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自己也不欺負別人:學齡前最最重要的教育,您給自己的孩子做過嗎?

2021-02-13 飯糰爸爸童書會

溫室裡的花朵,這個形容大家一定不陌生。對於我們的孩子,他們上了幼兒園後,開始慢慢地接觸到了和他們一樣從小被圈養在家中的其他花朵時,矛盾、往往就發生了。

在開始談兒童自我保護之前,我想先給大家分享一個來自我身邊的故事——

我有一個好朋友,他從小個頭特別小,鄰居孩子老是欺負他。他被欺負了,就跑去找他爸爸(他從小父母離異,一直和爸爸生活在一起)。他爸爸說:你也打他呀!他說:我打不過他。他爸爸就特別不耐煩地說了一句:那你說怎麼辦?要不你去廚房拿把刀,把他殺了!

從此以後,他被別人欺負了,再也不敢跟爸爸提起。為了避免被欺負,他總是把自己關在房間裡,性格越來越孤僻。

當朋友和我講述這些時候,我終於知道他為什麼一直那麼恐懼社交、朋友也不多了。

還有一個場景,是我還沒當爸爸的時候,我在一次書展上看到的一幕——一個三四歲的小女孩在場館裡看書,媽媽在一旁看手機。突然一個小男孩伸手就把女孩正在看的那本書奪了過去,因為本身是一本硬皮、精裝的圖書,當時就把女孩的手臂劃出一道血痕。可是小女孩卻一聲不吭,試圖伸手去把那本書搶回來。男孩子站起身,一把把女孩兒推倒在地,還過分地踢了一腳。可是自始至終,小女孩沒有發出任何制止或者向媽媽求救的信號。

那個小女孩怯生生、眼淚將流未流的表情,至今一直在我的腦海中揮之不去。這樣不懂得反抗和保護自己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還會遇到更多的類似的事情或挑戰。

試想,如果小女孩知道向家長求救,告訴一旁的媽媽說男孩欺負自己,媽媽回了一句:你怎麼那麼膽小?你就不會打回去嗎?

那麼,女孩受到的是來自家長的保護嗎?不是!她受到的是打擊。

那麼,女孩會不會因為媽媽的這個反應,今後形成了逆來順受的性格呢?

所以我越發覺得一位幼兒園老師對我說過的一句話很重要:沒有有問題的孩子,只有有問題的家長。

在教會孩子自我保護之前,在看這篇文章的各位朋友,你們的態度非常重要!

去年年底,飯糰爸爸童書會組織了一次主題為「我會保護自己,也不欺負別人」的親子故事會。在活動中,我給孩子們挑選了四本關於「自我保護意識」的繪本故事進行了講演。

繪本裡的故事,可以將孩子帶入到實際場景中,讓孩子知道,保護自己、向別人說「不」的界限和原則是什麼。

第一本書

如何從受氣包轉為主動者?

《不要隨便欺負我》

給孩子們講這個故事時,我想給孩子表達這個觀點——每個人都可能被欺負!

故事一開始,大象把在水裡乘涼的河馬趕走了

「飯糰爸爸,大象太可惡了。」

「是呀,可是大象的塊頭比河馬大呀,怎麼辦呢?」

「飯糰爸爸,你快接著講吧。」

河馬又趕走了獅子

小猴子被花豹趕走了

講到這一頁時,我啟發式地提問道:「小猴子遇到了麻煩,他會去找誰呢?」

很遺憾,包括三歲、四歲和五歲的孩子在內,很少有小朋友能大聲說出來:要去找媽媽。

看到下一頁是猴子媽媽,小朋友似乎都鬆了一口氣。

現在,孩子明確知道,遇到麻煩要去找媽媽了。

「媽媽,花豹欺負我。他讓我滾下那棵大樹。」這時候,媽媽會怎麼說呢?

大部分小朋友都說:媽媽會說,你要勇敢!

可是,小猴子還是很害怕。那怎麼辦呢?

大家都沉默了,不知道怎麼辦?

小猴子找到了媽媽

猴子媽媽說了一句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的話:「我跟你一起去找他。」

多麼響亮的一句話,多麼讓孩子感到安全的一句話!

被欺負了,如何應對?

猴子媽媽的出現,讓故事發生了變化。

看到兩隻猴子跳過來,花豹的尾巴馬上縮了起來

我問孩子們:「剛才花豹還對小猴子那麼兇呢,為什麼現在縮起尾巴了呢?」

「因為有兩隻猴子呀!」

猴子媽媽在小猴子的耳朵邊小聲地說了些話。

「大家猜猜,媽媽會跟小猴子說什麼呢?」

「你滾開,這是我的地方。」(這是孩子們的第一反應,但請不要著急,孩子們很快就調整了自己的回擊方法。)

媽媽給了小猴子嘗試反擊的方法:深呼吸一下。

讀到這裡,小朋友們跟我一起深深吸一口氣。

小猴子說:「這根樹幹很粗大,足夠我們兩個一起待了,讓我們像朋友一樣分享吧!你以後不可以再欺負我了!」

再後來,花豹約了小猴子和猴子媽媽,獅子約了花豹、猴子、猴子媽媽,河馬又約了獅子、花豹、猴子一起去找大象。

最終的大結局是這樣的:

動物們一起跳進池塘,不論是大個子,還是小個子

獅子、花豹、小猴子和猴子媽媽一起跳進了水塘裡。猴子媽媽說:「這個水塘很大,不管是大塊頭,還是小個子,都可以一起進來玩。以大欺小是不對的,一起分享才快樂呀!」

講完了故事,我又問小朋友:如果有人欺負你,你會怎麼做?

小朋友們嘰嘰喳喳地回答:找媽媽,找我的好朋友,找爸爸,找老師,找爺爺奶奶……

幼兒園的孩子完全可以理解並應用這些方法。

他們可以:

有自己的好朋友;

隨時得到老師的關注;

隨時得到來自父母無條件的幫助;

在緊急情況下給予適當的反擊。

第二本書

保護自己的身體

《不要隨便摸我》

孩子不可避免地需要與人接觸,與人建立情感連結。

我們不能一味地要求孩子要『討人喜歡』『聽話』,我們更應當讓孩子了解,有些大人用威脅和利誘方式的行為是不對的,比如觸摸。

如果發生了這種事,孩子們該怎麼辦呢?

孩子需要立刻告訴他們信賴的大人。大人們應該教孩子堅決抗拒這種觸摸行為。那些不懂得反抗的小孩,更容易成為性侵犯的受害者。

關於防止性侵犯這件事,最終要落實到給孩子儘早進行的性教育上,相信飯糰爸爸之前寫的這兩篇文章能夠幫到您。

性教育就是最好的愛的教育

性教育書單 | 你嫌孩子性教育太早,壞人不會嫌他們太小

第三本書

了解說「不」的界限在哪裡

《不要隨便順從別人》

關於引導孩子學會自我保護的書有不少,在此我想再推薦一本讓幼兒園孩子們受益良多的一本書:《不要隨便順從別人》

在《不要隨便順從別人》這本書中,小主人翁萊奧畫了一幅畫,他的畫變成了一個叫「阿不」的小人,阿不一步步教會萊奧如何說「不」,以及說「不」的界限是什麼。

這就是「阿不」,「阿不」就是來教我們學會正確說「不」的。

萊奧不想被親,可是凱琳阿姨還是地親了一下他。

「你試著說不了嗎?」

什麼時候要說「不」呢?

如果有人總是欺負你,有會勇敢地大聲說「不」嗎?

萊奧說:「這些我早就知道了。」

萊奧會說不,當他不想吃某種食物時,他會說:我不要吃。

你以前說『不』是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往往是毫無道理的,所以不受歡迎。

但是,在真正需要的時候,你要學會不順從別人、勇敢地說:『不』。」

陌生人給你吃東西,要勇敢地說「不」!

陌生人向你問路,即使你知道也不能給他帶路,因為「大人應該去向大人問路啊!道理就這麼簡單。」

有人帶你闖紅燈,或者在遊樂場有小夥伴勸你從攀登架上跳下來,也要大膽地說:「不」!

排隊買東西,有人要插隊,要勇敢地說「不」!不用擔心他說你沒禮貌,因為插隊的人才沒禮貌!

幼兒期培養的自我保護意識

去年第一次通過親子故事會的形式講《不要隨便欺負我》《不要隨便順從別人》這系列書的時候,我竟然有了雙重收穫:孩子既滿足了對故事情節的需求,同時也獲得了自我保護的方法。而我這個成年人,也明確知道了幫助孩子的界限和方法。

有一段時間,我把自我保護的書籍擺在了家裡書架最明顯的位置,飯糰會經常翻看這些書。

一遍遍翻開故事時,孩子也在體會故事中情節的起伏、轉折,在感受故事中被欺負的動物,如何反轉成為主動者,如何在大人的幫助下,從害怕到勇敢面對,並收穫到克服困難之後的喜悅結果。

我把這個過程,理解為孩子自我探索安全情感的過程。

生活中,我們可以像猴子媽媽那樣,不僅和孩子站在一邊,支持孩子,還給孩子切實可行的方法,賦予孩子的自信。孩子就會懂得如何藉助自己、朋友、家長的力量來保護自己。等孩子大一些時,他至少不會成為校園欺凌的受害者。

正如《反校園欺凌手冊》書中所說:建立起個人自信心能夠有效防止遭受欺凌。

當一個人對自己的優缺點非常了解,並對自己保持自信,就很難成為被欺凌的對象。

從幼兒期就培養的自我保護意識,能讓孩子在上小學以後,不會因為離開父母就不知所措。

欺負人的孩子

一定快樂嗎?

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被欺負,很多家長寧願讓自己的孩子成為欺負人的那個角色。他們覺得這是強者的表現,是不吃虧的證明。

欺負人的孩子,真的快樂嗎?

通過幼兒教育專家多年對這類孩子的觀察,發現他們其實內心是非常壓抑的、是不快樂的。而這種壓抑,多來自於家庭。

情況一

社交底子弱

語言表達跟不上思想

經幼兒教育專家的觀察發現,喜歡打人的孩子動手背後都是有誘因的。除了受過家庭暴力的孩子,那些被忽視的孩子,也很容易有欺負別人的傾向。

在幼兒園階段,喜歡動手打人的孩子,一部分是因為語言發展跟不上思想的發展。

我之前聽飯糰幼兒園的老師說過她以前教過一個愛打人的孩子,是一個特別聰明的小朋友,從小在家裡是餵故事長大的。他雖然說話不多,但心裡什麼事情都明白。

跟他的媽媽溝通後發現,媽媽把講故事當成了讓孩子安靜的方式,講故事以純講為主,跟孩子間的互動和溝通很少。

媽媽比較宅,孩子也很少到戶外活動,更鮮有機會與小朋友交往。

上幼兒園以後,當衝突發生時,孩子心裡都明白,但語言表達未能跟上,社交基礎比較弱,就喜歡用打人的方式來表達自我。

腦子裡已經很明白,但語言表達還沒發展到一定程度,這時候就用動手打人的方式來快速表達。

情況二

來自家庭的關懷少

心理壓抑無處釋放

前段日子,我們童書會裡有位媽媽反映,他們家的小朋友總是有攻擊人的情況。

後來,我跟這個小朋友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聊了一下,也了解了這位小朋友身處的家庭環境。

他的爸爸經常跟孩子玩遊戲,但每次都是爸爸贏。爸爸說,這是為了增加孩子的抗挫能力

他家裡有了妹妹,所有的人都誇妹妹安靜、好帶。哥哥有時候會偷偷打妹妹。大人說,你不能打妹妹。有時,如果孩子說沒打,大人會說他「你怎麼撒謊」「怎麼那麼壞」等。

在家裡,孩子什麼事沒做好,奶奶就會說:你怎麼那麼笨?

針對這個小朋友的情況,我跟家長提了幾個建議:爸爸還可以有單獨的和哥哥在一起玩遊戲的時間,但十次有八九次都讓哥哥贏;哥哥如果再有攻擊妹妹的行為,就擁抱哥哥說:我們知道你覺得爸媽關注妹妹太多了,你很失望。並特意給哥哥安排單獨相處的時間;哥哥做得不好,奶奶可以幫忙,或讓孩子自己調整行為。

家長幹預一個星期後,孩子恢復正常了。

很明顯,這個孩子是因為在家中受到了壓抑,要從外面找突破,通過攻擊行為表達自己的情緒。孩子自己也很難控制,當他通過打人感受到一種情緒釋放的快感時,就會有第二次和第三次。

作為一個學齡前兒童教育的參與者,我深深感到,對於欺負人或被別人欺負的孩子,家長、老師需要客觀、辯證地去對待他們。

有時候,我們覺得,被欺負的那一個最需要心理上的支持,而事實上,欺負人的那一個,也需要關照。

三個不比較

讓孩子安心做自己

通過調查身邊孩子已經上了小學的同事我注意到,幼兒園的孩子進入小學以後,在小學一、二年級會受到很多挫折和壓力。

一位出版社的前輩告訴過我(她的孩子已經順利地考上一所名牌大學),她的孩子從小是偏內向、心思比較重的孩子,她一般是以擁抱為主,從來不拿自己的孩子跟別的孩子做比較。

比較,有的時候真是在讓孩子與別的孩子為敵的做法。

前輩一直用不比較的三個層次來警惕她自己:

不當著孩子面比較;

不背著孩子私下比較;

在心裡根本就不存比較之念。

她深深地感受到,堅持這三個不比較,讓孩子內心不再緊張了。孩子一直知道,家是自己心靈的港灣,家裡總有支持自己的爸爸和媽媽。當然,孩子也不會以不健康的方式來發洩內心的壓抑和不快樂了。

校園欺凌問題,並不是小學或中學時突然出現的。其實,在孩子幼兒時候,就埋下了種子。

如果孩子在幼兒階段,就了解了自我保護的方法和界限,孩子就更容易平穩地度過小學階段。

如果家庭給予孩子足夠的支持和關注,孩子就不會承受過多的心理壓力,他們會自在地做自己,敢於成為真正的自己,當然也會去保護自己。

如此,他既不會成為校園欺凌的忍辱負重者,也不會成為逞一己之能去刷存在感的施凌者。

相關焦點

  • 當孩子被人欺負 要教孩子立界限保護好自己
    之前我也有跟那個孩子的家長反饋過兩三次,家長說有批評教育孩子,可我兒子還是被踢。現在我兒子的膽子越來越小,我讓他被踢後告訴老師,他說他不敢。 譚學競:看到您的問題,我也感受到您內心的難過和焦慮。看到自己的孩子被同學欺負,做媽媽的肯定很難過。 孩子總被人欺負,我想是有原因的。會不會是做父母的平時總是忍讓別人,在孩子被人欺負後總是跟孩子說「沒關係,算啦」這樣的話呢?
  • 學齡前兒童如何保護自己 青島公布十大安全理念
    對此,針對學齡階段兒童的安全教育青島市已經開展了一些工作,一到九年級都編印了安全教材,開設了安全課程,同時輔以應急演練、安全體驗等手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相比學齡階段兒童,學齡前兒童安全教育幾乎空白。歐美等先進國家安全教育都是從小抓起,特別是學齡前,把正確的安全理念從小的時候就灌輸給孩子。
  • 心理學專家:87%孩子被欺負過,4個方法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
    ,沒有家長願意看到自己的孩子被別的小孩欺負。,在學校偶爾被欺負;6.1%的孩子,經常被高年級的學生欺負;87%的孩子,曾遭受過其他同學不同程度的暴力行為。他打你你不會打回去嗎!」這種「恨鐵不成鋼」的話語,其實是家長在把自己心疼、氣憤的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這樣不但不能幫助孩子正確解決問題,還會對孩子造成二次傷害。
  • 絕不做「玻璃娃娃」,請您教會孩子不被欺負
  • 不被欺負 教孩子正確保護自己
    那麼,作為那個總被欺負的小可憐,究竟應該怎麼保護自己呢?  ②教娃兒以牙還牙  有的家長則主張孩子鬥爭,先下手為強,先打出個威風再說,看似也是很有道理的。但是,這得寄希望於孩子發育得超常,否則,打人者,人恆打之,早晚會吃虧。這樣的教育引發的孩子問題,一是孩子太「面」,成了同齡小朋友的出氣筒;二是孩子太「熊」,整天稱王稱霸最後也沒了朋友。
  • 教育隨筆 | 不欺負別人,也不允許別人欺負自己!
    奶奶倒很健談,坐定後就和我們拉起家常:「你是新來的老師啊,我們的茜茜是個很乖的孩子,就是太老實,總是受別人的欺負。老師啊你可要多關心我們的茜茜啊。你是不知道我們的茜茜有多命苦,剛剛滿月,她媽就扔下她跟別的男人跑了,她爸爸也不管她,一歲多就出門打工去了,就我這麼一個老婆子帶著她……」在奶奶的言語中,茜茜低下了不能再低的頭,怯怯地躲在大人的身後,讓我看著心疼。
  • 孩子被欺負,教孩子"打回去"對嗎?高情商父母會做這3點
    孩子被欺負,教孩子&34;對嗎?高情商父母會做這3點每個孩子在家裡都是掌上明珠,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的受盡寵愛,如果有一天,孩子跑來告訴你,他被欺負了,你是不是會火冒三丈,非要找他們算帳,讓孩子下次記得&34;呢?
  • 保護自己就是在被「欺負」打回去?
    今天看這篇文章說不要教孩子打回去,明天看那篇文章又說孩子被欺負就是要打回去,不打回去就會一直被欺負……有一部分父母看著自己孩子「欺負」別人會沾沾自喜,心中得意。嘴上雖然說著「這孩子壞/兇得很嘞」,語氣卻是充滿驕傲的。這部分父母應該是「打回去」的擁護者。我相信大部分父母都做不到眼睜睜看著孩子被欺負而袖手旁觀。
  • 孩子被欺負?面對暴力,父母如何做?三步教孩子學會保護自己
    但由於實際中的確有一些愛欺欺霸霸的孩子存在。因此父母必須教會孩子,應對暴力行為要學好保護自己。一些孩子在受氣之後亂鬧脾氣;一些孩子把遭受的損害轉嫁到別人或物品上,例如欺壓比他更柔弱的孩子,又或是扔東西宣洩;也一些孩子把憋屈藏在心中,什麼也不說出去。孩子遭受欺壓時,父母的反映尤為重要。
  • 孩子內向,受到「欺負」不敢反抗?父母用四招,教他學會保護自己
    她說,她不知道遇到這種情況,應該怎樣教導孩子?是該教他寬容忍讓,還是該教他「以牙還牙」地打回去?她很想知道自己要怎樣做,才能讓小振變勇敢一些,學會保護好自己。說實話,孩子年紀小,還不懂事,父母擔心他會受到欺負是很正常的事情。孩子受到「欺負」後,父母的處理方法也很關鍵,如果處理不當,反正會「越幫越亂」,讓小事變大事。
  • 孩子受欺負了,應該「打回去」嗎?如何教會孩子不被欺負?
    俗話說「打在兒身,疼在娘心」,孩子上學後家長難免擔心孩子被欺負。孩子受了欺負,要告訴孩子打回去嗎?這個話題也一直備受爭議。很多小孩子,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很缺乏。如何讓孩子不被欺負,如何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這是很多家長關心的問題。
  • 男子當街暴打別人孩子,竟是為了教育自己兒子?這樣的「教育」只會...
    文 | 阿哩 對於家長們來說孩子是自己最重要的寶貝,每個人會想方設法的保護孩子,給他們最好的東西,一旦遇到危險,父母會下意識選擇奮不顧身的保護孩子
  • 孩子被欺負,比打回去更重要的是:教給孩子「自我保護能力」
    這一幕讓米粒爸媽異常難過,兩人一心想為女兒討回公道,甚至恨不得趕到女兒學校,親自教育那個欺負自己女兒的小男孩。沒想到秦昊媽媽潑了一盆冷水:「你們別再說了,誰家孩子不是個寶?你們的責任,就是教育自己的孩子。」
  • 學齡前兒童教育 學齡前兒童教育的書籍
    口語表達能力迅速提高,他們的講話逐漸變得連貫起來,流暢起來,內部語言開始萌芽,內部語言是思考時用的言語,它不是用來同別人交際的,而是對自己發出的言語,學前期出現了出聲的自言自語,他們往往一面做遊戲,一面自言自語。3、感知覺進一步發展如5—6歲能以自己為中心辨別左右方位,對顏色的色度開始區別。
  • 你的孩子老受欺負?那是因為你沒教他怎麼保護自己
    雖然,事件後期似有反轉,撲朔迷離,但這個事件又一次警醒了我們做家長的,對於孩子的侵犯,一定要做好預防,多重視這方面的教育都不為過。 每年每天,每個城市,都在發生著針對兒童的侵犯,小到同學霸凌,大到五花八門的性侵,拐賣兒童,即便孩子沒有受到暴力犯罪,性格軟弱,不懂保護自己也對他的成長很不利。因此,做家長的必須行動起來,與學校一起,做好對孩子自我保護的教育。
  • 秦昊因女兒被欺負落淚,會說「不」的孩子才能保護自己
    但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膽量,讓孩子勇敢地說「不」。很多家長會說,說「不」誰不會,孩子開始說話最先會說的幾個字裡面就有「不」,而且特別喜歡說「不」,讓她吃飯,她說「不」,讓她穿衣服她說「不」,一天下來不知道要說多少個「不」字,還倔的很。
  • 學齡前兒童十大安全理念
    說明:性侵害日益成為兒童安全的突出問題,從小培養孩子保護隱私的意識非常重要。說明:孩子無法區分陌生人的好壞,學齡前兒童有權不接觸陌生人,這樣可以有效避免風險。因此,有必要從小教育孩子保護好自己,就是保護別人。
  • 孩子受欺負家長怎麼辦?教會孩子如何不被欺負!
    欺負人與被欺負的事件一般始見於學齡前兒童,因為四五歲的孩子正試圖在這個世界上驗證自己的力量,他們有可能會表現得霸道、控制欲強、喜歡打人來表達自己的意願,因此孩子們之間打打鬧鬧時有發生。    如何保護自己不被欺負是對情商的極大磨練。
  • 孩子總愛欺負別人,問題的根源在這裡
    但是,當欺凌問題發生時,尤其是自己家的孩子欺負別人,這種問題,有的情況是父母偶然發現,更多的則是從老師或其他家長口中得知,孩子可能在同齡人中的表現,與在父母面前或是父母期望的樣子並不一樣。有人告訴她,她的孩子在欺負別人,她以此為契機,與孩子討論了所發生的事情。「孩子的自尊心非常低,」她說道,「欺凌別人讓他覺得自己擁有力量和控制權。我兒子說,相比根本沒有人注意到他,能被人人稱作『幼兒園裡最霸道的孩子』挺不錯的。」
  • 孩子總是被欺負?那可能是做父母的教育問題,這4點你有做到嗎?
    不少家長喜歡用「別人打你,你就打回去。」這句話教育孩子學會自我保護。但是當孩子面對欺凌時,打回去真的是最好的方式嗎?孩子當然不應該主動欺負人,但也絕不能讓他成為食物鏈的底端,任人凌辱。那麼到底該怎麼樣保護自己呢?我們要讓孩子從小建立起權利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