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分數成為評價孩子的唯一標準

2020-12-17 中國青年報

    從「綠領巾」到「紅校服」再到「三色作業本」,去年發生在教育領域被稱之為「教育冷暴力」的現象一度成為社會各界熱議的話題。在今年的兩會上,很多代表委員對此紛紛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如果教育走到這樣一個極端,那是很可怕的。」全國政協委員張濟順說,她並不反對用分數和考試來評價學生,在她看來,評價不可能沒有,就現在而言,考試可能還是對學生最公平的考核方法。但一些學校主觀地、表面化地將學生分成三六九等,並給他們貼上優劣的標籤,是她所不能理解的。她認為,孩子在智力條件和個性等方面可能會有差異,這很正常,但這種差異不應受到排擠。

    張濟順認為,這種排擠勢必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對其心理健康產生影響。

    在媒體的報導中,有的戴著綠領巾的學生在走出校門之後便偷偷地將綠領巾藏到書包裡,有的領到不同顏色作業本的孩子會躲著家長做作業。

    「這會讓他們總是處在一種失敗的情緒當中,對他們的成長肯定不利。」全國政協委員郗傑英說,在對青少年的多年研究中,他提出了「人人都能成功」的口號,因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點,都可能走向成功。

    張濟順也理解有些老師或者學校可能是為督促學生上進才採取這些措施,但她始終覺得正確的激勵方式才能起到有效的作用。「激勵的方式應該是平等的,不是給一些人獎勵,而給另外一些人懲罰,哪怕一個孩子暫時是落後的或者做了錯事,也應該用正面引導的方式,用耐心說服的方式,讓其慢慢找回信心。」她說。

    全國政協委員王汝成對這種現象的發生覺得有些不可思議,他覺得每個學生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學習的熱情都不一樣,作為老師,對所謂的差生也應該以鼓勵為主,而不能傷害到學生的自尊心,影響其健康成長。

    一些代表委員認為,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教育現象,是教育部門,乃至社會對學生的評價標準太單一了。

    貴州大學附屬中學校長、全國人大代表郭子儀坦言,作為學校和老師,考試的指揮棒讓他們背負著升學率的壓力,就可能會出現一些不正常的教育模式,就像「綠領巾」等極端事件,「當然這樣的事也只是偶然事件。」他說。

    「難道分數就是區分好孩子和壞孩子的唯一標準嗎?」郗傑英經常這樣質疑。

    回憶起自己的學生時代,全國政協委員倪邦文總會感嘆「那個時候比現在快樂多了」。以前雖然是應試教育,教育條件也不是太好,但他覺得自己在學習過程中是「健康的、全面的」。反倒是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很多孩子卻成了「唯分數論」的犧牲品。

    「真正的素質教育是除了知識學習以外,還應該有健全的心智,健康的道德觀念等。」倪邦文說。但讓倪邦文擔憂的是,現在的素質教育在實踐當中被理解偏頗了。

    「不是說一有時間就學學跳舞,學學畫畫,上個特長班就是素質教育。」在他看來,今天的教育中出現的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不管學生學什麼,都是以升學為目標,漸漸地,學生便在思想和心智等方面「瘸了腿」。

    倪邦文建議應該改變現有的教育評價體系,「對於學生,除了知識學習,還可以增加思想道德、社會責任等方面的評判,儘管這樣的評判標準很難界定。」

    郭子儀則希望對學校也多些考核標準,要淡化升學率等數據評價,多一些定性的評價。

    不過,改變教育評價標準也並不是教育部門的一家之事。

    「還有整個社會的教育理念問題。」郗傑英說,包括家長,「因為分數和孩子的升學就業乃至以後的生活質量都有直接的關係,使得家長無法不關注孩子的分數。」

    郭子儀覺得,如果有一天,社會、學校、家長都不再拿分數和升學率評價教育的成敗,老師和學生的壓力就不會那麼大了。

相關焦點

  • 分數不是衡量孩子的唯一標準
    我看到這樣一則引人深思的漫畫:第一幅圖中一個滿臉笑意的孩子拿著一張100分的卷子,頰上是他父母鼓勵的唇印,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另一個拿著一張55分卷子的孩子,他愁苦的臉上巴掌印觸目驚心;而第二幅圖中,那個曾考100分的孩子只考了98分,臉上也因此添了一道巴掌印,另一個孩子卻因為這次考了61分而獲得了父母的吻。
  • 分數決定論?教育評價改革讓成績不再是中高考唯一標準
    可是,按照北京市三好學生的評選標準,體育綜合評價必須達到良好以上。然而,小凱的身體雖然很好,有一項體育測評卻不過關,所以,無緣「三好學生」。如何評價一個孩子是否優秀?除了分數,還有什麼標準?為了扭轉當前以分數給學生貼標籤等錯誤評價傾向,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這是新中國第一個關於教育評價系統性改革的文件。方案要求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五唯」頑疾;完善德育評價,強化體育評價,改進美育評價,加強勞動教育評價,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 高考分數公布!再也不能以分數作為唯一標準!
    作為一名老師在恭喜金榜題名的孩子們同時,我也深深感受到我們再也不能夠以分數作為評價一個孩子是否成才、成功的唯一標準了!全社會關注分數線的同時往往在高考中取得優秀成績的孩子自信滿滿,但在高考中沒有取得很好成績的孩子,這種內疚自卑感一直伴隨著他們相當漫長的歲月,乃至於一輩子!
  • 新疆初中升高中:分數不再是唯一錄取標準
    中廣網烏魯木齊3月13日消息(記者董虹)從2007年開始,新疆在普通高中招生工作中,不再以分數為唯一錄取標準,等級制將取代分數制。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教育廳今天召開新疆中考暨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新聞發布會發布了這一消息。
  • 分數是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元素,實行多元評價分數仍是核心
    但是,多年來,應試教育卻陰魂不散,讓人們把對孩子的教育狹隘到文化課學習確切地說是應對考試課身上,把升學應試作為教育的唯一目標,從而把考試分數作為評價孩子學習優差的唯一標準,把中高考升學率作為評價學校教學質量、教師教學業績的唯一依據,從而導致了孩子身體素質的急劇下降,近視眼急劇增多,抑鬱症等心理出現問題頻出,嚴重影響著孩子們身心的正常發展,使教育偏離了助力孩子成長的正常軌道
  • 高考作文輔導19:莫為分數遮望眼
    範文:莫為分數遮望眼考試結束後,進步的孩子就可以得到嘉獎,退步的孩子便遭受打罵,儘管退步孩子的成績比進步孩子要優秀很多。簡單的漫畫背後卻隱藏著深深的悲哀:究竟從何時開始,分數變得如此重要,重要到成為評判學生的標準。
  • 天士力替莫唑胺膠囊通過一致性評價
    來源:上交所/CPhI製藥在線▍整理:賽柏藍-遙望替莫唑胺膠囊(商品名「蒂清」),天士力首家過一致性評價。▍替莫唑胺膠囊過一致性評價3月21日,天士力發布公告稱,替莫唑胺膠囊通過一致性評價。
  • 分數固然重要,但不是衡量學生優劣的唯一標準
    眾所周知,學校裡過去流傳著一種說法:&34;多年來,學生、老師、家長,都把分數看得太重太重,只要門門高分,學生感到榮耀,家長為之自豪,老師也會因此受到表彰,名揚全校。家長由於望子成龍心切,很計較孩子的分數,或以物質獎勵誘惑,或用威脅打罵施加壓力,使孩子不知所措。教師為求聲譽,也很在乎考試成績,或增加習題數量,或加班加點補課,使學生負擔日益加重。
  • 天津中考招生改革 分數不再是錄取唯一標準(圖)
    中招改革 分數不再是錄取唯一標準(圖)  昨天,由《每日新報》與市政府辦公廳聯合開通的定期欄目「民生專線」在市教委再次開通。昨天上午,市教委副督學王東軍及市教委各職能部門的負責人在市教委的熱線現場,耐心解答了市民反映的幾十個有關教育的各類問題。
  • 上海小學實行「等第制」評價 破除「唯分數論」
    芊燁 攝   中新網上海8月29日電(洪衛林)長久以來,「唯分數論」一直為公眾詬病,竭力改變「刷題不讀書」、「育分不育人」的傾向已成共識。新學期開學在即,上海市教委發布了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數學、英語三門學科基於課程標準的評價指南。上海的小學率先全面實行「等第制」評價。
  • 健身教練需要訓練痕跡,但這不是唯一評價標準|GymSquare
    但是,當訓練痕跡成為唯一標準,也局限了教練能力發揮。健美訓練的身材取向,開始主導健身專業標準,而在教練強加健身偏好、忽視運動動機的授課失誤下,更需要考核其他教練素質進行完善。健身教練需要訓練痕跡,但這不是唯一評價標準。
  • 大多數家長其實並不懂教育,分數不是決定一個孩子優秀的唯一標準
    但是看見升學率,我不得不鞭策我的學生努力考取更高分數,不得不嚴格要求他們。我害怕因為我鬆懈,孩子少考了幾分,不能去一個更優秀的學校。高考規則就在那兒,大多數情況都是按分數去錄取。高考也是很多大山孩子走出去的最好的一條捷徑。這一路走來,內心是矛盾的,有的時候真的很難受!上頭說要搞素質教育,下面分數規則就在那兒擺著!
  • 評價孩子不只有成績,家長要綜合評價自己的孩子
    今天回家的時候,她還告訴我還有英語和數學作業沒有做完,這孩子可就不好受了。「聰明有什麼用啊!」旁邊的老師也表示同意。所以主題轉向了孩子的學習,大家基本上都認為:讀書好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對於以上案例,作為父母究竟該如何評價自己的孩子呢?
  • 滬小學等第制評價:分數高不一定是「牛娃」
    原標題:等第制評價:分數高不一定是「牛娃」  取消百分制、改用等第制評價,如今的上海小學生們已經習慣了這種評價方式,但也有部分家長心中打鼓,「模糊了分數差異,會不會讓孩子學習退步?」而日前的一項調查顯示,等第制評價推行後,一二年級出現「電梯現象」,孩子們的學業成績穩步上升。
  • 「師德師風」何以成為教師評價的第一標準?
    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明確提出,要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強調,要抓好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出臺和落實落地,構建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世界水平的評價體系。
  • 引導孩子正確看待分數更重要
    ……根據教育部2017年印發的《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義務教育階段「考試成績不進行公開排名,不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但該標準自頒布以來一直存在爭議。現實中,不少學校採取了折中的辦法,在保護學生的前提下,儘量讓每一位學生和家長清楚自己或孩子的學習情況,比如,單獨告知家長孩子所處的位次,孩子成績與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的差距等;雖然公布班級所有人的分數,但不把分數與學生名字一一對應。
  • 上海推行小學「等第制」評價 不再由考試分數說話
    上海推行小學「等第制」評價 不再由考試分數說話 原標題:   看圖說話發現水循環的規律並續寫英文故事,每4人一組根據要求製作不同大小規格的圖形紙片,一邊默讀課文一邊思考批註……你能想像這些生動的課堂將會在9月成為上海中高年級小學生的日常課堂嗎
  • 學者:核心期刊不應成為學術研究的唯一評價標準
    核心期刊現在儼然成為一種超級評價尺度,與廣大知識分子的切身利益緊密相連,由此引發諸多社會負面效應。其實,核心期刊的功能是為圖書情報機構館藏期刊和學術研究提供「參考」,為讀者選擇、閱讀期刊文獻提供「門徑」。事實上——  核心期刊收費刊文,早已是公開的秘密。
  • 觀點丨劉磊明:從大眾視野看唯分數論評價改革
    這個意義上,算分數和分等第、類別並無本質差別,在大數據技術的幫助下,計分可以更精確。後一方面視測驗前後確立的判斷標準而千變萬化,有時合理,有時未必,是唯分數論評價改革的疑難之源。目前,討論破除唯分數論時,主要把它理解成一個程度問題,即不要把分數當成評判學生最重要、最優先,甚至唯一的標準,要更多地關注綜合素質。[1]研究者用了不同的方式來指控唯分數論錯在標準單一、簡單化。
  • 上海小學新學期全面推行「等第制」評價 淡化分數
    ­  新華社上海8月25日電(記者仇逸)淡化分分計較,不培養「刷題機器」,記者25日從上海市教委獲悉,新學期上海將全面推行小學「等第制」評價,淡化具體分數,而以A、B、C、D或者「優秀」「良好」「合格」「需努力」等方式來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