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室裡的花朵,這個形容大家一定不陌生。對於我們的孩子,他們上了幼兒園後,開始慢慢地接觸到了和他們一樣從小被圈養在家中的其他花朵時,矛盾、往往就發生了。
在開始談兒童自我保護之前,我想先給大家分享一個來自我身邊的故事——
我有一個好朋友,他從小個頭特別小,鄰居孩子老是欺負他。他被欺負了,就跑去找他爸爸(他從小父母離異,一直和爸爸生活在一起)。他爸爸說:你也打他呀!他說:我打不過他。他爸爸就特別不耐煩地說了一句:那你說怎麼辦?要不你去廚房拿把刀,把他殺了!
從此以後,他被別人欺負了,再也不敢跟爸爸提起。為了避免被欺負,他總是把自己關在房間裡,性格越來越孤僻。
當朋友和我講述這些時候,我終於知道他為什麼一直那麼恐懼社交、朋友也不多了。
還有一個場景,是我還沒當爸爸的時候,我在一次書展上看到的一幕——一個三四歲的小女孩在場館裡看書,媽媽在一旁看手機。突然一個小男孩伸手就把女孩正在看的那本書奪了過去,因為本身是一本硬皮、精裝的圖書,當時就把女孩的手臂劃出一道血痕。可是小女孩卻一聲不吭,試圖伸手去把那本書搶回來。男孩子站起身,一把把女孩兒推倒在地,還過分地踢了一腳。可是自始至終,小女孩沒有發出任何制止或者向媽媽求救的信號。
那個小女孩怯生生、眼淚將流未流的表情,至今一直在我的腦海中揮之不去。這樣不懂得反抗和保護自己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還會遇到更多的類似的事情或挑戰。
試想,如果小女孩知道向家長求救,告訴一旁的媽媽說男孩欺負自己,媽媽回了一句:你怎麼那麼膽小?你就不會打回去嗎?
那麼,女孩受到的是來自家長的保護嗎?不是!她受到的是打擊。
那麼,女孩會不會因為媽媽的這個反應,今後形成了逆來順受的性格呢?
所以我越發覺得一位幼兒園老師對我說過的一句話很重要:沒有有問題的孩子,只有有問題的家長。
在教會孩子自我保護之前,在看這篇文章的各位朋友,你們的態度非常重要!
去年年底,飯糰爸爸童書會組織了一次主題為「我會保護自己,也不欺負別人」的親子故事會。在活動中,我給孩子們挑選了四本關於「自我保護意識」的繪本故事進行了講演。
繪本裡的故事,可以將孩子帶入到實際場景中,讓孩子知道,保護自己、向別人說「不」的界限和原則是什麼。
第一本書
如何從受氣包轉為主動者?
《不要隨便欺負我》
給孩子們講這個故事時,我想給孩子表達這個觀點——每個人都可能被欺負!
故事一開始,大象把在水裡乘涼的河馬趕走了
「飯糰爸爸,大象太可惡了。」
「是呀,可是大象的塊頭比河馬大呀,怎麼辦呢?」
「飯糰爸爸,你快接著講吧。」
河馬又趕走了獅子
小猴子被花豹趕走了
講到這一頁時,我啟發式地提問道:「小猴子遇到了麻煩,他會去找誰呢?」
很遺憾,包括三歲、四歲和五歲的孩子在內,很少有小朋友能大聲說出來:要去找媽媽。
看到下一頁是猴子媽媽,小朋友似乎都鬆了一口氣。
現在,孩子明確知道,遇到麻煩要去找媽媽了。
「媽媽,花豹欺負我。他讓我滾下那棵大樹。」這時候,媽媽會怎麼說呢?
大部分小朋友都說:媽媽會說,你要勇敢!
可是,小猴子還是很害怕。那怎麼辦呢?
大家都沉默了,不知道怎麼辦?
小猴子找到了媽媽
猴子媽媽說了一句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的話:「我跟你一起去找他。」
多麼響亮的一句話,多麼讓孩子感到安全的一句話!
被欺負了,如何應對?
猴子媽媽的出現,讓故事發生了變化。
看到兩隻猴子跳過來,花豹的尾巴馬上縮了起來
我問孩子們:「剛才花豹還對小猴子那麼兇呢,為什麼現在縮起尾巴了呢?」
「因為有兩隻猴子呀!」
猴子媽媽在小猴子的耳朵邊小聲地說了些話。
「大家猜猜,媽媽會跟小猴子說什麼呢?」
「你滾開,這是我的地方。」(這是孩子們的第一反應,但請不要著急,孩子們很快就調整了自己的回擊方法。)
媽媽給了小猴子嘗試反擊的方法:深呼吸一下。
讀到這裡,小朋友們跟我一起深深吸一口氣。
小猴子說:「這根樹幹很粗大,足夠我們兩個一起待了,讓我們像朋友一樣分享吧!你以後不可以再欺負我了!」
再後來,花豹約了小猴子和猴子媽媽,獅子約了花豹、猴子、猴子媽媽,河馬又約了獅子、花豹、猴子一起去找大象。
最終的大結局是這樣的:
動物們一起跳進池塘,不論是大個子,還是小個子
獅子、花豹、小猴子和猴子媽媽一起跳進了水塘裡。猴子媽媽說:「這個水塘很大,不管是大塊頭,還是小個子,都可以一起進來玩。以大欺小是不對的,一起分享才快樂呀!」
講完了故事,我又問小朋友:如果有人欺負你,你會怎麼做?
小朋友們嘰嘰喳喳地回答:找媽媽,找我的好朋友,找爸爸,找老師,找爺爺奶奶……
幼兒園的孩子完全可以理解並應用這些方法。
他們可以:
有自己的好朋友;
隨時得到老師的關注;
隨時得到來自父母無條件的幫助;
在緊急情況下給予適當的反擊。
第二本書
保護自己的身體
《不要隨便摸我》
孩子不可避免地需要與人接觸,與人建立情感連結。
我們不能一味地要求孩子要『討人喜歡』『聽話』,我們更應當讓孩子了解,有些大人用威脅和利誘方式的行為是不對的,比如觸摸。
如果發生了這種事,孩子們該怎麼辦呢?
孩子需要立刻告訴他們信賴的大人。大人們應該教孩子堅決抗拒這種觸摸行為。那些不懂得反抗的小孩,更容易成為性侵犯的受害者。
關於防止性侵犯這件事,最終要落實到給孩子儘早進行的性教育上,相信飯糰爸爸之前寫的這兩篇文章能夠幫到您。
性教育就是最好的愛的教育
性教育書單 | 你嫌孩子性教育太早,壞人不會嫌他們太小
第三本書
了解說「不」的界限在哪裡
《不要隨便順從別人》
關於引導孩子學會自我保護的書有不少,在此我想再推薦一本讓幼兒園孩子們受益良多的一本書:《不要隨便順從別人》。
在《不要隨便順從別人》這本書中,小主人翁萊奧畫了一幅畫,他的畫變成了一個叫「阿不」的小人,阿不一步步教會萊奧如何說「不」,以及說「不」的界限是什麼。
這就是「阿不」,「阿不」就是來教我們學會正確說「不」的。
萊奧不想被親,可是凱琳阿姨還是地親了一下他。
「你試著說不了嗎?」
什麼時候要說「不」呢?
如果有人總是欺負你,有會勇敢地大聲說「不」嗎?
萊奧說:「這些我早就知道了。」
萊奧會說不,當他不想吃某種食物時,他會說:我不要吃。
你以前說『不』是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往往是毫無道理的,所以不受歡迎。
但是,在真正需要的時候,你要學會不順從別人、勇敢地說:『不』。」
陌生人給你吃東西,要勇敢地說「不」!
陌生人向你問路,即使你知道也不能給他帶路,因為「大人應該去向大人問路啊!道理就這麼簡單。」
有人帶你闖紅燈,或者在遊樂場有小夥伴勸你從攀登架上跳下來,也要大膽地說:「不」!
排隊買東西,有人要插隊,要勇敢地說「不」!不用擔心他說你沒禮貌,因為插隊的人才沒禮貌!
幼兒期培養的自我保護意識
去年第一次通過親子故事會的形式講《不要隨便欺負我》《不要隨便順從別人》這系列書的時候,我竟然有了雙重收穫:孩子既滿足了對故事情節的需求,同時也獲得了自我保護的方法。而我這個成年人,也明確知道了幫助孩子的界限和方法。
有一段時間,我把自我保護的書籍擺在了家裡書架最明顯的位置,飯糰會經常翻看這些書。
一遍遍翻開故事時,孩子也在體會故事中情節的起伏、轉折,在感受故事中被欺負的動物,如何反轉成為主動者,如何在大人的幫助下,從害怕到勇敢面對,並收穫到克服困難之後的喜悅結果。
我把這個過程,理解為孩子自我探索安全情感的過程。
生活中,我們可以像猴子媽媽那樣,不僅和孩子站在一邊,支持孩子,還給孩子切實可行的方法,賦予孩子的自信。孩子就會懂得如何藉助自己、朋友、家長的力量來保護自己。等孩子大一些時,他至少不會成為校園欺凌的受害者。
正如《反校園欺凌手冊》書中所說:建立起個人自信心能夠有效防止遭受欺凌。
當一個人對自己的優缺點非常了解,並對自己保持自信,就很難成為被欺凌的對象。
從幼兒期就培養的自我保護意識,能讓孩子在上小學以後,不會因為離開父母就不知所措。
欺負人的孩子
一定就快樂嗎?
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被欺負,很多家長寧願讓自己的孩子成為欺負人的那個角色。他們覺得這是強者的表現,是不吃虧的證明。
欺負人的孩子,真的快樂嗎?
通過幼兒教育專家多年對這類孩子的觀察,發現他們其實內心是非常壓抑的、是不快樂的。而這種壓抑,多來自於家庭。
情況一
社交底子弱
語言表達跟不上思想
經幼兒教育專家的觀察發現,喜歡打人的孩子動手背後都是有誘因的。除了受過家庭暴力的孩子,那些被忽視的孩子,也很容易有欺負別人的傾向。
在幼兒園階段,喜歡動手打人的孩子,一部分是因為語言發展跟不上思想的發展。
我之前聽飯糰幼兒園的老師說過她以前教過一個愛打人的孩子,是一個特別聰明的小朋友,從小在家裡是餵故事長大的。他雖然說話不多,但心裡什麼事情都明白。
跟他的媽媽溝通後發現,媽媽把講故事當成了讓孩子安靜的方式,講故事以純講為主,跟孩子間的互動和溝通很少。
媽媽比較宅,孩子也很少到戶外活動,更鮮有機會與小朋友交往。
上幼兒園以後,當衝突發生時,孩子心裡都明白,但語言表達未能跟上,社交基礎比較弱,就喜歡用打人的方式來表達自我。
腦子裡已經很明白,但語言表達還沒發展到一定程度,這時候就用動手打人的方式來快速表達。
情況二
來自家庭的關懷少
心理壓抑無處釋放
前段日子,我們童書會裡有位媽媽反映,他們家的小朋友總是有攻擊人的情況。
後來,我跟這個小朋友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聊了一下,也了解了這位小朋友身處的家庭環境。
他的爸爸經常跟孩子玩遊戲,但每次都是爸爸贏。爸爸說,這是為了增加孩子的抗挫能力。
他家裡有了妹妹,所有的人都誇妹妹安靜、好帶。哥哥有時候會偷偷打妹妹。大人說,你不能打妹妹。有時,如果孩子說沒打,大人會說他「你怎麼撒謊」「怎麼那麼壞」等。
在家裡,孩子什麼事沒做好,奶奶就會說:你怎麼那麼笨?
針對這個小朋友的情況,我跟家長提了幾個建議:爸爸還可以有單獨的和哥哥在一起玩遊戲的時間,但十次有八九次都讓哥哥贏;哥哥如果再有攻擊妹妹的行為,就擁抱哥哥說:我們知道你覺得爸媽關注妹妹太多了,你很失望。並特意給哥哥安排單獨相處的時間;哥哥做得不好,奶奶可以幫忙,或讓孩子自己調整行為。
家長幹預一個星期後,孩子恢復正常了。
很明顯,這個孩子是因為在家中受到了壓抑,要從外面找突破,通過攻擊行為表達自己的情緒。孩子自己也很難控制,當他通過打人感受到一種情緒釋放的快感時,就會有第二次和第三次。
作為一個學齡前兒童教育的參與者,我深深感到,對於欺負人或被別人欺負的孩子,家長、老師需要客觀、辯證地去對待他們。
有時候,我們覺得,被欺負的那一個最需要心理上的支持,而事實上,欺負人的那一個,也需要關照。
三個不比較
讓孩子安心做自己
通過調查身邊孩子已經上了小學的同事我注意到,幼兒園的孩子進入小學以後,在小學一、二年級會受到很多挫折和壓力。
一位出版社的前輩告訴過我(她的孩子已經順利地考上一所名牌大學),她的孩子從小是偏內向、心思比較重的孩子,她一般是以擁抱為主,從來不拿自己的孩子跟別的孩子做比較。
比較,有的時候真是在讓孩子與別的孩子為敵的做法。
前輩一直用不比較的三個層次來警惕她自己:
不當著孩子面比較;
不背著孩子私下比較;
在心裡根本就不存比較之念。
她深深地感受到,堅持這三個不比較,讓孩子內心不再緊張了。孩子一直知道,家是自己心靈的港灣,家裡總有支持自己的爸爸和媽媽。當然,孩子也不會以不健康的方式來發洩內心的壓抑和不快樂了。
校園欺凌問題,並不是小學或中學時突然出現的。其實,在孩子幼兒時候,就埋下了種子。
如果孩子在幼兒階段,就了解了自我保護的方法和界限,孩子就更容易平穩地度過小學階段。
如果家庭給予孩子足夠的支持和關注,孩子就不會承受過多的心理壓力,他們會自在地做自己,敢於成為真正的自己,當然也會去保護自己。
如此,他既不會成為校園欺凌的忍辱負重者,也不會成為逞一己之能去刷存在感的施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