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下場的大佬
前些日子,京東自營的醫藥館「京東大藥房」正式開業,而京東集團旗下藥品零售企業「青島安吉堂大藥房」也已更名「京東大藥房(青島)連鎖有限公司」。近日,青島有以「京東大藥房」命名的藥房出現在大眾視眼。京東布局線下的大棋看來又邁出了重要一步。
此前,2013年京東集團旗下「京東善元(青島)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以較低的價格收購了「青島安吉堂大藥房」,2014年底正式獲得網際網路藥品交易服務A證,2015年11月安吉堂正式獲得了網際網路藥品交易服務C證。今年5月,京東自營的醫藥館「京東大藥房」正式開業,其中非處方藥可直接在線購買,由京東大藥房負責配送自營藥店的正式開業,也基本上讓京東在醫藥行業「自營+平臺+o2o+B2B+B2C」的布局明晰起來。目前京東在醫藥方面的業務主要包括幾大塊:
1、平臺+自營B2C。此前,京東的醫藥業務主要是搭建平臺,由醫藥B2C平臺入駐銷售,而目前,通過介入線下藥店連鎖獲得藥品經營許可證、網際網路藥品交易服務C證,京東的自營醫藥B2C也宣告正式啟動。
2、O2O。去年8月份,京東到家正式上線「健康到家」服務,包括有營養保健、家用器械、藥妝、計生用品、眼鏡五大品類。據悉,京東健康到家通過與線下連鎖藥店合作提供送藥上門服務。
3、B2B。早在去年11月份,京東就上線了醫藥B2B平臺,域名為「yao.jd.com」,而這一平臺主要通過與上海醫藥(601607)合作運營。
編者按:一如京東歷來的經營理念「搞自營、重資產、重服務」,每一步都非常的紮實穩健、不可動搖,雖然速度不快,但是無法阻擋。雖然阿里此前也收購了「廣州五千年醫藥連鎖有限公司」,但是真正挽起袖子,殺入連鎖藥店這一片紅海的網際網路大佬,京東可以說是第一個,但絕對不會是最後一個。
·零售終端的困境
目前,中國實體藥店的毛利潤率為30% ~ 40%,醫藥電商的毛利潤卻低至10% ~ 15%,網上藥品價格更為低廉。醫藥電商快速發展、零售藥店經營成本不斷提高和醫保政策不斷調整,使得實體藥店的傳統競爭優勢日益減弱,自身主體價值依然難以體現,面臨了被邊緣化、虛位化的危機
·客源流失
網際網路大潮的來臨,藥品B2C,藥品O2O等線上營銷手段的愈演愈烈,零售終端的青、中年客源流失;同時,醫保政策調整,多種治療常見病、慢性病和老年病的社區藥品納入醫保報銷範圍、社區醫院報銷比例的提高,中、老年消費者更習慣到社區醫院購藥。
·經營成本上升
對於零售終端而言,店面租金基本每年都上漲,漲幅接近20%,人力成本也一樣在持續上漲;同時,新版《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範》(GSP)對藥品零售企業的執業藥師配備、冷鏈管理信息化硬體設備等提出了更高要求、飛檢日常化等等因素都導致零售終端的經營成本大大上升。
·品牌藥利潤率下降
患者品牌消費意識的增強,使得品牌藥成為零售藥店的主銷品種。但隨著國家基本藥物零售指導價格出臺,45%藥品面臨降價,大部分品牌藥也僅有不到10%的利潤率;同時,在可見的未來,仿製藥一致性評價等政策,導致醫藥工業的供給側改革近在眼前,在改革完成以後,醫藥工業的談判能力將大大上升,利潤空間被進一步壓縮將不可避免。
路在何方
醫藥電商已經成為一種發展的必然趨勢,零售終端要扭轉劣勢,反轉現實非得有大毅力,大決心不可。
·重新明確自身價值定位
零售終端要將自身的定位,從藥品供應渠道轉型到價值服務平臺,為患者和客戶提供全方位的「大健康服務」。以服務為中心,深挖客戶需求,建立熟人經濟,掌握客戶資源,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產品上包括:品類包括藥品、醫療器械、中藥材、美容護理產品、健康食品、運動器材、療養、部分食品。
服務上要包括:健康管理、健康教育、電子病歷、慢病管理、營養諮詢等。
·多渠道銷售
易觀智庫發布的《中國醫藥電商市場專題研究報告2016》指出,2016年中國醫藥B2C市場規模將達到267億元,同比增長100%;而到2018年,市場規模將達到657億元,進入高速發展期。隨著我國居民網購習慣的養成以及先進的物流、管理軟體等技術的不斷成熟,醫藥電商市場將不再只是龐大市場裡的冰山一角,而將會成為撼動傳統醫藥行業的一塊基石。引入O2O聯動、B2C銷售對於零售終端而言已經不可避免。
要做的太多,承受得起嗎?
為了等待處方藥網售、醫藥分開、處方外流、醫保在線支付,零售終端必須活下去!但是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要活下來,需要的東西實在太多了。
產品的增多,帶來品類管理、物流、倉儲、進貨、貨源選擇的問題。
服務的提升,帶來人力成本、培訓成本、管理難度、系統升級、專業人才缺乏等等一系列問題。
引入醫療服務,會帶來服務商選擇管理、硬體接入、環境升級等成本。
接入O2O,B2C渠道,不論自營還是第三方,都要增加系統、人力、運營等一系列難題。
而以上一切的一切,歸根結底都需要「人」和「錢」,即使是中型連鎖企業也不一定完全能夠「玩轉」。今年6月,深圳市都市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線上網絡雛形初成,連接了上遊的第三方藥品採購、中遊的線下藥店和醫藥電商、終端的家庭醫生服務平臺。2015年都市醫藥的營業收入為1.9億元,比2014年的3700萬元增長了513%。但其2015年淨利潤僅為600萬元,利潤率僅為3.15%。「投入、產出、風險」完全不成比例,並且可持續性也幾乎沒有。
我們需要「一攬子」解決方案
回過頭來,零售終端需要反思的問題是,零售終端的核心競爭力究竟是什麼?是地理位置,也就是距離消費者最近的這個「身位」!「腳跟」就是你周圍一公裡內的消費者!不要被什麼網際網路大潮衝昏了頭腦,也不要被醫療改革攪亂了思想,更不要被衝進來的「壓路機」嚇跑了魂!站穩身位就能贏得一切!只要站位「穩」,衝過來撞倒你的,也會被判罰!所以,「抓住患者」!其他的一切,「找一個『生態夥伴』來解決」。
·抓住患者
在這一點上,臺灣的藥局的理念或許可以幫我們理清一些思路。臺灣同樣經歷了醫藥分開、醫保改革這些我們經歷的問題,同時老齡化、人口固化等問題也已經提前出現。湖南諾州大藥房總經理易軍說:「臺灣藥局的過去就是大陸連鎖藥店的現在,臺灣藥局的現在或許是我們的未來。」臺灣的大樹藥局,先做雲端系統,主動建立慢病患者的檔案,讓在藥局門市曾經領過藥的消費者有記錄。雲端系統利用藥品名稱及記錄可以連接當地藥店,深化慢病病患的服務,提升價值,為顧客提供長期一對一的服務。
臺灣藥局在服務方面領先大陸地區5-10年,並且臺灣的熟人社會相對大陸地區人口流動很低,在相對較小的市場空間逼迫臺灣的藥局進行複合式發展,進行多元化經營的同時,深化服務,建立熟人經濟,以服務為中心,深挖客戶需求,並且準備延伸進入「銀髮經濟」,進一步開展養生照護、生活照顧等等服務,把藥店提升為大健康服務平臺。值得我們進行多維度的學習和參照。把患者和客戶變成你的親人,誰又能讓你們分開呢?
·其他的一切,「找一個『生態夥伴』來解決」
抓住客戶以外的一切的一切,找到一個合作夥伴,讓他來幫你解決。對零售終端來講,除了客戶,其他任何的東西不過是錦上添花的東西,並且投入產出比並不讓人滿意,找一個合作夥伴來外包服務,降低自己的成本和風險應該是一個更理性的選擇。但是,如果每一項服務都分別尋找合作夥伴,又會讓管理成本和風險直線上升,所以,合作夥伴最好只有一個,也就是說,這不能是一個單一的公司,而應該是「一個生態」。
·現在我們嘗試為這個「生態夥伴」畫像
首先,他應該有B2B能力,為零售終端解決品類、倉儲、物流的問題;能夠減少中間環節,幫助零售終端形成集團採購,爭取更好的談判地位;有供應鏈金融解決方案,解決短期資金問題。
其次,有O2O服務能力,為零售終端進行線上引流,在區域內增加銷售;線上活動組織能力,提升店員、消費者活性;店員培訓資源,提升服務能力;銷售數據的大數據分析能力,為管理提供全方位的報告服務。
再次,有服務團隊。有藥師服務團隊,可以補充提供藥事服務能力;擁有醫療資源,在需要的情況下引入線上線下問診服務;有技術服務團隊,可以解決系統集成、改造等問題。
最後,可以引入需求方,為零售終端帶來多元經營的可能。例如,幫助零售終端引入健康險的銷售;服務區域內養老產業等配套服務需求;甚至康復、減肥指導中心等等業務。
現在,雖然完全具備以上特點的「生態夥伴」還沒有出現,但是但是不遠的將來,一定會有有識之士將這一生態環境帶到大家面前,我們融貫也在向著這個方向邁進。