力供給的問題,相比起延遲退休、縮短學制等對勞動者本身不利的做法,提高勞動者技能、引入外勞、投資人工智慧等等,可能更應該是優先考慮的選擇。
對於教育本身,改善現有的諸多弊端,也能讓現有的教育年限不會顯得太長。
比如,相比起縮短基礎教育年限,可以考慮讓高等教育年限更加靈活,像英國的一年制碩士,也能培養很好的人才,國內的一些學校和專業可以參考,不用非得三年。
又比如,在課程大綱指導下,讓學校和老師有更大的教學自由度,以此滿足「吃不飽」的學生,或者進行一些藝術、體育領域的特色培養。當然,做到這一點的前提,是增加教育資源供應,儘量解決教育資源不均衡的問題。
縮短學時的想法,反映人們對教育和社會諸多問題的現狀很不滿,但有時候,捷徑未必能解決問題。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與教育有關的建議更是要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